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今天冬至,你吃餃子了嗎?原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是這麼來的!

今天冬至, 你吃餃子了嗎?

冬至, 又名“一陽生”, 是中國農曆中的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節氣, 時間是每年的12月21或22或23日。 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在冬至當天, 有吃水餃或餛飩, 吃湯圓, 喝羊肉湯, 吃狗肉的風俗習慣, 那麼, 這些風俗習慣又是怎麼來的呢?下面讓小編來說一下。

圖片來源網路

一、冬至吃餛飩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 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 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圖片來源網路

三、冬至吃湯圓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江南尤為盛行。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 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

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 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 知是明朝冬至天。 ”。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 冬至吃湯圓, 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 冬至那天, 天還未亮, 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 先敬天祭祖, 再全家圍坐吃湯圓。 所以冬至吃湯圓, 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 也代表團圓的意思, 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圖片來源網路

四、冬至吃餃子

東漢末年有一個大夫叫張仲景。 他醫術高明, 不管什麼病他都能手到病除。 人們都稱他為“神醫”。

有一年冬天, 張仲景從外地行醫回來, 一路上看見那些窮苦百姓因為缺少棉衣, 身上、臉上特別是耳朵都被凍壞了。 有的人甚至耳朵都變黑, 潰爛了。 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一到家, 張仲景馬上和他的弟子們, 一起在空地上搭了個棚子, 支上大鍋, 裡面放了一些羊肉、辣椒和薑、胡椒、茴香、皂角等一些驅寒藥材一起放進鍋裡熬。 熬好後撈出來打碎, 再用麵包成耳朵的形狀下鍋煮。 張仲景管它叫“祛寒嬌耳湯”。

冬至那天,棚子周圍擠滿了人。張仲景和他的弟子們,給每人一碗祛寒湯、兩個嬌耳。說來也怪,人們喝了祛寒湯,吃了嬌耳後,覺得雙耳發熱全身暖哄哄的。不到半個月耳朵就全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天,人們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包餃子吃。人們說是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凍耳朵了。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圖片來源網路

冬至假期:漢代五天假期,唐代七天假期(好吧,我們沒有假期!)

張仲景管它叫“祛寒嬌耳湯”。

冬至那天,棚子周圍擠滿了人。張仲景和他的弟子們,給每人一碗祛寒湯、兩個嬌耳。說來也怪,人們喝了祛寒湯,吃了嬌耳後,覺得雙耳發熱全身暖哄哄的。不到半個月耳朵就全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天,人們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包餃子吃。人們說是吃了冬至的餃子就不會凍耳朵了。

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圖片來源網路

冬至假期:漢代五天假期,唐代七天假期(好吧,我們沒有假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