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冬至,寒冷將至

文|Sinopec淡然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的一天, 過了冬至, 白天會一天天變長, 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冬至的古老存在, 仿佛像一顆啟明星, 給人以安心的希望。 “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 日南至, 日短之至, 日影長之至, 故曰冬至。 ”冬至又被稱為“冬節”、“賀冬”“長歲節”, 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這一日, 白晝的時間降到了最低, 夜晚星象仍然是美麗的冬季星空, 不過, 冬至以後的日子, 白晝將越來越長, 封凍已久的天地正在緩緩舒展身體, 下一個天地迴圈正在走來。

一、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蚯蚓, 陰曲陽伸之物。 陽氣未動, 屈首下向, 陽氣已動, 回首上向, 故屈曲而結。

二候麋角解。 糜, 角後生, 陰獸也, 得陽氣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水泉動, 天一之陽生也。

二、冬至的習俗

1、冬至吃湯圓, 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

湯圓也稱湯糰, 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日清晨, 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 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 包成冬至團, 不但自家人吃, 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

冬至, 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 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 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2、在我國北方, 每年農曆冬至日, 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諺雲:“十月一, 冬至到, 家家戶戶吃水餃。 ”這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

東漢時, 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 訪病施藥, 大堂行醫。 後毅然辭官回鄉, 為鄉鄰治病。 返鄉之時, 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 饑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 支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 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 煮熟後, 分給大家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 喝了“祛寒湯”, 渾身暖和, 兩耳發熱, 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 包成食物, 也叫“餃子”或“餛飩”。 因而, 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