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紅樓夢與滿洲松花江文化

吉林省松花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陳景河

“靈河”探源與“絳珠草”的象徵和隱喻

《紅樓夢》開篇的“靈河”, 是指那條江河?很少有人涉足。

傳統紅學對此囫圇莫解:是印度的恒河呢, 還是三峽之長江?或者是“假想”與“虛擬”?

——其中的“假想”與“虛擬”說, 被五六十年代躥紅的小說批評派所全面接受。 因其最符合從西方拿來的文學理論, 也最省力氣, 不用去思考曹雪芹的真假互換、虛實並存的寫作手法, 及其背面所隱寓的“微言大義”。

曹公的《紅樓夢》又恰恰是一部不易看得懂的奇書。 這部書, 奇就奇在“真事隱”——有“真事”隱寓書中。 比如前一篇的“大荒山”隱指長白山, 使出自此山的石頭獲得滿族的巨大象徵, 而產生摧枯拉朽的文化力。 同樣, 如果用滿族的民俗文化去觀照書中的“靈河”, 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 化生為聰明靈慧的林黛玉的絳珠草, 亦是長白山靈草胎生。 你信不信?其中的象徵和隱喻,

將逼使你不得不信。

神草胎生的聰慧美麗的林黛玉, 與石頭頑主賈寶玉產生你死我活的愛情故事, 將石頭與神草文化推向極致。 這段動人而又普通的戀愛故事, 因與滿族這一馬上民族興衰際遇同諧共振, 而獲得新的象徵和隱喻, 作為鮮明而獨特的藝術形象, 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 經久不滅, 熠熠生輝。

靈河, 滿洲的母親河

如果說“大荒山”是《紅樓夢》開篇第一顯要去處的話, 書中絳珠草的出源地——“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以下簡稱“靈河岸畔”), 就是書中另一顯要去處。 靈河是否有確指, 確指哪條江河?關礙甚大, 也是紅學難題之一, 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靈河知何處, 歷來異詞多

《紅樓夢》開篇的“靈河”, 究竟指那條江河,

紅學家涉筆不多, 卻各有異詞。 有說是佛家一個模糊去處的, 有說是印度恒河的。 最通行而省力的說法是“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 既然是作者“假想”, 女主人公變得來路不明, 身份不清, 如水中浮萍, 無根脈可言, 無象徵可尋, 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義更無從談起。 這顯然不符合作者立意宏旨和擬書規律, 也是讀者難以接受的。

《紅樓夢》開篇的“大荒山”, 由女媧補天故事襟帶出來。 “靈河”, 則是姑蘇小鄉宦甄士隱夢中, 從僧道口中聽說而來:

一日, 炎夏永晝, 士隱於書房閑坐, 至手倦拋書, 伏幾少憩, 不覺朦朧睡去。 夢至一處, 不辨是何地方。 忽見那廂來了一憎一道, 且行且談。

只聽道人問道:“你攜了這蠢物, 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

如今現有一段風流公案正該了結, 這一干風流冤家, 尚未投胎入世。 趁此機會, 就將此蠢物夾帶於中。 使他去經歷經歷。 ”那道人道:“原來近日風流冤孽又將造劫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於何方何處?”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 竟是千古未聞的罕事。 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 有絳珠草一株, 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 後來既受天地精華, 複得雨露滋養, 遂得脫卻草胎木質, 得換人形, 僅修成個女體, 終日游於離恨天外, 饑則食蜜青果為膳, 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 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 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 恰今日這神瑛侍者凡心偶熾, 乘此昌明太平朝世, 意欲下凡造曆幻緣,
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號。 警幻亦曾問及, 灌溉之情未償, 趁此倒可了結的。 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 我並無此水可還。 他既下世為人, 我也去下世為人, 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 也償還得過他了。 ’因此一事, 就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 陪他們去了結此案……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宮中, 將蠢物交割清楚, 待這一干風流孽鬼下世已完, 你我再去。 如今雖已有一半落塵, 然猶未全集。 ”道人道:“既如此, 便隨你去來。 ”

這段話有三層意思:甄士隱夢中出現的一僧一道, 樣子是剛剛從大荒山下來, 袖著那塊扇墜大小行將入世的“通靈寶玉”;“西方靈河岸畔”有一株絳珠草, 聽說神瑛侍者“凡心偶熾”, 意欲“下世為人”, 她也要下世為人, 將“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 以報答他的“灌溉之德”;由此絳珠草追隨神瑛侍者入世還淚一事,“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故有金陵十二釵、副釵、又副釵等眾多紅樓女性人物,彙聚大觀園。

