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市場,什麼時候才能有世界前三的利潤?

中國擁有世界第一的市場, 卻沒有世界第一的利潤, 中國市場的消費紅利到底去了哪裡?中國企業為什麼陷入超低利潤區?在世界經濟戰中, 中國製造如何實現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的升級?時尚產業:產業經濟引力場的典型案例

歐美國家, 即使一個新生的設計師品牌, 擠入國際大牌的行列, 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中國也有很多設計大師, 也有傑出的設計師品牌, 但中國的設計師品牌, 要躋身國際一線品牌的行列卻難上加難。

同樣的包包, 中國企業去賣, 只值幾百元, 最多幾千元;貼上國際大牌的標籤,

價值瞬間高達幾萬元;即使貼上一個不知名的法國品牌的標籤, 至少也可以賣幾千元。

服飾鞋包等時尚產業, 很多國際品牌的產品, 就是在中國OEM、甚至ODM的, 儘管都是MADE IN CHINA, 但中國品牌與歐美品牌之間存在巨大的價值落差。

 這種價值落差, 顯然製造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那麼, 具體是什麼呢?

歐美時尚品牌佔據產業價值高地, 一方面得益於曠日持久的品牌建設, 另一方面則得益于歐美時尚產業的經濟引力場。

品牌建設與經濟引力場建設, 此兩者, 恰恰是中國紡織產業、服裝產業、輕工產業的短板, 也正是中國時尚製造業價值塑造的關鍵。

品牌建設, 企業通過努力可以做到;但經濟引力場建設, 則是單一的企業所無法企及的。

歐美時尚產業, 之所以具有全球範圍的吸引力, 之所以令中國消費者如癡如迷, 除了企業本身與設計師, 還有更多的力量參與其中, 包括產業集團、包括學院機構、包括媒體與文藝。 全球的時尚類媒體以及四大時裝周, 都服務于歐美時尚產業, 包括小說、電影、電視劇等都在時尚引力場的佈局範疇內。 中國時尚女性所接受的時尚資訊都有他們精心炮製而成, 中國自身的時尚類媒體以及時尚博主, 皆處於“複讀”歐美時尚的跟隨狀態。

 中國時尚男女, 十年如一日的浸泡在歐美資本集團炮製的時尚文化中, 目之所視, 心之所念, 皆是來自歐美的時尚大牌。 請問中國時尚產業, 單憑若干企業的孤單努力, 如何與強大的歐美時尚產業文化場抗衡呢?!

在經濟引力場的作用下, 消費者身不由己, 企業無能為力。

所以說中國消費力的海量外流, 不是消費者的錯;類似的產品, 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卻存在巨大的價值落差, 也不是企業的錯。

如果說非要問責的話?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指南針出了錯。

2、當指南針, 不再指向南

當下中國, 技能熟練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設計人才、工程人才、行銷人才空前盛大。 中國製造的局限不再是經驗的局限, 也不是技術的局限;更不是體制的局限, 除了戰略安全、民生基礎類產業, 更多的領域是民營企業所主導的。

中國製造最大的局限, 來自經濟意識形態。 中國消費力的錯誤流向, 根源在於中國經濟的指南針出了錯。

當指南針, 不再指向南, 那麼跟著指南針走的結果就是離目標越來越遠。

當戰略導航系統, 不是導向高地, 而是導向窪地或者平地, 那麼跟著這樣的導航系統前行, 永遠都不可能登臨價值的珠峰。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戰略目標10年前就已經提出, 時至今日, 中國製造價值低廉的窘境越陷越深, 為什麼?因為在錯誤的經濟思維框架中, 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

要扶正中國製造的價值, 首先要扶正中國經濟體的指南針。

在大霧彌漫的森林中迷了路, 指南車可以指引正確的路線;在浩瀚無比的大海中航行, 指南針可以指引航行的方向;科技發展到今天, 來到任何陌生的地方, 北斗系統都可以給我們正確的導航。

在經濟領域,

經濟學就是國家經濟的導航系統。 經濟學提供經濟思想, 就是經濟的指南針, 經濟學構建的經濟理論思維框架, 就是經濟發展的北斗系統。

然而, 在中國掌握話語權的主流經濟學家, 總是在西方的死人堆裡尋找中國經濟的未來, 總是依據100年前、200年前的西方經濟理論, 來指導當下中國經濟前行的方向。

中國經濟改革依據的理論總綱“市場經濟學”, 是240年前亞當▪斯密的理論;供給側改革依據的“供給學”, 是200多年前薩伊的理論;中國經濟學第一人全力推廣的“比較優勢”, 是200年前李嘉圖提出的理論;最近被中國經濟學家集體高舉的熊彼特“創新理論”, 是100多年前生成的老古董。 不知道是不是盜墓筆記、鬼吹燈之類劇情看多了, 經濟意識形態竟然也如此偏好墓穴之物。

