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向騰訊“微信”官方要聖誕帽,是朋友圈的欺詐傳銷

這兩天你是不是在刷屏這樣一句話

“請給我來一頂聖誕帽!@wei 信官方”

神奇的是, 我們發現好友們在發出這條朋友圈後, 他們的頭像上真的會出現一頂鮮豔的小紅帽。

不少人驚呼“wei 信的行銷功能越來越厲害了!”“這簡直就是黑科技啊!”

也有人提出了更多“無理要求”。

有要男朋友的:

“請給我個男票, 最好是胡歌+彭于晏 @wei 信官方”

還有想借這個許願池實現自己的“小目標”的:

“請給我一個億@wei 信官方”?

……

癡心妄想肯定沒有人為你買單, 但是, “給我一個聖誕帽”這樣的小心願wei 信團隊能幫你實現嗎?

很可惜, 答案是否定的。

有關“wei 信頭像自動配聖誕帽”的謠言從2015年開始傳播了。

而且經久不衰, 每年都能在朋友圈裡看到不同年齡段的朋友瘋狂刷屏。

這個騙局有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 編輯一條“請給我來一頂聖誕帽!@wei 信官方”的朋友圈;

然後, 你可以用P圖軟體為頭像加上一頂聖誕帽,

如果運氣好的話, 還會有熱心的朋友幫你P圖;

接著, 換上P好的頭像, 並在原來的朋友圈下為自己評論“哇!”“真的可以啊!”之類的話語;

最後, 就可以靜看別人上鉤了。

這麼一個漏洞百出的騙局, 為什麼會演變成刷屏呢?

不少人說, 一開始信以為真, 發現被騙以後, 覺得好玩, 也開始騙起別人了。

也有人說, 這樣一個小小的把戲, 讓PY圈裡很多不常聯繫的朋友也跟風刷屏, 感覺無形中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還有人說, 純粹是因為無聊, 想找點樂子。

獵奇心理、用小把戲帶來快樂、努力跟上PY圈裡那些未曾謀面的“好友”的步伐……

這些都在聖誕前夕, 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新鮮的樂趣。

刷屏的不僅僅只有“聖誕帽”

朋友圈刷屏界不只有“聖誕帽”, 還有屹立不倒的“常青樹”:wei商。

他們發出各種產品資訊與使用者回饋, 你會驚歎:

“竟然會有這麼有效好用的東西!”

他們曬出轉帳記錄與生活點滴, 你又會羡慕:

“原來做wei商這麼賺錢!”

在wei 信這個龐大又封閉的“熟人”社交媒體上, 積澱了很多普通民眾, 當他們看到有這樣一種省時省力又來錢快的方式, 很難不心動。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wei商, 又拉攏更多的人成為下線。

爆款高效的產品是他們的標籤, 一條條轉帳記錄是他們的彪悍戰績。

但是, 又有多少想一夜暴富的人能認識到, 這也是一場白日夢呢?

風靡一時的減肥產品, 其實成本低得可憐;

口碑極好的高級飲料, 實際上只是普通的果蔬汁……

不少人, 交了所謂的“代理費”, 入手一批產品, 心想不久後自己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到最後, 只有賣不出去的貨物陪著你。

所有輕信wei商的人, 最終都成了這場傳遞性欺騙的犧牲品。

群體間相互欺詐的行為並不少見, 傳銷就是很好的例子。

急於改變現狀、有所作為的人們, 很容易被一些短時間內有利可圖的項目吸引。

傳銷人員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他們專挑你的痛處, 認准你的弱點, 逐一攻破。

積貧積弱的農民, 想努力響應脫貧致富的號召, 怎奈心有餘而力不足;

剛剛踏入社會的大學生, 對未來憧憬渴望, 滿懷的簡歷無處發放……

傳銷人員們說:“來吧, 來吧, 來這裡掙大錢, 到這裡實現人生理想!”

他們便一窩蜂地湧上去, 心甘情願地受騙。

自己被騙並不是終點, 還要去發展更多的人。

於是他們你騙我我騙你, 騙來騙去, 將自己的前途輸個精光。

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時不時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 看見這些“生財之道”, 仿佛找到了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

毫不遲疑地大步向前, 殊不知路的盡頭不是光明, 而是萬丈深淵。

為什麼還會上當

PY圈的刷屏內容千千萬,不少人明知道這是幼稚的騙局,卻依舊樂此不疲。

自己上當還不夠,還要將這個帶著肥美餌料的“魚鉤”拋得更遠。

這究竟是為什麼?

