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單霽翔:讓文化在人心中發芽

對文物和文化的熱情, 業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這激勵文物博物館從業者繼續思考和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方法

日前, 由中央電視臺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9家博物館(院)聯手製作的《國家寶藏》節目, 獲得廣泛好評。 每期節目展示一家博物館的3件重磅文物, 講述它們的“前世傳奇”“今生故事”, 嶄新的嘗試, 彰顯出連接古今、觀照當下的人文情懷與文化自信。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 博物館和文物是嚴肅、沉重的, 綜藝節目是娛樂、有趣的。 二者如何共處?一個共同的價值承載, 就是文化。 作為一種“紀錄式綜藝”, 《國家寶藏》把紀錄片和綜藝節目兩種形式融合運用, 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 “紀錄”是文物真實性的體現和要求, 也是文物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綜藝”是在人與文物之間搭建起來的心靈橋樑。

節目首次融合了綜藝、紀錄片、戲劇多種藝術形式, 講述“大國重器”的前世今生, 讓文化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讓文物在人們的生活中活起來。

事實上, 文物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如果有人對文物不感興趣, 有可能是沒有找到自身與文物的連接點, 而講好故事可以讓觀眾自發地挖掘到這個連接點。 人們通過故宮博物院三件國寶所蘊含的一系列故事, 可以知道青綠山水畫創作工序之繁複及顏料提取之不易, “瓷母”燒制成功之極小幾率, 可以感受到乾隆皇帝“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的氣魄, 志願者分享文化、服務他人的赤誠無私, 以及“故宮世家”質樸的家國情懷和新老故宮人的代代傳承。 這些知識的獲得感、情緒共鳴讓人們觀照自我,

找到自身與文物的連接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文物活起來”。 讓文物活起來, 需要讓文化資源在更大程度上為人們的現實生活作貢獻, 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 有本書叫《我不在家, 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雖然中國當下掀起“博物館熱潮”, 但是參觀博物館還沒能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節目中授予影視明星、文物傳承保護者、志願者等各界人士以“國寶守護者”稱號, 並宣讀守護人誓言, 其意義就在於賦予和增強人們守護國寶、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通過影視明星的帶動作用和電視的傳播力量對電視機、電腦前的大眾產生積極影響, 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探尋歷史、享受藝術、放鬆生活、愉悅心情。

讓文物活起來, 需要讓文化走進人們生活。 文物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 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86萬餘件文物, 選哪三件參與節目?應該是那些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結合體, 更能傳遞出有益於當下的文化內涵。 最終, 我們選擇了《千里江山圖》卷、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 這三件文物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了華夏文明的宏大敘事。 三件國寶站在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堅實基礎上, 分別從文化、藝術與物質的角度, 展現了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所鑄大國夢想的歷程, 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愈發堅信, 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 我們將繼續創造和延續偉大的中華文明。

對文物和文化的熱情, 業已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 這激勵文物博物館從業者繼續思考和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方法。 收藏是靜止的、沉睡的, 讓文物活起來, 需要我們繼續系統梳理文物資源, 探索更多如同《國家寶藏》節目般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式, 在內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間的關係、文物與民眾之間的關係, 在形式上推陳出新, 靈活運用當代人熟悉、喜愛的傳播方式, 從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彰顯文化自信。

(作者為故宮博物院院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