那麼,書中絳珠草出源地——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是否有所指呢?傳統紅學對此囫圇莫解。1982年匯校本《紅樓夢》對絳珠草這一出源地有一段重要注解:

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西方靈河岸上: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西方:原指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代印度)。靈河:原指恒河,今印度人猶稱之為“聖水”。三生:指前生、今生和來生,這是佛教轉世投胎的說法。三生石:傳說唐代李源與和尚圓觀交情很好,一次,圓觀對他說:十二年後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和你相見。說完就死了。後來李源如期去杭州,遇見一牧童口唱山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這個牧童就是圓觀的後身。見唐代袁郊《甘澤謠·圓觀》。後常用“三生石”比喻因緣前定。

這一重要解注,代表了傳統紅學對這一地名的解說。西方,原指佛教發源地天竺(古印度);靈河,原指印度的恒河,被古印度稱為“聖水”;“三生石”則須追溯到杭州的天竺寺外。按著這一解注,我們須到佛祖誕生地的西方印度去尋找林黛玉的前身絳珠草,是印度恒河岸畔的絳珠草胎生了可愛的黛玉姑娘。或者還須到杭州的天竺寺去尋訪男女主人公。這顯然是滑稽可笑的。當然,傳統的紅學並沒有把黛玉原型植根到“西天”的印度,只是認為“西方靈河岸畔”是“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

試問,這個“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究竟是佛家的還是道家的呢?從“西方靈河岸上”的“三生石”畔的生靈轉世來看,林黛玉應出源於佛界,佛界卻無有在天為神、在地為草、在世為人的神跡,更找不見胎生為女兒以眼淚惠謝恩神的事例,書中也未見黛玉與佛家妙玉有什麼佛緣;如果用道家來套解,說絳珠草胎生了道姑黛玉,卻未見黛玉有什麼修仙活動,書中也未見黛玉與賈敬、馬道婆之流有什麼瓜葛。因此說,匯校本的注解經不住深問,也無人深問,只能作“囫圇語”,等於沒解注出來,繞過了這一“沼澤地”。

靈河,松阿裡烏拉江

看來,問題癥結在於對“西方靈河”這一去處的判斷和理解。誠如“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的考釋,傳統紅學沒有給出可信的答案,可說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當引入滿族文化歷史來考釋,發現書中“大荒山”,實指滿族出源地的長白山,原本模糊的去處變得“柳暗花明”。同樣,如果我們引入滿族地域文化歷史來觀照絳珠草及其出源,結果就清晰可信了。

《紅樓夢》“太虛幻境”的石牌坊兩邊,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副對聯告訴人們,作者撰寫《紅樓夢》有個規律,凡虛凡幻,皆有真實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寓真實于虛幻,於虛幻中有真實,這是作者極為重要的擬書規律。

由此觀之,“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之中的“西方”,是虛指。上古時代,人們是二維方位觀。凡言西者可與北通,言南者皆可與東通,西與北不是太分[③],“西方靈河”有時可以理解為“北方靈河”。“三生石”用李源與圓觀的典故,意在證明絳珠草與神瑛的前緣。我們萬不可膠柱鼓瑟,到杭州“天竺寺的後山”去尋找絳珠草的出源地,那是徒勞的。杭州既沒有三生石,更不會有什麼絳珠草。

還是那句老話,《紅樓夢》是揭示大清王朝社會生活的,大清王朝是以滿族貴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作為“靈河”這等顯要的去處,絕不會只是毫無寄寓的虛擬,必有確指。就是說,靈河必有所指,絳珠草必有所喻。

清末民初的索隱名家景梅九,談到靈河時舉《清朝前紀》第四篇《建州紀》所言,誠如“玉”(頑石)埋根長白山一樣,“靈河”——“仍不離滿洲發源之地”。

景梅九先生提示我們,只有到滿族的出源地去求索,才有希望破解“靈河之謎”。

靈,神靈;靈河,即有神之河。在滿族出源區域尋找有神之河,非松花江莫屬。松花江滿名稱“松阿裡烏拉”。松,前置語氣詞;阿裡,天之意,烏拉,江河之意,松阿裡烏拉,滿語,天河之意,猶言松花江之水是從神靈的居所流淌下來。松花江源頭的白頭山是東北亞大陸最高的山,北方民族視為“神靈的住所”[⑤],從神山那裡流出的河,自然是有靈之河。何況,松花江確俗稱靈河。

清人林壽圖撰《啟東錄》卷二建州條載:

