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神奇的“角色扮演”:扒一扒現金貸催收的各種“詐”|愉見財經

“我們催收, 那是介於‘客服’和‘黑社會’之間的角色。 ”這是老林跟我握完手後的第一句話。 “愉見財經”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軟硬度一聽便知。

老林是催收行業幹了十多年的老兵了, 十多年前他就在銀行信用卡的外包催收公司裡工作, 一路關注了臺灣卡債風波的潮起潮落、現金貸行業的潮起潮落。 在P2P、網路小貸、消費金融等公司崛起, 帶動了催收行業發展契機的時候, 他帶著原公司的兩個催收組長和一批客戶資源出來單幹。 現在他也算是一家催收公司的領頭人了。

期望催收太軟, 軟到像監管要求的那樣,

恐嚇、侮辱、誹謗、騷擾這些手段統統不能用?在老林看來, 這簡直就叫“客服”, 每天按時打電話來通知或請求客戶儘早還款, 還負責跟爹媽一樣講道理, 還必須挑你或你親朋好友方便接電話的時間打來, 願意聽的時候說, 否則就是騷擾。 別開玩笑了, 催收如果做成這樣, 根本帶不動回收、賺不到傭收。

催收太硬, 動手動刀、潑油漆潑硫酸、綁架小孩啥都來?在老林看來, 這叫“黑社會”, 那是用來討幾百上千萬的債, 才有必要動用的大成本。 現金貸單筆債務才幾百、幾千元, 哪裡會為了這點錢真動粗, 不敢、沒必要、也划不來。

老林們幹的都是電催, 很少外訪。 在老林的經驗裡, 有必要真正動用外訪手段的債權, 好歹也得有個一兩萬吧,

山東辱母案爆發後, 甲方公司們(就是那些請他們催收的貸款公司)多數變得更謹慎了, 尤其是一些把聲譽風險看得較重的甲方公司更是在意這點, 比如銀行的信用卡中心、有監管看著的持牌放貸機構、有上市打算的公司、怕監管部門來找麻煩的頭部平臺、怕負面輿論太大會影響他們的資金方合作意願的平臺等。

於是, 以辱母案為分界線, 老林把動用外訪的債務底線拉高到了3萬元, 合併債務3萬以下(有時候他們接單的幾個公司, 會出現共債債務人, 多個平臺債務可加總催), 一般情況下不樂意上門催。

關於上門“外訪”, 給大家穿插兩個小故事。

老林說, 在全國範圍內, 他有幾個地方是劃外訪黑名單的, 一般情況下, 不去。

他舉例了幾個東北的城市, 以及南方的潮汕地區, 因為民風彪悍。 外訪員上門, 討債的氣勢沒有欠債的大。

老林說多年前有一次, 就在潮汕地區, 外訪員剛進村, 就被一群人黑壓壓圍住, 裡頭很多還不是債務人自家人, 都是村裡的鄰里村民, 都來幫忙, 催收員簡直像中了“十面埋伏”, 只摸到了債務人的家附近, 連債務人的家門都沒進成。

更倒楣的是, 外訪員和電催員其實是兩批人, 外訪員那天可是頭回照面債務人, 之前也並無交集, 也本沒有任何暴力動粗之意, 就是想實地瞭解情況、也讓債務人在村委村支書面前丟丟臉, 天曉得這電催員的在電話短信裡是如何施壓了, 債務人對外訪員仇視得很, 那群把外訪員圍住的人,

不分青紅皂白對他就是一頓打。 這種全村一條心的彪悍民風, 讓老林趕緊把這個地區拉進了黑名單。

再講一個上門的故事, 在某直轄市。 催收員剛進門, 欠債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打派出所電話。 民警過來了, 聽完情況也只是兩頭批評。 對債務人, 就說了一句, 欠債麼總要還的;對催收員, 也明確表示了, 別進人家家裡, 以後要談, 就樓下公共場所談談。

剛剛說了在成本考量之下, 對現金貸的催收, 一直是以“騷擾型”為主, 極少或並無必要動用“暴力型”。 事實上一樣是在成本考量之下, 還有一個秘密, 現金貸平臺其實也很少對逾期戶真正動用司法手段, 到法院去起訴。

