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蒙克油畫中的痛苦,你真的讀懂了嗎?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生於1863年12月12日, 逝於1944年1月23日, 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 挪威畫家, 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愛德華•蒙克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

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 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其主要作品有《呐喊》, 《生命之舞》, 《卡爾約翰街的夜晚》。

《生命之舞》

《卡爾約翰街的夜晚》

蒙克的人生前半段被一連串暴風驟雨般的死亡所淹沒。 連續不斷的缺失造成了蒙克生命的持久傷痕, 死亡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主軸。

五歲時, 蒙克失去了母親。 十四歲時, 蒙克的姐姐蘇菲死於肺結核。 妹妹蘿拉在非常年輕時就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1889年, 他在巴黎獲知了父親的死訊。

1895年, 弟弟安德列亞斯在結婚後不久去世。

當母親去世時, 身為醫生的父親為沒能拯救妻子而感到內疚不已。 父親病態的虔敬、對神鬼的癡迷使整個家庭籠罩了一股陰鬱氣氛。 與此同時, 少年蒙克始終受到病痛所困擾, 不過這也讓他沒有成為一名工程師而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人生的四個階段》

《瑪多娜》

《星夜》

蒙克第一件重要作品《病孩》(The Sick Child, 1885-1886)描繪了一個女孩的垂危形象。 這是對於姐姐蘇菲的回憶, 亦是對母親的懷念, 而蒙克本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心情也隱藏在其中。

《病孩》

當年,《病孩》以《習作》為名參加了挪威克利斯蒂安尼亞的秋季畫展,引起了很大反響,也收穫了很多爭議。藝術評論人安德雷斯•奧伯特甚至直截了當地宣佈:“這幅習作只是擯棄不要的改壞了的草稿。”

《病孩》所受的指摘將會長久地伴隨著蒙克的創作——粗糲的線條、明顯的劃痕——這種粗糙的感覺不僅是受到了印象主義的影響,更是藝術家表達內心感受的一種嘗試。

“我總認為,這些自然主義畫家裡沒有一個畫家在體驗他們作品主題的時候,達到我所畫的《病孩》這類痛苦主題的程度,這不僅僅是我自己坐在那裡——而且有我最親愛的人。”

蒙克聲稱《病孩》這幅作品他自己重畫了二十多次才找到表達的方向。而在此後的四十年裡,他又多次重畫了這個場景,而今留下的油畫就有6幅。

當蒙克的藝術生涯逐漸起步——他於1889年來到巴黎求學,死神再次蒞臨——他得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那年冬天,蒙克創作了《聖•克盧之夜》(The Night of St. Cloud,1890)。作品描繪的是蒙克的房間,靠窗戶邊坐著一位孤獨的人影,正在凝神眺望著遠處的微光。房子被陰暗所籠罩,窗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好似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似乎預示著死亡。

“把燈點亮,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從牆壁延伸到天花板。通過壁爐上的鏡子,我看到自己的臉。我和死亡共生——和我的母親、姐姐、祖父和父親,還有死神。當記憶的閥門被打開,即便是最小的細節,也一一浮現……”

記憶是蒙克創造力的源泉。父親從來沒能完全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蒙克年輕的心靈更加難以負擔一連串的死亡事件。他需要一生的時間不斷回顧、消化。

《月光》

在《死去的母親和孩子》(The Dead Mother and the Child,1899)中,蒙克終於回顧了生命之初的那一場死亡。5歲的時候,母親躺在床上逐漸失去呼吸,他六歲的姐姐蘇菲睜大空洞的雙眼,她的雙手遮住了耳朵,試圖擋住死亡的無聲嘶吼。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死亡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記,並將化作對於生命的焦慮感觸伴隨其一生。當姐姐去世,容納這份生命焦慮的容器僅剩下蒙克自己。