吉林為滿洲舊國……《新唐書·渤海傳》:“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建州之名,始見於此,今吉林烏拉境。《遼史·營衛志》孝文皇太弟敦睦宮,以渤海建、沈、岩三州戶置。屬州三:建、沈、岩。此建州始遷靈河之南也。《地理志》:屢遭水患,聖宗……(將)此建州再遷靈河之北。

上引《啟東錄》關於建州地理位置,其治所先設靈河之南,因水患再遷靈河之北,記述十分清楚。古建州既然位在“吉林烏拉境”,松花江為過境唯一、也是最大的江河,靈河指松花江當無疑問。

也許有人會提出,林壽圖的《啟東錄》成書於光緒五年(1879),曹雪芹看不到這本書,不可能知道松花江亦稱“靈河”。我想,松花江之稱靈河,應早有其稱,不因林氏記載才有。《元一統志》亦載:“碓觜河,在大寧河金源縣西,東南入建州境,合於靈河……”[⑦]就是說,最遲在元朝時,今吉林境內的松花江,民間已敬稱為靈河,有大寧河匯入。曹雪芹借用來代指松花江,如同用“大荒山”代指長白山一樣,是順理成章的事。再退一步來講,即使曹雪芹不知道百姓敬稱松花江為靈河,僅據大江的滿名“天河”(松阿裡烏拉),在書中據以稱“靈河”,即有神之河,又隱蔽又不失“天河”之意,亦可稱神來之筆。從中可以領略曹雪芹靈動的寫作智慧。

松花江,北方民族的搖籃

松花江,唐魏時稱粟末水,金、元、明初,稱宋瓦江,明宣德年間始稱松花江,取自滿語松阿裡烏拉的音譯。

松花江發源於吉林省白頭山天池。天池水從乘槎河流出,跌入二道白河,河水騰著白浪,從原始森林蜿蜒而出,至兩江地方會頭道白河、富爾河,始稱松花江。江水經撫松西北境,過高山峽谷、丘陵平原,經古老的吉林烏拉地方至扶餘三岔河口,會北來的嫩江,回腸般從西北轉向東北,會牡丹江,過同江而入黑龍江,又有烏蘇里江匯入而奔向鯨海(亦稱東海、日本海)。

松花江從天池出水口至黑龍江入海口,全長1745公里。兩岸森林密佈,草原廣闊,土地肥沃,物產極為豐富。早在二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北方民族,特別是肅慎——滿族族系繁衍生息之地。這個族系的子民無不將松花江視為本民族的母親河,親情可感,敬畏有加。

創世神話,悠遠年代

古老的滿族創世神話裡講,宇宙初始,天母阿布卡赫赫(赫赫,源于滿語佛佛;天女、母親之意)派侍女催動神鼓,開創世界。第一聲鼓,有了藍色的天;第二聲鼓,有了黑色的地;第三聲鼓,有了白色的水;第四聲鼓,點燃了紅色的太陽火;第五聲鼓後,才慢慢地出現生靈萬物和人類……這裡,圓形的神鼓象徵著浩瀚的宇宙,其聲響象徵著宇宙的風雷和神靈的腳步。

這則神話,隱約透露出冰河消退之際,北方先民初創人類文明的資訊。這位滿族的創世女神阿布卡赫赫,就產生於松花江流域。

據人類學家推斷,據今大約2~4萬年前,北方人兩次大規模的北徙,趁著冰河期海平面下降之機,追隨掠食豐美苔蘚植物的動物群,通過裸露的大陸橋,越過白令海峽到達日本列島,到達美洲荒原。埋藏于地下的石刀、石斧,磁鍼般指出北方古人類遷徙路線。古吉林人是否是這些北徙人的滯留者,已不易稽考,但松花江地方是古人類的聚散地是無有異議的。

滿族搖籃,見諸史乘

史學界公認,滿族肅慎族系。肅慎氏通中原最早,唐虞三代數千年不絕,舜帝時就有肅慎氏來朝,以楛矢石砮貢于周朝而見諸史乘。

秦時,向邊陲修馳道,通向東北隅。漢唐以來,置州郡,設路治,文化南來,遂有漢代玄菟、樂浪郡之設置,海東盛國之唐風逾海遠播東瀛,女真人崛起于江左,成就百年霸業。肅慎族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披荊斬棘,耘墾拓殖。自遼而金而元,暨於有清,崛起白山之隅,黑水之濱,龍騰虎躍,金戈鐵馬,南向以制中原,數度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決定性力量。這一奇特的歷史景觀曾使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迷惑不解。松花江流域物產的豐饒,是北方民族崛起的物質條件;“萬物有靈”的薩滿觀念,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是北方民族代起代興的精神力量。女真和滿洲均將松花江視為孕育本民族的母親河。

