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三個院子》讓塵歸塵,土歸土,真人秀歸真實

當楚門發現他的生活是一場騙局開始逃離, 才是“真人秀”真正開始的時候。

自《嚮往的生活》火了之後, 忽然間“慢綜藝”成風, 《中餐廳》、《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青春旅社》、《三個院子》等一系列節目都被冠以“慢綜藝”的名號蜂擁而上。 幾檔慢綜都漸入尾聲, 反倒是網傳和幾檔節目同檔競爭的《三個院子》才剛剛在江蘇衛視開播。

第一期節目看完之後, 筆者心緒略微複雜, 就呈現效果來說, 中規中矩有可圈可點之處, 嚴格來說不屬於品相驚人一期就爆的節目,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它不是所謂的“慢綜藝”。

《三個院子》不是一檔“慢綜藝”可以定義的

“慢綜藝”的說法流行開來大概是因為節目在宣傳時, 想找到一種新的定位, 體現出與之前節目的差別性。

目前號稱慢綜藝的節目大多在給觀眾安利一種生活理念, 比如放下手中的忙碌回歸“車馬郵件都很慢”的狀態;在為觀眾營造一份美妙感情,

比如某某明星夫妻或明星情侶“面對困難也情比金堅的愛情觀”;在向觀眾傳達一種人生態度, 比如逆境中不放棄等等。 甚至會因為觀眾喜歡看什麼而特意展示什麼, 當目的性這麼明確的時候, “真人秀”就真的只是一場為了結果而設計的秀, 缺乏了情緒的碰撞, 探討的價值, 延展性的思考和真實。

真實是最重要的。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Annette Hill所著的《流行真人秀——真實電視節目受眾的定性與定量研究》一書中提到, 真實電視節目(即國內所說的“真人秀”)是一種綜合了所有電視節目形態, 範圍廣泛的關於“真人秀”的娛樂節目, 有時候也被稱作“通俗事實電視”, 是一種位於新聞資訊性節目、娛樂性節目和紀錄片、戲劇之間的節目形態。

《三個院子》在介紹中有著非常明確的定位, 一檔提倡“共用生活”概念的觀察體驗類真人秀。 這麼定位也是這麼做的。

《三個院子》是一檔提倡“共用生活”概念的觀察體驗類真人秀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三個院子》的總導演岑俊義,

他《奔跑吧兄弟》總導演的身份其實並沒有給到筆者太多的震驚感, 畢竟體制內能成功, 體制外未必行, 但他2017年上半年推出的《單身戰爭》確實給到筆者不少驚喜。

《單身戰爭》開播之前, 大家以為這是一檔相親類節目, 那個時間段也是相親類節目的高峰期, 開播後大家發現原來這並不是一檔相親節目, 而是一場大型生存式社交實驗真人秀。 節目根本沒在乎成了多少對, 而是通過製造極致環境激發參與者的真實反映, 將速食時代男女速食式交友的方式、現代年輕人對交友的態度、對於情感和利益的解讀等眾多東西如實的擺在觀眾面前, 沒有過度解讀也沒有刻意引導。

有趣的是《三個院子》開播以前,

大家以為這是一檔生活類慢綜藝, 這段時間也是慢綜藝的高產期, 開播後同樣發現節目原來和想的不一樣。 而這個不一樣的點在於節目沒有清晰的人物設置和故事走向。 這種不賣人設、不設計矛盾製造話題的做法在目前急於求成希望節目一期就能爆的“瘋狂綜藝時代”, 就顯得頗為“大膽”了。

本文的開篇有一句話“當楚門發現他的生活是一場騙局開始逃離,才是“真人秀”真正開始的時候。”《楚門的世界》是真人秀最早的“原型”,金•凱瑞飾演的主人公楚門是一部肥皂劇的男主角,他的生活從出生開始就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給全球觀眾看。

楚門身邊的一切都是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楚門發現了假像,開始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世界,和集肥皂劇製作人、導演、監製大權於一身的克里斯多夫鬥智鬥勇時,打破了既有的劇情走向,突破了楚門的人物設定,一切變成真實的對自由的追求時,對於全球收看這個肥皂劇的觀眾來說,恰是一場精彩的真人秀開始的時候。

《三個院子》不是楚門,但它願意放棄浮躁的心態,拋開大多數真人秀慣用的賣人設、賣情節的做法已是難能可貴。

在《流行真人秀——真實電視節目受眾的定性與定量研究》中,Annette Hill 教授也探討了真人秀應該傳遞給觀眾什麼?其中提到觀看真人秀會讓觀眾有“學習的概念”,這種學習雖然是非正式的,但卻是主動的,是發掘和理解真人秀中所存在的資訊知識,包括社會資訊也包括思想價值。

看看一些為安利慢生活而慢生活的節目,當設計感滿滿的情節和性格規劃圓滿的角色擺放在觀眾面前時,更像是“人造樂園”而非“精神的伊甸園”,觀眾在裡面無法觸摸到真實,更無法得到情感共鳴。

節目怎樣才能真正打開觀眾的心扉,一同去尋找迷失在忙碌生活中的自我呢?

