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謊言,荒誕是已經證實的苦難

有些電影以構思架構取勝, 有些電影以故事情節取勝, 有些電影以深刻的思想取勝, 如果一部電影同時具備這樣的素質, 那就是我們所說的“神作”了。 是的, 庫斯圖裡卡的《地下》在我眼中就是這樣的神作, 我還記得當初看這部影片, 那種五體投地的心情。

庫斯圖裡卡的風格通常被掛鉤到“超現實主義”上, 而所謂“超現實”, 往往反映的是現實的荒誕, 甚至殘酷。 是的, 庫斯圖裡卡能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 可不是刻意為之, 而是因為他曾經是一個南斯拉夫人, 沒錯, 南斯拉夫, 這個國家現在只是“曾經”, 而他成長並成熟的歲月, 正是南斯拉夫解凍、轉型直到戰火中分裂的全過程。 庫斯圖裡卡的電影儘管風格獨特, 卻從來善於敘事, 充滿了一種把苦難生活看破的幽默, 而這種風格在他的這部自傳《我身在歷史何處》中得以保持。 這本自傳可讀性實在很強, 充滿了趣味,

卻又深刻體現了作者所處時代的那種混亂, 庫斯圖裡卡笑著講述生活的故事, 卻拋給我們他對自身身份與歸宿的疑問。

庫斯圖裡卡的這本自傳從他讀書時開始, 開篇便是“1961年, 尤裡 加加林飛上了太空, 而我踏上了去學校的路”, 是的, 人的記憶常常與歷史事件捆綁,

就如我們回憶過去常常也是“就是XXX那年”, 畢竟這些事件可以激起人們的共鳴。 這個開頭也讓我想起了德國電影《再見, 列寧》, 片中, 關於東德宇航員的回憶也是貫穿始終, 成為一條暗線。 但是, 南斯拉夫沒有宇航員, 但是在那個時候這不要緊, 因為世界是兩個集團的鬥爭, 蘇聯的榮耀就是南斯拉夫的榮耀, 在一個孩子眼中, 這就是“我們”的榮耀。

父親

而南斯拉夫在所謂的“蘇聯陣營”正也面臨一個“身在何處”的問題, 而其領導人鐵托也是那個時代另類的, 敢於和史達林扳手腕的角色。 而鐵托在本書前期也不斷出現, 成為一個符號, 一種象徵, 對於這樣的記憶, 我們也不會陌生。 但是, 庫斯圖裡卡對其童年到青少年的追憶,

很少直接的政治剖析和批判, 畢竟, 其生活的時代本身已經不是最嚴酷的時代, 而他還有個體制內的部長級的父親, 使得他的生活在當時相對寬裕與豐富。

作為一個男孩, 父母對其成長的影響總是最為深刻的, 在這本自傳中, 你可以感受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儘管身為體制中人, 父親卻是一個對體制進行柔性對抗的人物, 他熱衷談論政治, 卻並與盲從主流, 以至於朋友親戚讓他輕聲。 他對兒子的教育也充滿關愛, 但是給予發展的空間, 他為孩子驅散對死亡的恐懼, 他為孩子的製作的船模“脫帽致敬”, 當他聽說有同僚暗示將要留學的孩子做“間諜”的時候, 怒不可遏的去討說法。

更重要的是, 在庫斯圖裡卡走上電影之路的過程中,

他一直給予支持, 當他聽人說起孩子“該去做導演”的時候, 他決定拿出積蓄支持孩子。

“兩天后, 那兩個圓燈出現在了我房間的擱物架上, 就擺在顯眼的位置”, 在庫斯圖裡卡對父親的回憶中, 你能感受到一種“平視”, 一如一對摯友, 這種記錄視角讓你甚至感覺, 這位父親對南斯拉夫電影發展都影響深遠。 。 。