在人類歷史上,每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建設自己家園時,都經歷過艱辛和苦難,在與自然災害鬥爭中,積累著經驗,形成自己宗教信仰,而凝聚成民族共同體。

大約在1602年,長白山火山爆發,是有史料記載以來世界第二大的火山爆發,其規模僅次於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噴出火山灰不少於100萬千立方米。著名滿族學者富育光先生,早年搜集到一則有關松花江形成的傳說,叫《勇敢的阿渾德》[⑧],說的就是部落人與火山災害鬥爭的故事。當時部落人居住在珊延畢爾罕(白嘩嘩小河)地方,一天突然來了一條火龍,頓時燒焦了森林原野。西倫媽媽(媽媽,滿語,即奶奶。常作為女神的尊稱)領著部族人逃至一環山小河邊。這時,來了兩個小男孩,一個叫諾溫,一個叫阿裡。小哥倆轉眼長成膀大腰圓的巴圖魯,諾溫手持虎神額娘給的虎須槍,阿裡手拿雕神額娘給的雕翎箭,與噴火怪龍展開殊死搏鬥。他們從北海背來冰塊塞住火龍洞,殺死火龍,兄弟倆也英勇犧牲。哥倆的英魂化作兩條大江,一個叫松阿裡江(松花江),一個叫諾溫江(嫩江)。西倫媽媽沿江尋找兩個兒子,哭瞎了雙眼,倒在長白山下,化作溫泉女神,守護大江源頭。

追溯滿族的歷史,最遲也要從建州女真說起。《滿洲通史》載:“建州女真的原居住地在黑龍江流域,十四世紀中期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松花江中下游,以及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一帶。”[⑨]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統一了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後才逐漸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大約明洪武年間,努爾哈赤先世猛哥帖木兒的斡朵裡部,於元末明初,由松花江一帶,南遷至綏芬河、圖們江流域,把本民族天女吞珠果生聖子的神話鎖定在長白山。從此,三江源區的長白山成為滿族的“發祥地”。

女真人南遷之前,主要居住在松花江、圖們江兩岸。東瀕海,北接室韋,地饒山林,田宜麻穀,土產人參、貂皮、東珠、生金、松實等。宋遼時,由於“榷場”的開設,人參採挖和貿易發達起來,成為部族財富的主要來源。“至明代,女真人分佈日廣,采參成了這個民族的支柱性產業,推動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 [⑩]後金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豐饒的“參貂之利”,加之農業的發展,使其很快積蓄起擊滅明朝的力量。

大江神祇,至尊至愛

松花江上的滿族人,在與自然災害鬥爭中開闢自己的家園,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產生了龐大的神靈系統:天母阿布卡赫赫催動神鼓,隆隆聲中創造了宇宙;地母巴那吉額姆碩大的乳房流溢的乳汁,哺育著人祖;生殖女神佛裡朵媽媽以柳葉為媒介,化育出世代子孫;火神拖亞拉哈不惜將自己燒成怪物從天神那兒偷來火種,為人類帶來溫暖、光明和火的文明;歌舞女神瑪克沁媽媽把神諭妙曲傳給族人,從此世上有了歡歌;當天女佛庫倫在布庫瑚裡沐浴誤吞珠果致孕生下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族人有了統領各部的酋長。追溯這些女神的出源,包括天女佛庫倫均出自從長白山出源的大江大河。滿族先民就是在這些女神庇護下,生存、發展、壯大自己,誰也不能低估這些神靈文化產生的民族能動力和凝聚力。

追溯這些尊貴女神的文化淵藪,無不系於長白山和混同江。松花江的兒女,讓自己至尊至愛女神結緣于母親河松花江。每至冰消雪融、春江乍開,族人便聚集江邊,舉行宏大的江祭,用潔淨的江水代酒,隆祭水神木克媽媽,冬天則貯江心潔淨的冰備祭諸神。在族人的心目中,松花江源頭長白山的金樓、銀樓裡,住著一鋪鋪神。

吉林省九台市莽卡鄉東哈村石克特裡氏滿語神本《排神神詞》讚美他們的長白山山神時,唱道:“統帥巴圖魯眾神行於長白山,從銀河般的松花江下來。”[⑫]攝哈占爺是一般滿族人都崇祀的長白山山神之一。據傳,他長著紅鬍子,騎著棗紅馬,挺著長槍,往往是從松花江源頭的長白山而來,為族人扶危解難。

