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馬未都說: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希望正確理解

●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我將收藏品悉數捐給觀複博物館, 一件東西也不會留下。

●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 並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自我炒作、自己捐給自己?

筆者:聽說你準備將自己的收藏品悉數捐給觀複博物館?不過也有人說, 這是自我炒作,觀複博物館是馬未都建的, 館裡的文物都是自己的, 現在說捐, 這不是自己捐給自己?

馬未都:這裡有一個誤會, 觀複博物館確實是一個私人博物館, 但不是我馬未都一個人的, 它由幾個人一起建起來, 有一個5個發起人組成的董事會在運籌帷幄, 我是出面辦事說話對接媒體的人, 法人代表、館長, 時髦的說法就是CEO。

筆者:你這批藏品不僅數量多、品質高,

而且凝聚著幾十年的心血與經驗, 一下子捐出去, 肯定有更深更長遠的考慮吧。

馬未都:我想說明的是, 第一, 我在建這個館的時候就想過, 我們一定要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走出一條私人辦博物館的道路, 如果到今天我將自己的藏品悉數捐給國家博物館的話, 就等於繞了個圈又回到了起點, 我幾十年來做的事都白搭了。 民間人士向國家博物館捐物, 這是覺悟之舉, 更是盛世之舉, 也是愛國情感的真誠表達。 民間捐物是國家博物館藏品的重要來源之一, 事實證明是有效的。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 私人與國家不是對立的, 沒有人哪有社會, 沒有社會哪有國家?我們建私人博物館就是想破除這種陳舊觀念。 我認為,

在一個成熟的法治國家, 在一個文化昌盛的環境裡, 私人的財富實際就是國家財富的重要體現。 那麼涉及文物方面, 也應該持同樣觀點。 美國的博物館有8000多家, 私人與國家的比例為6∶4, 而目前中國的博物館才2000家, 私人博物館占的比例極少。 其實, 民間收藏是國家收藏的重要補充, 它是另一種更有活力、更有草根形態的文化表達。

第二,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民間博物館確實會出現向自己捐錢捐物的行為, 比如大型國企辦一個行業博物館, 把這方面的話語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也算企業文化吧, 但它靠的是行政補貼, 而且數額巨大, 那麼他這個博物館生存就比較容易。 國家博物館現在開始實行免票參觀的制度了, 因為它是用納稅人的錢辦的博物館, 應該免票。 而我們這個館是贊助人合辦的, 我們得根據另一套制度行事, 不花納稅人一分錢, 還給國家繳稅, 而且生存得非常好。 當然也有些私人博物館建得相當堂皇, 相當氣派, 顯示了快速崛起的經濟實力。 我知道有些人就是收藏了一些東西, 辦了一個館,三五年後就想辦法將展品賣出去了。這裡頭有贏利目的,說到底屬於一種經濟行為,對文化不會有敬畏之心。而你看世界上歷史悠久、口碑也不錯的博物館、藝術館,它必定有一個基金會在運作,相對獨立地行使著董事長賦予的權利,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和比爾·蓋茨基金會就是很好的典範。我在董事會裡不是說了算的,所有重大的事項都需要集體討論決定。我今天捐東西給博物館,不是右手轉到左手那麼逗人,而是給這個大家共有共管的博物館,是這麼個道理。

○不想令兒子“誤解”財富

筆者:在做出決定之前是否與家裡人商量過?

馬未都:這事是我早就想好的,或許從收藏開始就一直在考慮它們的最終歸宿,所以家裡人都知道它們的去處,給予充分理解。

筆者:從傳統上看,中國的收藏家更多選擇將寶物留給兒子。

馬未都:兒子在英國留學7年,回國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並且搬出去單住了,獨立地開始了“海歸派”的新生活。我一件東西也不會留下,留下一件就不算徹底了。

筆者:留幾件給兒子,既可作為紀念,又可在關鍵時候增強他創業的底氣嘛。

馬未都:我不想使兒子對財富產生錯誤的概念。好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帶著兒子逛古玩城,在一樓買到一件文玩,花了2400元。我們坐電梯上樓,半道上被一位朋友截住,問我撿到什麼漏?我就向他展示了剛剛斬獲的東西。朋友一看:好東西!請求我轉讓,願意給30000元。我無意間看到兒子的表情,似乎有點驚喜,有點頓悟。2400元買的這件玩意兒,一上樓就賺了十幾倍,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這錢來得也太容易啦!這讓我產生了警覺,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特別是誤以為收藏活動是一種輕易獲利的行當,並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筆者:那麼這次向博物館捐物,總共有多少件?包括哪幾大類?

