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7.6億成本、頂級IP、好萊塢加持的《攻殼》恐撲街,“形式大於內容”是其最大敗筆

美國真人版《攻殼機動隊》最終還是撲街了。

該片的口碑和票房開局都不理想。 目前, 該片上映第二天, 票房收穫6812萬, 豆瓣評分只有6.3, 而且多數動漫粉絲對其並不看好, 甚至有網友調侃道“當攻殼機動隊只剩下殼”……

不僅如此, 該片早在一周前就於北美上映, 但是, 據外媒《Deadline》報導, 截至本週二, 影片全球票房僅為6200萬美元, 預計最終票房在2億美元左右(包含國內5000萬美元, 國際1.5億美元)。 而且, 據瞭解, 影片製作成本為1.1億美元(約合7.6億人民幣), 再加上P&A成本, 《攻殼機動隊》預計虧損6000萬到1億美元。

以此來看, 出品方派拉蒙和夢工廠實屬壓力山大。

以此, 傳出這次虧不虧要看中國這等說法, 但是這次, 中國電影市場並不能夠成為它的救命稻草。

為何這麼講呢?

1、檔期註定一周遊

2、內容是硬傷, 日本二次元IP+好萊塢A級製作, 已≠全球爆款

3、漫改真人版在國內市場缺乏群眾基礎

檔期註定一周遊

好萊塢大片歷來都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傳統, 比如之前的《魔獸》、《極限特工3》 《生化危機6》等等, 因此《攻殼機動隊》電影能否盈利也要看中國市場的表現了。

但是, 不可忽略的一個前提是檔期。 以之前微影和派拉蒙合作過的《極限特工3》為例, 在國內觀眾對爆米花電影饑渴度極高的情況下, 負責該片在中國宣發的微影時代, 利用自身平臺通過情人節和元宵節兩個小檔期的優勢,

對該片票房逆襲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而此次, 《攻殼機動隊》在檔期的問題上卻顯得尤其被動。

四月的第一周新片中, 最期待的就是寡姐的這部《攻殼機動隊》。 可是, 後面還有眾多爆米花大片。 例如, 下週五要上映的《速度與激情8》。

也就是說, 該片上映僅一周,

就要遭到《速度與激情8》攔截。 那麼, 在影片視效、IP及大腕明星同等條件下, 《攻殼機動隊》的優勢相繼就會變得暗淡。 從貓眼專業版來看, 截至目前《速度與激情8》的預售總票房已經高達5700萬, 其中零點場票房預售887萬, 4月14日票房預售3019萬。 ,而回過頭再看《攻殼》, 已奄奄一息。

徒有其表:出於商業考慮, 遷就大眾, 拋棄原著內核

一個日本超級二次元IP被好萊塢搬上大螢幕, 如何評價呢?

有粉絲網友自話自說道“《攻殼》好不好看呢?答:不會差, 但作為原著粉就別期望太高。 為何呢?該片只有一個看點, 就是一言不合就脫衣服的寡姐。 ”

更有人說, “日本二次元IP+好萊塢A級製作=全球爆款”。 但是, 搞不好只會落入好萊塢改編俗套方程式中。

而恰恰這次, 《攻殼》成功的規避了故事的內核, 把原著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都給拋棄了!?

一是, 女主改裝後, 日本人的東方面孔換成了西方面容, 儘管“改造”過, 但還是hin彆扭的;二是, 電影除了精緻的還原, 美式英雄的敘事, 成了空有軀殼, 消費原版、行屍走肉的翻拍品而已。

說白了,美版的《攻克》就是不注重內容本身,形式大於內容,硬生生的將日本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原作帶有哲學性質的內核已被真人版稀釋為超級英雄氣質。

影片除了對動畫版的《攻殼》和《攻殼:無罪》的經典場景進行了精細的表層處理外,毫不誇張的講,精神表達一丁點沒有,徹底淪為一部好萊塢惡俗套路片。看來,該片在北美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著粉應該都知道,誕生於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劇場版是一部典型的賽博朋克動畫電影。這種興起於80年代的科幻文學分支主張以電腦或資訊技術為創作主題,常常伴隨反烏托邦情節和反極權的色彩。

最成功的賽博朋克商業電影是《駭客帝國》,成功的從科幻亞文類延伸到整個大眾文化領域。《攻殼》相比於《駭客》,最大的敗筆就是其混亂的敘事結構。東西文化差異,強行將傳統的日本文化與未來配合,炫藍的畫面色彩與暗黑之間的搭配,都市文化及該片“髒亂差”的對比等等。對比,有網友說道“該片就是靠原劇場版的場景籠絡原著粉,又搞了爛俗元素取悅普通觀眾,結果就是原著粉看得氣死了,普通觀眾看得困死了”。

