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母自身的局限,如何不成為管教的負擔?

問題一:

如果孩子很想玩陌生人手裡的玩具, 我讓他去問可不可以, 但是當他被拒絕後, 我怎麼做呢?特別是大哥哥姐姐的肯定看不上小屁孩的玩具。

所以不可能跟你交換。

嗯, 通常我們所說的交換、輪流這些原則, 在玩公共玩具的孩子們之間, 它是一個規則;在玩的比較熟的寶寶之間, 它是一個建議。

但對於陌生人(也包括玩的很熟的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我們都要讓寶寶知道, 別人的玩具所有權是別人的, 他有不借給你玩的權利。

所以這個問題解決的出發點並不是滿足孩子借別人的玩具, 而是首先幫孩子樹立清晰的物權意識。 就像他不可能見到什麼買什麼一樣, 也不可能看見誰的玩具都拿過來玩。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可能會令寶寶很受挫, 但這樣的受挫能力, 也是寶寶必須要學會的。

那麼, 看上去完全不可能的事, 到底要不要去借呢?

這也是今天C媽想重點跟大家討論的一個方面。

先說我個人的意見吧, 如果是我, 面對這位媽媽說的“對方根本不可能交換的情況”, 我可能不太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借, 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 我也許不想讓他經歷這種不必要的受挫。

我可能更願意告訴孩子:那是別人的, 不是我們的, 雖然他有XXX, 但是你也有XXX, 你的這個也可以很好玩, 不信媽媽跟你玩, 也許就到此為止了。

如果孩子就是無理取鬧, 偏偏要玩不屬於他的玩具, 那我可能會帶離現場平靜, 然後用其他形式來安撫。

當然, 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 事實上, 我家CC完全不是這個套路的。

CC的性格很不像我, 她是那種特別熱情的孩子, 自來熟, 如果她喜歡某個小朋友, 就會主動地去親近, 從不會在意是不是陌生人。

她在我們社區的玩伴都是比她大很多的孩子, 有的在上幼稚園大班, 有的已經上小學, 最大的一個已經上小學6年紀(這個還玩的相當好)。

上6年級的那個大姐姐, 人很漂亮, 而且看上去很NICE, CC見人家第一面的時候, 大姐姐正在飄逸的玩著滑板車,

CC就屁顛屁顛的跟著跑。 然後說, 大姐姐, 你好漂亮, 你滑的好厲害啊。

小孩子誇人很實在, 不過是說出被她認可的大白話, 句句誇到了點子上, 大人聽著雖然肉麻, 但所說即所見, 雙方妥妥的都很受用。

當時是C爸帶她下樓玩的, 回來跟我形容, 用的是這樣一句話:當時你姑娘一副天真爛漫, 人畜無害的模樣, 好像天天在家跟咱造反的不是她一樣。

哈哈, 總之就這樣認識了, 從此以後, 只要下樓碰見這位元姐姐, 都會帶她玩一會兒。

我見過的最驚人的一個畫風, 大概就是小姐姐和她兩個同學, 3個六年級的小學生, 教3歲的CC騎自行車了。 是的, 你沒看錯, 就是6年紀的小學生學的那種接近成人的高大自行車, 一個扶著車把,

一個扶著人, 一個隨其左右護其周全。

所以:

我可以玩一會兒你的扭扭車嗎?

我可以跟你們一起扮家家嗎?

你願意玩我的洋娃娃嗎?

都是CC常常會主動說出口的一句話。

而且, 事實並不像我擔心的那樣, 大的就一定排斥小的, 跟你不熟的就一定不跟你玩。

大部分時候, 都能融進去, 當然也有失敗的時候, 最開始她會委屈著跑過來說, 媽媽, 姐姐們不跟我玩。

我當時還蠻氣的, 覺得這些小屁孩們怎麼這麼矯情, 多帶個人玩怎麼了!

總之就是見不得娃受委屈, 老母雞護犢子的那一套作風。

但是, 我也知道, 我們什麼都可以幫到孩子, 唯獨社交關係幫不上。

我們不能強迫別的孩子跟我們的孩子一起玩, 我們也做不到讓其它的小同學都不排斥我們的孩子。

她能不能融入,被不被喜歡,只能她自己去修行。

所以,這位媽媽的問題讓我思考了好幾日。

那些有標準答案的,我願意不遺餘力的幫大家解答,但是另外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只能結合自己以及孩子的習性去摸索了。

我們總覺得養孩子,是大人“教”孩子的過程,其實養育一個新生命,也是審視自己的過程,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不是我們生命的複製。

所以,不如多給他們一些機會,看看能創造出哪些超越我們自身局限的奇跡吧!

問題二:

五歲的男孩,性格柔弱,被打,媽媽要求打回來,孩子很為難,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處理?

