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世界五大宮之首失落的紫禁秘符

故宮,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完整保留的皇家宮殿遺址, 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其餘為:俄羅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美國華盛頓的白宮)。 它是遺世的寶貴物質文化遺產, 是流傳至今的中華文明基石, 是野心與力量的極致表現。

明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 歷時十四年, 紫禁城宮殿群竣工, 明成帝朱棣遷都北京, 大赦天下, 一片春日繁華景象。 這座古老的宮城徐徐打開大門, 迎接明清兩代五百多年皇權的到來。 無數人曾為它付出生命, 大火、地震、洪水都未曾將它擊垮,

多少權力更迭、宮闈秘史也被深深掩埋在深苑高牆之中。

中國古代, 皇帝們無比信仰天命, 他們把對天神的崇拜轉化為個人信奉, 將統治權與天命捆綁在一起, 也將天地自然的變化歸因於皇帝個人的道德、政治素養等等。 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一說:“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如果天子勤政愛民, 則有祥瑞之兆, 風調雨順;反之, 君主橫徵暴斂, 日食、地震、暴雨荒年等災害就會出現, 預示天命即將終結。

明朝朱元璋出身寒微而登大寶, 對天命深信不疑。 明史記載, 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春, 朱元璋大祀天地於南郊。 祭祀以後, 天氣清明, 大臣們就對朱元璋說:“此陛下敬天之誠所致。 ”

得到天命掌管天下, 因此, 皇帝無論是安家治國還是言行舉止、衣食住行, 都被賦予了象徵意義。 紫禁城則是這種象徵中極具代表性的, 大到選址佈局, 小到材料裝飾, 處處可見天的象徵。

歷代帝王的宮殿都是仿製周禮, 追求天象和諧, 古人稱北極星為帝星, 與之相對的“紫薇恒”星座被認為是帝居,

地上的皇帝效仿之, 將皇宮稱為“紫宮”, 故宮有紫禁城之名就不難理解了。

《呂氏春秋》記載:“擇天下之中而立國, 擇國中而立宮”,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 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 左右對稱, 規劃有序, 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 左祖右社”的營建原則建造, 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 其中, 天子為貴, 上朝起居殿所都位於故宮的中軸線上, 其他宮殿大小、高低、起伏各不相同, 等級秩序森嚴。

城池高築, 高12米, 長3400米的宮牆圍繞了整個故宮8000多間建築, 護城河的水蜿蜒流過, 堅固與靈動, 搭建起深宮的堅實堡壘。

這紅牆碧瓦的宮, 年復一年的矗立著, 雖曾因火災等緣故受到破壞, 但現在的故宮依舊輝煌燦爛, 建築採用的木結構既是死穴, 又是它的保命符, 讓其規避了許多風險, 其中之一就是防地震。

故宮在兩百多場地震中全身而退的秘密, 正是這種特有的木質結構。 在抵制地震災害方面, 古代匠人們的防震設計上幾乎達到現代建築文明的高度。

以中國古建築榫卯和斗拱的結構,

按照1:5的比例, 複製搭建壽康宮的建築模型, 為了盡可能的精准, 中國專業木匠採用了傳統的工具與方式製作, 類比地震晃動的平臺也已準備就緒, 4-5級地震時, 模型有輕微的晃動, 斗拱結構開始受到拉扯, 強度增加到7.5級, 兩面牆轟然倒塌, 而木構架依然穩固如初, 當震級調試到破壞力相當於200萬噸TNT炸藥的9.5級, 模型劇烈搖晃著, 到達10.1級烈度的時候, 開始大幅度的搖動, 但直到30秒的測試結束, 建築模型整個木質框架還是穩穩當當站立著, 只有輕微的位移。

故宮建築中, 採用高大結實的楠木作為立柱原材料, 但柱子並未嵌入地基中, 因此地震發生時, 屋頂依託斗拱騎在柱子上, 柱子有一定的搖晃空間, 不容易被折斷, 避免了整個房屋的坍塌。

另一法寶是橫樑巨著之間的花型支架,被稱為斗拱,呈不規則狀,猶如簷角。由於造型獨特,第一眼看上去,它更像是個花哨的裝飾品。它的拼裝尤為複雜,極為考驗技巧,不需要釘子或膠水,利用不同形狀木塊的空隙互相嵌入,牢固結合的同時,每層還能有所鬆動。如同汽車的減震器,通過零件摩擦與轉動抵消地震的衝擊力。

“以柔克剛”的秘訣,是中國古代道家呈現出的大智慧,正是利用力量的兩種極端,柔與剛的相互轉化,造就和捍衛了這偉大的文明奇跡。

與西方的石頭建築相比,中國古代建築以木制為主,一直到明清皇家建築故宮,仍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探究其因,與統治者奉行陰陽五行學說有關。

五行中以木為貴,生命象徵著生機勃勃的世界,樹木的生長屬性恰恰迎合了統治者渴求朝代興盛壯大的心理。廣大勞動人民也在長期探索中掌握了木材的特性,並能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如:亭苑、宮殿、廟宇等。

天命觀、五行學、儒家、道學,古人善於將思想情感注入到“物”上,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反觀自己,達到人與物的相對融合。基於這一層面,故宮更像是皇家文化的表達符號,情感隱喻隨處可見。

初入故宮,朱砂宮牆,黃琉璃屋頂,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感受是神聖莊嚴、氣勢磅礴。“天玄而地黃”,追溯到華夏文明歷史的起點,奔流不息的黃河養育了炎黃子孫,故此,黃色代表了尊貴,故宮大多數宮殿屋頂鋪陳黃色琉璃瓦,以彰顯地位。紅色意為美好,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意欲喚起人們的敬畏感,體現天子之威儀。

