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尋蹤!歐陽修 蘇軾揚州平山堂遺跡遺風

▉馬家鼎

歐陽修、蘇軾在揚州的遺跡大多集中在平山堂, 而歐蘇流風則遍及揚城, 尤其是其書畫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習書畫之人。


因為歐蘇, 平山堂成為揚州的一座文化高峰, 成為自歐蘇後歷代文人墨客的嚮往流連之地。 因此, 歷代文人墨客在留下諸多風雅佳話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的相關遺跡與遺墨,

僅以碑刻、匾額、聯對、書畫論, 即有不少存世, 如:御花園中的《乾隆禦詩》碑、鄧石如的石刻篆書《心經》和《豈有文章驚海內》集句聯、董恂書《重修平山堂碑記》碑、光緒年間的《重建平山歐陽文忠公祠碑記》碑、歐公祠的石刻歐陽修畫像、民國《蘇東坡詞》和《平山堂碑記》碑、《重游平山堂口占五首詩》碑、唐大和尚鑒真紀念碑、方浚頤書《平山堂》匾額、馬福祥書《坐花載月》匾額、劉坤一書《風流宛在》匾額、武中奇書《六一宗風》匾額, 以及當代揚州書畫家的精品之作等。 至於當年李鬥說的蘇軾題《西江月》的高詠樓, 阮元題寫的《谷林堂》匾額等等, 今已不復見了。

御花園中的乾隆禦詩碑

清代, 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康熙、乾隆兩代帝王都曾六巡江南、六到揚州, 當我們翻閱乾隆關於揚州的詩詞時, 會發現乾隆寫平山堂的詩竟有60多首。 這其中, 在《平山堂》一詩中可見:“蜀崗可是希吳苑, 永叔可曾遜謝安”之句, 意即蜀崗的風景不是企慕吳王的宮苑, 而歐公的德政可一點也不比謝公差。 在這裡, 乾隆把歐陽修比作東晉時的大政治家謝安, 認為歐陽修絲毫不比謝安遜色。 另一首《游平山堂》詩中的首句:“畫舫輕移邗水濱, 人思六一重遊巡”道出了乾隆乘畫舫, “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真實用意:錦繡如畫的瘦西湖都沒能吸引住乾隆的目光, 他的心裡最惦記的還是六一居士——文章太守歐陽修。

乾隆禦碑亭位於大明寺西側的西花園內。 此亭坐北朝南, 單簷歇山頂, 中置三塊禦石碑, 即乾隆寫游平山堂的三首詩。 從這三方碑的書法可看出他的書法集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的精髓, 體現了乾隆一貫的宮廷書法風格, 字體略長, 楷書中多有行書的草意, 又間夾著草書的筆味, 點畫豐圓肥潤,結體婉轉流暢。可窺蘇軾書法的影子。尤其是豐腴肥潤更得蘇公之神韻。有人說乾隆的書法媚、呆板、無變化,也不無道理,但我想一代君王能夠將書法寫得如此平實和淡定,也殊屬不易了。

鄧石如的石刻篆書《心經》

石刻篆書《心經》置於平山堂之後側,大明寺大雄寶殿前庭東側的牆壁上,乃清代大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的篆書之寶。除了《心經》,在大雄寶殿的東壁上,還嵌有鄧石如的篆書集句聯石刻一方:“豈有文章驚海內,更攜書劍客天涯。”

鄧石如的《心經》石碑長2.8米,寬1.22米,用木框鑲邊,以玻璃作罩。《心經》字體長而豐腴,以隸作篆,篆從隸入,隸從篆出,筆劃遒勁,結字規整,運筆流暢,逆入平出,內斂含蓄,堪稱鄧石如傳世墨蹟中的代表之作。

鄧石如的《心經》碑刻是其61歲時所書,他為作此《心經》寄居大明寺一月餘,每日至平山堂,瞻仰太守遺風,流連忘返。平山堂的垂柳,文人的唱和,坐花載月的雅韻,化作了他書寫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於是他筆下的《心經》多了一份靈動流暢、輕鬆沉著。

歐公祠的歐陽修石刻畫像

谷林堂後即是歐陽文忠祠。歐陽修知揚州時,民感其德,曾建生祠於舊城,歲久祠廢,移祀平山堂後,乾隆五十八年(1793),兩淮鹽運使曾燠按內府藏本臨摹了歐陽修像,嵌於祠堂壁間。咸豐年間,祠毀於兵火。