以“請給我一頂聖誕帽”刷屏行為為例。

距離耶誕節越來越近,街上霓虹燈閃爍,商場內裝飾繽紛,節日歌曲飄蕩在大街小巷……

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

打開wei 信,又發現不少好友的頭像上都有一頂聖誕帽,紅彤彤的,甚是鮮豔好看。

一般人會怎麼想?

“真好看!我也想要一頂!”

“有頂聖誕帽才算過節嘛!”

“我得看看這聖誕帽是怎麼弄的!”

這時,出於對聖誕帽的渴望,不少人選擇轉發朋友圈,希望自己也能融入這節日的歡樂氣氛中。

人們的獵奇心理和從眾心態也極大提高了這類朋友圈被轉發的可能性。

PY圈裡出現第一條“給我一頂聖誕帽”的動態時,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力。

但當第二條第三條乃至第n條同樣的文字出現時,大家的胃口被吊了起來:

“這是個啥啊?”

“我也試試看有沒有聖誕帽!”

發的人越多,看到的人越多,效仿的人也越多,於是“聖誕帽”的雪球越滾越大。

而當人們發現這是個拙劣的騙局後,為什麼還是有人繼續選擇轉發呢?

其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一種簡單的大眾娛樂。

簡簡單單發一行文字,就有一大撥人相信,並且紛紛轉發。

這樣看來,就好像是把這些輕信者“玩弄”於股掌之上,能輕易地為人們帶來一種心理滿足。

其二,這場騙局的受騙成本實在太低。

自己輕信後轉發,別人“被騙”後繼續轉發,大家都上當了,但是又都沒有實際損失什麼。

之前還有一條很火的PY圈,內容是這樣的:

“原來現在wei 信禁止‘我’‘喜’‘歡’‘你’連在一起打了,連續打會變成*號……”

更厲害的是,在這條朋友圈下,通常會有幾個“托”,接連評論四個****。

不少人信以為真,也去評論,沒想到自己打出來就變成了真正切切的“我喜歡你”。

這是人們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上當了。

但是,誰又會真的去苛責呢?

一場成本為零的騙局,既能娛樂大眾,又能滿足自己,何樂而不為。

除了應時應景的“聖誕帽”,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測試,讓人們深陷其中。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心理學都是一門神秘而深奧的學說,而且他們深信“人最難瞭解的就是自己”。

於是,當出現一個操作簡易的心理測試時,人們很難不被吸引。

其次,我們所看到的測試,大多都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

不少人在為單身狗的身份苦惱,於是就有了“測測你的另一半什麼時候出現?”的測試;

馬上到年底了,PY圈裡馬上就有了“2017你應該捨棄什麼,2018你會迎來什麼”的醇厚雞湯;

就連你輸入自己的名字,也能為你分析你的性格構成……

大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測試,再加上吸引眼球的標題,一般人很難抗拒點開它的衝動。

而且,這些測試還經常會“說好話”,給人一種自我認同感與滿足感。

系統生成的測試結果中,雖然具體詞彙有所不同,但大都是人們所能接受的褒義詞或中性詞。

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有人處處針對你、挑你的毛病,你很難再提起興趣跟他說話。

這類測試也是一樣,給出一些時新的、容易接受的評價,並且一再強調,使人們去認同這樣的結果。

有時輔以“轉發可看自己的測試結果”的手段來增加流覽量,自然會在一定時間內形成刷屏的效果。

就這樣,一個個拙劣的騙局,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生命力頑強依舊。

朋友圈裡刷屏的測試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

測試的人認為面面俱到,轉發的人津津樂道,背後的開發者們在暗暗發笑。

曾經有一幫小學生,在QQ空間剛流行起來的那幾年,拼命轉發“今天是馬化騰生日,轉發這條說說,便可以獲得一個月的QQ會員。”

後來又有一幫大學生,在朋友圈盛行的時代,紛紛向微信團隊索要一頂應景的聖誕帽。

重點是,以上兩類人,其實是一幫人。

PY圈的刷屏內容千千萬,不少人明知道這是幼稚的騙局,卻依舊樂此不疲。

自己上當還不夠,還要將這個帶著肥美餌料的“魚鉤”拋得更遠。

這究竟是為什麼?

