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名人之孔子:苛政猛於虎

孔子(前551-前479), 儒家學派創始人, 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中國的“千古聖人”。

上一節我們聊了孔子的三十歲之前的仕途經歷,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孔子三十歲之後的仕途經歷。

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 致使昭公外逃, 魯國政權遂被季孫氏把持。 面對這樣的政治局面, 孔子極為失望, 已經 34歲的他不得不選擇出走, 尋求明君。

孔子離開魯國經過一番輾轉到了齊國, 想在齊國施展才華。 他一度屈身做了齊景公重臣高子的家臣, 也一度得到齊景公的賞識, 齊景公甚至曾想以尼谿之田封孔子, 但遭到晏子的阻止而未遂。 孔子在齊國並沒有得到具體的任命, 政治抱負自然無從談起, 後來, 齊景公以年老為由對孔子下了逐客令, 孔子不得不離開齊國, 返回魯國。

其實這裡還有發生了一個這樣故事:

孔子因魯國內亂, 北行入齊。 途中經過泰山之麓時,

只見一個婦人伏於墳頭上痛哭不止。 孔子便命子路前去, 詢問她何以這般悲傷。 婦人含淚答道:“先前, 我公公被猛虎所食;後來, 我的丈夫又被猛虎所食;現在, 我的兒子又被猛虎吞食了。 ”孔子問:“那你為何不遠遠離開這裡呢?”婦人道:“因為這裡沒有暴政啊!”孔子聽罷, 長歎一聲, 對身邊的學生言道:“你們須記住, 暴政遠比猛虎還要兇殘啊!”(原文是:“苛政猛於虎也。 ”)

孔子悲歎苛政之所, 傳有二處, 一在岱北猛虎溝。 一在虎山岩岩亭舊址側, 清初詩人方文登岱時有感于這段軼事, 曾作《泰山道中賦得尼父昔于此》詩, 其第二首雲:“尼父昔于此, 心傷寡婦哀。 甯為猛虎食, 不向城中來。 ”

魯國當時的政局急劇惡化, 魯國“三桓”及其他世卿之間相互爭奪, 無暇顧及自己采邑內部的事情, 這些大采邑便淪落到完全由家臣和邑宰控制。 這也正是孔子曾說的“陪臣執國命”的政權旁落狀態。

魯昭公二十八年(西元前514年), 晉魏獻子執政, 舉賢才不論親疏。 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在近處不會埋沒與自己親近而有賢德的人,

在遠處不會埋沒受人推舉而有賢德的人, 這可以說是仁義了。

魯昭公二十九年(西元前513年)冬天, 晉國鑄刑鼎。 孔子認為晉國的滅亡, 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沒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魯昭公三十年(西元前512年), 孔子已經40歲了, 孔子經過幾十年的磨練, 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所以自稱四十歲不疑惑。

一方面, 他主張“危邦不入, 亂邦不居”, “天下無道則隱”, 魯國嚴重惡化的局勢讓他不願涉足政治;另一方面, 他非常希望通過參與政治治理來改造失序的社會。

因此, 在出仕與否這一問題上, 孔子表現得非常苦悶, 也非常的矛盾。

例如, 《論語·陽貨》篇記載季氏的家臣陽貨(即陽虎)控制政權, 他想拉攏孔子為他效命, 孔子對陽虎雖然很反感以至躲避著他走。 但對陽虎的勸說, 他又有所心動, 說:“諾!吾將仕矣!”但面對陽虎這樣的人, 他終究未涉足政治。

又, 魯定公八年(西元前502年), 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擾(也叫公山不狃), 打著“張公室”的旗號對抗季氏, 準備在費邑發動叛亂。 公山弗擾知道孔子急於出仕, 便派人前去邀請孔子。孔子不知底細,便接受了邀請。弟子子路知道了這件事,很不高興,他對孔子說:“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意思是說,實在沒地方去,那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弗擾哪裡去呢?孔子解釋說:“夫召我者,而其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公山氏不會白白地召我去,如果有人啟用我,我將把文武周公之道在東方復興起來。但由於公山弗擾最終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孔子最終也沒有到他那去。

而這一等待,將近二十年。

直到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01年),魯國統治者為了穩定國家的政局,任命當時已51歲的孔子為中都宰。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可見,孔子為政有方,成就斐然。

第二年,孔子也因此升任魯國的小司空,後很快又被提拔為大司寇,成為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這次出仕,可以說實現了孔子多年的夢想,終於可以一展才華,實施抱負了。的確,孔子在任期間,在齊魯夾穀會盟中為魯國贏得巨大榮譽,也提出了“墮三都”的這一強公室,杜私門的計畫。從中都可見孔子的政治才華與為政理想。

但在當時的政局下,孔子再好的理想與抱負也都難以最終施展。“墮三都”因“三桓”勢力的強大而失敗,孔子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終結。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便派人前去邀請孔子。孔子不知底細,便接受了邀請。弟子子路知道了這件事,很不高興,他對孔子說:“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意思是說,實在沒地方去,那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弗擾哪裡去呢?孔子解釋說:“夫召我者,而其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公山氏不會白白地召我去,如果有人啟用我,我將把文武周公之道在東方復興起來。但由於公山弗擾最終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孔子最終也沒有到他那去。

而這一等待,將近二十年。

直到魯定公九年(西元前501年),魯國統治者為了穩定國家的政局,任命當時已51歲的孔子為中都宰。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可見,孔子為政有方,成就斐然。

第二年,孔子也因此升任魯國的小司空,後很快又被提拔為大司寇,成為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這次出仕,可以說實現了孔子多年的夢想,終於可以一展才華,實施抱負了。的確,孔子在任期間,在齊魯夾穀會盟中為魯國贏得巨大榮譽,也提出了“墮三都”的這一強公室,杜私門的計畫。從中都可見孔子的政治才華與為政理想。

但在當時的政局下,孔子再好的理想與抱負也都難以最終施展。“墮三都”因“三桓”勢力的強大而失敗,孔子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終結。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