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深圳,憑什麼超越廣州?

先從兩個新聞說起。

截至2017年11月底, 在A股、H股和美股上市的深圳公司總市值達到了10.04萬億人民幣, 甩開上海的7.5萬億。 早在2016年, 深圳已超越上海, 但短短11個月時間裡, 深圳領先上海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從2000多億激增到了25000多億, 增加了十幾倍。 其中, 騰訊控股貢獻了一半左右, 其他還有一大批深圳藍籌股的大漲貢獻很多。

12月5日, 廣東統計局公告, 根據最新的研發支出計入GDP核算方法, 2016年深圳GDP增加585.98億元, GDP總量達到了20078.58億元, 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後, 第三個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 深圳一舉取代廣州, 成為中國GDP第三城。

一前一後的兩個新聞,

深圳的崛起姿態從改革開放以後, 從沒停止過。 這也引來了對“北上廣深”座次的討論, “北上深廣”的呼聲四起。

深圳, 超越廣州憑的是什麼?

1

提早反超的GDP

廣州和深圳, 位於中國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廣東省, 與香港、澳門、佛山、珠海、東莞等城市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

這裡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 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廣州和深圳又是最閃耀的“雙子星”。

兩個城市的關係類似于南京和蘇州的升級版。 蘇州背靠上海, 深圳則南靠香港, 南京和廣州則各自為省會, 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香港, 始終是粵港澳灣區的“話事人”, 作為全球重要的資本與金融中心, 廣州和深圳還只能為其“打工”, 負責加工製造業等。 但香港的經濟正在下滑, 廣州深圳對香港的超越, 只是時間問題。

GDP方面, 深圳一直是追趕著角色, 廣州作為全國重要的貿易中心, 經濟一直很強。 直到2016年GDP核算方法改變, 深圳實現反超。 而GDP增速, 兩者的增速依然保持在9%左右, 高於全國水準。

由於深圳的總人口少於廣州, 人均GDP則一直高於廣州。 且從2011年開始, 兩者的差距開始拉大, 2016年, 深圳人均GDP達到16萬元, 領先於排在省會第一的廣州。

2

人口吸引力

其實, 要說對人口的吸引力, 深圳有點類似美國的三藩市。

三藩市, 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是因為這裡曾經盛產黃金, 在黃金被發現後, 短短三個月內三藩市人口便由300人激增至數萬人, 後來隨著黃金被挖沒了, 這個城市衰落下去。

不過淘金時代來留下了大量勞動力, 還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比如斯坦福大學,這些高等院校,培養出大批人才。再然後,三藩市還孕育了著名的矽谷,成為美國西部最重要的金融科技中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這座城市。

當初,深圳也是一個小漁村,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淘金者。後來這個城市又不斷鼓勵創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的創業公司誕生在這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來此尋夢,深圳用了40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製造中心和科技中心。

與深圳快節奏生活相比,廣州的生活似乎更安逸。

我們再看看今天的人口資料,按常住人口算,廣州和深圳都是千萬人級別,雖然深圳少了200多萬。但近年來,得益於深圳不斷吸引人才,深圳的新增人口高於廣州。尤其是2016年,“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全國皆知,新增常住人口近60萬人。三季度的人口吸引力指數顯示,深圳僅次於北京,廣州則排在第三位。

而從人口遷移來源看,廣州對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反倒是省內人口遷移至廣州的較多。深圳,則是省內、省外“兩手抓”。

3

反轉的貿易

從清末的廣州“十三行”到建國後的“廣交會”,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長期霸佔著中國服裝等輕工業出口的龍頭地位。

從進出口總額看,深圳卻長期領先廣州。這其中有著特殊的因素,深圳擁有既緊靠香港又有保稅區的特殊性,一些國外資金“利用某些商品的利率差和匯率差,例如黃金,通過進進出出進行套利”,導致進出口資料較高。而電子商務的興起,也大大削弱了廣州的外貿優勢。

利用外資方面,廣州落後深圳是無疑的。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從改開以來便是外資進入內地的首選,寬裕的投資政策、落地優惠等,都成為其優勢。

4

拉開差距的金融

在吸引資金方面,廣州與深圳幾乎相同。但在2015年,深圳突然發力,直接甩開廣州1萬億,金融實力大增。

深圳的金融實力遠超廣州,一個深交所,吸引的資金量以及帶來的資本活力,是廣州無法比擬的。截至2017年9月,深圳境內上市公司為267家,排名全國第六位,廣州所有上市公司僅150家。

此外,大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深圳的特色。早在2015年,深圳互聯網金融企業突破1000家,P2P融資平臺數量居全國第一,貸款規模占廣東70%,成為全國網貸“第一城”。

5

科技創新之城

2016年,深圳GDP核算後增加580億,完成對廣州的反超,關鍵就在於研發投入的核算。

廣州的標籤是“貿易”,而深圳的標籤就是“創新”。2016年,深圳研發投入842億,投入強度(占GDP比)4.2%,在21個大中城市中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位,廣州則排在第17位。

創新還源于民營企業的活力。一個城市的研發支出主要有兩大類主體,一是科研機構和高校,另一類則是完全市場化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現象,因此,以市場化企業研發為主的深圳,如華為、騰訊、中興等一批科技研發巨頭,科研投入形成的GDP就遠超其他城市。

6

2倍的房價

所有的經濟差距,最終都能體現在房價上。截至2017年11月,深圳新房均價已超6萬,是廣州的2倍。

這其中也有地緣因素。廣州7400平方公里,面積是深圳的3.5倍,區域差價大也拉低了廣州的均價。廣州市內的天河區、越秀區均價都在5萬元/平左右了,而從化區均價只有1萬出頭。