經濟學,本來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規律的理論。請問現在的經濟情形、價值結構,跟100年前、200年還是一碼事嗎?不要說相隔100年、200年,就是相隔10年、20年,市場格局、產業格局、消費格局、經濟格局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今世界,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現象目不暇接,3-5年就可以發生一輪市場反覆運算;可以肯定的說,在100年前、200年前的死人堆裡找出路,註定沒有出路。

無論配第、斯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還是穆勒的生產費用價值理論,無論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要素價值理論,還是馬歇爾的均衡價值理論,都不足以解釋當今世界經濟的價值規律。

全球經濟發展到今天,只有部分領域依然遵循著勞動價值論或者均衡價值論的規律,更多領域的商品,其價值超越勞動成本,超越生產費用,超越供需變化,無關邊際效應。

現代經濟,不似100年前、200年那樣層次單一,經過幾百年的飛速發展,經濟形態豐富了,價值結構也複雜了。在消費領域,決定商品價值差異的,除了生產費用、勞動成本、效用價值,還有設計價值、文化價值等附加在品牌之上的多種價值因素,而且不同產業類型、不同消費層次的價值結構也不盡相同。在大宗商品領域,決定價值的除了生產要素成本與供求關係,還有產業壟斷與價格操控等因素。

但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頭頂著早已入土的西方經濟學家的衣缽,懷抱著早已過期的均衡價值論、勞動價值論來分析當下的經濟形勢,指導中國經濟的改革,結果可想而知。

且不說空間上,他國的經濟學是否適合中國,在時間上,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已經嚴重老化,不合時,也不合體。

更何況很多經濟學派提出的經濟思維框架,特別為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而設計,看上去是漂亮的帽子,戴上就是緊箍咒;名義上為指南針,實際可能指向北。

如果指引國家經濟方向的經濟學是過期的,如果經濟改革依據的經濟理論是錯亂的,如果一個經濟體前行的導航系統本身不符合現實的經濟地形,走上5年、10年,還在原地打轉,就不足為怪了!

由此,要提升中國製造的價值,要改變中國經濟的境況,前提是不要在錯誤的方向做毫無意義的努力,更不要去西洋的死人堆尋求中國經濟的未來。

四、打破陳舊的產業經濟思維框架

 產業經濟學是產業經濟的導航系統。產業結構是產業經濟學的基礎框架,是產業經濟的戰略座標,是產業經濟的發展大綱;產業戰略的構建,建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分類模型之上,方具戰略導航的意義。

依據行業門類的國標產業分類法,其主要意義在於資料統計、工商管理。

三次產業分類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分類方法過於粗放,遠不足以指導一個國家的經濟戰略。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分類,主要意義在於推動技術性產業的發展,但這樣的產業分類,用以指導產業經濟佈局,容易犯猴子掰玉米——掰了下一個丟掉上一個的低級錯誤。

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分類,歸納了某種產業屬性,但不全面,且過於粗放。

以缺乏戰略意義的常規產業分類,去分析產業經濟,不利於問題的發現,更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有人說中國經濟的解決之道是提高第三產業的占比。那麼請問,服裝是不是第二產業,鞋包是不是第二產業,汽車是不是第二產業。為什麼歐美的發達國家不但沒有放棄這些傳統的第二產業,而且傾注巨大的心力去經營呢?!歐美日韓的服裝、汽車、化妝品等,價值遠高於中國同類產品,這又該如何解釋。

有人說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傳統產業,因為勞動成本的上漲,不再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應該在技術型產業謀求新的優勢!那麼請問,全球富人與時尚男女追逐的時尚品牌、奢侈品品牌,又有幾個屬於技術型企業。為什麼價值高達百萬的腕表,都在強調手工打造?為什麼價值幾萬的鞋包,卻在標榜手染工藝?!

以常規的產業分類模式,中國產業經濟的問題就很糊塗,甚至連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在哪裡都找不到。無論勞動密集型產業,無論資本密集型產業,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都全面發展了,沒有落下任何一個;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目前為止中國也沒有偏廢任何一個。無論輕工,無論重工,無論機械,無論電子,各行各業,幾乎沒有哪個領域存在中國企業集體缺位的現象。

中國有世界第一的生產力,中國有世界第一的消費力,為什麼中國製造的利潤卻如此低下?以常規的產業分類模型根本無法解釋這種衝突。

 1、五大產業類型,透視中國產業經濟

對於產業經濟的戰略導航,20類太多,3類大少,中國原創的“五大產業結構論”,以三大產業、二十大門類為橫向基面,建立縱向的亞產業分類座標,將紛繁複雜的行業歸納為:“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導向型產業、競爭領先型產業”五大產業亞類型。

(1)戰略安全型產業:重在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安全,盈利不是主題。

(2)民生基礎型產業:重在提供民生基礎保障,盈利也不是主題。

(3)勞動密集型產業:重在解決勞動就業,不純粹以經濟效益為導向。

(4)利潤導向型產業:重在佔據利潤高地,提升中國企業的贏利能力。

(5)競爭領先型產業:重在獲得國際領先的競爭力,主要是科技類產業。

以此五大產業類型結構分析產業經濟,中國經濟的現狀、中國經濟的優勢與薄弱之處,一目了然。

競爭領先型產業,國企、民企都有傑出表現,比如國企主導的裝備產業、高鐵技術,民企主導的電子產業、通訊技術,領先國際的佼佼者層次不窮。

勞動密集型產業,民企、國企都有,都在為解決勞動就業,維護社會的安定,維護國民的幸福,默默貢獻。

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考量的指標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民生安定,而不是錢,錢,錢。對“戰略安全與民生基礎”產業所在的國有企業,苛責經濟效益,苛求利潤率,是無知,是無理取鬧。