現金貸欠債不還, 不像銀行信用卡債欠債不還, 一告一個准。

涉及到所謂刑法層面的, 比如要揪住對方合同詐騙、貸款詐騙, 對P2P、消金、現金貸這樣的民營企業來說, 舉證太難。 而且, 現金貸逾期案件量大、單件金額又太小, 民事層面就是個民間借貸糾紛, 一件一件去法院搞, 別的成本不說, 對平臺而言, 時間和資金佔用成本就完全划不來。

某個消費金融公司管理層有次私下跟我講, 他們因為跟當地法院有點交情, 一開始還起訴過好幾單, 後來法院發現, 原來你後面還有這麼一大堆案子要訴, 跟他們有交情的那人立即態度就變了, 就不太高興來辦了。

倒是很多年前治理鬆散時, 有些地方性的貸款公司和當地公安關係好, 或者有些催收公司有公安人脈, 那絕對是業內寶藏。 糾紛了債務人被帶到派出所裡呆著, 不用24小時,有時候就小半天,家裡人就慌了以為出大事了,幾千幾萬的立馬就湊好送過來,大事化小。

對於如今現金貸的逾期大爆發,老林對照了臺灣卡債風暴時,他也關注的情形。“臺灣催收當時最早的情況,我們一個電話過去也是很粗暴的,上來就‘問候他母親’了,然後就開始各種嚇唬;後來延伸出太多社會問題,債務人離家出走、燒炭自殺等各種新聞都出來,催收措辭也都被更嚴地監管了。”

但真正起到效用的,在老林看來,是讓老賴賴帳有成本。

一是在司法訴訟上,據老林說臺灣有了對一批案件合併起來訴訟審理的特許機制,有點像是合併審理。老賴們一旦被法院判了接下去每月要還多少錢,就還會輔以強制扣薪、查封動產不動產等。這樣,有還款能力的逾期戶,就只好乖乖還錢了。(當然這一條我聽老林說了,自己還沒來得及查證到更多資料,讀者朋友裡有沒有熟悉臺灣卡債風暴善後情況的,煩請留言聯繫,給我指導。)

二是在社會主流征信體系上,讓老賴留下污點。

但以上這兩點在大陸暫時都還沒有解決(非持牌現金貸公司接不進征信),如果催收再規範到跟“客服”連電話轟炸這樣的基本騷擾手段都不行,那老賴的成本就不大,欠債不還也不痛不癢。

一些逾期戶估計會反駁:你說他們很少採取上門、很少採取司法訴訟,那為什麼我們卻經常收到“法院傳票”、“紅頭文件”、律師函,以及電催員說要找到我家去,要找到年邁的父母那裡去,要在我家、我單位樓下拉橫幅、放電喇叭,讓我丟臉丟大發,還要派HIV攜帶著跟蹤我的家人?

“愉見財經”把這些常聽到的伎倆一一列舉給老林,老林還沒聽我說完就哈哈大笑。他管這些招數叫“角色扮演”。他的經典語錄又來了:

催收,就跟銷售差不多,真真假假,都是“話術”。你說銷售那行算不算騙人?好的銷售也經常把死的說成活的、沒用的說成有用的,也可以讓消費者一時受到蒙蔽、腦子一熱就買了。催收跟銷售差不多,也可以讓欠債的一時受到嚇唬、腦子一熱就還了。

100%當然不敢說,但90%以上的小額現金貸催收中的法院傳票、紅頭文件、以及鬧上家去、派人跟蹤等言辭,都是嚇唬債務人的話術。而現金貸公司出具的律師函,真實的概率較大,只不過,即便是真實的律師函,裡頭說的要去起訴,大概率情況下,也就是說說的。

還是那個老道理,為了幾百塊錢的payday loan,千把塊錢的現金分期,不值得投入那麼大的催收成本。除非老賴真拖得久了,逾期利息、滯納金、罰息累加形成一個較大的數字時,那倒說不定,可以動用更多一些的手段了。但現在,還沒到這步。

各種真真假假之下,催收到底靠什麼成功?

