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暴力背後,藏著怎樣的互動關係?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推薦書目中, 有一本值得特別一提——《意願的衝撞》。 各式各樣的人際衝突和暴力行為背後, 究竟蘊藏著怎樣的互動關係和社會結構?生前曾任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暨政治學教授的古爾德, 在《意願的衝撞》中把衝突置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 以歷史個案為例, 從人際互動的角度探討群體暴力的結構性起源。 在暴力行為頻發的當下, 這種思考顯得尤為迫切。

此外, 本周書單從文化、新知、詩歌、歷史等類別選擇了7本好書為大家推薦。 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

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李佳鈺

小說

《浪潮》

作者:陶德·斯特拉瑟

譯者:於素芳

版本:中國商務出版社 2018年1月

法西斯獨裁並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已經成為歷史。 《浪潮》用一個為時五天的校園實驗, 讓世人看到法西斯主義可能隨時重返。 這本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的小說, 基於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市克柏萊高中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 幾乎再現了當時的真實情景。

1969年4月, 為了讓學生們瞭解德國人為什麼能對納粹分子的屠殺視而不見, 老師羅恩·鐘斯在他的歷史教室裡重建了一個微型“獨裁統治”:從選出“元首”、進行坐姿練習、強調紀律意識和服從團結,

到要求大家統一制服著裝、給集體取名為“浪潮”、並在城市各個角落張貼“浪潮”標誌, 他們還為“浪潮”設計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勢——右手在胸前劃波浪——並以是否做這個手勢與他們劃分界限。

短短五天時間, “浪潮”席捲校園。 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 也讓角色扮演和現實實踐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這場浪潮讓“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的學生們親身體會並覺察到, 法西斯其實離他們並不遙遠。

歷史

《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

作者: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裡

譯者:陸大鵬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1月

這是蒙蒂菲奧裡繼《耶路撒冷三千年》之後又一力作, 講述了俄國羅曼諾夫皇朝歷經二十位君主、三百餘年的歷史演變。 它們通過羅曼諾夫家族的傳奇故事接連呈現, 無論是權力爭鬥下的宮廷陰謀, 還是勃勃野心後的風雲政變, 蒙蒂菲奧裡在掌握了大量檔案、日記、書信、回憶錄等一手文獻史料的基礎上, 運用精妙敘事和凝練表達,

將俄國專制下歷代沙皇的秉性和癖好一一道來, 他們或放縱不羈, 或怪誕癲狂, 不斷擴張的帝國霸業在羅曼諾夫血統中也極具分量。

“在獨裁統治下, 人的個性特點被放大, 所有私人的事情都具有政治性。 ”蒙蒂菲奧裡始終把筆端落在人與人性上, 將皇權政治的演變也降維到個人的層面考量。 龐大帝國究竟如何崛起至巔峰又覆滅至衰亡, 《羅曼諾夫皇朝:1613-1918》讓三百年的過往躍然紙上。

歷史

《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

作者:阿迪娜·霍夫曼

譯者:唐克揚

版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

近日,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又將這座傳奇城市拉進我們的視野。曾經人人仰望的聖城,此後卻陷入中東各種紛爭。然而我們仍然對這座古老又狹小的城市充滿好奇,它在堅實的地表之下,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埋藏著更多、更古老的遺跡和骨骸”。

在當地生活了25年的阿迪娜·霍夫曼,帶我們在朝聖之路的盡頭,回望這些融匯年歲和文明的建築和樓宇,並講述了“一戰”後英國託管時期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築師,參與重建耶路撒冷新城的歷史往事:他們分別是剛從納粹逃出的德國猶太建築師埃裡希·孟德爾松,以及英國託管政府的首席建築師奧斯丁·哈里森,還有在雅法路和梅麗桑德女王大道的交會處,留下瓷片建築的神秘阿拉伯建築師斯派羅·霍利斯。《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裡借建築師們的設計和建造,述寫了一座城市的近代史。

社科

《意願的衝撞》

作者:羅傑·古爾德

譯者:吳心越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各式各樣的人際衝突和暴力行為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互動關係和社會結構?生前曾任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暨政治學教授的古爾德,在《意願的衝撞》中把衝突置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以歷史個案為例,從人際互動的角度探討群體暴力的結構性起源。