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的危機,不在過去,在未來。因為過去的主導者是國資,戰略安全、民生保障不會成為問題。國企混改大力推進後的未來,國資逐步為外資及外資代理資本所替代,國家安全、民生保障的經濟命脈,一旦為外資控制,戰略安全、民生保障則無從談起。

 如果不說2017年國企混改之後的未來,只說2011-2016年剛剛過去的6年,五大產業類型中,問題最嚴重不是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也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不是競爭領先型產業,而是利潤導向型產業。

利潤導向型產業,民資、國資占比不多,主導者是外資,這就是中國產業經濟最大的問題。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利潤都被外資掏空了,那麼中國企業盈利從何談起?中國政府財政又要依託於誰?

利潤導向型產業,按下國際市場不說,中國市場的主導者理當是中國自己的民族資本,無論民族還是國資,但嚴峻的現實是外資在利潤導向型產業佔據了絕對優勢。

2、利潤導向型產業,中國企業嚴重缺位元

利潤導向型產業,廣泛分佈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包括衣、食、住、行、美、飾、用等各個領域。

第一產業的有機農業,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第三產業的星級酒店,也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第二產業的時尚產業、汽車產業、家居產業等等都蘊含著利潤導向型產業。

化妝品,就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化妝品行業的毛利率水準普遍可達60%以上,中高端品牌的毛利率水準更高。然而中高端化妝品基本上都是外資,無論護膚品、無論彩妝,無論香水,時尚女性追棒的基本都是美、法、日、韓等外來品牌;儘管本土品牌近年來呈上升態勢,但主導者依然是外資。

價值高地的失落,尤其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價值高地被外資全面佔領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基於化妝品行業的年度資料來說明,中國市場的化妝品銷量,外資占60%,內資占40%,然而90%的銷售額與90%的利潤卻為外資佔有。這就意味著,同款等量的產品,外國品牌的價值是中國品牌的6倍。

機械腕表,也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儘管中國也有陀飛輪技術,儘管中國消費者買走了全球一半的腕表,然而頂級腕表品牌18個,中國占比為零;奢華腕表品牌14個,中國占比為零,豪華腕表品牌17個,中國占比為零;時尚腕表品牌8個,中國占比為零;在定位中低端的所謂親民品牌中,才隱約得見中國企業的身影。

奢侈品,是有錢人的錢向社會、向市場回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然而中國企業在奢侈品產業的佔有率幾近於零。

高端汽車、高端服裝、高端鞋包、高端紅酒、高端酒店等高端市場,佔據中國消費紅利無一例外都是外國品牌。

通過五大產業結構分析,我們可以明確鎖定:中國產業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不是國企主導的戰略安全產業、民生基礎產業,也不是科技類競爭領先型產業,而是利潤導向型產業,主要為國際資本佔據,民族資本重度缺位。

中國製造的價值提升,中國經濟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的升級轉型,關鍵在於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價值提振,而不是傳統企業的關轉停,更不是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的體制改革。

五、從產業集群到產業山脈

目前為止,產業領域最盛行的競爭優勢理論是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尤其是近10年來在中國極為風靡。客觀的講,波特是一個值得尊重的戰略學家,產業集群也是一個極具實戰意義的競爭理論。

關於產業建設,中國各區域政府、產業園區以及出謀劃策的專家們都不約而同的致力於產業集群的建設。中國在產業集群建設方面也頗具成就,大大小小的產業集群遍佈各行各業,有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則是政府與產業園區刻意推動的結果;在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各地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助動了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是30多年前創建的,時至今日,世界經濟格局與產業競爭形態,均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產業集群已經下沉為競爭的基本面,而不再是構建競爭優勢的戰略。

30多年前,類比手機就很時尚,20多年前,數位手機開始流行,如今不僅僅類比機被淘汰了,數位機也被淘汰了,現在的智慧手機功能強大,仿若一個小電腦。

30多年來,各行各業的產品在反覆運算,技術在反覆運算,市場在反覆運算,戰略理論也一樣,需要不斷的深化、再深化,提升、再提升!