因居地不同,大江支流納殷河、拉林河、尼什哈河等,也同樣住著自己的保護神,同樣受到一代代族人的崇祀。有的供奉朱祿瞞尼(朱祿,滿語,一雙,指長白山二道白河),其神祠曰:“長白山,砬子根基,松花江,浩浩蕩蕩,太爺的聖靈由尼什河下來。啊,神武的形象,騎術精妙的靈聖,朱祿瞞尼……”

同一石姓,居住在老厄河的則供奉自己的神主:“白山老根基的滿人,到松花江兩岸落戶,已經很久很久。頭輩太爺啊,左手持神鏡,右手使長槍,領著三位神主,歷經千山萬水,從老厄河下來……”

從石姓家族三大戶聯唱的神歌,而推知滿洲諸姓,他們對長白山、松花江至誠至愛的最高形式是把祖先神格化,把先祖神靈庇佑的文化因數,貯存於民族的記憶,代代相因。這一對山神、江神的信仰,一旦成為整體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便產生摧枯拉朽力量,而展現松花江地方千載石砮雄風,百年金源霸業。

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敕封長白山興國靈應王;大定二十五年(1185),“有司言:昔太祖征遼,策馬徑渡,江神助順,靈應昭著,宜修祠宇,加賜封爵,廼封神為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⑮]世宗封江為“公”,雖說比封山為“王”低了一級,但禮遇規格不比長白山差,同樣是蓋廟致祭。

大清康熙皇帝對松花江的崇祀比金世宗亦不遜色。康熙十六年(1678)詔封長白山神。“明年複改祭北嶽(此指長白山)、混同江。逾二年始望祭……”就是說,封長白山山神的第二年,改為既祭長白山,又祭松花江。之後祭松花江基本納入國禮,即祭“嶽鎮海瀆”。瀆,河渠。康熙朝明文規定,除了祭祀“江瀆、淮瀆、濟瀆、河瀆,又兀喇——長白山翕河,喬嶽自此始。”明確規定祭長江、淮河、濟水、黃河外,加祭兀喇江,即松花江。祭江的形制和規模“又依松花江導源長白,依望祭北海制行。”

乾隆年間,在松花江建江神廟,祭如北海神廟,祭祀規模和形制之高,堪比海神。

以報答他的“灌溉之德”;由此絳珠草追隨神瑛侍者入世還淚一事,“勾出多少風流冤家來,陪他們去了結此案”,故有金陵十二釵、副釵、又副釵等眾多紅樓女性人物,彙聚大觀園。

那麼,書中絳珠草出源地——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是否有所指呢?傳統紅學對此囫圇莫解。1982年匯校本《紅樓夢》對絳珠草這一出源地有一段重要注解:

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西方靈河岸上: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西方:原指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代印度)。靈河:原指恒河,今印度人猶稱之為“聖水”。三生:指前生、今生和來生,這是佛教轉世投胎的說法。三生石:傳說唐代李源與和尚圓觀交情很好,一次,圓觀對他說:十二年後的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和你相見。說完就死了。後來李源如期去杭州,遇見一牧童口唱山歌:“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這個牧童就是圓觀的後身。見唐代袁郊《甘澤謠·圓觀》。後常用“三生石”比喻因緣前定。

這一重要解注,代表了傳統紅學對這一地名的解說。西方,原指佛教發源地天竺(古印度);靈河,原指印度的恒河,被古印度稱為“聖水”;“三生石”則須追溯到杭州的天竺寺外。按著這一解注,我們須到佛祖誕生地的西方印度去尋找林黛玉的前身絳珠草,是印度恒河岸畔的絳珠草胎生了可愛的黛玉姑娘。或者還須到杭州的天竺寺去尋訪男女主人公。這顯然是滑稽可笑的。當然,傳統的紅學並沒有把黛玉原型植根到“西天”的印度,只是認為“西方靈河岸畔”是“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

試問,這個“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究竟是佛家的還是道家的呢?從“西方靈河岸上”的“三生石”畔的生靈轉世來看,林黛玉應出源於佛界,佛界卻無有在天為神、在地為草、在世為人的神跡,更找不見胎生為女兒以眼淚惠謝恩神的事例,書中也未見黛玉與佛家妙玉有什麼佛緣;如果用道家來套解,說絳珠草胎生了道姑黛玉,卻未見黛玉有什麼修仙活動,書中也未見黛玉與賈敬、馬道婆之流有什麼瓜葛。因此說,匯校本的注解經不住深問,也無人深問,只能作“囫圇語”,等於沒解注出來,繞過了這一“沼澤地”。