常有媽媽問: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CC的性格是,打了我我就打回去。

我順勢而為的教育思路就是:先警告對方,如果對方不聽,可以打回去,還不聽或者打不過,就向媽媽求助。

CC基本也就是這樣長大的,也基本符合科學養育的思路,不卑不亢,不惹事兒也不怕事兒,所以很多答案我基本也是這個思路。

但是因為做公號,我認識了很多媽媽,也認識了很多性格迥異的孩子。

有很多性格溫和的孩子對打回這件事其實並不計較;

也有很多沒有攻擊性的孩子甚至對打回去這件事有點畏懼。

而孩子們或反擊、或寬容、或忍耐、或逃避的反應都太正常了,這才是不同人的不同個性。

不是敢打回去的就是勇敢,也不是不敢打回去的就是慫;

不是包容的就是大度,也不是逃避的就是沒出息。

不管你是哪種性格的家長,都一定一定不要給孩子先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

天生的氣質沒有好壞,它是從你娘胎裡就註定的,換句話說,這是你給的,賴不著孩子。

我們想要改變孩子天生的氣質很難,最重要的還是因勢利導。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越戰越勇絕地反擊的,就告訴孩子:認清一下敵我懸殊,打不過別硬打,可以跟大人求助。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害怕逃避不敢還手的,就告訴孩子:不敢打回去也沒關係,害怕的時候可以找媽媽或找老師,我們都能幫助你。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無所謂不計較的,就告訴孩子:有教養也要適度,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養育者應當做的,是“匹配”而不是“修改”。

讓自己的教養與孩子的氣質協調一致,而不是用自己性格的標準去判定孩子是魯莽還是畏縮,是殷勤還是羞怯,並想方設法把孩子改造成我們眼中“完美孩子”的模樣。

而我,好像更難簡單的回答是否該讓孩子“打”回去。

每個性格都有雙面性,沒有絕對的好壞,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是孩子氣質和家庭養育的匹配度。

所以,不如多給孩子一些寬容,看看與你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生命,如何走出自己的輝煌!

她能不能融入,被不被喜歡,只能她自己去修行。

所以,這位媽媽的問題讓我思考了好幾日。

那些有標準答案的,我願意不遺餘力的幫大家解答,但是另外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就只能結合自己以及孩子的習性去摸索了。

我們總覺得養孩子,是大人“教”孩子的過程,其實養育一個新生命,也是審視自己的過程,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不是我們生命的複製。

所以,不如多給他們一些機會,看看能創造出哪些超越我們自身局限的奇跡吧!

問題二:

五歲的男孩,性格柔弱,被打,媽媽要求打回來,孩子很為難,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處理?

常有媽媽問: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打回去?

CC的性格是,打了我我就打回去。

我順勢而為的教育思路就是:先警告對方,如果對方不聽,可以打回去,還不聽或者打不過,就向媽媽求助。

CC基本也就是這樣長大的,也基本符合科學養育的思路,不卑不亢,不惹事兒也不怕事兒,所以很多答案我基本也是這個思路。

但是因為做公號,我認識了很多媽媽,也認識了很多性格迥異的孩子。

有很多性格溫和的孩子對打回這件事其實並不計較;

也有很多沒有攻擊性的孩子甚至對打回去這件事有點畏懼。

而孩子們或反擊、或寬容、或忍耐、或逃避的反應都太正常了,這才是不同人的不同個性。

不是敢打回去的就是勇敢,也不是不敢打回去的就是慫;

不是包容的就是大度,也不是逃避的就是沒出息。

不管你是哪種性格的家長,都一定一定不要給孩子先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

天生的氣質沒有好壞,它是從你娘胎裡就註定的,換句話說,這是你給的,賴不著孩子。

我們想要改變孩子天生的氣質很難,最重要的還是因勢利導。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越戰越勇絕地反擊的,就告訴孩子:認清一下敵我懸殊,打不過別硬打,可以跟大人求助。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害怕逃避不敢還手的,就告訴孩子:不敢打回去也沒關係,害怕的時候可以找媽媽或找老師,我們都能幫助你。

被打了第一反應是無所謂不計較的,就告訴孩子:有教養也要適度,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養育者應當做的,是“匹配”而不是“修改”。

讓自己的教養與孩子的氣質協調一致,而不是用自己性格的標準去判定孩子是魯莽還是畏縮,是殷勤還是羞怯,並想方設法把孩子改造成我們眼中“完美孩子”的模樣。

而我,好像更難簡單的回答是否該讓孩子“打”回去。

每個性格都有雙面性,沒有絕對的好壞,真正影響孩子發展的,是孩子氣質和家庭養育的匹配度。

所以,不如多給孩子一些寬容,看看與你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生命,如何走出自己的輝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