馬未都:我認為件數不是主要的。可以透露的是,這其中包括陶瓷、傢俱、文玩、門窗以及少量的字畫。我想在新館建成之日吧。現在我早早地放出這話,其實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許諾,也是為了讓公眾輿論監督我,看我馬未都到底能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說實在的,我的錢也夠花了,再多也使不上,我也沒有玩富人遊戲的嗜好。文物給我的快樂也到頭了,它不能讓人延年益壽吧,那麼這些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分享,這肯定比家裡藏著更有意義。

○藝術是宗教 收藏當修行

筆者:你如何評價這次捐物的意義,或者說你想得到社會怎樣的評價?

馬未都:一個人在年輕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創業,為奠定生活與事業的基礎,此時他一定會趨利。而從中年到老年階段,在生活穩定、稍有經濟積累以後,他考慮更多的就是社會評價,別人對他的看法,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就是進入趨名的階段了。而一旦進入老年以後,閱歷豐富了,經歷的喜怒哀樂也多了,看淡了一切,名利都不重要了,只求內心安定平靜。所謂境界,常常在這個時候實現。

人的一生應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追求溫飽。第二重是精神上的,希望有所愉悅,有所寄託。第三重是靈魂,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還體現在一種獻身精神上。前不久去日本,在一座寺廟裡,正好僧人做完功課出僧房,在佛號聲中,七十多個僧人魚貫而出,每個人的臉上寫著慈愛與安詳。那種表情絕對不是刻意做出來的,沒有修煉,不可能有如此感動人的表情。我認為,藝術其實也是一種宗教。在宗教精神普遍匱乏的當下,有些中國人就將收藏藝術品當作一種修行。

○捐贈與接受是平等的

筆者:我記得你曾對我講過,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卡耐基,他有一句話對你的震動很大: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馬未都:中國人為什麼特別看重錢?有倆錢就趕緊存銀行,要不就塞磚縫裡,那是因為中國積貧積弱的時間太長了,他老是有一種危機感。現在好了,中國人富了,空前地有錢了,但為什麼內需還是拉動比較困難?還是想存錢。表現在慈善事業上,就有一種普遍心態,出於救濟的目的才向社會捐錢。這幾年中國天災頻繁,大家紛紛解囊,就是賑災性質的集體行善。但我最反感的是,他捐錢的時候總是大張旗鼓,數額要寫在大支票上,還要在臺上高高舉起,就怕人家不知道。我的天啊,這在西方國家是非常丟人的事!在西方國家,救災是國家的事,大多依靠行政力量來完成,還有保險、基金會等機構的輔助,他們機制完善嘛。那麼個人做什麼呢?你可以向基金會捐錢,向藝術機構捐物,個人更多的是參與公益活動。而且,他們捐錢捐物,捐贈方與接受方是平等的。不像我們這裡,總是要求接受者表現出感恩之心,那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且你捐錢是嗎,他得審查你的財物是否乾淨,你還得居下臨高。

筆者:這種舉大支票的做法也許是向社會宣導善行,強調他的示範意義。

馬未都:“善與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必是大惡。你做了點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讓天下人知道,這就不是真善。還有一句話更狠:善與人知便是惡,惡恐人知便是善。這裡有辯證法!


名收藏家馬未都老師曾經說過“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真品被貽誤了可能煥發的青春,反倒讓一些平庸品獨領風騷。這就是文物世界的魅力。得有人仗義執言,好打抱不平,好勇於說出真相,但得有說的資本。人微言輕啊!一般人說了白說,沒用;有地位的說了不白說,但又不敢說,原因很多,名聲、利益、晚節等等因素都在這一刻進行了強烈干擾……人的面子不重要,錯對都應有個態度,其實也丟不了什麼面子。如果支支吾吾,表了個模棱兩可的態,才會讓人背後恥笑。

就像馬未都老師說過的那樣我們太幸福了,甚至覺得今天的生活可以擺脫陶瓷而不會茫然不知所措。可當你用玻璃、不銹鋼、塑膠等材料將你所依賴的陶瓷一併替換掉時,你一定會發現生活忽然變得不美,變得生硬。別看陶瓷是個堅硬的生靈,在幾千年的中華燦爛文明中,她所表達出的意願,恰恰是我們文明長河中從不間斷的一種努力;這種努力沁入人心,愈久彌香;這種努力,柔弱如水,以柔克剛。

馬未都經典語錄其一:

我之所以遲遲未正兒八經開博客,是因為不會電腦。我之所以遲遲不會電腦,是因為人生要學會放棄。一篇

讓我能跟如此多的朋友對話,看你們的留言。對我新鮮而樂趣無窮。所以,我得先客套一下,謝謝啊。二篇

今天一大早客人就摞著,一撥接一撥,以至對誰都有怠慢。好在客人雖互不認識,但都能照面,看得見我在他們之間穿梭,特忙,估計也就能原諒我了。(摞著照面京味兒黑話)