1、產業建設,僅僅集群是不夠的

20年前的區域政府,帶著產業集群的概念去推進區域經濟建設,還是頗具前瞻性的戰略魄力!而今,再推行產業集群,如果沒有獨樹一枝的產業戰略,僅僅集群而已,就難免陷入戰略盲目。

中國產業集群,在數量上極為壯觀,尤其是製造業,產業集群比比皆是。

廣東有佛山陶瓷、中山燈飾、深圳IT、順德家電,東莞玩具等300多個產業集群;浙江有寧波服裝、慈溪家電、紹興紡織、海寧皮革、溫州鞋業等大大小小產業集群遍佈175個行業。福建、山東、江蘇、上海等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廣泛覆蓋三大產業的各個領域。

誠然這些產業集群孵化了華為、格力、美的等傑出的民族品牌,然而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產業,更多的產業集群,依然缺乏國際競爭力。

市場的高山位置、產業的價值高地,80%以上的份額把持在外資手中;即便在中國,利潤導向型市場的主導者卻不是中國品牌,而是來自歐美日韓的外國品牌。

產業集群的本義是通過產業集聚,在國際國內市場形成強大的競爭力,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產業集群,並沒有從根本上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並沒有從根本上促成中國製造的價值實現。

產業集群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產業集群僅僅是產業戰略的基礎,而不是產業戰略的全部,如果將產業集群當做區域產業的戰略目標去對待,產業集群也僅僅只是簡單產業集聚,那麼這樣的產業集群既沒有戰略突破意義,也沒有競爭提升意義,還容易陷入產業重複建設的陷阱。譬如,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區已經有了大量的輕工類產業集群,如果吉林省依據產業集群的優勢理論,又去發展新的輕工產業集群,那麼這樣簡單重複的產業集群建設,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產業戰略以及戰略目標,僅僅聚焦某個產業顯然是不夠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市場的高山、平地與窪地,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價值的高地、平地與窪地,市場競爭的戰略目標應該佔領某個市場的高山位置,產業競爭的戰略目標應該佔領產業的價值高地。

 2、構建產業山脈,佔領價值高地

產業考量的戰略指標,不是產業集群的規模,而是產業集聚在價值的窪地?價值的平地?還是價值的高地?

產業建設的戰略關鍵,不是簡單的產業集聚,而是如何構建產業的山脈?如何占位產業的價值高地?

消費品產業,在產業價值鏈的維度,有原料材料供應、核心部件供應、製造、設計、品牌、行銷等一系列的價值環節;在市場細分的維度,有平價市場、大眾市場、中端市場、高端市場、奢侈市場、頂級市場等不同的細分市場。

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核心部件、設計、品牌,這些環節處於價值高位,原材料供應、製造等環節居於價值低位。

不同市場的價值也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平價市場處於價值低位,大眾市場、中端市場處於價值中位,中高端市場、高端市場居於價值高位。

目前中國製造的普遍困惑是陷入了價值窪地。一方面,產業價值鏈的高價值環節主要由外資佔據,中國企業佔據的大多是低價值環節;另一方面,產業細分市場的中高端、高端、超高端等價值高地主要為外資品牌佔據,中國企業更多低價值的大眾、平價品牌。

比如服裝行業,儘管中國是世界第一的服裝大國,既擁有世界第一的生產量,又擁有世界第一的消費量。然而中國服裝企業,一方面,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上,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與製造等低價值環節;另一方面,在消費市場,中國企業主要佔據的是平價市場,大眾市場、中端市場中外品牌共同佔有,高端市場主要為外國品牌佔有,奢侈市場、頂級市場,中國企業嚴重缺位。

經濟學家們異口同聲的說,中國製造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失去了成本優勢。有人開出了藥方,解決辦法之一是就是外遷,遷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如果消費力的流向不能改變,如果中國品牌不能佔據市場的高山位置,如果中國企業不能佔據產業的價值高地,遷與不遷,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外遷,只不過是從一個平地,遷到另一個平地,從一個窪地,遷到另一個窪地。

外遷,包括內遷,最多是回到過去。但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不是回到為世界打工的過去,而是迎接輝煌閃亮的未來。

 構建產業山脈,卡位產業主峰,佔領價值高地,實現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的遷移才是中國產業戰略的大道!

大道不走,走小道,外遷、關停、限產等諸如此類的經濟導航,只會越導越亂!

六、佔據價值高地的內在條件:不做三季人

大象有皮毛、骨骼、血液、神經系統,經濟也有四個層級系統,市場之上有產業,產業之上有金融,金融之上有文化。

一個經濟體的戰略思維框架,必須統籌兼顧市場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經濟、文化經濟四個層級,偏面強調某幾個方面,就會陷入三季人的思維模式。

中國產業的薄弱之處在於利潤導向型產業,中國經濟的癥結在於高價值領域的嚴重缺位,中國經濟的核心課題之一就是產業價值的提升。價值提升的戰略關鍵是跳出價值窪地,佔據價值高地。那麼,如何佔據價值高地呢?

