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真正的天價作品——這16件書法國寶,嚴禁出國展出!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篇頭

這些書法作品都珍藏在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地方, 國家文物局此前已明文規定,

這些書法作品不准出國展出。 對此小編按照歷史順序進行了整理, 邀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些國寶級書法藝術品。

01

晉 陸機《平復帖》

《平復帖》卷(西晉) 陸機, 故宮博物院藏。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 牙色麻紙本墨蹟, 共9行84字, 無名款, 宋人定為陸機作品,

米芾定為“晉賢十四帖卷”之一, 入宣和內府, 宋徽宗題簽並鈐璽印, 後經梁清標、安岐等人鑒藏, 經《清河書畫舫》著錄。 後入清內府, 旋出歸成親王永瑆、恭親王奕䜣, 後歸溥儒等人, 建國後由張伯駒先生捐獻故宮博物院收藏。

《平復帖》書寫於西晉, 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

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蹟。 有“法帖之祖”的美譽, 還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作者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 墨色微綠。 筆意婉轉, 風格平淡質樸, 其字體為草隸書。 《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2011年4月15日, 中國郵政發行《中國古代書法——草書》特種郵票1套4枚。 其中之一為陸機章草書《平復帖》。

董其昌題跋

傅增湘跋

末代恭親王溥偉題跋

張伯駒識

張伯駒再識

02

晉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珣的墨寶,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全文5行47字,紙本,行書。《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問候親友的一封信劄,墨蹟紙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遠帖》進入內府,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養心殿的“三希堂”中。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傳世晉人墨蹟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跡。行筆出入頓挫,峰棱俱在!峭勁秀麗,自然流暢又字字顧盼;盡得優遊俊朗、舒逸之風神。帖中有很多印痕,這都是歷代皇家官宦、文人墨客、名士之傾力收藏保管;經無數次戰爭、天災、人禍,跨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時空,才得以將這一幅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書法絕品《伯遠帖》流傳至今,使我們能見到書法大家書寫的真跡神韻。

03

唐 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系唐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28行,324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存世蘭亭序墨蹟以“神龍本”為最著,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04

唐 歐陽詢《夢奠帖》

《夢奠帖》卷 (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紙本,縱25.5cm ,橫33.6cm,為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作,是歐陽詢現存的四件墨蹟之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湖南長沙人,為“初唐四家”之一,《仲尼夢奠帖》的筆路極近王羲之的《蘭亭序》,說明歐書確實是繼承王羲之而又有所創新。

05

唐 國詮 楷書《善見律》

《善見律》卷 (唐)國詮,故宮博物院。烏絲欄紙本,縱22.6釐米,橫468.8釐米。《善見律》述釋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書“善見律卷”,下署“貞觀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國詮寫”。此卷經書工整,結構點畫均勻秀勁,運筆靈活熟練,輕重適宜。全篇一氣呵成,造詣精湛。

06

唐 懷素《苦筍帖》

《苦筍帖》卷 (唐)懷素,上海博物館藏。懷素《苦筍帖》,絹本墨蹟,兩行十四字。書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精彩之筆。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苦筍與茶的性狀,同佛道中人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懷素通過書法充分體現了茶與禪的種種緣分。

07

唐 杜牧《張好好詩》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故宮博物院藏。《張好好詩》,是晚唐時期的一首詩詞,由杜牧所寫的五言古詩。此詩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當年那綽約風姿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詩歌語言,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

08

唐人摹《萬歲通天帖》

唐人摹《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遼寧省博物館藏。宋代《秘閣續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徵明《停雲館帖》、王肯堂《鬱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燒錄。 其中以真賞齋為精刻而有名。唐摹《萬歲通天帖》較之臺灣收藏的《遠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喪亂帖》等更為重要。以其忠於原作風貌,為人們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東晉至六朝書法的可靠依據。

09

五代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 楊凝式,故宮博物院藏。神仙起居法帖,書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楊凝式時年76歲),當屬其晚年代表作。卷前有題簽“楊凝式書神仙起居法墨蹟”,帖後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張孝思題記及楷書釋文五行。

10

北宋 林逋《自書詩》

《自書詩》卷(北宋) 林逋,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紙本、行書。縱32釐米,橫302.6釐米。自撰並書詩5首,筆法清秀挺勁,卷末自識:“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應是仁宗天聖元年(1023),時林逋57歲。本幅有蘇軾、清乾隆兩跋,卷後有王世貞、王世懋、王鴻緒、董誥跋。

林逋被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梅妻鶴子。林逋的《自書詩卷》似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11