在奧斯陸還有一幅《死去的母親和孩子》(1897-1899)。這幅作品中,母親病榻的另一邊還有五個人,但女孩孤獨地落在這一邊。父親已被悲傷所淹沒,無暇分擔子女的痛苦。身為子女,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悲哀無處安放,無法分享,無法訴說,也無法治癒。人類所有的痛苦歸根結底都重不過一粒小小的海沙。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母親的床邊留下了紅色陰影,似乎暗示著咳血的症狀,這抹紅色——日後也將出現在《呐喊》的雲端——與女孩的紅裙融在一起,似乎暗示著母親將疾病和死亡一同傳遞給女兒。

三場死亡,三幅圖像,無論蒙克是否在場目睹了這些生命逝去的過程,他都以粗糲的筆法傳達出每一次失去對他心靈產生的刻骨銘心的痛楚,也是他對於自己人生最坦誠的自白。

命運的無情也體現在《遺產I》(Heritage I,1897-1899)中。母親哀悼膝上氣息奄奄的孩子,因為自己將梅毒傳給了他。也許這是蒙克在巴黎性病醫院看到的真實場景,然而,同樣隱喻了母親將死亡傳遞給孩子。母親的子宮,作為生命的搖籃,同樣也是死亡的搖籃。

《灰燼》

“我繼承了人類兩大最可怕的敵人——肺結核和精神錯亂症。疾病、瘋狂和死亡是自幼纏繞在我身上的三大惡魔。”

人們評價說蒙克的作品有一種病態的超敏感性。蒙克一度害怕自己成為瘋子,他深信瘋狂源於家庭。父親喜怒無常和狂熱的虔敬都隱含瘋狂,更令蒙克害怕的是,妹妹是精神病院的常客。

作為佛洛德的同代人——蒙克比佛洛德僅小7歲。他們不約而同地對人的精神狀態充滿關切,並將之追溯到生命之初。《憂鬱》(1891)、《絕望》(1892)、《焦慮》(1894)、《嫉妒》(1895)等作品見證了他的深刻感受與思索。

《憂鬱》

《憂慮》

《絕望》

在《絕望》(Despair)中,主人公是天上地下孤獨無匹的個體,周邊的自然對於他的失落也無動於衷,所有的活物、動的物體都遠離他而去。每個人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對於蒙克來說,這樣的體驗並非源於獨處或冥想,而是生活中的痛苦經歷。這幅畫是《呐喊》的序幕。

《呐喊》

《呐喊》已成為現代人類焦慮內心的永恆象徵。在該作品中,藝術家呈現了窮盡心力尋找到的內心苦楚的表達方式——即便只是粗略的勾勒。蒙克的孩題夢魘仿佛“一個巨型爆炸”,震撼了他的人生。自然母親也在聲波中變形,逐漸擴散出去。蒙克的呐喊得到了自然的回應。與此同時,天邊如血的雲彩暗示了母親和姐姐咳血而亡的過往,死亡從未遠離。

面向死亡的思索和感受同樣產生了無盡而深邃的創作圖景。在蒙克的主題中,死亡和性愛同樣不可分離。《吸血鬼》(The Vampire)是另一幅他不斷描摹的圖像,男子蜷縮在女子懷中,任對方的紅發覆蓋自己的身體,任對方的嘴唇緊貼自己的脖頸。他筆下的《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顯得粗糙、血腥,然而卻同樣充滿性感意味。

《吸血鬼》

《馬拉之死》

被死亡和精神疾病所詛咒的生命——這樣的主題貫穿了蒙克的藝術創作,也鑄成了他愛情的悲劇。

《分離》

蒙克和挪威最大酒商的千金圖拉•拉森的愛情遲遲不能開花結果,原因是幼年經歷讓蒙克對於自己的婚姻充滿恐懼。1902年,一次爭執中,槍支走火打傷了蒙克的兩根手指。這一事故也最終導致了蒙克在1906年精神完全崩潰。

1906年起,蒙克多次因精神疾病、酗酒問題進入療養院休養,然而收效寥寥。1908年,蒙克進入精神病院治療。他在雅各森醫師的病院待了八個月,接受了當時很時髦的電療。