緊抓“觀察”、“體驗”的關鍵字,不下定義、不設概念,讓人造樂園變成精神伊甸園。

《三個院子》最開始以採訪短片的方式提出疑問,這些疑問是節目的核心點也是節目最終想引發的思考。

“什麼是共用?什麼是共用生活?你會嘗試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接受採訪的幾組觀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盡相同,誰對誰錯?如一首歌中所唱“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人生的複雜和悖論是沒法給出標準答案的,所以什麼是共用,什麼是共用生活,你會嘗試這樣的生活方式嗎?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個人體驗。帶著這些疑問,觀眾和節目嘉賓的體驗開始了。

《三個院子》的整體邏輯框架是設立了三個“觀察點”,即代表“友情”、“愛情”、“親情”的真心院子、許願池院子和大霞131院子。真心院子裡住的是好朋友林更新和朱楨,許願池院子裡住的是夫妻應采兒和陳小春,大霞131院子裡住的是母子大張偉和周振霞。首期節目中入住真心院子的是兩位帶著寵物的女孩,她們的關係是好朋友;入住許願池院子的是帶孩子出遊的姐妹團,四個大人四個小孩;入住大霞131院子的是隨機抽取的四個音樂青年自由組合成的樂隊以及演員張凱麗。

如前文所提到的,真人秀是一種位於新聞資訊性節目、娛樂性節目和紀錄片、戲劇之間的節目形態,也就是雜糅式的。“觀察點”的情感定位和人員安排就屬於具有“產生戲劇可能”的設計,但其間的人物關係、人物表現是真實的。如林更新的懶,林更新、朱楨和共用租客第一頓晚餐時的“尬聊”;應采兒和陳小春一開始對兒童入住的排斥(是多少夫妻真實的想法啊);姐妹團慘不忍睹的廚藝和不肯承認廚藝差的模樣;大張偉母子相處時“媽媽說什麼都有理”的狀態等都和生活中一樣。

不禁再次感歎一句節目組“膽兒真大”,因為裡面的素人真的很素。他們沒有極致的性格一上來就開始抓馬的劇情,也沒有男帥女靚孩子懂事的像天使一樣的人設,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甲乙丙丁,有著正常普通人該有的迷茫和積極,樂觀和彷徨。

《三個院子》首期節目有讓人看後微微一笑的小細節,如大張偉和音樂青年們彈起吉他唱著歌的簡單快樂;姐妹團互相拆臺鬥嘴不停卻歡笑陣陣,這些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上一個年末時和好友相聚時的狀態,我們依依不捨卻不得不各奔東西,記憶中的笑聲還未散去,這匆匆一年又要結束。雖然節目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點,沒有預設的故事走向,觀眾甚至沒辦法總結出嘉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定位,但這一切恰恰就是生活該有的模樣,淡淡的、溫暖的。

很多人的生活活成了一齣戲,演員們為了各自的目的裝模作樣。看多了,我們開始不懂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親情,什麼是自我,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快樂?如果婚姻只是一場利益的爭奪,那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如果友情只是一次付出的博弈,那能否各自安好,我不想在這場戲中沉淪,最後帶上一張長在臉上的面具,心中無情。

我們真的要做沒有喜怒哀樂什麼都不在意的“佛系青年”嗎?或許不是,或許我們想要給身邊的人一個微笑,想要和好友一起做一頓飯,想要唱著歌看星星。忙碌不能成為失去活力的理由,《三個院子》正在用真實的素人、真實的碰撞帶領我們去探索真實的情感需求,探索精神的伊甸園。

本文的開篇有一句話“當楚門發現他的生活是一場騙局開始逃離,才是“真人秀”真正開始的時候。”《楚門的世界》是真人秀最早的“原型”,金•凱瑞飾演的主人公楚門是一部肥皂劇的男主角,他的生活從出生開始就24小時不間斷地播放給全球觀眾看。

楚門身邊的一切都是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楚門發現了假像,開始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世界,和集肥皂劇製作人、導演、監製大權於一身的克里斯多夫鬥智鬥勇時,打破了既有的劇情走向,突破了楚門的人物設定,一切變成真實的對自由的追求時,對於全球收看這個肥皂劇的觀眾來說,恰是一場精彩的真人秀開始的時候。

