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故事到技術,《2001:太空漫遊》都是電影史上的高峰

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史上的異類。 作為各類最偉大電影榜單上的常客, 它是極少數從上映一開始就受到好評(而且基本上是眾口一辭的好評)的電影之一。 不光叫好, 而且叫座。 儘管有一些有影響力的影評人不喜歡它(於是造成了人們覺得該片不受歡迎的誤會), 但他們只是相對少數。 並且《2001:太空漫遊》隨著歲月流逝, 它的名氣越來越大。 1972年, 上映僅僅四年後, 它就已經被《視與聽》雜誌選為有史以來25大電影之一。 又過了五年, 它的影響力以庫布裡克弟子兩部作品的形式: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和史蒂文•斯皮爾伯的《第三類接觸》,

永遠地改變了美國電影業。 除了之前提到的《星球大戰》和《第三類接觸》之外, 還有《終結者》、《E.T.》以及《阿凡達》。

如此有想法、如此大膽、如此別具一格的電影, 對流行文化竟然有如此深遠的影響, 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不過製片兼導演庫布裡克從一開始就有這樣的野心。 在拍完了具有諷刺意味的《奇愛博士》後, 他想走另外一條路, 拍一部帶給人希望、成年人和小孩都愛看的電影。 後來, 1964年3月, 庫布裡克給科幻小說作家亞瑟•克拉克寫了一封信。 很快, 克拉克就跟庫布裡克合作, 開始了《2001:太空漫遊》的創作。 這個過程很特別, 因為兩個人是同步進行兩個項目:庫布裡克的電影和克拉克的同一題材小說。 然而, 正是這一雙重任務, 令《2001:太空漫遊》從傳統的闔家歡電影(早期奇觀電影與迪士尼冒險電影比方說《海底兩萬里》的綜合體)演變為一部更抽象、更意味深長、更有精神寓意的電影。

早在與克拉克接觸之前, 庫布裡克就對拍攝科幻電影產生了興趣,

他甚至還為《奇愛博士》設計過一個橋段, 讓外星生命來講述地球是如何毀滅的。 後來, 庫布裡克拋棄了這個點子, 但是探索外星生命的想法卻一直埋在他的心中。 他之所以邀請克拉克來進行合作, 是因為克拉克是當時樂觀派科幻小說的領軍人物之一。 為了集資, 庫布裡克和克拉克先一起寫份提案, 然後再分別衍生出電影和小說。 題為《星際漫遊》的完整提案吸引到了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大筆資金(大概600萬美金左右, 當時, 科幻電影的票房大多遠遠不及這個數字), 於是, 庫布裡克正式啟動了項目。

在此之前, 庫布裡克就決定要拍一部寬銀幕電影, 這在某種程度上, 也預示了他會把電影拍成什麼類型。 早期電影拍攝方式十分笨拙, 三台攝影機並排拍攝三卷膠片, 然後三台放映機並排放映, 形成極寬的影像。 到了庫布裡克拍攝《2001:太空漫遊》的時候, 已經有了更好操作的70毫米膠片, 但是, 電影風格依然一成不變:大量風景, 稍微有一點點情節, 利用銀幕的曲面帶給觀眾一種沉浸式的感受。

風光片和特效片(比方說讓觀眾坐在過山車位子裡看的電影)是當時的常態, 像斯坦利•克雷默就在他1963年的喜劇巨制《瘋狂世界》中採用過這一手法。 基本上, 大賣的電影打的都是闔家歡牌, 在米高梅看來, 《星際漫遊》也應該走這樣的路。 想必庫布裡克和克拉克當時也沒有其它想法, 但是, 隨著合作深入, 故事的敘事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這一變化不光影響了《2001:太空漫遊》(《星際漫遊》最終的名字), 更影響了庫布裡克整個職業生涯, 他越來越傾向於模棱兩可、意味深長的開放式結局(始於《2001:太空漫遊》的審美取向與戲劇取向在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戒》中全面爆發)。

《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大致分為三部分……考慮到有些讀者還沒看過該片、不便劇透, 我說得儘量簡單一些。第一部分“人類的黎明”,史前人類發現一塊可能是由外星生命送來的黑色石板,或許它本身就是外星生命。然後,電影一下跨越至疑似2001年,這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時間躍進之一。第三部分發生在18個月後,所以說,第二部分可能是發生在1999年或者2000年。總之,第二部分,電影轉換至海伍德•佛洛德博士的視角,他到月球執行秘密任務,發現了黑色石板。第三部分是該片最重要的部分,劇情圍繞兩位元飛向木星的宇航員展開,他們認為飛船上的主機“哈爾9000”可能出了故障。最後,好萊塢電影史上最令人目眩神迷、最有哲理、最震撼的結尾之一將全片推向高潮,自1968年上映以來引發無數爭議與解讀。

