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4億打水漂!投一百萬買高大上理財,沒想到是借錢給酒精廠

人生最啼笑皆非又痛心疾首的事情大概是, 你以為娶的是林志玲, 結果洞房花燭夜掀開頭蓋一看, 原來是羅玉鳳。 亦或者, 你以為嫁給的是吳彥祖,

可進了家門一看, 原來是宋祖德。

最近, 貓哥看新聞瞭解了件事, 那就是知名互金平臺陸金所自稱“代銷”的大同證券資管產品逾期了, 一共有118名投資人投資了該產品, 本金及收益總金額為1.39億元。

陸金所給的處理說法是“作為代銷機構, 陸基金積極聯絡大同證券瞭解相關情況, 並要求大同證券督促投資標的方還款, 向投資者說明相關情況, 充分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

陸金所自稱只是“代銷機構”, 出了問題, 就“要求大同證券督促投資標的方還款”。

大同證券又找誰呢?

當然是找“投資標的方”, 也就是山東龍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力生物), 據報導“龍力生物已向大同證券出具了還款承諾函,

稱正在積極籌措資金, 並承諾近期兌付相關本金及收益”, 昨晚龍力生物還發公告承認了逾期, 並被做了財產保全, 被凍結了部分帳戶資金。

這家上市公司龍力生物目前因“重大資產重組”處於停牌階段。 春江水暖鴨先知, 停牌前, 主力還淨流出了2830萬資金。

貓哥稍微瞭解了下, 這個逾期事件背後有著更為有趣的故事——這不是P2P跑路, 而是一起信託違約事件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人們以為買的是“固定收益”產品, 其實風險遠高於所得的利息。

01

“酒精廠的借款”變形記

事情還得從中小板上市公司龍力生物說起, 它是山東一家以玉米芯、玉米為原料生產功能糖、澱粉及澱粉糖等產品, 並迴圈利用功能糖生產中產生的玉米芯廢渣生產燃料乙醇等新能源產品及木質素等高分子材料產品的生物質綜合利用企業。

說得很高大上是不是?還是“生物科技”。

其實, 就是用玉米、玉米芯生產糖、澱粉、酒精的中小企業, 業績中有不少是政府的補貼。

去年, 這家企業需要流動資金, 就找到了中海信託, 給打包發行了一個“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以下簡稱“中海-龍力信託計畫”)。

信託公司打包完了產品, 就需要賣出去, 需要找資金, 理論上這個信託計畫可以直接賣給投資者了。

可是, 不知怎麼的, 大同證券發起了一個集合計畫“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 直接用於投資“中海-龍力信託計畫”。

這就相當於把龍力生物的借款再套上了一層券商的資管計畫。

瞬間就從山東酒精廠的借錢, 變成了券商高大上的資產管理計畫了呢。

但大同證券自己也只是通道, 需要把資管產品再賣出去。 於是, 大同證券和陸金所合作, 陸金所把“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命名成“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產品在“財富匯-尊理財”上銷售,

募集規模為1.5億元, 期限為12個月, 管理人為大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到期日是2017年12月07日。

想想, 真是好激動——有錢人的專屬服務。

結果, 共有118名投資人投資了該產品, 本金及收益總金額為1.39億元。

02

誰的責任?

“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本來是12月7日到期, 5個工作日內兌付。 12月14日, 產品逾期的消息傳出。 更令投資者沒想到的是, 當日下午, 陸金所緊急解散官方群。 陸金所的客戶經理在群裡發了一個關於解散微信群的通知, 大概意思是說, 近期會上一個全新的客戶服務體系, 投資人可以通過陸金所APP直接和專屬客服經理聯繫, 微信群也將在今天正式解散。

然後, 陸金所的客服就把投資者們移出了微信群。

這時候, 投資者們才想起, 他們買的這款產品是“不保本”的。

並且,才意識到自己買的這款產品雖然表面上是陸金所的“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產品,其實是“代銷”的大同證券的“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而大同證券也不過是個通道,投資的是中海信託的“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中海信託最後把錢給的是龍力生物用於“日常運營資金周轉及償還金融機構到期流動資金貸款”——酒精廠借錢日常開支和借新還舊。

