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恐艾症的一系列問題

隨著愛滋病發病率逐年上升, HIV感染在人群中迅速播散, 愈來愈多的社會心理問題開始出現, 嚴重困擾著臨床、疾病預防控制的工作者, 其中愛滋病恐懼症是主要的問題之一。 有的愛滋病恐懼症患者後來發展到了一種對於他們所假想的感染的妄想狀態, 甚至表現出自殺傾向。 愛滋病恐懼症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身心健康, 其不良後果需要引起全社會的正視。

什麼是恐艾症

愛滋病恐懼症患者(簡稱恐艾症患者)是指那些反復多次地接受血清檢測和臨床評估, 雖然結果呈陰性, 但卻一直堅信自己具有與引發愛滋病的病源——愛滋病病毒(HIV)相關的感染症狀的個體。 依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CCMD-3”, 國內專家提出了“愛滋病恐懼症”的定義:它是一種混合性神經症, 其核心症狀可表現為焦慮、疑病、恐懼、強迫、抑鬱症狀中的某一種或幾種,

也可同時伴有與愛滋病的臨床症狀相類似的軀體症狀。 疾病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礎;起病常受高危行為歷史以及生活壓力事件的影響;HIV相關檢測結果為陰性;患者內心痛苦, 反復求醫。

哪種人更易恐艾

一種與其本身脆弱、敏感的人格特質以及其他心理障礙有密切關係,

尤其和焦慮障礙關係尤為密切。 這部分人相對內向、膽小, 怕丟面子、失去家庭, 容易緊張和神經過敏。 因此, 恐艾者也可以是沒有過高危行為的人, 恐懼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觀想像和強迫聯想。 他們常常反復追問同一個問題, 如“視窗期到底多長?” “我是否絕對沒有可能被感染?”“我的檢測結果會是假陰性吧?”他們更多的恐懼來自經血途徑傳播, 認為“愛滋病的三種傳播途徑中, 其中血液傳染給人們是有很多的想像空間, 特別是流血傷口接觸到血液, 因為小傷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磕磕碰碰, 或在使用工具、刀具劃傷隨時隨地都會出現傷口, 一旦接觸到別人的血液, 就會惶惶不可終日, 以致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 “理髮師給我剃頭時弄破了我的頭皮,
如果前一個顧客是個感染者, 他的血液留在了剃頭推子上……” “首先我很難明確接觸的陌生人是否患病, 理論上說假如我接觸的人是患者, 對方的手上有出血或有傳染性體液, 而我手上又有傷口……” 他們會對很多小概率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假想出“萬一怎樣”的情境, 然後惶恐不安。

此外, 對愛滋病認識存在誤區也是造成恐懼的原因之一。 其實, 愛滋病病毒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病毒, 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 離開人體後, 在常溫下存活時間很短。 只要約束自己的性行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製品, 就不必擔心被感染。 愛滋病病毒傳播至少需同時具備下面三個條件:對方須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愛滋病病人;接觸了愛滋病病人的體液,

如血液、精液等;身體表面有傷口, 這樣病毒才可能入侵。 需要強調的是, 除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外, 構成傳播還需要有一定的病毒數量、外來壓力(如持續來回的摩擦和多個輕微破損共同作用), 這樣才可能造成感染, 皮膚傷口的一般觸碰是不會感染愛滋病的。

恐艾者會出現“艾滋症狀”嗎

恐艾者由於自身對健康的過分關注,或是因其特定的人格特質及相關的生活經歷使他們處於不安、焦慮中,導致他們對愛滋病類似的症狀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現發熱、全身無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認為自己得了愛滋病,極度恐懼,如臨大敵,萬念俱灰。實際上這些與HIV感染相類似的軀體症狀,多半是因持續的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自主神經症狀,這些症狀往往會被恐艾者錯認為“愛滋病症狀”。因此,判斷是否感染愛滋病,不看症狀靠檢測。在窗口期過後,陰性的檢測結果即可排除HIV感染。

如何克服恐艾心理

實際上,恐懼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回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禦機制。關鍵是不能過度,要相信科學,一旦確認自己度過了視窗期,經正規機構檢測HIV抗體為陰性,就可以完全排除愛滋病病毒感染,不要再無謂地擔心和猜疑。

不要相信症狀。很多朋友懷疑感染了愛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狀有關,事實上真正感染HIV後極少會在3個月內出現臨床症狀,而且愛滋病症狀並無特異性。從醫學的角度講,症狀並不能作為判定是否感染的標準。恐艾者幾乎人人都自述有類似的症狀,但最後的血檢結果基本都是陰性,這足以說明症狀並不可信。

嘗試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度沉迷於網路和論壇,糾結其中的各種相互矛盾的說法。可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團體性活動。適度健身、戶外運動可以減輕焦慮。在放下心理包袱後,很多所謂的症狀會不治而愈。

恐艾者在經過自己的各種努力後,仍不能擺脫心理的負擔和痛苦者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與心理治療。

恐艾者由於自身對健康的過分關注,或是因其特定的人格特質及相關的生活經歷使他們處於不安、焦慮中,導致他們對愛滋病類似的症狀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現發熱、全身無力、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就認為自己得了愛滋病,極度恐懼,如臨大敵,萬念俱灰。實際上這些與HIV感染相類似的軀體症狀,多半是因持續的焦慮情緒而產生的自主神經症狀,這些症狀往往會被恐艾者錯認為“愛滋病症狀”。因此,判斷是否感染愛滋病,不看症狀靠檢測。在窗口期過後,陰性的檢測結果即可排除HIV感染。

如何克服恐艾心理

實際上,恐懼性情緒反應是一種具有自我防護、回避危害、保證生命安全的心理防禦機制。關鍵是不能過度,要相信科學,一旦確認自己度過了視窗期,經正規機構檢測HIV抗體為陰性,就可以完全排除愛滋病病毒感染,不要再無謂地擔心和猜疑。

不要相信症狀。很多朋友懷疑感染了愛滋病都和自身的症狀有關,事實上真正感染HIV後極少會在3個月內出現臨床症狀,而且愛滋病症狀並無特異性。從醫學的角度講,症狀並不能作為判定是否感染的標準。恐艾者幾乎人人都自述有類似的症狀,但最後的血檢結果基本都是陰性,這足以說明症狀並不可信。

嘗試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度沉迷於網路和論壇,糾結其中的各種相互矛盾的說法。可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團體性活動。適度健身、戶外運動可以減輕焦慮。在放下心理包袱後,很多所謂的症狀會不治而愈。

恐艾者在經過自己的各種努力後,仍不能擺脫心理的負擔和痛苦者可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與心理治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