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南大學舉辦“逃逸·家園”當代藝術實驗展 孫海力暢談當代藝術的學院教育

行為藝術表演

《柱·年月日時》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陳荷

“當代藝術的學院教育面臨的不僅僅是當代思維的推進, 而是獨立和話語的堅守。

”這是旅英華人藝術家孫海力在從事當代藝術學院教育一段時間後的心得之談。 12月18日下午,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逃逸·家園” 的當代藝術實驗展, 展出了陳泳竹、付鈺涵、關子謙等21位年輕藝術家的現當代藝術作品, 這些作品著眼於當下, 發出了與大時代命運的時空共振。

據悉, 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布面油畫、視頻裝置、雕塑、影像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 作品包括《溫床》、《等待戈多》、《地下交談》、《愉悅的世界》等等, 吸引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前往觀展。

其中, 參照作品布面油畫《地下交談》的作者陳泳竹是西南大學美術學油畫專業研究生三年級的學生。 他在接受記者的採訪時說, 這幅畫通過人物在“自我言說”狀態下的各種肢體的疊加, 力圖使一些被“模糊”的肢體通過“某種聯繫”構成一個“更大的模糊整體”, 從而達到一種具有“不確定性”的隱蔽於常態之下的“非常態”本我狀態。

布面油畫《地下交談》

藝術家李媛媛的雕塑作品《柱 · 年月日時》以石膏、鋼筋等材料製作而成, 她表示, “我把日常垃圾、廢棄物、日用品、書籍……進行混合形成後制物, 加入時間、以及東方文化的柱的概念進行組合。 之前, 我只是從形式上去觀看和解讀現當代藝術作品, 感覺思維上遇到了阻礙, 始終難以把握住內裡的核心。 通過在學校系統的課程學習,

才將脈絡打通。 ”

這次展覽的策展人是孫海力, 他生於四川渠縣, 西南大學教了8年的書, 1992年定居英國, 曾在英國20多年從事藝術創作, 然後又返回中國教書, 在西南大學開設現當代藝術的相關課程。 在中西方學習、創作、教學的經歷讓他對中國的藝術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悟。

去年的十二月,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學院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當代藝術實驗展”, 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以彷徨的焦慮袒露心境, 當他意識到現當代的藝術語境不再是祭品和生活的點綴, 然而, 要跨越舒適象牙塔的藩籬去凝視當下, 與現實的交集將會是傷痕累累。

孫海力

對此,孫海力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是選擇藝術存在的過去,而是它的現在,是需要用獨立個體和內在感知去介入社會和生存環境,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對於過去,一旦走出,前方不再有家。”

在孫海力看來,時代正以我們也難以預估的速度發生著變化,當代藝術教育的“東漸”在這片土地上正遭遇金錢與權力、山寨與泡沫的奇觀,當代藝術的語焉悄然變異成綜合材料矯飾“美學”的裝點和替代品。“當代藝術的學院教育面臨的不僅僅是當代思維的推進,而是獨立和話語的堅守。不說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大小,傳統的捍衛與現實價值認知正交織著困頓與交融的複雜境遇。這不是這群年輕人的茫然,而是時代編織節點的反射。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在現當代藝術領域,發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

孫海力

對此,孫海力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是選擇藝術存在的過去,而是它的現在,是需要用獨立個體和內在感知去介入社會和生存環境,藝術就是生活本身。對於過去,一旦走出,前方不再有家。”

在孫海力看來,時代正以我們也難以預估的速度發生著變化,當代藝術教育的“東漸”在這片土地上正遭遇金錢與權力、山寨與泡沫的奇觀,當代藝術的語焉悄然變異成綜合材料矯飾“美學”的裝點和替代品。“當代藝術的學院教育面臨的不僅僅是當代思維的推進,而是獨立和話語的堅守。不說中國當代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大小,傳統的捍衛與現實價值認知正交織著困頓與交融的複雜境遇。這不是這群年輕人的茫然,而是時代編織節點的反射。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在現當代藝術領域,發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