為了說明情況,貓哥畫了張圖:

一句話就是,龍力生物找機構借錢,機構沒錢但能做產品找錢,層層嵌套,最後打包成“固定收益”產品,跟118位元投資者每人拿出百萬資金,借到了一多個億,給出的年化不過6.7%,還不保本。由龍力生物法人代表、實際控制人程少博提供負連帶責任。

貓哥上天眼查上看了下,他擔保的債權還真不少:

如果,那118位投資者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買的高大上的理財產品,其實是借錢給龍力生物和程少博用於日常開支和還債,還會買這款產品嗎?

你要找陸金所吧,人家說自己只是“代銷機構”,是不承擔責任的。

真是“幹得漂亮”!

03

三問陸金所

▌一、是否是嵌套?

那麼,陸金所真的只是“代銷”了一款資管產品?

所謂“代銷”,通俗來說就是指代理銷售其他家的證券、理財、資管產品。這在銀行裡很普遍,銀行網點裡,有大量代銷的保險、基金產品。

在這次逾期事件裡,陸金所和媒體們都強調逾期的產品是代銷的大同證券的產品,跟陸金所沒關係。但貓哥注意到的是,曾經在陸金所頁面上,這款產品是“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只不過它對應的是大同證券的“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

如果明明確確在頁面顯要位置標明是“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貓哥想可能會更能說明是代銷,而不是“嵌套”。

所謂嵌套,你可以理解為“套馬甲”,就是兩個資管產品相互組合,用一個產品套另一個產品。當然這需要看具體產品檔,比如你買的是A產品,但它本質上是別家發行的B產品,不過是套了A產品的馬甲。

嵌套、包裝、代銷,有時候也挺模糊的。陸金所有的是銷售牌照,理論上說它只能銷售,而不能發行產品。但是,其在頁面上主推的是自己名字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大同證券或者別家發行的產品,這算不算是陸金所實際上發行了一個自己命名的產品,只不過這個產品對應的是別家產品呢?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為了銷售方便或者管理方便。

▌二、風控誰做的?

而在互金平臺裡,又是規模越大、股東實力越強,信譽度最高,陸金所作為平安集團旗下企業,當然是屬於第一梯隊的。

信譽度越高,從實際中,人們就會付出“信譽對價”,簡單來說,就是信譽度高的機構,你願意接受低一些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激勵機構為了多拿“信譽對價”而做好風控措施,儘量賣好產品。大家也都知道的,在大平臺,一般都是利率低一些,要想拿高回報率就去小平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明明對應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流動性貸款和借新還舊,這屬於“中高風險”的產品了,按貓哥在信託公司的朋友來說,收它百分之十幾的利率都為不為過。

可是,投資者在陸金所傷所獲得的預期收益率為6.7%,而大同證券收取的年管理費高達3.50%。那麼,陸金所又拿到多少呢?

這相當於,我明明給你讓渡出了“信譽對價”,可我承擔的風險遠不止6.7%。

說到這裡,貓哥冒昧的要說,要做一家有信譽的平臺,合作夥伴很重要,既然你說自己只管做資訊披露,那就怎麼還到處打廣告暗示自己是一家可靠的平臺?

如果自己不做風控,那就是要合作夥伴做風控,就需要挑選合格、優質的合作夥伴,平臺自己要做好准入標準,挑選資管計畫的管理人也是需要標準的,如果沒有標準只是提供資訊。

那麼,相信,根本無法獲得信譽,更不用說信譽對價。

▌三、存在誤導性銷售嗎?

在理財產品銷售裡,有所謂的KYP、KYC原則,也就是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know your customer)、充分瞭解商品(know your product)並建立分級差異化制度,以確保向客戶銷售之金融商品或服務適合該金融消費者。其中KYC是指機構必須充分瞭解客戶資料且評估客戶風險承受度,再提供合適的投資商品或建議。

KYP則是要確保銷售人員接受充分訓練與教育,以確實瞭解金融商品之風險等級分類,並讓客戶充分瞭解產品,並以清楚、公平及無誤導方式溝通資訊。

直接來說,就是——1、你要知道你的產品適合誰;2、你的客戶適不適合要買的產品。

金融產品說複雜不複雜,說簡單不簡單,比如說這個“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118個投資者裡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是龍力生物的流動性借款?