光緒五年(1879),兩淮鹽運使歐陽正鏞重建。祠宇方梁方柱,挑角飛簷。迎面裝一堂雕花楠扇,正中三間,兩次間各裝一堂落地罩格。祠堂內老簷坊上懸“六一宗風”四字橫匾,系現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於1980年補書。

祠堂的後簷牆中部嵌一方光緒年間重鐫的歐陽修石畫像。歐陽修石畫像由清代揚州著名石工朱靜齋勒石。朱靜齋是歐陽修金石學的忠實粉絲。他以《集古錄》為蘭本,心追手摹。其刻技嫺熟、細緻、生動。由於鐫刻時用刀巧妙,加之石面稍凹,造成光線的折射,遠看白鬍鬚,近看黑鬍鬚。此像不僅黑白有變,而且從任何角度看,歐公雙目均與觀者對視可親可敬,歐公雙足均向著觀者,栩栩如生,世稱神品,贏得無數遊人流連。

唐大和尚鑒真紀念碑

平山堂東側有一座鑒真紀念堂。整體是一座方正的院落,由正堂和碑亭組成。兩旁由環抱廓連接。進入門廳,便見碑亭正中須彌座上橫立漢白玉碑,正面鐫刻著中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手書的“唐大和尚鑒真紀念碑”,背面刻著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撰寫的長篇碑文。

郭沫若手書的九個燙金大字,溫潤敦厚,精氣飽滿,融匯碑帖,剛柔並舉,從中可看出郭沫若先生在書法上下過苦功並有極高的造詣。他多次說,自己除研習顏體、“二王”外,在蘇字上用功最深最勤,從這九個字中可窺端倪。

趙朴初詩詞、書法名聞遐爾,尤其書法影響力非同一般,是一位蜚聲中外的書法家。他的這篇碑文,除端莊秀美、字字珠璣外,還有其獨到之處。在用筆上,無論起筆、收筆,都做到認真嚴謹,起筆走鋒,行筆中峰,筆有力度。通篇從開筆到收筆都進入佛教禪理之境界,氣韻平和,佈局氣度大方自然,風格通篇一致,堪稱歐蘇之再世之作也不為過。

現當代揚州藝術家之精品

現當代揚州藝術家從歐陽修、蘇軾兩位大家中,接受了更多的藝術薰陶,可以說,他們是站在歐蘇、揚州八怪等大家肩上前行的。他們的書畫在平山堂後的谷林堂可見陳列。谷林堂坐北朝南,西闊五間,單簷硬山式,堂間所懸的“谷林堂”三字匾額,書體系揚州著名牙刻家黃漢候先生集自蘇東坡法帖。據黃漢候先生的孫子黃忠祥告訴我,他爺爺臨習蘇東坡的法帖是狠下一番苦功的,至今家中還保存著厚厚的幾本黃漢候先生雙鉤蘇東坡的字帖。

堂的東、西外側板壁上各有一副巨大的橫披,西壁有揚州國畫院畫師們集體創作的《赤壁夜遊圖》,東壁上則有已故原揚州國畫院院長李亞如所作草書《蘇軾谷林堂詩》。

歐公、蘇公主政揚州時,其民本思想和風雅文化,不僅為揚州的歷史文化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寶貴財富,同時也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廉政文化資源。就在不久前,在平山堂、歐公祠,一個以歐公、蘇公為主題的廉政文化新高地——揚州平山堂江蘇省廉政教育基地也宣告建成,為歐蘇遺風添寫了當代揚州新篇章。

點畫豐圓肥潤,結體婉轉流暢。可窺蘇軾書法的影子。尤其是豐腴肥潤更得蘇公之神韻。有人說乾隆的書法媚、呆板、無變化,也不無道理,但我想一代君王能夠將書法寫得如此平實和淡定,也殊屬不易了。

鄧石如的石刻篆書《心經》

石刻篆書《心經》置於平山堂之後側,大明寺大雄寶殿前庭東側的牆壁上,乃清代大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的篆書之寶。除了《心經》,在大雄寶殿的東壁上,還嵌有鄧石如的篆書集句聯石刻一方:“豈有文章驚海內,更攜書劍客天涯。”

鄧石如的《心經》石碑長2.8米,寬1.22米,用木框鑲邊,以玻璃作罩。《心經》字體長而豐腴,以隸作篆,篆從隸入,隸從篆出,筆劃遒勁,結字規整,運筆流暢,逆入平出,內斂含蓄,堪稱鄧石如傳世墨蹟中的代表之作。