供皇室子孫們讀書的文華殿使用綠瓦,有新生綠芽之意,也是代表鎮靜、寂靜的顏色,暗含希翼後輩修身養性,血脈繼承延綿不斷之心願。文淵閣是故宮的藏書樓,陰陽五行中,黑色是水的象徵,意在克火。因此,工匠們建造時以黑色與綠色琉璃瓦相配,使藏書免遭火災。可見,色彩作為故宮建築完整表現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傳遞建築本身帶來的資訊與豐富的情感變化。

除了顏色,故宮垂脊特有的裝飾構件——走獸,也有著特殊意義,如太和殿上的仙人走獸, “仙人騎雞”領隊,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音suān ní讀“雙泥”)、押魚、獬豸(音xiè zhì讀“謝志”)、鬥牛依次隨之,以神話動物為飾,一方面突出天子位高權重,天下獨尊的身份,其次也有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的情感寄託。像是故宮內多數建築正脊兩端安置的鴟(音chī讀“癡”)吻,是為了防止火災,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然而,鴟吻是裝飾品,畢竟不能真正起到防範火災的作用,可這些有著鮮明封建等級觀念的建築符號,組成了統治者和建造者心中根深蒂固的建築規範。

帝王們祈求風調雨順,祈禱福壽延綿,可歷史的腳步怎麼可能停滯不前呢?24位帝王,或揮灑抱負或碌碌無為,在當太和殿鐘鼓齊鳴,千人頂禮朝拜,高呼“萬歲”,他們心中充滿坐擁江山的激昂;踱步在錯落有致的御花園,堆秀山磴道盤曲,浮碧亭纖巧秀麗,雅趣油然而生,題詞作畫,好不愜意;成王敗寇,垂暮之年,乾清宮暖閣中,走向終結的生命,隨著熄滅的搖曳燭光,只剩下一聲聲長歎。

另一法寶是橫樑巨著之間的花型支架,被稱為斗拱,呈不規則狀,猶如簷角。由於造型獨特,第一眼看上去,它更像是個花哨的裝飾品。它的拼裝尤為複雜,極為考驗技巧,不需要釘子或膠水,利用不同形狀木塊的空隙互相嵌入,牢固結合的同時,每層還能有所鬆動。如同汽車的減震器,通過零件摩擦與轉動抵消地震的衝擊力。

“以柔克剛”的秘訣,是中國古代道家呈現出的大智慧,正是利用力量的兩種極端,柔與剛的相互轉化,造就和捍衛了這偉大的文明奇跡。

與西方的石頭建築相比,中國古代建築以木制為主,一直到明清皇家建築故宮,仍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探究其因,與統治者奉行陰陽五行學說有關。

五行中以木為貴,生命象徵著生機勃勃的世界,樹木的生長屬性恰恰迎合了統治者渴求朝代興盛壯大的心理。廣大勞動人民也在長期探索中掌握了木材的特性,並能以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出來,如:亭苑、宮殿、廟宇等。

天命觀、五行學、儒家、道學,古人善於將思想情感注入到“物”上,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反觀自己,達到人與物的相對融合。基於這一層面,故宮更像是皇家文化的表達符號,情感隱喻隨處可見。

初入故宮,朱砂宮牆,黃琉璃屋頂,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最直觀的視覺感受是神聖莊嚴、氣勢磅礴。“天玄而地黃”,追溯到華夏文明歷史的起點,奔流不息的黃河養育了炎黃子孫,故此,黃色代表了尊貴,故宮大多數宮殿屋頂鋪陳黃色琉璃瓦,以彰顯地位。紅色意為美好,據五行相生相剋之說,意欲喚起人們的敬畏感,體現天子之威儀。

供皇室子孫們讀書的文華殿使用綠瓦,有新生綠芽之意,也是代表鎮靜、寂靜的顏色,暗含希翼後輩修身養性,血脈繼承延綿不斷之心願。文淵閣是故宮的藏書樓,陰陽五行中,黑色是水的象徵,意在克火。因此,工匠們建造時以黑色與綠色琉璃瓦相配,使藏書免遭火災。可見,色彩作為故宮建築完整表現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傳遞建築本身帶來的資訊與豐富的情感變化。

除了顏色,故宮垂脊特有的裝飾構件——走獸,也有著特殊意義,如太和殿上的仙人走獸, “仙人騎雞”領隊,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音suān ní讀“雙泥”)、押魚、獬豸(音xiè zhì讀“謝志”)、鬥牛依次隨之,以神話動物為飾,一方面突出天子位高權重,天下獨尊的身份,其次也有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的情感寄託。像是故宮內多數建築正脊兩端安置的鴟(音chī讀“癡”)吻,是為了防止火災,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然而,鴟吻是裝飾品,畢竟不能真正起到防範火災的作用,可這些有著鮮明封建等級觀念的建築符號,組成了統治者和建造者心中根深蒂固的建築規範。

帝王們祈求風調雨順,祈禱福壽延綿,可歷史的腳步怎麼可能停滯不前呢?24位帝王,或揮灑抱負或碌碌無為,在當太和殿鐘鼓齊鳴,千人頂禮朝拜,高呼“萬歲”,他們心中充滿坐擁江山的激昂;踱步在錯落有致的御花園,堆秀山磴道盤曲,浮碧亭纖巧秀麗,雅趣油然而生,題詞作畫,好不愜意;成王敗寇,垂暮之年,乾清宮暖閣中,走向終結的生命,隨著熄滅的搖曳燭光,只剩下一聲聲長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