記得在原版,導演士郎正宗解釋《攻殼機動隊》就提到,名字本意為“裝甲機動防爆隊”,點出故事主旨的是英文譯名“Ghost in The Shell”。無論是靈魂(Ghost)還是軀殼(Shell),都有可能會被對方控制。而這種控制,也是相互發展推動的結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素子喜歡潛水,因為在海底陷入黑暗之中的時候會感到恐懼、孤獨、憂鬱,這更進一步的感知靈魂所在。

所以,對於押井守的兩部《攻殼》,觀眾看完總是覺得意猶未盡,其中更多的哲學意味,都是需要自己從中直觀感受的,有些來源於世界觀與存在的碰撞並不能夠用簡單的言語及文字來表達的。

而電影最終指向的是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回歸,更多的不是“我是誰”的問題,而是“我是英雄”的認知問題。這倒不如說,它以《Ghost in The Shell》為片名,成功的轉移了主題只拍了裝甲機動防爆隊的部分。

從這個層面上講,《攻殼機動隊》不過是《迷失東京》的科幻版本,強行塑造成《生化》系列的女英雄,開始自我救贖,讓美式個人英雄主義膨脹,與原作的壓抑未來世界的氣質格格不入。(話說,看著的確有點暈圈,素子一個東方女性怎麼做的全是美國人的事)

也就是說,文化差異造成《攻殼》的美版和日版無法融合,同時也致使兩部影片擁有著不同的兩條線。可以看出,該片開發的關鍵在於,如何為這個賽博朋克故事注入新的商業元素,以及降低故事難度以討好更多觀眾。不論是邀請斯嘉麗詹森“裸體出鏡”,還是高達1.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都是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裝飾。

內容為王的時代就要在什麼山,唱什麼歌

好萊塢的生意經一直是以吸納全球觀眾口袋裡的錢為最終目的。所以,從春節過後的進口片市場,一直以中方投資介入,補齊進口片宣傳短板的方式存在著。

這次也不例外,該片的背後有微影時代,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上影及華樺傳媒參與分成。但不論怎樣,美方利用中方資源在中國斂財的前提也是內容為王。

雖然漫改真人版的作品不乏佳作,但坦白講,在一片哀鴻遍野的大環境下,這些佳作還真撐不起一片天。

其實,並沒有什麼題材是絕不能被真人化的,也沒有什麼題材被真人化之後一定會成功的。

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最難被突破的次元壁。

部分漫畫作品設定太過清奇,導致真人化的難度非常之高,比如《網球王子》。

2.除了極個別漫畫作品在真人化時能夠原封不動的保留劇情,大部分作品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改編。將長篇的故事濃縮到有限的時間中,並要考慮實際影片的經費與技術水準,這樣的難度實則很大。

因此,大多數失敗的漫改真人作品都死在了劇本上,比如直接將少年改成女人的《黑執事》,讓三笠拋棄艾倫跟個啃蘋果的流氓相親相愛的《進擊的巨人》,以及改得鳥山明估計都不認識的美國版《龍珠》——編劇簡直拋棄了原作最最精髓的部分,改出來的東西甚至連同人都算不上。

因此,在什麼山,唱什麼歌。真正迎合了市場的客觀需求,漫改真人化的電影成品就會獲得票房的巨大成功。

據一起拍電影(yiqipaidianying)分析:雖然同為日本IP改編,《攻殼機動隊》並不是《生化危機:終章》,在中國內地缺乏群眾基礎,加上次周就是票房大殺器《速度與激情8》上映,該片票房前景難以看好,雖然內地票房可能又會超過北美票房,但是最多也就4億,並不能改變該片全球虧損的局面。

儘管美版《攻殼》真人版以失敗告終,但是也給了眾多熱愛漫改的人士一些珍貴的經驗,一是爭取檔期優勢;二是,切記不要形式大於內容;三是,切記不能脫離故事內核。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郵件:285295690@qq.com

說白了,美版的《攻克》就是不注重內容本身,形式大於內容,硬生生的將日本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原作帶有哲學性質的內核已被真人版稀釋為超級英雄氣質。

影片除了對動畫版的《攻殼》和《攻殼:無罪》的經典場景進行了精細的表層處理外,毫不誇張的講,精神表達一丁點沒有,徹底淪為一部好萊塢惡俗套路片。看來,該片在北美遭遇票房口碑雙撲街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著粉應該都知道,誕生於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劇場版是一部典型的賽博朋克動畫電影。這種興起於80年代的科幻文學分支主張以電腦或資訊技術為創作主題,常常伴隨反烏托邦情節和反極權的色彩。