靈河,松阿裡烏拉江

看來,問題癥結在於對“西方靈河”這一去處的判斷和理解。誠如“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的考釋,傳統紅學沒有給出可信的答案,可說是“山重水複疑無路”。當引入滿族文化歷史來考釋,發現書中“大荒山”,實指滿族出源地的長白山,原本模糊的去處變得“柳暗花明”。同樣,如果我們引入滿族地域文化歷史來觀照絳珠草及其出源,結果就清晰可信了。

《紅樓夢》“太虛幻境”的石牌坊兩邊,有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副對聯告訴人們,作者撰寫《紅樓夢》有個規律,凡虛凡幻,皆有真實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寓真實于虛幻,於虛幻中有真實,這是作者極為重要的擬書規律。

由此觀之,“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之中的“西方”,是虛指。上古時代,人們是二維方位觀。凡言西者可與北通,言南者皆可與東通,西與北不是太分[③],“西方靈河”有時可以理解為“北方靈河”。“三生石”用李源與圓觀的典故,意在證明絳珠草與神瑛的前緣。我們萬不可膠柱鼓瑟,到杭州“天竺寺的後山”去尋找絳珠草的出源地,那是徒勞的。杭州既沒有三生石,更不會有什麼絳珠草。

還是那句老話,《紅樓夢》是揭示大清王朝社會生活的,大清王朝是以滿族貴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作為“靈河”這等顯要的去處,絕不會只是毫無寄寓的虛擬,必有確指。就是說,靈河必有所指,絳珠草必有所喻。

清末民初的索隱名家景梅九,談到靈河時舉《清朝前紀》第四篇《建州紀》所言,誠如“玉”(頑石)埋根長白山一樣,“靈河”——“仍不離滿洲發源之地”。

景梅九先生提示我們,只有到滿族的出源地去求索,才有希望破解“靈河之謎”。

靈,神靈;靈河,即有神之河。在滿族出源區域尋找有神之河,非松花江莫屬。松花江滿名稱“松阿裡烏拉”。松,前置語氣詞;阿裡,天之意,烏拉,江河之意,松阿裡烏拉,滿語,天河之意,猶言松花江之水是從神靈的居所流淌下來。松花江源頭的白頭山是東北亞大陸最高的山,北方民族視為“神靈的住所”[⑤],從神山那裡流出的河,自然是有靈之河。何況,松花江確俗稱靈河。

清人林壽圖撰《啟東錄》卷二建州條載:

吉林為滿洲舊國……《新唐書·渤海傳》:“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建州之名,始見於此,今吉林烏拉境。《遼史·營衛志》孝文皇太弟敦睦宮,以渤海建、沈、岩三州戶置。屬州三:建、沈、岩。此建州始遷靈河之南也。《地理志》:屢遭水患,聖宗……(將)此建州再遷靈河之北。

上引《啟東錄》關於建州地理位置,其治所先設靈河之南,因水患再遷靈河之北,記述十分清楚。古建州既然位在“吉林烏拉境”,松花江為過境唯一、也是最大的江河,靈河指松花江當無疑問。

也許有人會提出,林壽圖的《啟東錄》成書於光緒五年(1879),曹雪芹看不到這本書,不可能知道松花江亦稱“靈河”。我想,松花江之稱靈河,應早有其稱,不因林氏記載才有。《元一統志》亦載:“碓觜河,在大寧河金源縣西,東南入建州境,合於靈河……”[⑦]就是說,最遲在元朝時,今吉林境內的松花江,民間已敬稱為靈河,有大寧河匯入。曹雪芹借用來代指松花江,如同用“大荒山”代指長白山一樣,是順理成章的事。再退一步來講,即使曹雪芹不知道百姓敬稱松花江為靈河,僅據大江的滿名“天河”(松阿裡烏拉),在書中據以稱“靈河”,即有神之河,又隱蔽又不失“天河”之意,亦可稱神來之筆。從中可以領略曹雪芹靈動的寫作智慧。

松花江,北方民族的搖籃

松花江,唐魏時稱粟末水,金、元、明初,稱宋瓦江,明宣德年間始稱松花江,取自滿語松阿裡烏拉的音譯。

松花江發源於吉林省白頭山天池。天池水從乘槎河流出,跌入二道白河,河水騰著白浪,從原始森林蜿蜒而出,至兩江地方會頭道白河、富爾河,始稱松花江。江水經撫松西北境,過高山峽谷、丘陵平原,經古老的吉林烏拉地方至扶餘三岔河口,會北來的嫩江,回腸般從西北轉向東北,會牡丹江,過同江而入黑龍江,又有烏蘇里江匯入而奔向鯨海(亦稱東海、日本海)。