當時銷售人員是跟人家怎麼說的呢?

怎麼最後解散了微信群,導致聊天記錄都沒了,“死無對證”了。這存不存在誤導性銷售?

大家都知道,要買集合資管計畫產品,是需要是“合格投資者”的,必須符合合格投資者規定、私募規定等一系列的規定,要嚴格篩選,這不是大額定期存單,而是可能會血本無歸的投資!

重要的是告知風險而不是描繪預期收益率!

但註冊過各大互金平臺的投資者都知道,投資者分類評級依靠的不過是投資者自己陳述承諾,並且“成長型”一詞,相當具有誤導性。

當然,如果是願意承受中高風險,並且認為100萬借給人家以舊換新,只要6.7%的利率,那貓哥也無話可話。

04

打破剛性兌付?

現在只是逾期了,大同證券那邊正在現場督促龍力生物籌款還錢。據說已經凍結了龍力生物的部分銀行存款。有報導稱龍力生物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關於這點,就連深交所也對龍力生物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是否出現資金鏈緊張。

並且,據媒體報導,“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其實有兩期,共2.27億,現在是第一期逾期。一家上市公司要通過這種方式融流動性資金和借新還舊的錢,財務狀況也並非看上去那麼樂觀。

現在還很難說是違約,更不是一些人聳人聽聞的“跑路”。

如果是理想狀態下,大同證券、陸金所在法律上都可以說對本息兌付不承擔責任,正如銀行理財,在字面上也不承諾收益率,但是在推廣中,很多事情如前文所說都是打擦邊球的。

這就到了最後一個問題:如果龍力生物真的還不起,怎麼辦?

最近很多人說這次事件是首次“打破剛性兌付”。

這都是“資管新規”鬧的。

所謂“資管新規”是指,11月份由一行三會及外管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資管新規》),新規雖然主要針對傳統金融機構資管業務,P2P、綜合性互聯網理財平臺等機構暫時未被納入其中,但《資管新規》明確提出“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按照產品類型而不是機構類型實施功能監管,同一類型的資產管理產品適用同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和套利”的監管原則。

這意味著《資管新規》是大資管領域的“基本法”,囊括所有的資管產品,只要是涉及的就需要被納入監管,互聯網金融平臺也要遵守。

《資管新規》規定:“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並承諾或進行剛性兌付的,加重處罰。”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從信託產品來說,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畫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其他資管產品過去也基本是同一處理辦法,到期後,無論情況如何,都要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

這使得投資者一開始就認定是“無風險投資”,無所顧忌的買買買。金融機構也以此做大規模。

可風險會逐漸積累,最後可能會釀成金融風險。

監管下定決心要斬斷剛性兌付,讓投資者認識到投資的風險,也讓機構不能以保本付息為由不顧風險做大規模。雖然新規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實施,但這個風口浪尖上,顯然沒有人願意做“出頭鳥”。

所以,各家機構現在都是督促底層資產的龍力生物儘快還錢,閉口不談先行兌付,同時,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大旗下,也是推卸責任的大好時機。

也不想想,當初賣產品的時候,可否做足說明——親,有可能借款機構還不上錢的哦!

今年8月3日,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金融的核心是風險管控》。文章寫道:“如果平臺不具備金融業經營和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發生風險事件,只是早晚的問題。中國平安於2011年設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一直堅守金融規律和風險底線,成立至今,陸金所從未發生一起投資者利益受損的風險事件。”

期待,這不是一紙空話。

最後貓哥還是要提醒大家一句:投資有風險,別閉著眼睛買。

他們買的這款產品是“不保本”的。

並且,才意識到自己買的這款產品雖然表面上是陸金所的“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產品,其實是“代銷”的大同證券的“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而大同證券也不過是個通道,投資的是中海信託的“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中海信託最後把錢給的是龍力生物用於“日常運營資金周轉及償還金融機構到期流動資金貸款”——酒精廠借錢日常開支和借新還舊。