一. 就是騷擾。電催員電話轟炸,從早到晚,一會來軟的、一會來硬的,一會體諒、一會說教、一會嚇唬,把債務人的生活打亂,心情弄煩,焦慮不安,最好情緒接近崩潰,就肯想辦法還錢了。

二. 行話叫“第三人代償”、或“通訊錄騷擾”。就是爬你的各種通訊錄、社交媒體、電商等上頭留下的數據和連絡人,騷擾到你親朋好友那裡去,鬧到學校單位老家。老賴自己也許不怕煩,但家人怕,不想生活受到騷擾,想想就這麼點錢,就代償了。或者很多借款人,欠債本身沒有羞恥感,但鬧到父母那裡、鬧到老家村委去,就覺得面上無光了,就還了。

備註一段。用戶在註冊某些借貸平臺、進行APP借款時,有一項必選條款是准許平臺調取用戶通訊錄。這一隱蔽的打勾項給了平臺或催收方以某種托詞,即獲取用戶通訊錄、甚至社交媒體資訊,是使用者自行授權的。等到使用者逾期,爬蟲軟體獲取的使用者各類通訊錄上親朋好友便可能因此收到騷擾電話或資訊。

這種對公民隱私資訊的侵害,其實處於某種灰色地帶。有現金貸平臺人士向“愉見財經”辯稱,貸款講究抵質押,而現金貸本身是一種無實體抵質押物的貸款,借款人授權查看通訊錄,這“通訊錄”所關聯到的借款人的面子、人際關係等,就算是一種變相抵押品。

三. 是“提供接盤俠”、騙客戶先還再借。但這其實就是把客戶往更大的火坑裡推,推薦他們去更差的、利息更高的平臺借款,做一個資金“過橋”,也就是慫恿和誘導他們拆東牆補西牆。

催收員都很清楚哪些現金貸平臺貸審很松、對共債的客戶也是放貸的,如果探測出客戶有還款意願、但沒有還款能力時,他們就會慫恿客戶先去這些平臺借款來還給自己(平臺),然後再來本平臺“複借”。

但到了目前的行業“抽水期”,其實很多平臺已經嚴重收縮,不會再給客戶“複借”了。但催收團隊還是會“哄”客戶先還再借,客戶還款後,才發現其實“上當”了。

“能到我們手上的客戶,很多都是靠借新還舊維繫資金鏈的,我遇到過談戀愛開支很大的、打遊戲砸錢的、迷上直播主播砸錢的、好賭博的、靠借錢買奢侈品上癮的,很多人長期入不敷出,都不是用下個月收入在還貸,就是用新借的錢還舊在滾下去。”老林這樣說。

但這樣下去,這批客戶的資金價格往往越借越高、債務總量越滾越大、共債平臺越來越多。在現金貸行業的爆發期,這些風險曾經是隱匿的,但在監管風暴帶動的現金貸快速縮量之下,債務危機迅速爆發。

四. 就是靠上文說的那種“軟暴力催收”了,角色扮演、嚇唬、配以無中生有的威脅、以及繼續軟磨硬泡。老林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讓欠債的一時受到嚇唬、腦子一熱就還了。”

最後再給大家補充一個電催員的trick。其實他們也受到通話抽樣“質檢”,也知道不能謾駡或威脅用戶,否則給甲方公司招來投訴或舉報,反而變主動為被動,他們自己遭遇這類投訴也要跟著扣獎金。

這種情況下,業內不少電催員都有自己私下的幾個手機號碼,所謂“馬甲號”,亦即與公司無關、非實名的手機號碼。他們會用這些“馬甲號”去騷擾客戶,用一些超過規範的措辭,以求增加回款量、催收公司和自己也能多賺一些傭收。然後打死不認這是自己幹的、這是職業行為。

對於這種把戲,現金貸平臺和催收公司即便知道,也會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當前的現金貸催收市場,張力很大。

一頭,對現金貸的監管趨嚴,在《小額貸款公司網路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中明令禁止“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和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這讓還在求生的現金貸公司催收態度更加回撤,以免撞上監管槍口。

另一頭,現金貸逾期大面積爆發,讓一些中小平臺將之前的利潤大幅回吐,接近生死臨界點。大家也許不知道,不少現金貸平臺之所以能從信託、P2P等處獲得資金,是有現金貸老闆的個人無限責任擔保簽下去的。在這種情況下,生死一線的現金貸平臺,在催收上就可能反而“加碼”,不只是給外包催收公司或催收員增加業務量和提成,還可能是在催收手段上,也會狗急了跳牆,趨於激進。

再一頭,借款人老賴卻也利用了這波現金貸危機,在社交媒體上集結成各種“反催收”群,互通資訊互相打氣。這也讓當下的催收市場,不管在業務量、還是業務難度上,都大幅上升。我發現在個案裡,有現金貸平臺,甚至靠免除反催收群群主的債務來促使其將“反催收”大群解散,甚至向群友謊稱已經還債“上岸”。

