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懷化民俗丨“哭嫁”——侗族婚俗古韻長

母親為女兒拭去淚水。

近日, 在新晃侗族自治縣鼓樓廣場上演了一場古色古香的的侗族婚嫁民俗表演, 其中的“哭嫁”環節更是讓現場的觀眾零距離體驗了侗族婚禮特殊的文化與魅力。

“我的女兒我的心, 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牆上加得土, 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聲講,你的話卻要輕聲。

金盆打水清又清 , 你的脾氣娘知情。 銅盆打水黃又黃 , 你的脾氣要改光。 親生爹娘不要緊 , 公婆面前要小心。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 母親摟著女兒坐在床上邊哭邊唱, 那聲音悲切哽咽, 令人聞者傷心。

“哭嫁”是新晃傳統的婚嫁習俗, 侗家人認為在出嫁的時候哭得越傷心就越顯得情深意重, 甚至夫家還會因為新娘哭得傷心、哭得迴腸盪氣而更為看重, 認為新娘重情義、品質好。 作為侗家人的文化傳統, 哭嫁代表的是即將出嫁的女兒對父母、原生家庭的依依不捨,

也有對今後婚姻生活的擔憂。

“哭嫁”的形式有兩種, 一是新娘主哭, 即新娘在臺上哭, 賓客在台下哭, 新娘哭訴自己的命運、哭父母的養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誼, 與台下的賓客一唱一和直到儀式結束。 另一種是父母姐妹間對哭, 哭的是離別的傷感和對過去情誼的一種告別, 哭完了就不再是家裡的姑娘了, 而是別人家的新媳婦了。 “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為熱鬧, 特別是天亮之前, 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 如泣如訴, 聲淚俱下, 把親人間的恩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哭得母親、姊妹都痛徹心扉, 旁觀者無不感動落淚。

侗族的哭嫁歌既有數百年來沿襲不變的固定程式, 又有即興而作的內容, 哭中有唱, 唱中有哭。 句式自由, 長短不一,

通俗明快, 易於傳唱, 哭嫁歌的句尾還時常加進嗚咽與抽泣聲, 以表現悲痛壓抑的情緒。 “哭嫁”通常是從母親開始的, 母親用哭聲教育和開導女兒, 要把侗家人的傳統美德帶到新家庭去, 要孝順公婆、尊敬丈夫、團結鄰里、教育好子女、勤儉持家, 同時訴說母女的離別之情。

母親哭完後新娘就開始哭, 新娘用哭泣的歌聲表達對閨門生活的不舍, 對父母恩情的感念, 十月懷胎的辛苦、養護的艱辛, 件件往事、點點細節都浸潤著父母的深情, 做女兒的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從內心深處溢出。 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 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如海深, 提起話來說不盡。 一怕我們受饑餓, 二怕我們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醜, 披星戴月操盡心;四怕女兒無文化,

把女送進學堂下。 如今女兒 已 成 人, 花 錢 費 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盤, 只差拿來 口 中 銜;艱 苦 歲 月費時日, 受凍受餓費心血!女今離別 父 母 去, 內 心 難 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 難孝父母 到 終 身;水裡點燈燈不明, 空來世間枉為人!”

除了哭父母, 侗家姑娘還要哭親友、哭姊妹, 還可姊妹親友間相互對哭, 二人哭唱一起一落, 這種哭表示對親友姊妹的難捨難分之情, 哭得越厲害, 表示親友姊妹間的情義越深。 如姐妹對哭:“姐:梭羅樹上十二丫, 我們同根又同丫;今朝姐妹要分離, 離開繡樓好孤單!妹:梭羅樹上十二丫, 我們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離開, 難捨難分情難斷!姐:梭羅樹來台對台, 我姐心裡難寬懷;丟你妹妹婆家去,

逢年過節又轉來!妹:梭羅樹來台對台, 望姐心裡多寬懷;多承姐姐把妹待, 姐的教誨記心懷!”

在過去基本都是婚姻大事父母做主, 哭嫁既表達了新娘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 又吐露了對包辦婚姻的不滿, 是被強迫出嫁的姑娘們抒發苦衷的心曲, 它的哀婉悲切常使唱者哽咽, 聞者淚下。

到了現在, 婚姻自由, 哭嫁僅僅是一種古老的婚俗儀式, 其歌詞內容和新娘所要表達的感情, 已經和從前大不一樣。

(文中哭嫁歌摘自蒲鈺主編《夜郎文化大觀》)

母親用哭聲教導女兒。

母親用哭聲教導女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