為了說明情況,貓哥畫了張圖:

一句話就是,龍力生物找機構借錢,機構沒錢但能做產品找錢,層層嵌套,最後打包成“固定收益”產品,跟118位元投資者每人拿出百萬資金,借到了一多個億,給出的年化不過6.7%,還不保本。由龍力生物法人代表、實際控制人程少博提供負連帶責任。

貓哥上天眼查上看了下,他擔保的債權還真不少:

如果,那118位投資者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買的高大上的理財產品,其實是借錢給龍力生物和程少博用於日常開支和還債,還會買這款產品嗎?

你要找陸金所吧,人家說自己只是“代銷機構”,是不承擔責任的。

真是“幹得漂亮”!

03

三問陸金所

▌一、是否是嵌套?

那麼,陸金所真的只是“代銷”了一款資管產品?

所謂“代銷”,通俗來說就是指代理銷售其他家的證券、理財、資管產品。這在銀行裡很普遍,銀行網點裡,有大量代銷的保險、基金產品。

在這次逾期事件裡,陸金所和媒體們都強調逾期的產品是代銷的大同證券的產品,跟陸金所沒關係。但貓哥注意到的是,曾經在陸金所頁面上,這款產品是“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只不過它對應的是大同證券的“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

如果明明確確在頁面顯要位置標明是“同吉9號集合資產管理計畫”,貓哥想可能會更能說明是代銷,而不是“嵌套”。

所謂嵌套,你可以理解為“套馬甲”,就是兩個資管產品相互組合,用一個產品套另一個產品。當然這需要看具體產品檔,比如你買的是A產品,但它本質上是別家發行的B產品,不過是套了A產品的馬甲。

嵌套、包裝、代銷,有時候也挺模糊的。陸金所有的是銷售牌照,理論上說它只能銷售,而不能發行產品。但是,其在頁面上主推的是自己名字的產品,這個產品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大同證券或者別家發行的產品,這算不算是陸金所實際上發行了一個自己命名的產品,只不過這個產品對應的是別家產品呢?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為了銷售方便或者管理方便。

▌二、風控誰做的?

而在互金平臺裡,又是規模越大、股東實力越強,信譽度最高,陸金所作為平安集團旗下企業,當然是屬於第一梯隊的。

信譽度越高,從實際中,人們就會付出“信譽對價”,簡單來說,就是信譽度高的機構,你願意接受低一些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激勵機構為了多拿“信譽對價”而做好風控措施,儘量賣好產品。大家也都知道的,在大平臺,一般都是利率低一些,要想拿高回報率就去小平臺。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明明對應的是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流動性貸款和借新還舊,這屬於“中高風險”的產品了,按貓哥在信託公司的朋友來說,收它百分之十幾的利率都為不為過。

可是,投資者在陸金所傷所獲得的預期收益率為6.7%,而大同證券收取的年管理費高達3.50%。那麼,陸金所又拿到多少呢?

這相當於,我明明給你讓渡出了“信譽對價”,可我承擔的風險遠不止6.7%。

說到這裡,貓哥冒昧的要說,要做一家有信譽的平臺,合作夥伴很重要,既然你說自己只管做資訊披露,那就怎麼還到處打廣告暗示自己是一家可靠的平臺?

如果自己不做風控,那就是要合作夥伴做風控,就需要挑選合格、優質的合作夥伴,平臺自己要做好准入標準,挑選資管計畫的管理人也是需要標準的,如果沒有標準只是提供資訊。

那麼,相信,根本無法獲得信譽,更不用說信譽對價。

▌三、存在誤導性銷售嗎?