謝謝你, 電影

庫斯圖裡卡如何走上了電影之路?拿起這本自傳, 我就試圖尋找線索。 其實, 無論是誰, 恐怕自己都很難清楚的理清自己走上如今事業的脈絡, 很多所謂的緣起, 也帶著事後附會的解讀。

庫斯圖裡卡與電影的緣分始於當地的電影資料館,但並不是因為他專程前去朝聖電影經典,而是與小夥伴去打零工,在資料館的地窖裡卸煤,這被這位日後的大導演認為是其“由此向電影界邁出了第一步”。當拿到工錢,夥伴們去打撲克的時候,他留下看電影,比如《駁船亞特蘭大號》。

接著一切似乎順其自然,他看了更多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經歷了更多事件。而寫到這個過程的時候,庫斯圖裡卡的筆觸也帶上了其電影風格,中間穿插的小故事充滿了戲劇色彩,也不乏荒誕。事實上,從他後來的作品看,儘管充滿想像力,但是穿插其中的都是平常人的生活,並把悲劇撕碎了呈現成喜劇,而伴隨苦難的南斯拉夫大地的“調色板”,註定是一種庫斯圖裡卡式的荒誕現實。

書中,很多他電影路程中的小故事,比如他的電影處女作竟然是著名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他在片中還有一句臺詞,然後被德國兵的機槍掃射而死。而正是在初入電影圈的過程中,他也體現除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個性,讓劇組裡的人慧眼識珠,看出這是個做導演的料子。

更有趣的故事是他在電影學院的趣事兒,他迎來了費裡尼的名作《阿瑪柯德》上映,同時又得到了家鄉“老情人”的消息,於是,他在一種個人情愫和對大師的膜拜中掙扎。更神奇的是,他連看三次《阿瑪柯德》,都在中途睡著。作為電影專業學生,他對此感覺無比羞恥,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直到第四次,機緣巧合和老情人一起觀影,終於看完了,深感震撼,“片中的畫面和用意成為我電影創作的源泉”。這實在是書中最美麗的一段,正如這章的標題,“謝謝你,費裡尼”,謝謝偉大的電影,讓庫斯圖裡卡,以及更多優秀導遊在早期獲得滋養,也給生活帶來一種美好的元素,對於庫斯圖裡卡來說,也包括愛情。

而在本書中,一個令我意外的主角是約翰尼 德普,是的,就是好萊塢那位,庫斯圖裡卡寫他比提及老婆還多。在書中,他真的是深情的記錄著他和德普的友誼,包括在拍攝《亞利桑那之夢》的時候他如何一度不在狀態的迷失,德普又是如何的堅持等待他。接著,兩人一起就餐,一起旅行,一起探討文學,一起享受生活,真的是一對鐵哥們,這一年,德普過得不太順,不知道是不是會找到好基友庫斯圖裡卡一起喝酒解悶。

《地下》

儘管本書大部分篇幅,庫斯圖裡卡寫的輕鬆有趣,充滿了閱讀快感,但是到了後面,也不得不進入沉重的篇章,也是他對人生思考的昇華:南斯拉夫的苦難,而這個過程也終於孕育了他的傑作《地下》。庫斯圖裡卡在南斯拉夫是個名人,出名到他可以和國家元首級別的人交流,當時的他作為局中人,也無法料到時局的變化,而這也讓他對後來的民族和歷史悲劇深感錯愕和痛心。當南斯拉夫終於成為戰場和煉獄的時候,他在美國,在法國諾曼第,作為一個異鄉人,看著已成異鄉的南斯拉夫的悲劇。

他曾經想回去,卻發現無處可去,也無能為力,終於,他發現作為一個影人,他介入政治、文化、歷史最好的途徑就是電影,他表達憤怒與反抗最好的武器就是電影,他向悲傷的現實發出哀嚎控訴的呼聲是電影。《地下》,這是一個民族被欺騙和蒙蔽的寓言,他們一直在“地下”,從來不是自己的主宰,而或許他們真的永遠生活在“地下”的謊言中會更好,因為地上已無南斯拉夫。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也曾經寫下自己的感受,歸結起來就是:瘋狂的荒誕,苦澀的真實。