該片本來是想有一個更為明確的結尾,但是,由於克拉克的小說是與電影劇本同步進行,庫布裡克感覺到了一種自由,他意識到可以將部分內容從電影中剝離,而讓小說來具體解釋。隨著電影在視覺設計和物理性上越來越專業(庫布裡克請了一批研究人員和顧問來讓他的電影盡可能的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它的劇情也越來越撲朔迷離,第一遍看甚至很難發現三個部分之間的聯繫。《2001:太空漫遊》的迷人之處在於,庫布裡克將他的理念植入在電影的結構中,就算無法完全理解或者無法表述,你依然可以體會到。就引人入勝而言,它已經做到了電影中的極致,就算小孩子也會被它吸引,甚至觀影效果比大人還要好,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容易接受庫布裡克的奇思妙想。

說到底,《2001:太空漫遊》的魅力來自於其核心的矛盾,它是由當時最先進科技實現的、關於科技的警世寓言。該片視效無與倫比,就算是放在數位技術沒過多少天就要更新換代的今天,依然經得起考驗。斯皮爾伯格在拍《第三類接觸》時,很聰明地聘請了《2001:太空漫遊》的道格拉斯•特魯姆布來製作特效。在電影中,金錢、科技、以及金錢、科技帶來的後果,三者間存在著微妙的作用力。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電影站在商業和科技的對立面,但是,如果沒有商業和科技,電影又不可能存在。在眾多深受《2001:太空漫遊》影響的電影中,依然可見這種矛盾,比方說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或者《終結者》,同樣用科技的勝利來警示科技的危險。庫布裡克的代表作繼續在好萊塢電影業產生迴響。就拿剛剛上映沒多久的《降臨》來說,如果沒有《2001:太空漫遊》作為先例,我們將無法想像會有這樣的片子。總之,《2001:太空漫遊》就像《公民凱恩》或者《搜尋者》,不管被借鑒多少遍,都無損於它本身的魅力。

正如當時的電影海報所說,它是終極之旅。

我說得儘量簡單一些。第一部分“人類的黎明”,史前人類發現一塊可能是由外星生命送來的黑色石板,或許它本身就是外星生命。然後,電影一下跨越至疑似2001年,這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時間躍進之一。第三部分發生在18個月後,所以說,第二部分可能是發生在1999年或者2000年。總之,第二部分,電影轉換至海伍德•佛洛德博士的視角,他到月球執行秘密任務,發現了黑色石板。第三部分是該片最重要的部分,劇情圍繞兩位元飛向木星的宇航員展開,他們認為飛船上的主機“哈爾9000”可能出了故障。最後,好萊塢電影史上最令人目眩神迷、最有哲理、最震撼的結尾之一將全片推向高潮,自1968年上映以來引發無數爭議與解讀。

該片本來是想有一個更為明確的結尾,但是,由於克拉克的小說是與電影劇本同步進行,庫布裡克感覺到了一種自由,他意識到可以將部分內容從電影中剝離,而讓小說來具體解釋。隨著電影在視覺設計和物理性上越來越專業(庫布裡克請了一批研究人員和顧問來讓他的電影盡可能的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它的劇情也越來越撲朔迷離,第一遍看甚至很難發現三個部分之間的聯繫。《2001:太空漫遊》的迷人之處在於,庫布裡克將他的理念植入在電影的結構中,就算無法完全理解或者無法表述,你依然可以體會到。就引人入勝而言,它已經做到了電影中的極致,就算小孩子也會被它吸引,甚至觀影效果比大人還要好,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容易接受庫布裡克的奇思妙想。

說到底,《2001:太空漫遊》的魅力來自於其核心的矛盾,它是由當時最先進科技實現的、關於科技的警世寓言。該片視效無與倫比,就算是放在數位技術沒過多少天就要更新換代的今天,依然經得起考驗。斯皮爾伯格在拍《第三類接觸》時,很聰明地聘請了《2001:太空漫遊》的道格拉斯•特魯姆布來製作特效。在電影中,金錢、科技、以及金錢、科技帶來的後果,三者間存在著微妙的作用力。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電影站在商業和科技的對立面,但是,如果沒有商業和科技,電影又不可能存在。在眾多深受《2001:太空漫遊》影響的電影中,依然可見這種矛盾,比方說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或者《終結者》,同樣用科技的勝利來警示科技的危險。庫布裡克的代表作繼續在好萊塢電影業產生迴響。就拿剛剛上映沒多久的《降臨》來說,如果沒有《2001:太空漫遊》作為先例,我們將無法想像會有這樣的片子。總之,《2001:太空漫遊》就像《公民凱恩》或者《搜尋者》,不管被借鑒多少遍,都無損於它本身的魅力。

正如當時的電影海報所說,它是終極之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