佔據價值高地的內在條件則是經濟體系的全面貫通,打破市場、產業、金融、文化之間的孤立與割裂,不做三季人。

任何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發生的,中國製造之所以利潤微薄、價值低廉,中國經濟之所以滯漲疲軟、陷入下行通道,除了消費力的紅利被外資攫取,還有深層次的經濟戰因素,還有系統性的內外因障礙。

有些問題是外源性的,有些問題是內源性的;有些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因素是人為創造的;有些障礙是企業憑藉自身的力量可以化解的,有障礙則必須憑藉國家的力量才能消除。

比如價格操控:因著經濟戰的需要,國際資本集團通過產業負向運作,通過大眾商品的價格操控,製造中國鋼鐵、中國大豆、中國棉紗等產業的行業性虧損,這是產業力加乘金融力加乘組織力的運作,不是單一企業的力量可以化解的。

比如經濟引力場:消費力的流向,微觀上取決於品牌,宏觀上則取決於經濟引力場。品牌的塑造,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努力達成;經濟引力場的營造,通過市場、產業、金融、文化四個方面的協同發力,方可形成。

中國產業價值從窪地到高地的提升,經濟引力場從負向到正向的逆轉,必然建立在市場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經濟、文化經濟四大經濟層級全面貫通的基礎之上,必然依託企業與政府的共同努力。

政府歸政府,企業歸企業,市場歸市場,產業歸產業,金融歸金融,文化歸文化,孤立分割,各自為政,散兵游勇的結果,面對國際品牌沒有競爭力,面對經濟戰毫無戰鬥力。

中國經濟的興盛,中華民族的祥泰,需要整個國家上下一致的努力,包括企業、包括媒體、也包括政府。

馬雲說,現在的阿裡在規模上已是全世界第21大經濟體,希望未來能夠打造成全世界第5大經濟體。一個阿裡尚且如此強大,控制全球經濟的國際資本集團,其規模更不是一個普通小國可以比擬的。

真正怒懟中國的恰恰是這個國際資本集團,他們的如意算盤是一口吞下中國!利潤導向型產業早已落入腹中,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正在送入口中。無論製造業,還是金融業,請問哪個企業哪個機構有實力獨自面對?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阿裡巴巴也算是中國企業中的翹楚,但阿裡也不過是人家的腹中之物。

中國經濟,未來的風險是金融系統潛在的安全性漏洞,既有的困頓是中國製造集體陷入價值窪地。無論謀求中國金融的安全,還是實現中國製造的價值,都必然基於企業與政府、民間資本與國家資本的大會師。

DirectIndustry工業線上展會

全球最專業、最大的工業產品線上採購平臺之一;

成為線上展會、專業B2B平臺的全球領航者;

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曝光、產品推廣、網路優化及獲取銷售機會外貿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

經濟學,本來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規律的理論。請問現在的經濟情形、價值結構,跟100年前、200年還是一碼事嗎?不要說相隔100年、200年,就是相隔10年、20年,市場格局、產業格局、消費格局、經濟格局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今世界,新事物層出不窮,新現象目不暇接,3-5年就可以發生一輪市場反覆運算;可以肯定的說,在100年前、200年前的死人堆裡找出路,註定沒有出路。

無論配第、斯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還是穆勒的生產費用價值理論,無論薩伊的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要素價值理論,還是馬歇爾的均衡價值理論,都不足以解釋當今世界經濟的價值規律。

全球經濟發展到今天,只有部分領域依然遵循著勞動價值論或者均衡價值論的規律,更多領域的商品,其價值超越勞動成本,超越生產費用,超越供需變化,無關邊際效應。

現代經濟,不似100年前、200年那樣層次單一,經過幾百年的飛速發展,經濟形態豐富了,價值結構也複雜了。在消費領域,決定商品價值差異的,除了生產費用、勞動成本、效用價值,還有設計價值、文化價值等附加在品牌之上的多種價值因素,而且不同產業類型、不同消費層次的價值結構也不盡相同。在大宗商品領域,決定價值的除了生產要素成本與供求關係,還有產業壟斷與價格操控等因素。

但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頭頂著早已入土的西方經濟學家的衣缽,懷抱著早已過期的均衡價值論、勞動價值論來分析當下的經濟形勢,指導中國經濟的改革,結果可想而知。

且不說空間上,他國的經濟學是否適合中國,在時間上,這些西方經濟理論已經嚴重老化,不合時,也不合體。

更何況很多經濟學派提出的經濟思維框架,特別為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崛起而設計,看上去是漂亮的帽子,戴上就是緊箍咒;名義上為指南針,實際可能指向北。

如果指引國家經濟方向的經濟學是過期的,如果經濟改革依據的經濟理論是錯亂的,如果一個經濟體前行的導航系統本身不符合現實的經濟地形,走上5年、10年,還在原地打轉,就不足為怪了!

由此,要提升中國製造的價值,要改變中國經濟的境況,前提是不要在錯誤的方向做毫無意義的努力,更不要去西洋的死人堆尋求中國經濟的未來。

四、打破陳舊的產業經濟思維框架

 產業經濟學是產業經濟的導航系統。產業結構是產業經濟學的基礎框架,是產業經濟的戰略座標,是產業經濟的發展大綱;產業戰略的構建,建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分類模型之上,方具戰略導航的意義。

依據行業門類的國標產業分類法,其主要意義在於資料統計、工商管理。

三次產業分類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分類方法過於粗放,遠不足以指導一個國家的經濟戰略。

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分類,主要意義在於推動技術性產業的發展,但這樣的產業分類,用以指導產業經濟佈局,容易犯猴子掰玉米——掰了下一個丟掉上一個的低級錯誤。