現金貸催收,深度故事還有很多。敬請關注“愉見財經”在《第一財經日報》上的跟蹤報導。

下附“愉見財經”最新視頻《現金貸“老賴”勝算幾何?》。我們態度明確——收取高息的現金貸、和賴帳不還的逾期戶,各打五十大板。現金貸再有問題,可沒人說過本金和低於24%部分的利息可以不還。老賴們,別給自己的人生埋隱患。

不用24小時,有時候就小半天,家裡人就慌了以為出大事了,幾千幾萬的立馬就湊好送過來,大事化小。

對於如今現金貸的逾期大爆發,老林對照了臺灣卡債風暴時,他也關注的情形。“臺灣催收當時最早的情況,我們一個電話過去也是很粗暴的,上來就‘問候他母親’了,然後就開始各種嚇唬;後來延伸出太多社會問題,債務人離家出走、燒炭自殺等各種新聞都出來,催收措辭也都被更嚴地監管了。”

但真正起到效用的,在老林看來,是讓老賴賴帳有成本。

一是在司法訴訟上,據老林說臺灣有了對一批案件合併起來訴訟審理的特許機制,有點像是合併審理。老賴們一旦被法院判了接下去每月要還多少錢,就還會輔以強制扣薪、查封動產不動產等。這樣,有還款能力的逾期戶,就只好乖乖還錢了。(當然這一條我聽老林說了,自己還沒來得及查證到更多資料,讀者朋友裡有沒有熟悉臺灣卡債風暴善後情況的,煩請留言聯繫,給我指導。)

二是在社會主流征信體系上,讓老賴留下污點。

但以上這兩點在大陸暫時都還沒有解決(非持牌現金貸公司接不進征信),如果催收再規範到跟“客服”連電話轟炸這樣的基本騷擾手段都不行,那老賴的成本就不大,欠債不還也不痛不癢。

一些逾期戶估計會反駁:你說他們很少採取上門、很少採取司法訴訟,那為什麼我們卻經常收到“法院傳票”、“紅頭文件”、律師函,以及電催員說要找到我家去,要找到年邁的父母那裡去,要在我家、我單位樓下拉橫幅、放電喇叭,讓我丟臉丟大發,還要派HIV攜帶著跟蹤我的家人?

“愉見財經”把這些常聽到的伎倆一一列舉給老林,老林還沒聽我說完就哈哈大笑。他管這些招數叫“角色扮演”。他的經典語錄又來了:

催收,就跟銷售差不多,真真假假,都是“話術”。你說銷售那行算不算騙人?好的銷售也經常把死的說成活的、沒用的說成有用的,也可以讓消費者一時受到蒙蔽、腦子一熱就買了。催收跟銷售差不多,也可以讓欠債的一時受到嚇唬、腦子一熱就還了。

100%當然不敢說,但90%以上的小額現金貸催收中的法院傳票、紅頭文件、以及鬧上家去、派人跟蹤等言辭,都是嚇唬債務人的話術。而現金貸公司出具的律師函,真實的概率較大,只不過,即便是真實的律師函,裡頭說的要去起訴,大概率情況下,也就是說說的。

還是那個老道理,為了幾百塊錢的payday loan,千把塊錢的現金分期,不值得投入那麼大的催收成本。除非老賴真拖得久了,逾期利息、滯納金、罰息累加形成一個較大的數字時,那倒說不定,可以動用更多一些的手段了。但現在,還沒到這步。

各種真真假假之下,催收到底靠什麼成功?

一. 就是騷擾。電催員電話轟炸,從早到晚,一會來軟的、一會來硬的,一會體諒、一會說教、一會嚇唬,把債務人的生活打亂,心情弄煩,焦慮不安,最好情緒接近崩潰,就肯想辦法還錢了。

二. 行話叫“第三人代償”、或“通訊錄騷擾”。就是爬你的各種通訊錄、社交媒體、電商等上頭留下的數據和連絡人,騷擾到你親朋好友那裡去,鬧到學校單位老家。老賴自己也許不怕煩,但家人怕,不想生活受到騷擾,想想就這麼點錢,就代償了。或者很多借款人,欠債本身沒有羞恥感,但鬧到父母那裡、鬧到老家村委去,就覺得面上無光了,就還了。