最成功的賽博朋克商業電影是《駭客帝國》,成功的從科幻亞文類延伸到整個大眾文化領域。《攻殼》相比於《駭客》,最大的敗筆就是其混亂的敘事結構。東西文化差異,強行將傳統的日本文化與未來配合,炫藍的畫面色彩與暗黑之間的搭配,都市文化及該片“髒亂差”的對比等等。對比,有網友說道“該片就是靠原劇場版的場景籠絡原著粉,又搞了爛俗元素取悅普通觀眾,結果就是原著粉看得氣死了,普通觀眾看得困死了”。

記得在原版,導演士郎正宗解釋《攻殼機動隊》就提到,名字本意為“裝甲機動防爆隊”,點出故事主旨的是英文譯名“Ghost in The Shell”。無論是靈魂(Ghost)還是軀殼(Shell),都有可能會被對方控制。而這種控制,也是相互發展推動的結果。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素子喜歡潛水,因為在海底陷入黑暗之中的時候會感到恐懼、孤獨、憂鬱,這更進一步的感知靈魂所在。

所以,對於押井守的兩部《攻殼》,觀眾看完總是覺得意猶未盡,其中更多的哲學意味,都是需要自己從中直觀感受的,有些來源於世界觀與存在的碰撞並不能夠用簡單的言語及文字來表達的。

而電影最終指向的是自我身份的確認和回歸,更多的不是“我是誰”的問題,而是“我是英雄”的認知問題。這倒不如說,它以《Ghost in The Shell》為片名,成功的轉移了主題只拍了裝甲機動防爆隊的部分。

從這個層面上講,《攻殼機動隊》不過是《迷失東京》的科幻版本,強行塑造成《生化》系列的女英雄,開始自我救贖,讓美式個人英雄主義膨脹,與原作的壓抑未來世界的氣質格格不入。(話說,看著的確有點暈圈,素子一個東方女性怎麼做的全是美國人的事)

也就是說,文化差異造成《攻殼》的美版和日版無法融合,同時也致使兩部影片擁有著不同的兩條線。可以看出,該片開發的關鍵在於,如何為這個賽博朋克故事注入新的商業元素,以及降低故事難度以討好更多觀眾。不論是邀請斯嘉麗詹森“裸體出鏡”,還是高達1.1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都是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裝飾。

內容為王的時代就要在什麼山,唱什麼歌

好萊塢的生意經一直是以吸納全球觀眾口袋裡的錢為最終目的。所以,從春節過後的進口片市場,一直以中方投資介入,補齊進口片宣傳短板的方式存在著。

這次也不例外,該片的背後有微影時代,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上影及華樺傳媒參與分成。但不論怎樣,美方利用中方資源在中國斂財的前提也是內容為王。

雖然漫改真人版的作品不乏佳作,但坦白講,在一片哀鴻遍野的大環境下,這些佳作還真撐不起一片天。

其實,並沒有什麼題材是絕不能被真人化的,也沒有什麼題材被真人化之後一定會成功的。

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1.最難被突破的次元壁。

部分漫畫作品設定太過清奇,導致真人化的難度非常之高,比如《網球王子》。

2.除了極個別漫畫作品在真人化時能夠原封不動的保留劇情,大部分作品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改編。將長篇的故事濃縮到有限的時間中,並要考慮實際影片的經費與技術水準,這樣的難度實則很大。

因此,大多數失敗的漫改真人作品都死在了劇本上,比如直接將少年改成女人的《黑執事》,讓三笠拋棄艾倫跟個啃蘋果的流氓相親相愛的《進擊的巨人》,以及改得鳥山明估計都不認識的美國版《龍珠》——編劇簡直拋棄了原作最最精髓的部分,改出來的東西甚至連同人都算不上。

因此,在什麼山,唱什麼歌。真正迎合了市場的客觀需求,漫改真人化的電影成品就會獲得票房的巨大成功。

據一起拍電影(yiqipaidianying)分析:雖然同為日本IP改編,《攻殼機動隊》並不是《生化危機:終章》,在中國內地缺乏群眾基礎,加上次周就是票房大殺器《速度與激情8》上映,該片票房前景難以看好,雖然內地票房可能又會超過北美票房,但是最多也就4億,並不能改變該片全球虧損的局面。

儘管美版《攻殼》真人版以失敗告終,但是也給了眾多熱愛漫改的人士一些珍貴的經驗,一是爭取檔期優勢;二是,切記不要形式大於內容;三是,切記不能脫離故事內核。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郵件:285295690@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