庫斯圖裡卡這部集大成之作給他帶來了金棕櫚獎,而書中,他記錄了比電影還荒誕的一幕。庫斯圖裡卡在本書中讓讀者感到酣暢淋漓的一點就是,他的表達很坦率,不遮著掩著,比如會生動的寫他與德普一起抽大麻的事兒,說白了,就是這書真的有料。而在《地下》獲獎後,他辛辣的諷刺希臘國寶級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對他的嫉妒,寫的非常生動有趣,看的我直樂。而在坎城最後的晚宴上,這些有頭有臉的電影界聚會中,竟然因為一起小意外引發了全場鬥毆,你能想像嗎,這些人互相揮拳,庫斯圖裡卡和兒子一起參戰。這實在是本書的最高潮,現實永遠最荒誕,戰爭的悲劇醞釀了庫斯圖裡卡的《地下》,他在地上獲得電影界的榮譽,又與同行明爭暗鬥,接著一幕仿佛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無厘頭鬧劇在坎城上演,是的,這就是生活,有時候讓人無力,有時候給你驚喜,有時候就是一場莫名其妙的鬧劇。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謊言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就點出本書的主題:絕不向遺忘屈服!是的,寫作就是與遺忘的對抗,而讓更多讀者瞭解,也就多了更多對抗的同盟。我有幸成為庫斯圖裡卡的同盟,我喜歡他的電影,更意外的發現這本書是如此有趣,作為有思想深度的導演,他沒有寫的多麼沉重,也沒有刻意解讀,這本書本身就如充滿畫面感和帶入感的庫斯圖裡卡電影,讓你一氣呵成讀完。但是,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情感滲透在字句之中,比如在結尾,他再次讓筆觸回到去世的父親,有些桀驁不馴色彩的庫斯圖裡卡這個時候充滿真情,父親的這句話令他念念不忘,也讓我難以忘懷: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謊言”

庫斯圖裡卡與電影的緣分始於當地的電影資料館,但並不是因為他專程前去朝聖電影經典,而是與小夥伴去打零工,在資料館的地窖裡卸煤,這被這位日後的大導演認為是其“由此向電影界邁出了第一步”。當拿到工錢,夥伴們去打撲克的時候,他留下看電影,比如《駁船亞特蘭大號》。

接著一切似乎順其自然,他看了更多電影,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經歷了更多事件。而寫到這個過程的時候,庫斯圖裡卡的筆觸也帶上了其電影風格,中間穿插的小故事充滿了戲劇色彩,也不乏荒誕。事實上,從他後來的作品看,儘管充滿想像力,但是穿插其中的都是平常人的生活,並把悲劇撕碎了呈現成喜劇,而伴隨苦難的南斯拉夫大地的“調色板”,註定是一種庫斯圖裡卡式的荒誕現實。

書中,很多他電影路程中的小故事,比如他的電影處女作竟然是著名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他在片中還有一句臺詞,然後被德國兵的機槍掃射而死。而正是在初入電影圈的過程中,他也體現除了一種獨立自主的個性,讓劇組裡的人慧眼識珠,看出這是個做導演的料子。

更有趣的故事是他在電影學院的趣事兒,他迎來了費裡尼的名作《阿瑪柯德》上映,同時又得到了家鄉“老情人”的消息,於是,他在一種個人情愫和對大師的膜拜中掙扎。更神奇的是,他連看三次《阿瑪柯德》,都在中途睡著。作為電影專業學生,他對此感覺無比羞恥,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直到第四次,機緣巧合和老情人一起觀影,終於看完了,深感震撼,“片中的畫面和用意成為我電影創作的源泉”。這實在是書中最美麗的一段,正如這章的標題,“謝謝你,費裡尼”,謝謝偉大的電影,讓庫斯圖裡卡,以及更多優秀導遊在早期獲得滋養,也給生活帶來一種美好的元素,對於庫斯圖裡卡來說,也包括愛情。

