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品經理應該懂點經濟學(一)

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做產品中的一些行為,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enjoy~

前段時間在產品經理圈刮起了一陣技術旋風,

不知是一些產品經理課程網站推廣課程而使用的運營手段, 還是各個大v產品經理們覺得確實需要在產品經理成長模型中加入這一環。 不管怎樣, 多學一點總歸是沒有壞處的。 當然,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相對於技術來說, 我覺得產品經理更應該懂點經濟學。 跟隨得到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專欄已經學習了快一年了, 雖不說真正的掌握了經濟學的精髓, 但至少在做產品方面有了一些啟發,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我們做產品中的一些行為。 總結幾點分享給大家,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成本

我們理解的成本往往是原材料價格的加和, 例如研發某一個功能, 計算成本時往往是評估工作量、評估需要多少人日完成,

然後花費多少錢, 但經濟學中成本可不是這樣。

用一句話給成本下定義: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意思是你做一個選擇, 你放棄的是所有其他選項中價值最高的那個選項, 而這個選項就是你做這個選擇的成本。 例如你為了研發A功能而放棄了研發B功能, B功能所能帶來的收益即為你研發A功能的成本。 所以我們在評估各個需求的研發優先順序的時候, 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評估一下。

需要注意的是, 成本不只是金錢, 比如研發某個功能我們可能要協調各種資源, 這也是一種成本的付出。 另外, 最終產品的成本也影響著原材料的成本, 例如研發A功能收益如果不如研發B功能帶來的收益, 那麼如果想要繼續研發A功能,

就會調整其原料的成本, 削減人員或降薪等, 這就是供需決定論, 也就是最終產品的價格不是由原材料的價格決定的, 而是由供需決定的, 如果供需的關係導致最終產品價格低於各個原材料的價格加和, 則各個原材料價格則會被調整。

在成本裡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沉沒成本和邊際成本。

首先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片面一點講就是及時止損。 舉個例子, 研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研發難度超出了預期, 此時是要繼續研發還是及時止損, 需要做一個決策。 在做這個判斷的時候, 可能會因為捨不得已經投入的部分, 而咬牙堅持繼續研發, 已經投入的部分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的意思是有選擇就有成本,

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 已經投入的部分是既定發生的事實, 我們已經不能再做選擇, 所以不是成本, 我們後面再做決策時, 就不必將其考慮在內。 那麼我們做決策時到底要看什麼呢?引入成本裡第二個重要的概念:邊際成本。

邊際, 簡單一點說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我們做決策的時候要盯住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也就是說新增成本所帶來的新增收益。 比如上面的例子, 我們要評估的是, 如果繼續研發, 所投入的成本和帶來的新增收益之間的比較, 如果邊際成本大於邊際收益, 那麼我們就要放棄當前的研發, 釋放資源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果邊際成本小於邊際收益, 那麼我們可以繼續研發。 這個決策過程中不考慮已經投入的部分,

也就是沉沒成本。

2. 邊際

在分析成本時, 我們已經提到邊際的概念, 再來複述一遍, 邊際就是新增帶來的新增。 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 所要新增的成本叫邊際成本;邊際收入是多賣一個產品能夠新增的收入叫邊際收入;邊際效用是你消耗一個單位的商品, 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叫邊際效用。 新增帶來的新增就叫邊際。 實際上, 整個經濟學的思維都是關於邊際的。

邊際中有個很重要的規律: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這個規律導致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

我們用吃饅頭的例子來看一下如何理解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假設你現在很餓, 你開始吃饅頭充饑, 吃第一口的時候給你帶來的效用是很高的, 吃第二口的時候給你帶來的新增的效用的新增就會少一點,吃第三口會再少一點,一口一口的減少下去。通俗一點理解是隨著你吃的越多,饑餓感越小,所以往後吃的每一口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就越小了。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而我們在吃每一口饅頭都是要付出成本的,當吃一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效用一直遞減下去的時候,直到遞減到你再吃一口付出的成本大於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時,你就會停止吃,此時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通俗一點理解是,當你吃飽了,再吃一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是0,也就是邊際收益為0,而此時你不會再花錢去買一口饅頭,也就是邊際成本為0,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