鄧石如的《心經》碑刻是其61歲時所書,他為作此《心經》寄居大明寺一月餘,每日至平山堂,瞻仰太守遺風,流連忘返。平山堂的垂柳,文人的唱和,坐花載月的雅韻,化作了他書寫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於是他筆下的《心經》多了一份靈動流暢、輕鬆沉著。

歐公祠的歐陽修石刻畫像

谷林堂後即是歐陽文忠祠。歐陽修知揚州時,民感其德,曾建生祠於舊城,歲久祠廢,移祀平山堂後,乾隆五十八年(1793),兩淮鹽運使曾燠按內府藏本臨摹了歐陽修像,嵌於祠堂壁間。咸豐年間,祠毀於兵火。

光緒五年(1879),兩淮鹽運使歐陽正鏞重建。祠宇方梁方柱,挑角飛簷。迎面裝一堂雕花楠扇,正中三間,兩次間各裝一堂落地罩格。祠堂內老簷坊上懸“六一宗風”四字橫匾,系現當代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於1980年補書。

祠堂的後簷牆中部嵌一方光緒年間重鐫的歐陽修石畫像。歐陽修石畫像由清代揚州著名石工朱靜齋勒石。朱靜齋是歐陽修金石學的忠實粉絲。他以《集古錄》為蘭本,心追手摹。其刻技嫺熟、細緻、生動。由於鐫刻時用刀巧妙,加之石面稍凹,造成光線的折射,遠看白鬍鬚,近看黑鬍鬚。此像不僅黑白有變,而且從任何角度看,歐公雙目均與觀者對視可親可敬,歐公雙足均向著觀者,栩栩如生,世稱神品,贏得無數遊人流連。

唐大和尚鑒真紀念碑

平山堂東側有一座鑒真紀念堂。整體是一座方正的院落,由正堂和碑亭組成。兩旁由環抱廓連接。進入門廳,便見碑亭正中須彌座上橫立漢白玉碑,正面鐫刻著中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手書的“唐大和尚鑒真紀念碑”,背面刻著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撰寫的長篇碑文。

郭沫若手書的九個燙金大字,溫潤敦厚,精氣飽滿,融匯碑帖,剛柔並舉,從中可看出郭沫若先生在書法上下過苦功並有極高的造詣。他多次說,自己除研習顏體、“二王”外,在蘇字上用功最深最勤,從這九個字中可窺端倪。

趙朴初詩詞、書法名聞遐爾,尤其書法影響力非同一般,是一位蜚聲中外的書法家。他的這篇碑文,除端莊秀美、字字珠璣外,還有其獨到之處。在用筆上,無論起筆、收筆,都做到認真嚴謹,起筆走鋒,行筆中峰,筆有力度。通篇從開筆到收筆都進入佛教禪理之境界,氣韻平和,佈局氣度大方自然,風格通篇一致,堪稱歐蘇之再世之作也不為過。

現當代揚州藝術家之精品

現當代揚州藝術家從歐陽修、蘇軾兩位大家中,接受了更多的藝術薰陶,可以說,他們是站在歐蘇、揚州八怪等大家肩上前行的。他們的書畫在平山堂後的谷林堂可見陳列。谷林堂坐北朝南,西闊五間,單簷硬山式,堂間所懸的“谷林堂”三字匾額,書體系揚州著名牙刻家黃漢候先生集自蘇東坡法帖。據黃漢候先生的孫子黃忠祥告訴我,他爺爺臨習蘇東坡的法帖是狠下一番苦功的,至今家中還保存著厚厚的幾本黃漢候先生雙鉤蘇東坡的字帖。

堂的東、西外側板壁上各有一副巨大的橫披,西壁有揚州國畫院畫師們集體創作的《赤壁夜遊圖》,東壁上則有已故原揚州國畫院院長李亞如所作草書《蘇軾谷林堂詩》。

歐公、蘇公主政揚州時,其民本思想和風雅文化,不僅為揚州的歷史文化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寶貴財富,同時也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廉政文化資源。就在不久前,在平山堂、歐公祠,一個以歐公、蘇公為主題的廉政文化新高地——揚州平山堂江蘇省廉政教育基地也宣告建成,為歐蘇遺風添寫了當代揚州新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