北宋 蔡襄《自書詩》

《自書詩》卷 (北宋)蔡襄,紙本,三接紙,縱28.2cm,橫221.2cm,行書,故宮博物院藏。時年40歲,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遲來還是不掩快意。著筆間令人直睹心境的輕快。通篇流暢自然, 沉穩端麗,婉約淡雅,蘊藉清雋。作起首行中帶楷,十分用意,漸次流暢不拘,溢而為行草,最後揮灑為小草,越到後來越瀟灑自如,後人評為:“此公第一小行書”。

12

北宋 文彥博《三帖卷》

《三帖卷》 (北宋)文彥博,故宮博物院藏。文彥博書跡世所罕見,此三帖似為案牘批語。吳榮光《辛醜銷夏記》有著錄,但諸家藏印與榮郡王一跋均失載。此三帖為文彥博公文案牘所書,第一帖年歲久遠,似經揭損,墨色較疲。第二貼字如拳大,筆勢沉著,有顏真卿遺風,張珩認為此為文彥博傳世墨蹟第一。

13

北宋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

《楞嚴經旨要》卷(北宋)王安石,上海博物館藏。《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于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於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並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

14

北宋 黃庭堅《諸上座》

《諸上座》卷 (北宋)黃庭堅,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紙本,大草書,縱33釐米,橫 729.5釐米。《諸上座》原為五代金陵僧人文益語錄的節錄,通篇是“禪宗”的語言。此卷是黃庭堅為他的朋友李任道寫的,款署“山谷老人書”,鈐“山谷道人印”,運筆圓勁蒼老,筆勢雄暢。卷後有明代吳寬、 清代梁清標跋。

15

北宋 米芾《苕溪詩》

《苕溪詩》卷 (北宋 )米芾,故宮博物院藏。《宋米芾苕溪詩帖》,北宋,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cm,橫189.5cm。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書自撰詩。共35行,294字,此為米芾三十八歲時所書。鈴有“紹興”“睿思殿印”“項元汴印”“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寶印。帖首行下有項氏收藏之“獨”字編號,帖後有米友仁,李東陽跋。

16

北宋 趙佶《草書千字文》

《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 )趙佶,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卷為紙本,草書,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為描金雲龍,長3丈,無一接縫。雲龍紋生動規整,猶留唐人遺韻,對研究宋代造紙技術彌足珍貴。寫在上面的狂草書千字文一氣呵成,筆勢淩空,變幻莫測,猶如長江奔騰,一瀉千里,運筆迅疾流暢,結體奇宕 瀟灑。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趙佶40歲書法大成時之作品,為稀世珍品。

末代恭親王溥偉題跋

張伯駒識

張伯駒再識

02

晉 王珣《伯遠帖》

《伯遠帖》為晉朝書法家王珣的墨寶,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全文5行47字,紙本,行書。《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問候親友的一封信劄,墨蹟紙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伯遠帖》進入內府,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養心殿的“三希堂”中。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傳世晉人墨蹟中惟一具有名款的真跡。行筆出入頓挫,峰棱俱在!峭勁秀麗,自然流暢又字字顧盼;盡得優遊俊朗、舒逸之風神。帖中有很多印痕,這都是歷代皇家官宦、文人墨客、名士之傾力收藏保管;經無數次戰爭、天災、人禍,跨越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時空,才得以將這一幅珍貴的民族文化瑰寶,書法絕品《伯遠帖》流傳至今,使我們能見到書法大家書寫的真跡神韻。

03

唐 馮承素摹本《蘭亭序》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系唐馮承素摹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28行,324字。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存世蘭亭序墨蹟以“神龍本”為最著,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04

唐 歐陽詢《夢奠帖》

《夢奠帖》卷 (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紙本,縱25.5cm ,橫33.6cm,為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作,是歐陽詢現存的四件墨蹟之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湖南長沙人,為“初唐四家”之一,《仲尼夢奠帖》的筆路極近王羲之的《蘭亭序》,說明歐書確實是繼承王羲之而又有所創新。

05

唐 國詮 楷書《善見律》

《善見律》卷 (唐)國詮,故宮博物院。烏絲欄紙本,縱22.6釐米,橫468.8釐米。《善見律》述釋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書“善見律卷”,下署“貞觀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國詮寫”。此卷經書工整,結構點畫均勻秀勁,運筆靈活熟練,輕重適宜。全篇一氣呵成,造詣精湛。

06

唐 懷素《苦筍帖》

《苦筍帖》卷 (唐)懷素,上海博物館藏。懷素《苦筍帖》,絹本墨蹟,兩行十四字。書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書風,是懷素傳世書跡中的精彩之筆。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苦筍與茶的性狀,同佛道中人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懷素通過書法充分體現了茶與禪的種種緣分。