明白了這兩點,我們來看一下從邊際的角度理解用戶粘性的問題。

在一個新產品上市時,用戶對其使用時長相對來說比較長,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呈下降趨勢,甚至流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用戶粘性的問題。從邊際的角度來看,使用者使用產品要付出時間成本或是金錢成本,一開始新產品對其具有很大的新引力,在第一次使用時給用戶帶來的新增效用很高,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每次使用產品時給使用者帶來的新增效用就會逐漸降低,直至為0時,用戶覺得沒有必要在付出相應的成本,則會流失。

所以,我們提高用戶粘性的通常做法是,使用者在每一次使用產品時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新鮮體驗,比如建立會員等級制度、解鎖勳章等,這都是在增加用戶付出成本後的邊際收益。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減少用戶的邊際成本,也就是減少使用者每一次使用產品的新增成本,比如記住登陸密碼減少使用者操作、反覆運算版本優化功能使用步驟等。我們所謂提高用粘性,往往希望使用者在我們產品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根據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的歸路來看,我們要想方設法的提高每一次用戶的使用的新增效用,來讓用戶付出更多的邊際成本。在這裡提醒大家,用戶粘性不只是用使用時長一個維度,還是要根據產品具體應用場景具體分析。例如工作流相關的工具類產品,旨在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所以用戶使用時長越短反而越好,在合適的時間點讓使用者使用合適的產品。

3. 個人估值

上面提到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趨同,都離不開人對價值的評估。這裡會涉及到經濟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個人估值。

經濟學家阿爾欽的對其定義是:一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個人估值,是他為了得到這件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數量。

分為三層來理解:

第一,個人估值是個人的估值,不是集體的估值。集體不會思考、不會判斷,最後都是個人做的。

第二,個人估值是絕對主觀的。

第三,個人估值不是一個人的願望為基礎的,而是以他願意放棄的其他商品的數量來計算的。也就是以行動為基礎的,並且這些行動可以觀察。例如,人對於什麼是舒適,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但我們都知道住五星級酒店舒服,可五星級酒店基本上都有高度一致的配備,也就是說人們對於舒適有共同的感受,而這就是通過行動基礎來展現出來的個人估值。

個人估值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很廣泛,比如價格、消費者剩餘等,如果有機會的話,後續繼續跟大家分享。

我們來看一下在產品中的應用。

我們在產品使用者畫像的時候,就是劃分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對於產品價值的個人估值。例如核心使用者會對產品個人估值較高,大眾用戶估值較低。另外,付費使用者會對產品個人估值較高,所以會有付費行為,為了提升付費率,我們會研究如何使用戶提高個人估值。

關於這一點讓我想起了之前做用戶行為分析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問題,在做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定義一個使用者的使用流程,這個流程是通過需求分析、調研等一系列工作之後總結出來的。但是使用者在使用產品的時候真的是在按照這個流程使用嗎?

或者說,有多少在按著這個流程使用,有多少沒有呢?基於這個問題,我們給大資料部門提出了一個需求,希望通過收集的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分析出使用者的使用流程是什麼,是否統一,如果不統一,不同的流程之間的偏差是怎樣的,進而分析不同的用戶群體,針對性的優化我們的產品。

從個人估值的角度來看,這組資料的分析不止能給指導產品優化使用流程,更能體現使用者對於產品價值的評估,在提升產品價值,以及產品後續推廣方面都有指導意義。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如產品個性化定制功能等,都是在提高用戶的個人估值,充分理解個人估值的概念,對於提高產品經理的工作來說有比較積極的作用。

以上是這次所要分享的全部內容,如果對於我的分享有什麼疑問或建議,歡迎批評指正!後續會為大家繼續分享價格、競爭等內容,敬請期待。

本文由 @小李沒有子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吃第二口的時候給你帶來的新增的效用的新增就會少一點,吃第三口會再少一點,一口一口的減少下去。通俗一點理解是隨著你吃的越多,饑餓感越小,所以往後吃的每一口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就越小了。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