在古爾德看來,暴力衝突的焦點其實是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而且相較於更容易產生和平互動模式下的非對稱關係,往往是模糊性較高、相對對稱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引發紛爭。因為雙方存在認知上的偏差,當相對地位存在不確定性時,關係中具有前瞻性的行動者就極有可能會為了避免新的支配模式以暴力回應。按照這種觀點,衝突之所以會在社會動盪、政治變革的情況下加劇,正是因為此時原有的社會等級秩序正在瓦解,導致相近的人際關係出現不穩定,古爾德把群體關係視為人際互動模式的結果而非源頭。

新知

《造物記:人與樹的故事》

作者:羅伯特·佩恩

譯者:張臻煦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2月

人類虧欠樹木太多。樹是自然賦予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卻通常被人們不加節制地揮霍。和家人住在南威爾士州黑山山林裡的羅伯特·佩恩,在發現人們並不真正瞭解林子裡那些和他們朝昔相處的梣樹時,決定做些什麼,讓人們親眼看到一棵梣樹的價值。

懷抱著極盡所能充分呈現的想法,佩恩拜訪不同匠人,請他們經由一棵梣樹的木料,精心打造出不同的木器制具。除了廚房裡需要的案台、菜板、碗勺,還有孩子玩樂的球拍、船槳和雪橇,屋前的長凳,農夫斧頭的木柄,木料上的紋路是歲月在這棵樹上留下的印記。梣木所能製造的物器數量之龐大,品種之繁多,讓我們不由驚歎自然的無限廣博。通過這本《造物記》,佩恩不僅展現了每一件器具身上所表現出梣樹的品質,也讓所有器具集中在一起,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生活的本源。

詩歌

《小倉百人一首》

作者:藤原定家 編著

譯者:劉德潤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11月

日本鐮倉前期著名歌人藤原定家,細數從萬葉時代、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六七百年間的古典和歌,為其中的一百位詩人每人遴選一首詩作,彙編成《百人一首》,又稱《小倉百人一首》,被譽為“日本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收錄近一半為戀歌,再就是描寫四季景色。江戶時代,《百人一首》被製成“歌牌”在民間流傳,深受日本國民歡迎。浮世繪的盛行也讓和歌搭配畫作的形態普及。這次百首詩歌也搭配百首浮世繪畫,勾勒出幾個世紀的日本文學藝術和文化脈絡。即使是現在年輕一代,也依然能被這些和歌和詩句所打動。

“悠悠羈旅客,問君可曾知。故里梅花發,幽香似舊時。”“若信君難到,酣然入夢鄉。更深猶苦候,淡月照西窗。”專攻日本古典文學的學者劉德潤用了二十六年時間,嘗試以漢詩形式翻譯《小倉百人一首》,別有一番韻味。

文化

《柬埔寨旅人》

作者:劉紹華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11月

大多數人對劉紹華的印象,還停留在她那本醫學民族志《我的涼山兄弟》上。可她在前往涼山之前,就已經完成這本《柬埔寨旅人》,拾起她遺留在柬埔寨的田野記憶。

1998年,劉紹華作為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的一員,開始了她在柬埔寨兩年的生活。對東南亞研究非常感興趣的她,以一個人類學者的視角,敏感地捕捉到柬埔寨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差異,對這個相對古幽的佛教國度如何應對當下全球化社會的迅速變化做出了細緻觀察,好似撰寫田野雜記,又或民族志一樣,將那些柬埔寨的員警、女性、難民、乞討者等各類群體的生存狀況一一述寫,為我們提供了更為細膩豐富的柬埔寨印象。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

作者:阿迪娜·霍夫曼

譯者:唐克揚

版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

近日,特朗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又將這座傳奇城市拉進我們的視野。曾經人人仰望的聖城,此後卻陷入中東各種紛爭。然而我們仍然對這座古老又狹小的城市充滿好奇,它在堅實的地表之下,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埋藏著更多、更古老的遺跡和骨骸”。

在當地生活了25年的阿迪娜·霍夫曼,帶我們在朝聖之路的盡頭,回望這些融匯年歲和文明的建築和樓宇,並講述了“一戰”後英國託管時期三位不同背景的建築師,參與重建耶路撒冷新城的歷史往事:他們分別是剛從納粹逃出的德國猶太建築師埃裡希·孟德爾松,以及英國託管政府的首席建築師奧斯丁·哈里森,還有在雅法路和梅麗桑德女王大道的交會處,留下瓷片建築的神秘阿拉伯建築師斯派羅·霍利斯。《直到我們建起了耶路撒冷》裡借建築師們的設計和建造,述寫了一座城市的近代史。