松花江從天池出水口至黑龍江入海口,全長1745公里。兩岸森林密佈,草原廣闊,土地肥沃,物產極為豐富。早在二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北方民族,特別是肅慎——滿族族系繁衍生息之地。這個族系的子民無不將松花江視為本民族的母親河,親情可感,敬畏有加。

創世神話,悠遠年代

古老的滿族創世神話裡講,宇宙初始,天母阿布卡赫赫(赫赫,源于滿語佛佛;天女、母親之意)派侍女催動神鼓,開創世界。第一聲鼓,有了藍色的天;第二聲鼓,有了黑色的地;第三聲鼓,有了白色的水;第四聲鼓,點燃了紅色的太陽火;第五聲鼓後,才慢慢地出現生靈萬物和人類……這裡,圓形的神鼓象徵著浩瀚的宇宙,其聲響象徵著宇宙的風雷和神靈的腳步。

這則神話,隱約透露出冰河消退之際,北方先民初創人類文明的資訊。這位滿族的創世女神阿布卡赫赫,就產生於松花江流域。

據人類學家推斷,據今大約2~4萬年前,北方人兩次大規模的北徙,趁著冰河期海平面下降之機,追隨掠食豐美苔蘚植物的動物群,通過裸露的大陸橋,越過白令海峽到達日本列島,到達美洲荒原。埋藏于地下的石刀、石斧,磁鍼般指出北方古人類遷徙路線。古吉林人是否是這些北徙人的滯留者,已不易稽考,但松花江地方是古人類的聚散地是無有異議的。

滿族搖籃,見諸史乘

史學界公認,滿族肅慎族系。肅慎氏通中原最早,唐虞三代數千年不絕,舜帝時就有肅慎氏來朝,以楛矢石砮貢于周朝而見諸史乘。

秦時,向邊陲修馳道,通向東北隅。漢唐以來,置州郡,設路治,文化南來,遂有漢代玄菟、樂浪郡之設置,海東盛國之唐風逾海遠播東瀛,女真人崛起于江左,成就百年霸業。肅慎族系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披荊斬棘,耘墾拓殖。自遼而金而元,暨於有清,崛起白山之隅,黑水之濱,龍騰虎躍,金戈鐵馬,南向以制中原,數度成為改變中國歷史的決定性力量。這一奇特的歷史景觀曾使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迷惑不解。松花江流域物產的豐饒,是北方民族崛起的物質條件;“萬物有靈”的薩滿觀念,產生巨大的凝聚力,是北方民族代起代興的精神力量。女真和滿洲均將松花江視為孕育本民族的母親河。

在人類歷史上,每個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建設自己家園時,都經歷過艱辛和苦難,在與自然災害鬥爭中,積累著經驗,形成自己宗教信仰,而凝聚成民族共同體。

大約在1602年,長白山火山爆發,是有史料記載以來世界第二大的火山爆發,其規模僅次於印尼的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噴出火山灰不少於100萬千立方米。著名滿族學者富育光先生,早年搜集到一則有關松花江形成的傳說,叫《勇敢的阿渾德》[⑧],說的就是部落人與火山災害鬥爭的故事。當時部落人居住在珊延畢爾罕(白嘩嘩小河)地方,一天突然來了一條火龍,頓時燒焦了森林原野。西倫媽媽(媽媽,滿語,即奶奶。常作為女神的尊稱)領著部族人逃至一環山小河邊。這時,來了兩個小男孩,一個叫諾溫,一個叫阿裡。小哥倆轉眼長成膀大腰圓的巴圖魯,諾溫手持虎神額娘給的虎須槍,阿裡手拿雕神額娘給的雕翎箭,與噴火怪龍展開殊死搏鬥。他們從北海背來冰塊塞住火龍洞,殺死火龍,兄弟倆也英勇犧牲。哥倆的英魂化作兩條大江,一個叫松阿裡江(松花江),一個叫諾溫江(嫩江)。西倫媽媽沿江尋找兩個兒子,哭瞎了雙眼,倒在長白山下,化作溫泉女神,守護大江源頭。

追溯滿族的歷史,最遲也要從建州女真說起。《滿洲通史》載:“建州女真的原居住地在黑龍江流域,十四世紀中期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松花江中下游,以及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一帶。”[⑨]滿族是以建州女真為核心,統一了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後才逐漸形成民族共同體的。大約明洪武年間,努爾哈赤先世猛哥帖木兒的斡朵裡部,於元末明初,由松花江一帶,南遷至綏芬河、圖們江流域,把本民族天女吞珠果生聖子的神話鎖定在長白山。從此,三江源區的長白山成為滿族的“發祥地”。