電療似乎改變了蒙克的性格。離開醫院的時候,他已經在挪威畫壇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他的創作也開始從內心轉向外部自然。同時,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死亡的興趣,《垂死的樹幹》、《林蔭道上的兇手》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

《林蔭道上的兇手》

《受難地》

《吻》

在蒙克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他似乎在期待了一生之後,終於可以全身心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死亡掌舵》

在《自畫像》(1940)裡,藝術家背對窗戶,表情嚴肅,嘴角下垂,兩眼銳利而堅硬。像是對早已等候在窗外的死神一種挑釁。此時,戰爭的陰雲正籠罩著世界,死神在歐洲大陸縱橫肆虐。

《自畫像》

《病孩》

當年,《病孩》以《習作》為名參加了挪威克利斯蒂安尼亞的秋季畫展,引起了很大反響,也收穫了很多爭議。藝術評論人安德雷斯•奧伯特甚至直截了當地宣佈:“這幅習作只是擯棄不要的改壞了的草稿。”

《病孩》所受的指摘將會長久地伴隨著蒙克的創作——粗糲的線條、明顯的劃痕——這種粗糙的感覺不僅是受到了印象主義的影響,更是藝術家表達內心感受的一種嘗試。

“我總認為,這些自然主義畫家裡沒有一個畫家在體驗他們作品主題的時候,達到我所畫的《病孩》這類痛苦主題的程度,這不僅僅是我自己坐在那裡——而且有我最親愛的人。”

蒙克聲稱《病孩》這幅作品他自己重畫了二十多次才找到表達的方向。而在此後的四十年裡,他又多次重畫了這個場景,而今留下的油畫就有6幅。

當蒙克的藝術生涯逐漸起步——他於1889年來到巴黎求學,死神再次蒞臨——他得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那年冬天,蒙克創作了《聖•克盧之夜》(The Night of St. Cloud,1890)。作品描繪的是蒙克的房間,靠窗戶邊坐著一位孤獨的人影,正在凝神眺望著遠處的微光。房子被陰暗所籠罩,窗的影子投射在地上,好似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似乎預示著死亡。

“把燈點亮,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從牆壁延伸到天花板。通過壁爐上的鏡子,我看到自己的臉。我和死亡共生——和我的母親、姐姐、祖父和父親,還有死神。當記憶的閥門被打開,即便是最小的細節,也一一浮現……”

記憶是蒙克創造力的源泉。父親從來沒能完全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蒙克年輕的心靈更加難以負擔一連串的死亡事件。他需要一生的時間不斷回顧、消化。

《月光》

在《死去的母親和孩子》(The Dead Mother and the Child,1899)中,蒙克終於回顧了生命之初的那一場死亡。5歲的時候,母親躺在床上逐漸失去呼吸,他六歲的姐姐蘇菲睜大空洞的雙眼,她的雙手遮住了耳朵,試圖擋住死亡的無聲嘶吼。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死亡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記,並將化作對於生命的焦慮感觸伴隨其一生。當姐姐去世,容納這份生命焦慮的容器僅剩下蒙克自己。

在奧斯陸還有一幅《死去的母親和孩子》(1897-1899)。這幅作品中,母親病榻的另一邊還有五個人,但女孩孤獨地落在這一邊。父親已被悲傷所淹沒,無暇分擔子女的痛苦。身為子女,他們內心的焦慮和悲哀無處安放,無法分享,無法訴說,也無法治癒。人類所有的痛苦歸根結底都重不過一粒小小的海沙。

《死去的母親和孩子》

母親的床邊留下了紅色陰影,似乎暗示著咳血的症狀,這抹紅色——日後也將出現在《呐喊》的雲端——與女孩的紅裙融在一起,似乎暗示著母親將疾病和死亡一同傳遞給女兒。

三場死亡,三幅圖像,無論蒙克是否在場目睹了這些生命逝去的過程,他都以粗糲的筆法傳達出每一次失去對他心靈產生的刻骨銘心的痛楚,也是他對於自己人生最坦誠的自白。

命運的無情也體現在《遺產I》(Heritage I,1897-1899)中。母親哀悼膝上氣息奄奄的孩子,因為自己將梅毒傳給了他。也許這是蒙克在巴黎性病醫院看到的真實場景,然而,同樣隱喻了母親將死亡傳遞給孩子。母親的子宮,作為生命的搖籃,同樣也是死亡的搖籃。