社科

《意願的衝撞》

作者:羅傑·古爾德

譯者:吳心越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各式各樣的人際衝突和暴力行為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互動關係和社會結構?生前曾任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暨政治學教授的古爾德,在《意願的衝撞》中把衝突置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核心,以歷史個案為例,從人際互動的角度探討群體暴力的結構性起源。

在古爾德看來,暴力衝突的焦點其實是群體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而且相較於更容易產生和平互動模式下的非對稱關係,往往是模糊性較高、相對對稱的人際關係更容易引發紛爭。因為雙方存在認知上的偏差,當相對地位存在不確定性時,關係中具有前瞻性的行動者就極有可能會為了避免新的支配模式以暴力回應。按照這種觀點,衝突之所以會在社會動盪、政治變革的情況下加劇,正是因為此時原有的社會等級秩序正在瓦解,導致相近的人際關係出現不穩定,古爾德把群體關係視為人際互動模式的結果而非源頭。

新知

《造物記:人與樹的故事》

作者:羅伯特·佩恩

譯者:張臻煦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2月

人類虧欠樹木太多。樹是自然賦予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卻通常被人們不加節制地揮霍。和家人住在南威爾士州黑山山林裡的羅伯特·佩恩,在發現人們並不真正瞭解林子裡那些和他們朝昔相處的梣樹時,決定做些什麼,讓人們親眼看到一棵梣樹的價值。

懷抱著極盡所能充分呈現的想法,佩恩拜訪不同匠人,請他們經由一棵梣樹的木料,精心打造出不同的木器制具。除了廚房裡需要的案台、菜板、碗勺,還有孩子玩樂的球拍、船槳和雪橇,屋前的長凳,農夫斧頭的木柄,木料上的紋路是歲月在這棵樹上留下的印記。梣木所能製造的物器數量之龐大,品種之繁多,讓我們不由驚歎自然的無限廣博。通過這本《造物記》,佩恩不僅展現了每一件器具身上所表現出梣樹的品質,也讓所有器具集中在一起,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生活的本源。

詩歌

《小倉百人一首》

作者:藤原定家 編著

譯者:劉德潤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11月

日本鐮倉前期著名歌人藤原定家,細數從萬葉時代、平安時代到鐮倉時代六七百年間的古典和歌,為其中的一百位詩人每人遴選一首詩作,彙編成《百人一首》,又稱《小倉百人一首》,被譽為“日本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收錄近一半為戀歌,再就是描寫四季景色。江戶時代,《百人一首》被製成“歌牌”在民間流傳,深受日本國民歡迎。浮世繪的盛行也讓和歌搭配畫作的形態普及。這次百首詩歌也搭配百首浮世繪畫,勾勒出幾個世紀的日本文學藝術和文化脈絡。即使是現在年輕一代,也依然能被這些和歌和詩句所打動。

“悠悠羈旅客,問君可曾知。故里梅花發,幽香似舊時。”“若信君難到,酣然入夢鄉。更深猶苦候,淡月照西窗。”專攻日本古典文學的學者劉德潤用了二十六年時間,嘗試以漢詩形式翻譯《小倉百人一首》,別有一番韻味。

文化

《柬埔寨旅人》

作者:劉紹華

版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11月

大多數人對劉紹華的印象,還停留在她那本醫學民族志《我的涼山兄弟》上。可她在前往涼山之前,就已經完成這本《柬埔寨旅人》,拾起她遺留在柬埔寨的田野記憶。

1998年,劉紹華作為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的一員,開始了她在柬埔寨兩年的生活。對東南亞研究非常感興趣的她,以一個人類學者的視角,敏感地捕捉到柬埔寨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差異,對這個相對古幽的佛教國度如何應對當下全球化社會的迅速變化做出了細緻觀察,好似撰寫田野雜記,又或民族志一樣,將那些柬埔寨的員警、女性、難民、乞討者等各類群體的生存狀況一一述寫,為我們提供了更為細膩豐富的柬埔寨印象。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