《三個院子》不是楚門,但它願意放棄浮躁的心態,拋開大多數真人秀慣用的賣人設、賣情節的做法已是難能可貴。

在《流行真人秀——真實電視節目受眾的定性與定量研究》中,Annette Hill 教授也探討了真人秀應該傳遞給觀眾什麼?其中提到觀看真人秀會讓觀眾有“學習的概念”,這種學習雖然是非正式的,但卻是主動的,是發掘和理解真人秀中所存在的資訊知識,包括社會資訊也包括思想價值。

看看一些為安利慢生活而慢生活的節目,當設計感滿滿的情節和性格規劃圓滿的角色擺放在觀眾面前時,更像是“人造樂園”而非“精神的伊甸園”,觀眾在裡面無法觸摸到真實,更無法得到情感共鳴。

節目怎樣才能真正打開觀眾的心扉,一同去尋找迷失在忙碌生活中的自我呢?

緊抓“觀察”、“體驗”的關鍵字,不下定義、不設概念,讓人造樂園變成精神伊甸園。

《三個院子》最開始以採訪短片的方式提出疑問,這些疑問是節目的核心點也是節目最終想引發的思考。

“什麼是共用?什麼是共用生活?你會嘗試這樣的生活方式嗎?”

接受採訪的幾組觀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不盡相同,誰對誰錯?如一首歌中所唱“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人生的複雜和悖論是沒法給出標準答案的,所以什麼是共用,什麼是共用生活,你會嘗試這樣的生活方式嗎?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個人體驗。帶著這些疑問,觀眾和節目嘉賓的體驗開始了。

《三個院子》的整體邏輯框架是設立了三個“觀察點”,即代表“友情”、“愛情”、“親情”的真心院子、許願池院子和大霞131院子。真心院子裡住的是好朋友林更新和朱楨,許願池院子裡住的是夫妻應采兒和陳小春,大霞131院子裡住的是母子大張偉和周振霞。首期節目中入住真心院子的是兩位帶著寵物的女孩,她們的關係是好朋友;入住許願池院子的是帶孩子出遊的姐妹團,四個大人四個小孩;入住大霞131院子的是隨機抽取的四個音樂青年自由組合成的樂隊以及演員張凱麗。

如前文所提到的,真人秀是一種位於新聞資訊性節目、娛樂性節目和紀錄片、戲劇之間的節目形態,也就是雜糅式的。“觀察點”的情感定位和人員安排就屬於具有“產生戲劇可能”的設計,但其間的人物關係、人物表現是真實的。如林更新的懶,林更新、朱楨和共用租客第一頓晚餐時的“尬聊”;應采兒和陳小春一開始對兒童入住的排斥(是多少夫妻真實的想法啊);姐妹團慘不忍睹的廚藝和不肯承認廚藝差的模樣;大張偉母子相處時“媽媽說什麼都有理”的狀態等都和生活中一樣。

不禁再次感歎一句節目組“膽兒真大”,因為裡面的素人真的很素。他們沒有極致的性格一上來就開始抓馬的劇情,也沒有男帥女靚孩子懂事的像天使一樣的人設,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的甲乙丙丁,有著正常普通人該有的迷茫和積極,樂觀和彷徨。

《三個院子》首期節目有讓人看後微微一笑的小細節,如大張偉和音樂青年們彈起吉他唱著歌的簡單快樂;姐妹團互相拆臺鬥嘴不停卻歡笑陣陣,這些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上一個年末時和好友相聚時的狀態,我們依依不捨卻不得不各奔東西,記憶中的笑聲還未散去,這匆匆一年又要結束。雖然節目中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點,沒有預設的故事走向,觀眾甚至沒辦法總結出嘉賓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定位,但這一切恰恰就是生活該有的模樣,淡淡的、溫暖的。

很多人的生活活成了一齣戲,演員們為了各自的目的裝模作樣。看多了,我們開始不懂什麼是愛情,什麼是親情,什麼是自我,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快樂?如果婚姻只是一場利益的爭奪,那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如果友情只是一次付出的博弈,那能否各自安好,我不想在這場戲中沉淪,最後帶上一張長在臉上的面具,心中無情。

我們真的要做沒有喜怒哀樂什麼都不在意的“佛系青年”嗎?或許不是,或許我們想要給身邊的人一個微笑,想要和好友一起做一頓飯,想要唱著歌看星星。忙碌不能成為失去活力的理由,《三個院子》正在用真實的素人、真實的碰撞帶領我們去探索真實的情感需求,探索精神的伊甸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