07

唐 杜牧《張好好詩》

《張好好詩》卷(唐)杜牧,故宮博物院藏。《張好好詩》,是晚唐時期的一首詩詞,由杜牧所寫的五言古詩。此詩以濃筆重彩,追憶了張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韻、名聲震座的美好一幕。當年那綽約風姿的張好好,才不過幾年,竟已淪為賣酒東城的“當壚”之女。杜牧用精湛的詩歌語言,再現了張好好升浮沉淪的悲劇生涯,抒發了詩人對這類無法主宰自己命運的苦難女子的深切同情。

08

唐人摹《萬歲通天帖》

唐人摹《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遼寧省博物館藏。宋代《秘閣續帖》、明代華夏《真賞齋帖》、文徵明《停雲館帖》、王肯堂《鬱岡齋帖》、清代《三希堂法帖》曾燒錄。 其中以真賞齋為精刻而有名。唐摹《萬歲通天帖》較之臺灣收藏的《遠宦帖》,日本收藏的《孔侍中帖》《喪亂帖》等更為重要。以其忠於原作風貌,為人們提供了研究二王以及東晉至六朝書法的可靠依據。

09

五代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 楊凝式,故宮博物院藏。神仙起居法帖,書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楊凝式時年76歲),當屬其晚年代表作。卷前有題簽“楊凝式書神仙起居法墨蹟”,帖後有宋代米友仁、元代商挺、清代張孝思題記及楷書釋文五行。

10

北宋 林逋《自書詩》

《自書詩》卷(北宋) 林逋,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紙本、行書。縱32釐米,橫302.6釐米。自撰並書詩5首,筆法清秀挺勁,卷末自識:“皇上登寶位歲夏五月”,應是仁宗天聖元年(1023),時林逋57歲。本幅有蘇軾、清乾隆兩跋,卷後有王世貞、王世懋、王鴻緒、董誥跋。

林逋被後人稱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隱逸詩人、梅妻鶴子。林逋的《自書詩卷》似有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

11

北宋 蔡襄《自書詩》

《自書詩》卷 (北宋)蔡襄,紙本,三接紙,縱28.2cm,橫221.2cm,行書,故宮博物院藏。時年40歲,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遲來還是不掩快意。著筆間令人直睹心境的輕快。通篇流暢自然, 沉穩端麗,婉約淡雅,蘊藉清雋。作起首行中帶楷,十分用意,漸次流暢不拘,溢而為行草,最後揮灑為小草,越到後來越瀟灑自如,後人評為:“此公第一小行書”。

12

北宋 文彥博《三帖卷》

《三帖卷》 (北宋)文彥博,故宮博物院藏。文彥博書跡世所罕見,此三帖似為案牘批語。吳榮光《辛醜銷夏記》有著錄,但諸家藏印與榮郡王一跋均失載。此三帖為文彥博公文案牘所書,第一帖年歲久遠,似經揭損,墨色較疲。第二貼字如拳大,筆勢沉著,有顏真卿遺風,張珩認為此為文彥博傳世墨蹟第一。

13

北宋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

《楞嚴經旨要》卷(北宋)王安石,上海博物館藏。《宋王安石書楞嚴經旨要卷》于正書中間有行書,結字修長緊聚。字勢於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並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

14

北宋 黃庭堅《諸上座》

《諸上座》卷 (北宋)黃庭堅,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紙本,大草書,縱33釐米,橫 729.5釐米。《諸上座》原為五代金陵僧人文益語錄的節錄,通篇是“禪宗”的語言。此卷是黃庭堅為他的朋友李任道寫的,款署“山谷老人書”,鈐“山谷道人印”,運筆圓勁蒼老,筆勢雄暢。卷後有明代吳寬、 清代梁清標跋。

15

北宋 米芾《苕溪詩》

《苕溪詩》卷 (北宋 )米芾,故宮博物院藏。《宋米芾苕溪詩帖》,北宋,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cm,橫189.5cm。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書自撰詩。共35行,294字,此為米芾三十八歲時所書。鈴有“紹興”“睿思殿印”“項元汴印”“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寶印。帖首行下有項氏收藏之“獨”字編號,帖後有米友仁,李東陽跋。

16

北宋 趙佶《草書千字文》

《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 )趙佶,遼寧省博物館藏。此卷為紙本,草書,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為描金雲龍,長3丈,無一接縫。雲龍紋生動規整,猶留唐人遺韻,對研究宋代造紙技術彌足珍貴。寫在上面的狂草書千字文一氣呵成,筆勢淩空,變幻莫測,猶如長江奔騰,一瀉千里,運筆迅疾流暢,結體奇宕 瀟灑。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趙佶40歲書法大成時之作品,為稀世珍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