而在本書中,一個令我意外的主角是約翰尼 德普,是的,就是好萊塢那位,庫斯圖裡卡寫他比提及老婆還多。在書中,他真的是深情的記錄著他和德普的友誼,包括在拍攝《亞利桑那之夢》的時候他如何一度不在狀態的迷失,德普又是如何的堅持等待他。接著,兩人一起就餐,一起旅行,一起探討文學,一起享受生活,真的是一對鐵哥們,這一年,德普過得不太順,不知道是不是會找到好基友庫斯圖裡卡一起喝酒解悶。

《地下》

儘管本書大部分篇幅,庫斯圖裡卡寫的輕鬆有趣,充滿了閱讀快感,但是到了後面,也不得不進入沉重的篇章,也是他對人生思考的昇華:南斯拉夫的苦難,而這個過程也終於孕育了他的傑作《地下》。庫斯圖裡卡在南斯拉夫是個名人,出名到他可以和國家元首級別的人交流,當時的他作為局中人,也無法料到時局的變化,而這也讓他對後來的民族和歷史悲劇深感錯愕和痛心。當南斯拉夫終於成為戰場和煉獄的時候,他在美國,在法國諾曼第,作為一個異鄉人,看著已成異鄉的南斯拉夫的悲劇。

他曾經想回去,卻發現無處可去,也無能為力,終於,他發現作為一個影人,他介入政治、文化、歷史最好的途徑就是電影,他表達憤怒與反抗最好的武器就是電影,他向悲傷的現實發出哀嚎控訴的呼聲是電影。《地下》,這是一個民族被欺騙和蒙蔽的寓言,他們一直在“地下”,從來不是自己的主宰,而或許他們真的永遠生活在“地下”的謊言中會更好,因為地上已無南斯拉夫。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也曾經寫下自己的感受,歸結起來就是:瘋狂的荒誕,苦澀的真實。

庫斯圖裡卡這部集大成之作給他帶來了金棕櫚獎,而書中,他記錄了比電影還荒誕的一幕。庫斯圖裡卡在本書中讓讀者感到酣暢淋漓的一點就是,他的表達很坦率,不遮著掩著,比如會生動的寫他與德普一起抽大麻的事兒,說白了,就是這書真的有料。而在《地下》獲獎後,他辛辣的諷刺希臘國寶級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對他的嫉妒,寫的非常生動有趣,看的我直樂。而在坎城最後的晚宴上,這些有頭有臉的電影界聚會中,竟然因為一起小意外引發了全場鬥毆,你能想像嗎,這些人互相揮拳,庫斯圖裡卡和兒子一起參戰。這實在是本書的最高潮,現實永遠最荒誕,戰爭的悲劇醞釀了庫斯圖裡卡的《地下》,他在地上獲得電影界的榮譽,又與同行明爭暗鬥,接著一幕仿佛電影中才會出現的無厘頭鬧劇在坎城上演,是的,這就是生活,有時候讓人無力,有時候給你驚喜,有時候就是一場莫名其妙的鬧劇。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謊言

在本書的開篇,作者就點出本書的主題:絕不向遺忘屈服!是的,寫作就是與遺忘的對抗,而讓更多讀者瞭解,也就多了更多對抗的同盟。我有幸成為庫斯圖裡卡的同盟,我喜歡他的電影,更意外的發現這本書是如此有趣,作為有思想深度的導演,他沒有寫的多麼沉重,也沒有刻意解讀,這本書本身就如充滿畫面感和帶入感的庫斯圖裡卡電影,讓你一氣呵成讀完。但是,這個過程中,作者的情感滲透在字句之中,比如在結尾,他再次讓筆觸回到去世的父親,有些桀驁不馴色彩的庫斯圖裡卡這個時候充滿真情,父親的這句話令他念念不忘,也讓我難以忘懷:

“死亡是未經證實的謊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