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分類,歸納了某種產業屬性,但不全面,且過於粗放。

以缺乏戰略意義的常規產業分類,去分析產業經濟,不利於問題的發現,更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有人說中國經濟的解決之道是提高第三產業的占比。那麼請問,服裝是不是第二產業,鞋包是不是第二產業,汽車是不是第二產業。為什麼歐美的發達國家不但沒有放棄這些傳統的第二產業,而且傾注巨大的心力去經營呢?!歐美日韓的服裝、汽車、化妝品等,價值遠高於中國同類產品,這又該如何解釋。

有人說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傳統產業,因為勞動成本的上漲,不再是中國的優勢,中國應該在技術型產業謀求新的優勢!那麼請問,全球富人與時尚男女追逐的時尚品牌、奢侈品品牌,又有幾個屬於技術型企業。為什麼價值高達百萬的腕表,都在強調手工打造?為什麼價值幾萬的鞋包,卻在標榜手染工藝?!

以常規的產業分類模式,中國產業經濟的問題就很糊塗,甚至連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在哪裡都找不到。無論勞動密集型產業,無論資本密集型產業,還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都全面發展了,沒有落下任何一個;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目前為止中國也沒有偏廢任何一個。無論輕工,無論重工,無論機械,無論電子,各行各業,幾乎沒有哪個領域存在中國企業集體缺位的現象。

中國有世界第一的生產力,中國有世界第一的消費力,為什麼中國製造的利潤卻如此低下?以常規的產業分類模型根本無法解釋這種衝突。

 1、五大產業類型,透視中國產業經濟

對於產業經濟的戰略導航,20類太多,3類大少,中國原創的“五大產業結構論”,以三大產業、二十大門類為橫向基面,建立縱向的亞產業分類座標,將紛繁複雜的行業歸納為:“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導向型產業、競爭領先型產業”五大產業亞類型。

(1)戰略安全型產業:重在確保國家的安全與經濟的安全,盈利不是主題。

(2)民生基礎型產業:重在提供民生基礎保障,盈利也不是主題。

(3)勞動密集型產業:重在解決勞動就業,不純粹以經濟效益為導向。

(4)利潤導向型產業:重在佔據利潤高地,提升中國企業的贏利能力。

(5)競爭領先型產業:重在獲得國際領先的競爭力,主要是科技類產業。

以此五大產業類型結構分析產業經濟,中國經濟的現狀、中國經濟的優勢與薄弱之處,一目了然。

競爭領先型產業,國企、民企都有傑出表現,比如國企主導的裝備產業、高鐵技術,民企主導的電子產業、通訊技術,領先國際的佼佼者層次不窮。

勞動密集型產業,民企、國企都有,都在為解決勞動就業,維護社會的安定,維護國民的幸福,默默貢獻。

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考量的指標是國家安全、經濟安全、民生安定,而不是錢,錢,錢。對“戰略安全與民生基礎”產業所在的國有企業,苛責經濟效益,苛求利潤率,是無知,是無理取鬧。

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的危機,不在過去,在未來。因為過去的主導者是國資,戰略安全、民生保障不會成為問題。國企混改大力推進後的未來,國資逐步為外資及外資代理資本所替代,國家安全、民生保障的經濟命脈,一旦為外資控制,戰略安全、民生保障則無從談起。

 如果不說2017年國企混改之後的未來,只說2011-2016年剛剛過去的6年,五大產業類型中,問題最嚴重不是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也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不是競爭領先型產業,而是利潤導向型產業。

利潤導向型產業,民資、國資占比不多,主導者是外資,這就是中國產業經濟最大的問題。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利潤都被外資掏空了,那麼中國企業盈利從何談起?中國政府財政又要依託於誰?

利潤導向型產業,按下國際市場不說,中國市場的主導者理當是中國自己的民族資本,無論民族還是國資,但嚴峻的現實是外資在利潤導向型產業佔據了絕對優勢。

2、利潤導向型產業,中國企業嚴重缺位元

利潤導向型產業,廣泛分佈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包括衣、食、住、行、美、飾、用等各個領域。

第一產業的有機農業,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第三產業的星級酒店,也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第二產業的時尚產業、汽車產業、家居產業等等都蘊含著利潤導向型產業。

化妝品,就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化妝品行業的毛利率水準普遍可達60%以上,中高端品牌的毛利率水準更高。然而中高端化妝品基本上都是外資,無論護膚品、無論彩妝,無論香水,時尚女性追棒的基本都是美、法、日、韓等外來品牌;儘管本土品牌近年來呈上升態勢,但主導者依然是外資。

價值高地的失落,尤其是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價值高地被外資全面佔領的結果是什麼?我們基於化妝品行業的年度資料來說明,中國市場的化妝品銷量,外資占60%,內資占40%,然而90%的銷售額與90%的利潤卻為外資佔有。這就意味著,同款等量的產品,外國品牌的價值是中國品牌的6倍。