面積廣闊,也是廣州房產開發投資遠超深圳的原因之一。此外,廣州和深圳的房產開發投資占比都在40%以上,占比較高,經濟對地產的依賴有點強了。

說到房價,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有人曾說,因為這座城市有魅力、有吸引力,所以才有房價上漲的空間。然而在高房價面前,現實卻是殘酷的。過去10年裡深圳的房價上漲了約500%,長期以往會影響這座城市的競爭力。

如果十年前,問一個年輕人,你的生活成本中最高的是什麼?相信住房不會是唯一的答案。然而,隨著一線城市房價高漲,住房支出已成年輕人最主要的開支。

當騰訊、華為的員工都買不起房時,不能不說這是一場災難。為了留住人才,中興、華為、大疆等企業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向員工出租公寓和宿舍,然而很多高科技企業無法負擔住房補貼。此外,還有報導稱,因難以忍受高租金或高房價,一些知名企業正計畫將部分業務遷走。

任正非也曾吐槽過高房價:“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路、高速公路,活力分佈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高房價或許是深圳經濟在高速發展路上的一道硬傷,未來將會如何破局?值得期待。希望每一個來深圳尋夢的人都能成為真正的深圳人。

如今的深圳已實現對廣州的超越,那麼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香港?!

還有世界著名高等學府,比如斯坦福大學,這些高等院校,培養出大批人才。再然後,三藩市還孕育了著名的矽谷,成為美國西部最重要的金融科技中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來到這座城市。

當初,深圳也是一個小漁村,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淘金者。後來這個城市又不斷鼓勵創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家又一家的創業公司誕生在這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來此尋夢,深圳用了40年從一個漁村變成了製造中心和科技中心。

與深圳快節奏生活相比,廣州的生活似乎更安逸。

我們再看看今天的人口資料,按常住人口算,廣州和深圳都是千萬人級別,雖然深圳少了200多萬。但近年來,得益於深圳不斷吸引人才,深圳的新增人口高於廣州。尤其是2016年,“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全國皆知,新增常住人口近60萬人。三季度的人口吸引力指數顯示,深圳僅次於北京,廣州則排在第三位。

而從人口遷移來源看,廣州對省外人口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反倒是省內人口遷移至廣州的較多。深圳,則是省內、省外“兩手抓”。

3

反轉的貿易

從清末的廣州“十三行”到建國後的“廣交會”,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長期霸佔著中國服裝等輕工業出口的龍頭地位。

從進出口總額看,深圳卻長期領先廣州。這其中有著特殊的因素,深圳擁有既緊靠香港又有保稅區的特殊性,一些國外資金“利用某些商品的利率差和匯率差,例如黃金,通過進進出出進行套利”,導致進出口資料較高。而電子商務的興起,也大大削弱了廣州的外貿優勢。

利用外資方面,廣州落後深圳是無疑的。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從改開以來便是外資進入內地的首選,寬裕的投資政策、落地優惠等,都成為其優勢。

4

拉開差距的金融

在吸引資金方面,廣州與深圳幾乎相同。但在2015年,深圳突然發力,直接甩開廣州1萬億,金融實力大增。

深圳的金融實力遠超廣州,一個深交所,吸引的資金量以及帶來的資本活力,是廣州無法比擬的。截至2017年9月,深圳境內上市公司為267家,排名全國第六位,廣州所有上市公司僅150家。

此外,大批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為深圳的特色。早在2015年,深圳互聯網金融企業突破1000家,P2P融資平臺數量居全國第一,貸款規模占廣東70%,成為全國網貸“第一城”。

5

科技創新之城

2016年,深圳GDP核算後增加580億,完成對廣州的反超,關鍵就在於研發投入的核算。

廣州的標籤是“貿易”,而深圳的標籤就是“創新”。2016年,深圳研發投入842億,投入強度(占GDP比)4.2%,在21個大中城市中僅次於北京居全國第二位,廣州則排在第17位。

創新還源于民營企業的活力。一個城市的研發支出主要有兩大類主體,一是科研機構和高校,另一類則是完全市場化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存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現象,因此,以市場化企業研發為主的深圳,如華為、騰訊、中興等一批科技研發巨頭,科研投入形成的GDP就遠超其他城市。

6

2倍的房價

所有的經濟差距,最終都能體現在房價上。截至2017年11月,深圳新房均價已超6萬,是廣州的2倍。

這其中也有地緣因素。廣州7400平方公里,面積是深圳的3.5倍,區域差價大也拉低了廣州的均價。廣州市內的天河區、越秀區均價都在5萬元/平左右了,而從化區均價只有1萬出頭。

面積廣闊,也是廣州房產開發投資遠超深圳的原因之一。此外,廣州和深圳的房產開發投資占比都在40%以上,占比較高,經濟對地產的依賴有點強了。

說到房價,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有人曾說,因為這座城市有魅力、有吸引力,所以才有房價上漲的空間。然而在高房價面前,現實卻是殘酷的。過去10年裡深圳的房價上漲了約500%,長期以往會影響這座城市的競爭力。

如果十年前,問一個年輕人,你的生活成本中最高的是什麼?相信住房不會是唯一的答案。然而,隨著一線城市房價高漲,住房支出已成年輕人最主要的開支。

當騰訊、華為的員工都買不起房時,不能不說這是一場災難。為了留住人才,中興、華為、大疆等企業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向員工出租公寓和宿舍,然而很多高科技企業無法負擔住房補貼。此外,還有報導稱,因難以忍受高租金或高房價,一些知名企業正計畫將部分業務遷走。

任正非也曾吐槽過高房價:“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路、高速公路,活力分佈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高房價或許是深圳經濟在高速發展路上的一道硬傷,未來將會如何破局?值得期待。希望每一個來深圳尋夢的人都能成為真正的深圳人。

如今的深圳已實現對廣州的超越,那麼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香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