女真人南遷之前,主要居住在松花江、圖們江兩岸。東瀕海,北接室韋,地饒山林,田宜麻穀,土產人參、貂皮、東珠、生金、松實等。宋遼時,由於“榷場”的開設,人參採挖和貿易發達起來,成為部族財富的主要來源。“至明代,女真人分佈日廣,采參成了這個民族的支柱性產業,推動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 [⑩]後金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豐饒的“參貂之利”,加之農業的發展,使其很快積蓄起擊滅明朝的力量。

大江神祇,至尊至愛

松花江上的滿族人,在與自然災害鬥爭中開闢自己的家園,在萬物有靈觀念支配下,產生了龐大的神靈系統:天母阿布卡赫赫催動神鼓,隆隆聲中創造了宇宙;地母巴那吉額姆碩大的乳房流溢的乳汁,哺育著人祖;生殖女神佛裡朵媽媽以柳葉為媒介,化育出世代子孫;火神拖亞拉哈不惜將自己燒成怪物從天神那兒偷來火種,為人類帶來溫暖、光明和火的文明;歌舞女神瑪克沁媽媽把神諭妙曲傳給族人,從此世上有了歡歌;當天女佛庫倫在布庫瑚裡沐浴誤吞珠果致孕生下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族人有了統領各部的酋長。追溯這些女神的出源,包括天女佛庫倫均出自從長白山出源的大江大河。滿族先民就是在這些女神庇護下,生存、發展、壯大自己,誰也不能低估這些神靈文化產生的民族能動力和凝聚力。

追溯這些尊貴女神的文化淵藪,無不系於長白山和混同江。松花江的兒女,讓自己至尊至愛女神結緣于母親河松花江。每至冰消雪融、春江乍開,族人便聚集江邊,舉行宏大的江祭,用潔淨的江水代酒,隆祭水神木克媽媽,冬天則貯江心潔淨的冰備祭諸神。在族人的心目中,松花江源頭長白山的金樓、銀樓裡,住著一鋪鋪神。

吉林省九台市莽卡鄉東哈村石克特裡氏滿語神本《排神神詞》讚美他們的長白山山神時,唱道:“統帥巴圖魯眾神行於長白山,從銀河般的松花江下來。”[⑫]攝哈占爺是一般滿族人都崇祀的長白山山神之一。據傳,他長著紅鬍子,騎著棗紅馬,挺著長槍,往往是從松花江源頭的長白山而來,為族人扶危解難。

因居地不同,大江支流納殷河、拉林河、尼什哈河等,也同樣住著自己的保護神,同樣受到一代代族人的崇祀。有的供奉朱祿瞞尼(朱祿,滿語,一雙,指長白山二道白河),其神祠曰:“長白山,砬子根基,松花江,浩浩蕩蕩,太爺的聖靈由尼什河下來。啊,神武的形象,騎術精妙的靈聖,朱祿瞞尼……”

同一石姓,居住在老厄河的則供奉自己的神主:“白山老根基的滿人,到松花江兩岸落戶,已經很久很久。頭輩太爺啊,左手持神鏡,右手使長槍,領著三位神主,歷經千山萬水,從老厄河下來……”

從石姓家族三大戶聯唱的神歌,而推知滿洲諸姓,他們對長白山、松花江至誠至愛的最高形式是把祖先神格化,把先祖神靈庇佑的文化因數,貯存於民族的記憶,代代相因。這一對山神、江神的信仰,一旦成為整體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便產生摧枯拉朽力量,而展現松花江地方千載石砮雄風,百年金源霸業。

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172),敕封長白山興國靈應王;大定二十五年(1185),“有司言:昔太祖征遼,策馬徑渡,江神助順,靈應昭著,宜修祠宇,加賜封爵,廼封神為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⑮]世宗封江為“公”,雖說比封山為“王”低了一級,但禮遇規格不比長白山差,同樣是蓋廟致祭。

大清康熙皇帝對松花江的崇祀比金世宗亦不遜色。康熙十六年(1678)詔封長白山神。“明年複改祭北嶽(此指長白山)、混同江。逾二年始望祭……”就是說,封長白山山神的第二年,改為既祭長白山,又祭松花江。之後祭松花江基本納入國禮,即祭“嶽鎮海瀆”。瀆,河渠。康熙朝明文規定,除了祭祀“江瀆、淮瀆、濟瀆、河瀆,又兀喇——長白山翕河,喬嶽自此始。”明確規定祭長江、淮河、濟水、黃河外,加祭兀喇江,即松花江。祭江的形制和規模“又依松花江導源長白,依望祭北海制行。”

乾隆年間,在松花江建江神廟,祭如北海神廟,祭祀規模和形制之高,堪比海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