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大製作不該有的B級片趣味

只為了重現的創作, 永遠沒法重現。 喚起記憶的同時, 新作必須本身足夠扎實, 才可以承載那種記憶。 懷舊的細節無法成就一部電影,

但欠考慮的製作細節卻可以輕易毀掉一部電影。

B級片之所以存在, 不無道理, 它是工業發展時的靈活機動之舉, 是大製作的補充, 可以把工業內次一級的資金調動起來, 也讓一些次熱和冷門時段更容易安排。 無論普通觀眾還是狂熱影迷, 他們都理解且接受, B級片自有它們的製作標準和審美取向, 大家自然也不會用超級大片的規範去要求。 新拍攝的《奇門遁甲》卻讓人犯難。

這部徐克監製、袁和平執導的電影據說花了2.5億人民幣, 班底來自五湖四海。 宣傳團隊鼓足了勁, 想讓人聯想到80年代港產片的黃金時期。 徐克與袁和平也以想像力豐富著稱, 哪怕對白換成國語, 許多影迷還是希望可以帶回一些香港電影的老味道。

相比1982年版的《奇門遁甲》, 故事當然變了, 舊版的雜糅趣味卻也不見了。 舊版以戲說的視角開篇, 從野史爭鬥到鄉野隱士法術比拼, 雖然無形間流露出惡趣味, 卻將各種風格肆無忌憚地放在一起, 擺明玩鬧, 也讓觀眾輕鬆自在。 新版《奇門遁甲》一開始的市井片段並無不合理, 起了個好頭。 在客棧內的第一場纏鬥不新鮮, 風味卻保留頗佳。

但故事再進行下去, 就有點超出主創的控制。 奇門遁甲大戰外星人這樣的橋段不可行嗎?問題似乎並不出在概念上, 徐克執迷的特效展示, 終於走火入魔。 在《狄仁傑》系列中, 特效紕漏不少, 但至少在剪輯和場景上, 特效帶來了一些視覺上的驚喜。 而這次的外星人和怪獸畫面, 卻直接將華語電影的弱點暴露無遺,

無論是設計、貼圖還是流暢度, 都仿佛成本不高的網路遊戲, 與精緻的人物服裝、室內搭設形成突兀對比。 叫人看不出, 才是特效。 特地要人看穿的特效, 至少不該在這個級別的投資中出現。

問題核心並不只是審美。 它或許是一種移植, 80年代那天花亂墜的嫁接, 也許過了三十年後, 徐克和袁和平認為, 那樣的趣味在2017年的模樣, 就是《奇門遁甲》的表達。 但這趣味是奇怪的, 夾在大片與B級片中間, 2.5億成本, 即便在美國也是一部投入不小的中成本商業電影, 此前紅透美國的《小丑回魂》, 它的成本也就3500萬美金。 但觀眾坐在電影院裡看一遍, 絕對不會看穿《小丑》的特效瑕疵。 同樣成本的《奇門遁甲》, 卻非要用這筆錢去做幾個擬真度極低的外星怪獸,

用大製作的成本去落實B級片趣味, 顯然違反工業發展規律, 它只能算一次任性, 是主創對80年代港產片的執念。

這執念也不陌生。 吳宇森念念不忘雙雄、槍戰與白鴿, 不忘惺惺相惜和硬漢情結, 又在《追捕》裡複現一次。 結果同樣令人遺憾。 情結這東西在流行文化裡可以再現, 可自有它本身一套公式。 只為了重現的創作, 永遠沒法重現。 喚起記憶的同時, 新作必須本身足夠扎實, 才可以承載那種記憶。 若不然, 便只會讓人加倍懷念過去, 對創作者來說, 這是一種酷刑, 也是封印。 這種懷念會阻斷創作者以後的路, 把他們的時態永遠限制在過去。

終極魔王非得是外星人不可嗎?土法特技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嗎?故事永遠只能在幾個角色之間打轉嗎?袁家班的精采動作還是只能交給威亞來完成嗎?懷舊的細節無法成就一部電影,

但欠考慮的製作細節卻可以輕易毀掉一部電影。 儘管玩弄情懷在如今如此常見, 其實並沒有人想回到過去, 它只能反映人對現實的失望。 《奇門遁甲》在2017年的表現, 恐怕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