我是堅定的認為,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開始收藏,最後一定殊途同歸。這就是文化的魔力。我沒用魅力一詞。三篇

開博客還真有點兒黏人。到家已是三點。覺得少寫幾句也得寫,但已無法上傳。

我的博客有手稿,算個奇事。不會打電腦,只好求人。白天秘書打,晚上兒子打。這會兒子睡了,沒轍了。手稿有好處,證明我的博客是自已寫的,沒槍手。四篇

看到大家的留言,提出的問題很多,實在不能一一回復。選幾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回答吧:《馬未都說收藏之傢俱篇》的發售時間,觀複博物館的位址、電話,博物館的地圖和行車路線,如坐公車,如開車,有幾個方向。五篇

看著持寶人在金錘揮舞之後的心理感受[臉上寫著],我在想我們一貫的教育成果:

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二、知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六篇

看見久未見到的熟人,看見無法避免的臉上滄桑,才知道自己已有多老。七篇

我從小就喜歡動物,能豢養的就更喜歡。動物有人所不知的靈性,長於人而人常不知。人的悲哀就在於此。

馬末都全部藏品捐出此事您怎麼看 (多選) 0人 0% 善舉 0人 0% 炒作 0人 0% 沒意見 投票

辦了一個館,三五年後就想辦法將展品賣出去了。這裡頭有贏利目的,說到底屬於一種經濟行為,對文化不會有敬畏之心。而你看世界上歷史悠久、口碑也不錯的博物館、藝術館,它必定有一個基金會在運作,相對獨立地行使著董事長賦予的權利,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和比爾·蓋茨基金會就是很好的典範。我在董事會裡不是說了算的,所有重大的事項都需要集體討論決定。我今天捐東西給博物館,不是右手轉到左手那麼逗人,而是給這個大家共有共管的博物館,是這麼個道理。

○不想令兒子“誤解”財富

筆者:在做出決定之前是否與家裡人商量過?

馬未都:這事是我早就想好的,或許從收藏開始就一直在考慮它們的最終歸宿,所以家裡人都知道它們的去處,給予充分理解。

筆者:從傳統上看,中國的收藏家更多選擇將寶物留給兒子。

馬未都:兒子在英國留學7年,回國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職業,並且搬出去單住了,獨立地開始了“海歸派”的新生活。我一件東西也不會留下,留下一件就不算徹底了。

筆者:留幾件給兒子,既可作為紀念,又可在關鍵時候增強他創業的底氣嘛。

馬未都:我不想使兒子對財富產生錯誤的概念。好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帶著兒子逛古玩城,在一樓買到一件文玩,花了2400元。我們坐電梯上樓,半道上被一位朋友截住,問我撿到什麼漏?我就向他展示了剛剛斬獲的東西。朋友一看:好東西!請求我轉讓,願意給30000元。我無意間看到兒子的表情,似乎有點驚喜,有點頓悟。2400元買的這件玩意兒,一上樓就賺了十幾倍,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這錢來得也太容易啦!這讓我產生了警覺,我不希望兒子形成對財富的不良心態,特別是誤以為收藏活動是一種輕易獲利的行當,並由此輕薄誠實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筆者:那麼這次向博物館捐物,總共有多少件?包括哪幾大類?

馬未都:我認為件數不是主要的。可以透露的是,這其中包括陶瓷、傢俱、文玩、門窗以及少量的字畫。我想在新館建成之日吧。現在我早早地放出這話,其實也是為了給自己一個許諾,也是為了讓公眾輿論監督我,看我馬未都到底能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說實在的,我的錢也夠花了,再多也使不上,我也沒有玩富人遊戲的嗜好。文物給我的快樂也到頭了,它不能讓人延年益壽吧,那麼這些文物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分享,這肯定比家裡藏著更有意義。

○藝術是宗教 收藏當修行

筆者:你如何評價這次捐物的意義,或者說你想得到社會怎樣的評價?

馬未都:一個人在年輕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創業,為奠定生活與事業的基礎,此時他一定會趨利。而從中年到老年階段,在生活穩定、稍有經濟積累以後,他考慮更多的就是社會評價,別人對他的看法,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就是進入趨名的階段了。而一旦進入老年以後,閱歷豐富了,經歷的喜怒哀樂也多了,看淡了一切,名利都不重要了,只求內心安定平靜。所謂境界,常常在這個時候實現。

人的一生應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追求溫飽。第二重是精神上的,希望有所愉悅,有所寄託。第三重是靈魂,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還體現在一種獻身精神上。前不久去日本,在一座寺廟裡,正好僧人做完功課出僧房,在佛號聲中,七十多個僧人魚貫而出,每個人的臉上寫著慈愛與安詳。那種表情絕對不是刻意做出來的,沒有修煉,不可能有如此感動人的表情。我認為,藝術其實也是一種宗教。在宗教精神普遍匱乏的當下,有些中國人就將收藏藝術品當作一種修行。