備註一段。用戶在註冊某些借貸平臺、進行APP借款時,有一項必選條款是准許平臺調取用戶通訊錄。這一隱蔽的打勾項給了平臺或催收方以某種托詞,即獲取用戶通訊錄、甚至社交媒體資訊,是使用者自行授權的。等到使用者逾期,爬蟲軟體獲取的使用者各類通訊錄上親朋好友便可能因此收到騷擾電話或資訊。

這種對公民隱私資訊的侵害,其實處於某種灰色地帶。有現金貸平臺人士向“愉見財經”辯稱,貸款講究抵質押,而現金貸本身是一種無實體抵質押物的貸款,借款人授權查看通訊錄,這“通訊錄”所關聯到的借款人的面子、人際關係等,就算是一種變相抵押品。

三. 是“提供接盤俠”、騙客戶先還再借。但這其實就是把客戶往更大的火坑裡推,推薦他們去更差的、利息更高的平臺借款,做一個資金“過橋”,也就是慫恿和誘導他們拆東牆補西牆。

催收員都很清楚哪些現金貸平臺貸審很松、對共債的客戶也是放貸的,如果探測出客戶有還款意願、但沒有還款能力時,他們就會慫恿客戶先去這些平臺借款來還給自己(平臺),然後再來本平臺“複借”。

但到了目前的行業“抽水期”,其實很多平臺已經嚴重收縮,不會再給客戶“複借”了。但催收團隊還是會“哄”客戶先還再借,客戶還款後,才發現其實“上當”了。

“能到我們手上的客戶,很多都是靠借新還舊維繫資金鏈的,我遇到過談戀愛開支很大的、打遊戲砸錢的、迷上直播主播砸錢的、好賭博的、靠借錢買奢侈品上癮的,很多人長期入不敷出,都不是用下個月收入在還貸,就是用新借的錢還舊在滾下去。”老林這樣說。

但這樣下去,這批客戶的資金價格往往越借越高、債務總量越滾越大、共債平臺越來越多。在現金貸行業的爆發期,這些風險曾經是隱匿的,但在監管風暴帶動的現金貸快速縮量之下,債務危機迅速爆發。

四. 就是靠上文說的那種“軟暴力催收”了,角色扮演、嚇唬、配以無中生有的威脅、以及繼續軟磨硬泡。老林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讓欠債的一時受到嚇唬、腦子一熱就還了。”

最後再給大家補充一個電催員的trick。其實他們也受到通話抽樣“質檢”,也知道不能謾駡或威脅用戶,否則給甲方公司招來投訴或舉報,反而變主動為被動,他們自己遭遇這類投訴也要跟著扣獎金。

這種情況下,業內不少電催員都有自己私下的幾個手機號碼,所謂“馬甲號”,亦即與公司無關、非實名的手機號碼。他們會用這些“馬甲號”去騷擾客戶,用一些超過規範的措辭,以求增加回款量、催收公司和自己也能多賺一些傭收。然後打死不認這是自己幹的、這是職業行為。

對於這種把戲,現金貸平臺和催收公司即便知道,也會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當前的現金貸催收市場,張力很大。

一頭,對現金貸的監管趨嚴,在《小額貸款公司網路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中明令禁止“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和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這讓還在求生的現金貸公司催收態度更加回撤,以免撞上監管槍口。

另一頭,現金貸逾期大面積爆發,讓一些中小平臺將之前的利潤大幅回吐,接近生死臨界點。大家也許不知道,不少現金貸平臺之所以能從信託、P2P等處獲得資金,是有現金貸老闆的個人無限責任擔保簽下去的。在這種情況下,生死一線的現金貸平臺,在催收上就可能反而“加碼”,不只是給外包催收公司或催收員增加業務量和提成,還可能是在催收手段上,也會狗急了跳牆,趨於激進。

再一頭,借款人老賴卻也利用了這波現金貸危機,在社交媒體上集結成各種“反催收”群,互通資訊互相打氣。這也讓當下的催收市場,不管在業務量、還是業務難度上,都大幅上升。我發現在個案裡,有現金貸平臺,甚至靠免除反催收群群主的債務來促使其將“反催收”大群解散,甚至向群友謊稱已經還債“上岸”。

現金貸催收,深度故事還有很多。敬請關注“愉見財經”在《第一財經日報》上的跟蹤報導。

下附“愉見財經”最新視頻《現金貸“老賴”勝算幾何?》。我們態度明確——收取高息的現金貸、和賴帳不還的逾期戶,各打五十大板。現金貸再有問題,可沒人說過本金和低於24%部分的利息可以不還。老賴們,別給自己的人生埋隱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