在理財產品銷售裡,有所謂的KYP、KYC原則,也就是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know your customer)、充分瞭解商品(know your product)並建立分級差異化制度,以確保向客戶銷售之金融商品或服務適合該金融消費者。其中KYC是指機構必須充分瞭解客戶資料且評估客戶風險承受度,再提供合適的投資商品或建議。

KYP則是要確保銷售人員接受充分訓練與教育,以確實瞭解金融商品之風險等級分類,並讓客戶充分瞭解產品,並以清楚、公平及無誤導方式溝通資訊。

直接來說,就是——1、你要知道你的產品適合誰;2、你的客戶適不適合要買的產品。

金融產品說複雜不複雜,說簡單不簡單,比如說這個“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118個投資者裡到底有多少人知道是龍力生物的流動性借款?

當時銷售人員是跟人家怎麼說的呢?

怎麼最後解散了微信群,導致聊天記錄都沒了,“死無對證”了。這存不存在誤導性銷售?

大家都知道,要買集合資管計畫產品,是需要是“合格投資者”的,必須符合合格投資者規定、私募規定等一系列的規定,要嚴格篩選,這不是大額定期存單,而是可能會血本無歸的投資!

重要的是告知風險而不是描繪預期收益率!

但註冊過各大互金平臺的投資者都知道,投資者分類評級依靠的不過是投資者自己陳述承諾,並且“成長型”一詞,相當具有誤導性。

當然,如果是願意承受中高風險,並且認為100萬借給人家以舊換新,只要6.7%的利率,那貓哥也無話可話。

04

打破剛性兌付?

現在只是逾期了,大同證券那邊正在現場督促龍力生物籌款還錢。據說已經凍結了龍力生物的部分銀行存款。有報導稱龍力生物存在財務造假的可能,關於這點,就連深交所也對龍力生物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是否出現資金鏈緊張。

並且,據媒體報導,“中海匯譽2016-93龍力生物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畫”其實有兩期,共2.27億,現在是第一期逾期。一家上市公司要通過這種方式融流動性資金和借新還舊的錢,財務狀況也並非看上去那麼樂觀。

現在還很難說是違約,更不是一些人聳人聽聞的“跑路”。

如果是理想狀態下,大同證券、陸金所在法律上都可以說對本息兌付不承擔責任,正如銀行理財,在字面上也不承諾收益率,但是在推廣中,很多事情如前文所說都是打擦邊球的。

這就到了最後一個問題:如果龍力生物真的還不起,怎麼辦?

最近很多人說這次事件是首次“打破剛性兌付”。

這都是“資管新規”鬧的。

所謂“資管新規”是指,11月份由一行三會及外管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稱《資管新規》),新規雖然主要針對傳統金融機構資管業務,P2P、綜合性互聯網理財平臺等機構暫時未被納入其中,但《資管新規》明確提出“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合,按照產品類型而不是機構類型實施功能監管,同一類型的資產管理產品適用同一監管標準,減少監管真空和套利”的監管原則。

這意味著《資管新規》是大資管領域的“基本法”,囊括所有的資管產品,只要是涉及的就需要被納入監管,互聯網金融平臺也要遵守。

《資管新規》規定:“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並承諾或進行剛性兌付的,加重處罰。”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從信託產品來說,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畫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其他資管產品過去也基本是同一處理辦法,到期後,無論情況如何,都要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

這使得投資者一開始就認定是“無風險投資”,無所顧忌的買買買。金融機構也以此做大規模。

可風險會逐漸積累,最後可能會釀成金融風險。

監管下定決心要斬斷剛性兌付,讓投資者認識到投資的風險,也讓機構不能以保本付息為由不顧風險做大規模。雖然新規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實施,但這個風口浪尖上,顯然沒有人願意做“出頭鳥”。

所以,各家機構現在都是督促底層資產的龍力生物儘快還錢,閉口不談先行兌付,同時,在“打破剛性兌付”的大旗下,也是推卸責任的大好時機。

也不想想,當初賣產品的時候,可否做足說明——親,有可能借款機構還不上錢的哦!

今年8月3日,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金融的核心是風險管控》。文章寫道:“如果平臺不具備金融業經營和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發生風險事件,只是早晚的問題。中國平安於2011年設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陸金所,一直堅守金融規律和風險底線,成立至今,陸金所從未發生一起投資者利益受損的風險事件。”

期待,這不是一紙空話。

最後貓哥還是要提醒大家一句:投資有風險,別閉著眼睛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