○捐贈與接受是平等的

筆者:我記得你曾對我講過,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家是卡耐基,他有一句話對你的震動很大:一個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馬未都:中國人為什麼特別看重錢?有倆錢就趕緊存銀行,要不就塞磚縫裡,那是因為中國積貧積弱的時間太長了,他老是有一種危機感。現在好了,中國人富了,空前地有錢了,但為什麼內需還是拉動比較困難?還是想存錢。表現在慈善事業上,就有一種普遍心態,出於救濟的目的才向社會捐錢。這幾年中國天災頻繁,大家紛紛解囊,就是賑災性質的集體行善。但我最反感的是,他捐錢的時候總是大張旗鼓,數額要寫在大支票上,還要在臺上高高舉起,就怕人家不知道。我的天啊,這在西方國家是非常丟人的事!在西方國家,救災是國家的事,大多依靠行政力量來完成,還有保險、基金會等機構的輔助,他們機制完善嘛。那麼個人做什麼呢?你可以向基金會捐錢,向藝術機構捐物,個人更多的是參與公益活動。而且,他們捐錢捐物,捐贈方與接受方是平等的。不像我們這裡,總是要求接受者表現出感恩之心,那是居高臨下的姿態。而且你捐錢是嗎,他得審查你的財物是否乾淨,你還得居下臨高。

筆者:這種舉大支票的做法也許是向社會宣導善行,強調他的示範意義。

馬未都:“善與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必是大惡。你做了點善事,就迫不及待地讓天下人知道,這就不是真善。還有一句話更狠:善與人知便是惡,惡恐人知便是善。這裡有辯證法!


名收藏家馬未都老師曾經說過“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真品被貽誤了可能煥發的青春,反倒讓一些平庸品獨領風騷。這就是文物世界的魅力。得有人仗義執言,好打抱不平,好勇於說出真相,但得有說的資本。人微言輕啊!一般人說了白說,沒用;有地位的說了不白說,但又不敢說,原因很多,名聲、利益、晚節等等因素都在這一刻進行了強烈干擾……人的面子不重要,錯對都應有個態度,其實也丟不了什麼面子。如果支支吾吾,表了個模棱兩可的態,才會讓人背後恥笑。

就像馬未都老師說過的那樣我們太幸福了,甚至覺得今天的生活可以擺脫陶瓷而不會茫然不知所措。可當你用玻璃、不銹鋼、塑膠等材料將你所依賴的陶瓷一併替換掉時,你一定會發現生活忽然變得不美,變得生硬。別看陶瓷是個堅硬的生靈,在幾千年的中華燦爛文明中,她所表達出的意願,恰恰是我們文明長河中從不間斷的一種努力;這種努力沁入人心,愈久彌香;這種努力,柔弱如水,以柔克剛。

馬未都經典語錄其一:

我之所以遲遲未正兒八經開博客,是因為不會電腦。我之所以遲遲不會電腦,是因為人生要學會放棄。一篇

讓我能跟如此多的朋友對話,看你們的留言。對我新鮮而樂趣無窮。所以,我得先客套一下,謝謝啊。二篇

今天一大早客人就摞著,一撥接一撥,以至對誰都有怠慢。好在客人雖互不認識,但都能照面,看得見我在他們之間穿梭,特忙,估計也就能原諒我了。(摞著照面京味兒黑話)

我是堅定的認為,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開始收藏,最後一定殊途同歸。這就是文化的魔力。我沒用魅力一詞。三篇

開博客還真有點兒黏人。到家已是三點。覺得少寫幾句也得寫,但已無法上傳。

我的博客有手稿,算個奇事。不會打電腦,只好求人。白天秘書打,晚上兒子打。這會兒子睡了,沒轍了。手稿有好處,證明我的博客是自已寫的,沒槍手。四篇

看到大家的留言,提出的問題很多,實在不能一一回復。選幾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問題回答吧:《馬未都說收藏之傢俱篇》的發售時間,觀複博物館的位址、電話,博物館的地圖和行車路線,如坐公車,如開車,有幾個方向。五篇

看著持寶人在金錘揮舞之後的心理感受[臉上寫著],我在想我們一貫的教育成果:

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二、知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六篇

看見久未見到的熟人,看見無法避免的臉上滄桑,才知道自己已有多老。七篇

我從小就喜歡動物,能豢養的就更喜歡。動物有人所不知的靈性,長於人而人常不知。人的悲哀就在於此。

馬末都全部藏品捐出此事您怎麼看 (多選) 0人 0% 善舉 0人 0% 炒作 0人 0% 沒意見 投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