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憑什麼說《泰坦尼克號》之後,再無爆款愛情片

20年前的今天, 1997年12月19日, 《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

1998年的春天, 《泰坦尼克號》登陸中國。

巨輪一旦起航, 勢必揚起巨浪。

票房上, 在全球, 《泰坦尼克號》達到18億美元(未算2012年3D重映票房),

這個數字保持了13年的記錄, 直到2010年1月才被同樣出自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打破, 《阿凡達》全球票房達27億美元。

口碑上, 《泰坦尼克號》獲得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14項提名, 並最終獲得最佳導演, 最佳攝影, 最佳電影歌曲等多個獎項。

除了票房和口碑, 《泰坦尼克號》成為經典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是留給觀眾太多的記憶, 對於很多中國觀眾來說, 第一次看愛情, 第一次看全裸, 第一次看沉船。

20年過去了, 當初被愛情感動的人, 縱使正在現實煙火中苦苦打拼, 也不免唏噓著感慨“要是傑克也爬上那塊木板, 不死該多好”。

而近日,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接受《名利場》的採訪時, 終於親自給出了最終說法:

“答案很簡單, 因為劇本的第147頁寫著:傑克死了。 如果他活著, 那電影的結尾就沒意義了。 這部電影就是關於死亡和分離:他必須死。 ”

卡梅隆表示:

“很明顯這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選擇, 木板大小只夠承載她, 不夠承載傑克。 我覺得20年後我們還在討論這個事是挺蠢的, 但是這確實表現了:電影中傑克這個角色實在讓人喜愛, 觀眾痛心于他的去世。 不管是溺水, 還是被一個大煙囪砸中什麼的, 他註定要死的。 這叫做藝術, 事情因為藝術的原因而發生, 而非物理上的原因。 ”

好吧, 這個解釋雖然很紮心, 但也正如導演所說的那樣, 這也體現了這部電影的經典與偉大之處, 讓人們在時隔20年後還能津津有味的提起。

演員、臺詞、情節, 都已經超越了電影本身, 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春晚小品《老將出馬》中的致敬橋段

為慶祝《紳士聯盟》開播20周年,發佈的惡搞劇照

要說比起投資、技術、市場活躍度,20年後的今天一定是強于當年的。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泰坦尼克號》大獲成功之後,我們卻很少再看到這樣成功的史詩級的愛情電影了。

這是為什麼呢?

❶製作

這部電影從準備到拍攝,耗時長達5年。

“敗家”的導演卡梅隆不光花光了1億3500萬的預算,還獅子大開口的讓公司再度追加到史無前例的2億,最後不惜自己墊錢。

為確保品質,影片後期製作更是無限延長,從1997年7月2日延至12月9日。

被說成:影片票房前景將是“一場不亞於泰坦尼克號沉船本身的災難”。

畢竟縱使身為“商業片寵兒”的諾蘭都在前幾天表示:

他的“蝙蝠俠三部曲”是電影人最後一次享有充裕的時間來製作的電影。

諾蘭

“而如今,超級英雄的上映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在前一部電影上映後,續集的上映時間不超過2年。”

燒錢,任性的卡梅隆攥緊這奢侈的“特權”,絕不因為外界原因而趕工、注水、影響電影的品質。

單是這一點,如今的大部分的影片都無法做到。

就更別提作為院線電影,《泰坦尼克號》逆天的194分鐘時長了。

放到現在肯定是很多電影人想都不敢想的。

這大概也是《泰坦尼克號》創下了上映281天的最高紀錄,拿下美國國內6億,全球18億票房的原因。

畢竟,觀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❷類型

劇情+愛情+災難

這三個詞放到現在看,八成已經是一部爛片預定了。

原因在於,如今的電影很難兼顧愛情與災難(更別提劇情了)。

如果講愛情的,就主要針對女性觀眾,走喜劇愛情片或是文藝愛情片的路子。

成本不大,格局較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愛情本身上。

如果講災難的,就走討好男性觀眾的商業大片套路。

特效要酷炫,爆炸要震撼,BGM要超燃,再加上幾個笑點、淚點錦上添花。

即使有愛情線也是順帶一提,很少會去挖掘其深度。

其實,通過對於觀眾的精准定位來決定電影的類型確實有利於電影的宣傳、推廣甚至票房收益。

可這也同時限制了更多像《泰坦尼克號》這樣,“反類型”的電影。

少了很多盪氣迴腸,震撼人心的愛情。

❸劇情

時至今日,《泰坦尼克號》的劇情也無需小萬過多贅述了。

簡單說,就是一個窮小子和一個名媛在遊輪上的愛情故事。

人設雖然並不新鮮,卻勝在能在真實不崩的同時還能有所昇華。

整個電影劇情條理清晰,主線明顯,支線豐富,配角很多卻毫不搶戲。

每個人,每件事,每次鋪墊都講得明明白白,所有起承轉合,情感變化都富有邏輯,有理有據。

換句話說,就是不會讓觀眾覺得“太快了”、“太跳了”、“太尬了”。

雖然真實事件改編則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悲情色彩,電影卻又沒有止步於“悲情”。

其中讓人興奮、捧腹的片段同樣不少。

像是這段“傑克教你吐口水”,就令小萬印象深刻。

有著如此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如此高的完成度。

可以說,在劇情方面,《泰坦尼克號》也吊打了不少“連導演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的電影。

❹演員

雖然當年年僅22歲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21歲的凱特·溫絲萊特絕對算是“小鮮肉”和“小鮮花”。

但這樣的選擇是出於劇本本身的設定,而絕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氣”、“他們的話題性”。