機械腕表,也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儘管中國也有陀飛輪技術,儘管中國消費者買走了全球一半的腕表,然而頂級腕表品牌18個,中國占比為零;奢華腕表品牌14個,中國占比為零,豪華腕表品牌17個,中國占比為零;時尚腕表品牌8個,中國占比為零;在定位中低端的所謂親民品牌中,才隱約得見中國企業的身影。

奢侈品,是有錢人的錢向社會、向市場回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典型的利潤導向型產業,然而中國企業在奢侈品產業的佔有率幾近於零。

高端汽車、高端服裝、高端鞋包、高端紅酒、高端酒店等高端市場,佔據中國消費紅利無一例外都是外國品牌。

通過五大產業結構分析,我們可以明確鎖定:中國產業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不是國企主導的戰略安全產業、民生基礎產業,也不是科技類競爭領先型產業,而是利潤導向型產業,主要為國際資本佔據,民族資本重度缺位。

中國製造的價值提升,中國經濟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的升級轉型,關鍵在於利潤導向型產業的價值提振,而不是傳統企業的關轉停,更不是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的體制改革。

五、從產業集群到產業山脈

目前為止,產業領域最盛行的競爭優勢理論是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尤其是近10年來在中國極為風靡。客觀的講,波特是一個值得尊重的戰略學家,產業集群也是一個極具實戰意義的競爭理論。

關於產業建設,中國各區域政府、產業園區以及出謀劃策的專家們都不約而同的致力於產業集群的建設。中國在產業集群建設方面也頗具成就,大大小小的產業集群遍佈各行各業,有的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則是政府與產業園區刻意推動的結果;在過去30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各地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助動了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波特的產業集群理論是30多年前創建的,時至今日,世界經濟格局與產業競爭形態,均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產業集群已經下沉為競爭的基本面,而不再是構建競爭優勢的戰略。

30多年前,類比手機就很時尚,20多年前,數位手機開始流行,如今不僅僅類比機被淘汰了,數位機也被淘汰了,現在的智慧手機功能強大,仿若一個小電腦。

30多年來,各行各業的產品在反覆運算,技術在反覆運算,市場在反覆運算,戰略理論也一樣,需要不斷的深化、再深化,提升、再提升!

1、產業建設,僅僅集群是不夠的

20年前的區域政府,帶著產業集群的概念去推進區域經濟建設,還是頗具前瞻性的戰略魄力!而今,再推行產業集群,如果沒有獨樹一枝的產業戰略,僅僅集群而已,就難免陷入戰略盲目。

中國產業集群,在數量上極為壯觀,尤其是製造業,產業集群比比皆是。

廣東有佛山陶瓷、中山燈飾、深圳IT、順德家電,東莞玩具等300多個產業集群;浙江有寧波服裝、慈溪家電、紹興紡織、海寧皮革、溫州鞋業等大大小小產業集群遍佈175個行業。福建、山東、江蘇、上海等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廣泛覆蓋三大產業的各個領域。

誠然這些產業集群孵化了華為、格力、美的等傑出的民族品牌,然而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產業,更多的產業集群,依然缺乏國際競爭力。

市場的高山位置、產業的價值高地,80%以上的份額把持在外資手中;即便在中國,利潤導向型市場的主導者卻不是中國品牌,而是來自歐美日韓的外國品牌。

產業集群的本義是通過產業集聚,在國際國內市場形成強大的競爭力,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產業集群,並沒有從根本上提升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並沒有從根本上促成中國製造的價值實現。

產業集群本身沒有錯,問題在於產業集群僅僅是產業戰略的基礎,而不是產業戰略的全部,如果將產業集群當做區域產業的戰略目標去對待,產業集群也僅僅只是簡單產業集聚,那麼這樣的產業集群既沒有戰略突破意義,也沒有競爭提升意義,還容易陷入產業重複建設的陷阱。譬如,浙江、廣東、福建等省區已經有了大量的輕工類產業集群,如果吉林省依據產業集群的優勢理論,又去發展新的輕工產業集群,那麼這樣簡單重複的產業集群建設,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產業戰略以及戰略目標,僅僅聚焦某個產業顯然是不夠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市場的高山、平地與窪地,任何一個產業都有價值的高地、平地與窪地,市場競爭的戰略目標應該佔領某個市場的高山位置,產業競爭的戰略目標應該佔領產業的價值高地。

 2、構建產業山脈,佔領價值高地

產業考量的戰略指標,不是產業集群的規模,而是產業集聚在價值的窪地?價值的平地?還是價值的高地?

產業建設的戰略關鍵,不是簡單的產業集聚,而是如何構建產業的山脈?如何占位產業的價值高地?