而我們在吃每一口饅頭都是要付出成本的,當吃一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效用一直遞減下去的時候,直到遞減到你再吃一口付出的成本大於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時,你就會停止吃,此時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通俗一點理解是,當你吃飽了,再吃一口饅頭給你帶來的新增效用是0,也就是邊際收益為0,而此時你不會再花錢去買一口饅頭,也就是邊際成本為0,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

明白了這兩點,我們來看一下從邊際的角度理解用戶粘性的問題。

在一個新產品上市時,用戶對其使用時長相對來說比較長,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呈下降趨勢,甚至流逝,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用戶粘性的問題。從邊際的角度來看,使用者使用產品要付出時間成本或是金錢成本,一開始新產品對其具有很大的新引力,在第一次使用時給用戶帶來的新增效用很高,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每次使用產品時給使用者帶來的新增效用就會逐漸降低,直至為0時,用戶覺得沒有必要在付出相應的成本,則會流失。

所以,我們提高用戶粘性的通常做法是,使用者在每一次使用產品時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新鮮體驗,比如建立會員等級制度、解鎖勳章等,這都是在增加用戶付出成本後的邊際收益。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減少用戶的邊際成本,也就是減少使用者每一次使用產品的新增成本,比如記住登陸密碼減少使用者操作、反覆運算版本優化功能使用步驟等。我們所謂提高用粘性,往往希望使用者在我們產品上花費更多的時間,根據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趨同的歸路來看,我們要想方設法的提高每一次用戶的使用的新增效用,來讓用戶付出更多的邊際成本。在這裡提醒大家,用戶粘性不只是用使用時長一個維度,還是要根據產品具體應用場景具體分析。例如工作流相關的工具類產品,旨在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所以用戶使用時長越短反而越好,在合適的時間點讓使用者使用合適的產品。

3. 個人估值

上面提到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趨同,都離不開人對價值的評估。這裡會涉及到經濟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個人估值。

經濟學家阿爾欽的對其定義是:一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個人估值,是他為了得到這件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數量。

分為三層來理解:

第一,個人估值是個人的估值,不是集體的估值。集體不會思考、不會判斷,最後都是個人做的。

第二,個人估值是絕對主觀的。

第三,個人估值不是一個人的願望為基礎的,而是以他願意放棄的其他商品的數量來計算的。也就是以行動為基礎的,並且這些行動可以觀察。例如,人對於什麼是舒適,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但我們都知道住五星級酒店舒服,可五星級酒店基本上都有高度一致的配備,也就是說人們對於舒適有共同的感受,而這就是通過行動基礎來展現出來的個人估值。

個人估值的概念在經濟學中應用的很廣泛,比如價格、消費者剩餘等,如果有機會的話,後續繼續跟大家分享。

我們來看一下在產品中的應用。

我們在產品使用者畫像的時候,就是劃分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對於產品價值的個人估值。例如核心使用者會對產品個人估值較高,大眾用戶估值較低。另外,付費使用者會對產品個人估值較高,所以會有付費行為,為了提升付費率,我們會研究如何使用戶提高個人估值。

關於這一點讓我想起了之前做用戶行為分析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問題,在做產品的時候往往會定義一個使用者的使用流程,這個流程是通過需求分析、調研等一系列工作之後總結出來的。但是使用者在使用產品的時候真的是在按照這個流程使用嗎?

或者說,有多少在按著這個流程使用,有多少沒有呢?基於這個問題,我們給大資料部門提出了一個需求,希望通過收集的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分析出使用者的使用流程是什麼,是否統一,如果不統一,不同的流程之間的偏差是怎樣的,進而分析不同的用戶群體,針對性的優化我們的產品。

從個人估值的角度來看,這組資料的分析不止能給指導產品優化使用流程,更能體現使用者對於產品價值的評估,在提升產品價值,以及產品後續推廣方面都有指導意義。換句話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如產品個性化定制功能等,都是在提高用戶的個人估值,充分理解個人估值的概念,對於提高產品經理的工作來說有比較積極的作用。

以上是這次所要分享的全部內容,如果對於我的分享有什麼疑問或建議,歡迎批評指正!後續會為大家繼續分享價格、競爭等內容,敬請期待。

本文由 @小李沒有子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