兩位演員敬業又精彩的演出也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長時間的拍攝,以及“同甘共苦”的經歷,還使得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時隔11年後還在電影《革命之路》中再次出演戀人。

圓了不少人的“泰坦尼克夢”。

而就在不久前二人還被拍到一同度假。

雖然顏值早已不復當年,可這也更證明了二人友誼的長久與純粹。

20年過去了,不光電影產業在變化,人們對愛情的理解、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世界小了、圈子大了、通訊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卻遠了,我們的生活越發資訊化、碎片化。

就連螢幕中呈現出來的愛情也常常是具有很強目的性的、自我的、速食的。

所孕育出的影視劇作品(特別是那些與人們愛情觀、世界觀相關的),或許在客觀上也很難再複製舊有的模式。

為什麼我們再拍不出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愛情電影?

究竟是時代環境,演員水準,還是劇本限制,觀眾口味......

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豆瓣,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春晚小品《老將出馬》中的致敬橋段

為慶祝《紳士聯盟》開播20周年,發佈的惡搞劇照

要說比起投資、技術、市場活躍度,20年後的今天一定是強于當年的。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泰坦尼克號》大獲成功之後,我們卻很少再看到這樣成功的史詩級的愛情電影了。

這是為什麼呢?

❶製作

這部電影從準備到拍攝,耗時長達5年。

“敗家”的導演卡梅隆不光花光了1億3500萬的預算,還獅子大開口的讓公司再度追加到史無前例的2億,最後不惜自己墊錢。

為確保品質,影片後期製作更是無限延長,從1997年7月2日延至12月9日。

被說成:影片票房前景將是“一場不亞於泰坦尼克號沉船本身的災難”。

畢竟縱使身為“商業片寵兒”的諾蘭都在前幾天表示:

他的“蝙蝠俠三部曲”是電影人最後一次享有充裕的時間來製作的電影。

諾蘭

“而如今,超級英雄的上映就像上了發條一樣,在前一部電影上映後,續集的上映時間不超過2年。”

燒錢,任性的卡梅隆攥緊這奢侈的“特權”,絕不因為外界原因而趕工、注水、影響電影的品質。

單是這一點,如今的大部分的影片都無法做到。

就更別提作為院線電影,《泰坦尼克號》逆天的194分鐘時長了。

放到現在肯定是很多電影人想都不敢想的。

這大概也是《泰坦尼克號》創下了上映281天的最高紀錄,拿下美國國內6億,全球18億票房的原因。

畢竟,觀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❷類型

劇情+愛情+災難

這三個詞放到現在看,八成已經是一部爛片預定了。

原因在於,如今的電影很難兼顧愛情與災難(更別提劇情了)。

如果講愛情的,就主要針對女性觀眾,走喜劇愛情片或是文藝愛情片的路子。

成本不大,格局較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愛情本身上。

如果講災難的,就走討好男性觀眾的商業大片套路。

特效要酷炫,爆炸要震撼,BGM要超燃,再加上幾個笑點、淚點錦上添花。

即使有愛情線也是順帶一提,很少會去挖掘其深度。

其實,通過對於觀眾的精准定位來決定電影的類型確實有利於電影的宣傳、推廣甚至票房收益。

可這也同時限制了更多像《泰坦尼克號》這樣,“反類型”的電影。

少了很多盪氣迴腸,震撼人心的愛情。

❸劇情

時至今日,《泰坦尼克號》的劇情也無需小萬過多贅述了。

簡單說,就是一個窮小子和一個名媛在遊輪上的愛情故事。

人設雖然並不新鮮,卻勝在能在真實不崩的同時還能有所昇華。

整個電影劇情條理清晰,主線明顯,支線豐富,配角很多卻毫不搶戲。

每個人,每件事,每次鋪墊都講得明明白白,所有起承轉合,情感變化都富有邏輯,有理有據。

換句話說,就是不會讓觀眾覺得“太快了”、“太跳了”、“太尬了”。

雖然真實事件改編則為整個故事增添了悲情色彩,電影卻又沒有止步於“悲情”。

其中讓人興奮、捧腹的片段同樣不少。

像是這段“傑克教你吐口水”,就令小萬印象深刻。

有著如此豐富的情感表達和如此高的完成度。

可以說,在劇情方面,《泰坦尼克號》也吊打了不少“連導演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的電影。

❹演員

雖然當年年僅22歲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21歲的凱特·溫絲萊特絕對算是“小鮮肉”和“小鮮花”。

但這樣的選擇是出於劇本本身的設定,而絕不是因為“他們的人氣”、“他們的話題性”。

兩位演員敬業又精彩的演出也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原因。

長時間的拍攝,以及“同甘共苦”的經歷,還使得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時隔11年後還在電影《革命之路》中再次出演戀人。

圓了不少人的“泰坦尼克夢”。

而就在不久前二人還被拍到一同度假。

雖然顏值早已不復當年,可這也更證明了二人友誼的長久與純粹。

20年過去了,不光電影產業在變化,人們對愛情的理解、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世界小了、圈子大了、通訊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卻遠了,我們的生活越發資訊化、碎片化。

就連螢幕中呈現出來的愛情也常常是具有很強目的性的、自我的、速食的。

所孕育出的影視劇作品(特別是那些與人們愛情觀、世界觀相關的),或許在客觀上也很難再複製舊有的模式。

為什麼我們再拍不出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愛情電影?

究竟是時代環境,演員水準,還是劇本限制,觀眾口味......

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注:本文圖片來源於豆瓣,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