消費品產業,在產業價值鏈的維度,有原料材料供應、核心部件供應、製造、設計、品牌、行銷等一系列的價值環節;在市場細分的維度,有平價市場、大眾市場、中端市場、高端市場、奢侈市場、頂級市場等不同的細分市場。

產業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核心部件、設計、品牌,這些環節處於價值高位,原材料供應、製造等環節居於價值低位。

不同市場的價值也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平價市場處於價值低位,大眾市場、中端市場處於價值中位,中高端市場、高端市場居於價值高位。

目前中國製造的普遍困惑是陷入了價值窪地。一方面,產業價值鏈的高價值環節主要由外資佔據,中國企業佔據的大多是低價值環節;另一方面,產業細分市場的中高端、高端、超高端等價值高地主要為外資品牌佔據,中國企業更多低價值的大眾、平價品牌。

比如服裝行業,儘管中國是世界第一的服裝大國,既擁有世界第一的生產量,又擁有世界第一的消費量。然而中國服裝企業,一方面,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上,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與製造等低價值環節;另一方面,在消費市場,中國企業主要佔據的是平價市場,大眾市場、中端市場中外品牌共同佔有,高端市場主要為外國品牌佔有,奢侈市場、頂級市場,中國企業嚴重缺位。

經濟學家們異口同聲的說,中國製造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失去了成本優勢。有人開出了藥方,解決辦法之一是就是外遷,遷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如果消費力的流向不能改變,如果中國品牌不能佔據市場的高山位置,如果中國企業不能佔據產業的價值高地,遷與不遷,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外遷,只不過是從一個平地,遷到另一個平地,從一個窪地,遷到另一個窪地。

外遷,包括內遷,最多是回到過去。但中國經濟轉型的目標不是回到為世界打工的過去,而是迎接輝煌閃亮的未來。

 構建產業山脈,卡位產業主峰,佔領價值高地,實現從價值窪地到價值高地的遷移才是中國產業戰略的大道!

大道不走,走小道,外遷、關停、限產等諸如此類的經濟導航,只會越導越亂!

六、佔據價值高地的內在條件:不做三季人

大象有皮毛、骨骼、血液、神經系統,經濟也有四個層級系統,市場之上有產業,產業之上有金融,金融之上有文化。

一個經濟體的戰略思維框架,必須統籌兼顧市場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經濟、文化經濟四個層級,偏面強調某幾個方面,就會陷入三季人的思維模式。

中國產業的薄弱之處在於利潤導向型產業,中國經濟的癥結在於高價值領域的嚴重缺位,中國經濟的核心課題之一就是產業價值的提升。價值提升的戰略關鍵是跳出價值窪地,佔據價值高地。那麼,如何佔據價值高地呢?

佔據價值高地的內在條件則是經濟體系的全面貫通,打破市場、產業、金融、文化之間的孤立與割裂,不做三季人。

任何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發生的,中國製造之所以利潤微薄、價值低廉,中國經濟之所以滯漲疲軟、陷入下行通道,除了消費力的紅利被外資攫取,還有深層次的經濟戰因素,還有系統性的內外因障礙。

有些問題是外源性的,有些問題是內源性的;有些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因素是人為創造的;有些障礙是企業憑藉自身的力量可以化解的,有障礙則必須憑藉國家的力量才能消除。

比如價格操控:因著經濟戰的需要,國際資本集團通過產業負向運作,通過大眾商品的價格操控,製造中國鋼鐵、中國大豆、中國棉紗等產業的行業性虧損,這是產業力加乘金融力加乘組織力的運作,不是單一企業的力量可以化解的。

比如經濟引力場:消費力的流向,微觀上取決於品牌,宏觀上則取決於經濟引力場。品牌的塑造,可以通過企業自身的努力達成;經濟引力場的營造,通過市場、產業、金融、文化四個方面的協同發力,方可形成。

中國產業價值從窪地到高地的提升,經濟引力場從負向到正向的逆轉,必然建立在市場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經濟、文化經濟四大經濟層級全面貫通的基礎之上,必然依託企業與政府的共同努力。

政府歸政府,企業歸企業,市場歸市場,產業歸產業,金融歸金融,文化歸文化,孤立分割,各自為政,散兵游勇的結果,面對國際品牌沒有競爭力,面對經濟戰毫無戰鬥力。

中國經濟的興盛,中華民族的祥泰,需要整個國家上下一致的努力,包括企業、包括媒體、也包括政府。

馬雲說,現在的阿裡在規模上已是全世界第21大經濟體,希望未來能夠打造成全世界第5大經濟體。一個阿裡尚且如此強大,控制全球經濟的國際資本集團,其規模更不是一個普通小國可以比擬的。

真正怒懟中國的恰恰是這個國際資本集團,他們的如意算盤是一口吞下中國!利潤導向型產業早已落入腹中,戰略安全型產業、民生基礎型產業正在送入口中。無論製造業,還是金融業,請問哪個企業哪個機構有實力獨自面對?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阿裡巴巴也算是中國企業中的翹楚,但阿裡也不過是人家的腹中之物。

中國經濟,未來的風險是金融系統潛在的安全性漏洞,既有的困頓是中國製造集體陷入價值窪地。無論謀求中國金融的安全,還是實現中國製造的價值,都必然基於企業與政府、民間資本與國家資本的大會師。

DirectIndustry工業線上展會

全球最專業、最大的工業產品線上採購平臺之一;

成為線上展會、專業B2B平臺的全球領航者;

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品牌曝光、產品推廣、網路優化及獲取銷售機會外貿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