以“請給我一頂聖誕帽”刷屏行為為例。

距離耶誕節越來越近,街上霓虹燈閃爍,商場內裝飾繽紛,節日歌曲飄蕩在大街小巷……

節日的氛圍越來越濃。

打開wei 信,又發現不少好友的頭像上都有一頂聖誕帽,紅彤彤的,甚是鮮豔好看。

一般人會怎麼想?

“真好看!我也想要一頂!”

“有頂聖誕帽才算過節嘛!”

“我得看看這聖誕帽是怎麼弄的!”

這時,出於對聖誕帽的渴望,不少人選擇轉發朋友圈,希望自己也能融入這節日的歡樂氣氛中。

人們的獵奇心理和從眾心態也極大提高了這類朋友圈被轉發的可能性。

PY圈裡出現第一條“給我一頂聖誕帽”的動態時,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力。

但當第二條第三條乃至第n條同樣的文字出現時,大家的胃口被吊了起來:

“這是個啥啊?”

“我也試試看有沒有聖誕帽!”

發的人越多,看到的人越多,效仿的人也越多,於是“聖誕帽”的雪球越滾越大。

而當人們發現這是個拙劣的騙局後,為什麼還是有人繼續選擇轉發呢?

其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一種簡單的大眾娛樂。

簡簡單單發一行文字,就有一大撥人相信,並且紛紛轉發。

這樣看來,就好像是把這些輕信者“玩弄”於股掌之上,能輕易地為人們帶來一種心理滿足。

其二,這場騙局的受騙成本實在太低。

自己輕信後轉發,別人“被騙”後繼續轉發,大家都上當了,但是又都沒有實際損失什麼。

之前還有一條很火的PY圈,內容是這樣的:

“原來現在wei 信禁止‘我’‘喜’‘歡’‘你’連在一起打了,連續打會變成*號……”

更厲害的是,在這條朋友圈下,通常會有幾個“托”,接連評論四個****。

不少人信以為真,也去評論,沒想到自己打出來就變成了真正切切的“我喜歡你”。

這是人們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上當了。

但是,誰又會真的去苛責呢?

一場成本為零的騙局,既能娛樂大眾,又能滿足自己,何樂而不為。

除了應時應景的“聖誕帽”,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測試,讓人們深陷其中。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心理學都是一門神秘而深奧的學說,而且他們深信“人最難瞭解的就是自己”。

於是,當出現一個操作簡易的心理測試時,人們很難不被吸引。

其次,我們所看到的測試,大多都迎合大眾的心理需求。

不少人在為單身狗的身份苦惱,於是就有了“測測你的另一半什麼時候出現?”的測試;

馬上到年底了,PY圈裡馬上就有了“2017你應該捨棄什麼,2018你會迎來什麼”的醇厚雞湯;

就連你輸入自己的名字,也能為你分析你的性格構成……

大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測試,再加上吸引眼球的標題,一般人很難抗拒點開它的衝動。

而且,這些測試還經常會“說好話”,給人一種自我認同感與滿足感。

系統生成的測試結果中,雖然具體詞彙有所不同,但大都是人們所能接受的褒義詞或中性詞。

其實很好理解,如果有人處處針對你、挑你的毛病,你很難再提起興趣跟他說話。

這類測試也是一樣,給出一些時新的、容易接受的評價,並且一再強調,使人們去認同這樣的結果。

有時輔以“轉發可看自己的測試結果”的手段來增加流覽量,自然會在一定時間內形成刷屏的效果。

就這樣,一個個拙劣的騙局,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生命力頑強依舊。

朋友圈裡刷屏的測試存在不是一天兩天了。

測試的人認為面面俱到,轉發的人津津樂道,背後的開發者們在暗暗發笑。

曾經有一幫小學生,在QQ空間剛流行起來的那幾年,拼命轉發“今天是馬化騰生日,轉發這條說說,便可以獲得一個月的QQ會員。”

後來又有一幫大學生,在朋友圈盛行的時代,紛紛向微信團隊索要一頂應景的聖誕帽。

重點是,以上兩類人,其實是一幫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