《灰燼》

“我繼承了人類兩大最可怕的敵人——肺結核和精神錯亂症。疾病、瘋狂和死亡是自幼纏繞在我身上的三大惡魔。”

人們評價說蒙克的作品有一種病態的超敏感性。蒙克一度害怕自己成為瘋子,他深信瘋狂源於家庭。父親喜怒無常和狂熱的虔敬都隱含瘋狂,更令蒙克害怕的是,妹妹是精神病院的常客。

作為佛洛德的同代人——蒙克比佛洛德僅小7歲。他們不約而同地對人的精神狀態充滿關切,並將之追溯到生命之初。《憂鬱》(1891)、《絕望》(1892)、《焦慮》(1894)、《嫉妒》(1895)等作品見證了他的深刻感受與思索。

《憂鬱》

《憂慮》

《絕望》

在《絕望》(Despair)中,主人公是天上地下孤獨無匹的個體,周邊的自然對於他的失落也無動於衷,所有的活物、動的物體都遠離他而去。每個人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對於蒙克來說,這樣的體驗並非源於獨處或冥想,而是生活中的痛苦經歷。這幅畫是《呐喊》的序幕。

《呐喊》

《呐喊》已成為現代人類焦慮內心的永恆象徵。在該作品中,藝術家呈現了窮盡心力尋找到的內心苦楚的表達方式——即便只是粗略的勾勒。蒙克的孩題夢魘仿佛“一個巨型爆炸”,震撼了他的人生。自然母親也在聲波中變形,逐漸擴散出去。蒙克的呐喊得到了自然的回應。與此同時,天邊如血的雲彩暗示了母親和姐姐咳血而亡的過往,死亡從未遠離。

面向死亡的思索和感受同樣產生了無盡而深邃的創作圖景。在蒙克的主題中,死亡和性愛同樣不可分離。《吸血鬼》(The Vampire)是另一幅他不斷描摹的圖像,男子蜷縮在女子懷中,任對方的紅發覆蓋自己的身體,任對方的嘴唇緊貼自己的脖頸。他筆下的《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顯得粗糙、血腥,然而卻同樣充滿性感意味。

《吸血鬼》

《馬拉之死》

被死亡和精神疾病所詛咒的生命——這樣的主題貫穿了蒙克的藝術創作,也鑄成了他愛情的悲劇。

《分離》

蒙克和挪威最大酒商的千金圖拉•拉森的愛情遲遲不能開花結果,原因是幼年經歷讓蒙克對於自己的婚姻充滿恐懼。1902年,一次爭執中,槍支走火打傷了蒙克的兩根手指。這一事故也最終導致了蒙克在1906年精神完全崩潰。

1906年起,蒙克多次因精神疾病、酗酒問題進入療養院休養,然而收效寥寥。1908年,蒙克進入精神病院治療。他在雅各森醫師的病院待了八個月,接受了當時很時髦的電療。

電療似乎改變了蒙克的性格。離開醫院的時候,他已經在挪威畫壇佔有一席之地。與此同時,他的創作也開始從內心轉向外部自然。同時,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死亡的興趣,《垂死的樹幹》、《林蔭道上的兇手》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

《林蔭道上的兇手》

《受難地》

《吻》

在蒙克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他似乎在期待了一生之後,終於可以全身心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死亡掌舵》

在《自畫像》(1940)裡,藝術家背對窗戶,表情嚴肅,嘴角下垂,兩眼銳利而堅硬。像是對早已等候在窗外的死神一種挑釁。此時,戰爭的陰雲正籠罩著世界,死神在歐洲大陸縱橫肆虐。

《自畫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