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至死都不受列國待見?

(圖示:山東曲阜孔子周遊列國大型雕塑)

孔子滿肚子學問, 在自己的祖籍魯國也只是輝煌了一陣子, 其後被迫出走他國尋找新的“明主”,

但他帶著一眾弟子歷經千辛萬苦跋涉列國, 直到去世都再未受到各國國君真正的重視和任用, 一事無成後返回故土終至默默而卒。 這是為什麼呢?這麼大的學問家為什麼就不能受到敬重呢?原因就在於他的學問。

(圖示:某地出土的刻有儒家宗旨的銅元)

孔子的學問其核心就在於“仁義禮智信”, 簡稱仁義道德, 這種學問對於治理紛亂的世事人心以及創建和維持一種穩定的秩序比較有用, 適用於統一的、安全的、穩定的國家內部的道德教化, 但並不適合大爭之世的國計民生。 大爭之世爭的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如果用仁義道德的那一套去和別國相處自然就會把自己變成羊羔, 而任由野獸來捕食。

(圖示:弱肉強食的自然原理同樣適用於國際環境)

當時是戰國時期, 各國都忙於爭城奪地、爭王爭霸, 打得是你死我活、血流漂杵, 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溫良恭儉讓”的國民屬性和“仁義道德”的國家屬性, 而是要有血性、嫉惡如仇、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的嗷嗷叫的“野獸”般的國民, 要如同獅子老虎至少也如豺狼鬣狗一樣的兇猛的國家脾性, 這樣才能與其他國家爭鋒, 至少不會被別的國家欺負或輕視。 否則就和動物世界裡一個原理, 即使你強壯如牛馬大象, 一旦你失去攻擊性就會淪為別的猛獸的獵物,

成為它們的嘴中之物。 在這個本來就很野蠻的世界裡, 你講道德和仁義別國不講, 你溫順拘謹但是別國兇猛, 你講規矩別國不講, 所以孔子的學問在大爭之世只會是個束縛自己的繩索, 卻無法斬釘截鐵、披荊斬棘、開闢發展道路, 而不會是個什麼好的發展國家的良方。 因此, 在戰國時代孔子雖周遊列國但不受列國待見是有道理的, 關鍵是不實用。

放飛您的思想, 激發您的潛能, 探索未知之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