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30種好書|于殿利總經理2017年度薦書

2017年,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薦書專欄

都會如約為您精選當月的3種好書

這裡匯總的是今年的30種

感謝親們一年的陪伴

讓我們用閱讀

收藏回憶, 開啟明天

人類文明發展歷程表明, 文化強國的先行基礎是打造出版強國, 而文化自信是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的關鍵, 更是出版實現其強國價值的關鍵。 我認為, 出版人的文化自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妄自菲薄, 不崇洋媚外;不妄自尊大, 不盲目排外;展現多樣性, 追求“公約數”。

——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民族的人格》

張元濟先生誕辰150年

商務印書館120年紀念特藏

鈐張元濟印和商務建館120年紀念章

2017年合璧雙鈐印本

敬贈商務舊款藏書票一份

一版一次限量印製, 獨一無二

1937年5月, 商務印書館發行了一本小冊子, 廣為流傳。 “只要堅守中華民族的可貴人格, 民族精神就在,

國家就不會滅亡。 ” 中國古代八位義士講述什麼是中華民族的人格。

2.《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全三冊)

三代學人跨越百年的學術接力

寫真手法摹繪369位學人的畫像

畫、文、書“三絕”

毛澤東主席曾視為佳作之書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題簽推薦

葉衍蘭、葉恭綽編,

陳祖武校補

康有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廣生、蔡元培、于右任、羅振玉、譚延闓、郭沫若、陳叔通等皆有序跋或題簽。

全書原分兩集出版, 第一集是葉衍蘭積三十年之力搜集而成, 並撰有小傳, 用小楷書寫, 但生前並未印行, 其孫葉恭綽繼承祖父遺志,

先於1928 年將第一集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問世。 以後即著手繼續搜集, 經二十年之久, 又得200人, 編為第二集, 由江西畫師楊鵬秋摹繪, 並私人出資, 由珂羅版社影印出版。

3.《中華傳統禮儀概要》

禮儀乃文化之基, 為人處世之本

系統瞭解中華禮儀的體系和精髓

禮是文明民族的標誌, 世界上任何一個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 中華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 中國禮儀有著鮮明的東方特色。 因此, 知曉甚或學習傳統禮儀, 不僅是自身修養的一部分, 也是文化繼承的一部分。

4.《泉州文庫》

甄選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的

千年地方文獻珍品

150部250餘種

馬可波羅心中的“光明之城”

海濱鄒魯 文獻之邦

一套書瞭解影響世界的泉州文化

著名學者饒宗頤先生特為本叢書題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品力作

比屋弦誦,人文為閩最。

見載於史籍的泉州著作家有1426人,

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泉州人著述、出版者13種。

太多的泉州人,為世界帶來了太多的第一次:

《泉州文庫》收錄了《閩海贈言》《續武經總要》《皋軒文編》《駱台晉先生文集》《紡授堂詩文集》《趙注孫子十三篇》等共150部250餘種作品,目前已出以上6種。是一套有一定規模、自成體系、比較完整、概括泉人著作風貌、反映泉州千餘年文化發展脈絡的地方文獻叢書。始唐迄清,原著點校。

5.《白雲堂畫論畫法》

作畫者必備參考書

中國現代著名國畫藝術大師黃君璧親自繪畫示範

作家、畫家劉墉執筆

《白雲堂畫論畫法》的出版,當是君璧先生有鑑於此,而苦心將他七十餘年致力繪事所得之精華公諸於世。

—— 前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癸淼

6.《箋譜雅集》

中國箋紙藝術的典藏之作

讓中國傳統文化之大美回歸生活

各集精選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126幅頂級箋紙佳作

匯箋譜“三最”於一集:

我國最早的箋譜:《蘿軒變古箋譜》

印製技術最高的箋譜:《十竹齋箋譜》

雕版彩箋絕唱:《北平箋譜》

箋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形式。中國古代以書信傳遞資訊,在信紙上描繪各種圖案,就稱為箋紙。將雅致箋紙編輯成冊,即為箋譜。箋紙自南北朝源起以後,一直是文人雅士鍾愛之物。

一集三本,均採用宣紙印刷,線裝裝訂,保存了三種箋譜的原真性;

所用宣紙來自安徽涇縣的特製手工宣紙,其檀皮含量達到30%以上,非常實用耐用,即可以收藏,也可以做信紙使用;

木盒採用樟木和紅酸枝木製作,書香木香沁人心脾。

二、看世界

7.《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120年紀念版·分科本)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

收藏人類經典,增長個人智慧

為紀念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我們整體推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的分科本,延續傳統分為橙色、綠色、藍色、黃色和赭石色五類,對應收錄哲學、政治·法律·社會學、經濟、歷史·地理和語言學等學科的學術經典著作,既利於文化積累,又便於研讀查考。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分科本總計700種:其中,哲學類255種,政治、法律、社會學類165種,歷史、地理類135種,經濟學類130種,語言學類15種。

190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嚴複翻譯的《天演論》。如果從那時算起,漢譯名著已經走過112年。曾翻譯了包括《社會契約論》、《思想錄》、《法國革命論》等7種傳世甚廣的“漢譯名著”的學者何兆武先生說,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在於開放和包容,無論何時,如果想走得更遠,必須先看得更遠,而想看得更遠,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

漢譯名著被譽為“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汝信先生認為:“中國多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受到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些重要的外國學術著作的薰陶、教育和培養。可以說,對於推動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恐怕它的作用完全不亞於一個社會科學的大學。”

8.《天演論·茶花女遺事》

商務印書館120年紀念特藏

近代翻譯史上最重磅的兩本書

原汁原味的“民國范兒”

嚴譯《天演論》開時代之風氣,由商務之出版而天下聞名,本以特具象徵,又“一·二八”事變,商務劫難之下,浴火重生,迅疾恢復生產,絕無屈服,堪稱中國文化的脊樑。

而《茶花女遺事》則是鉛字排印,現代裝幀,是為現代出版之象徵。作為最早引入國內的西方文學作品之一,《茶花女遺事》為舉國士人打開了通向世界文藝的視窗。

9.《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巨著,歷時二十年結選撰而成

從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歷史

布羅代爾誕辰115周年紀念

作為集大成之作,本書不僅展示出布羅代爾的博學廣聞和駕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體現了年鑒學派對長時段和經濟社會結構兩個維度的重視和研究,而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方面所引發的爭辯也使其更具長久的魅力。

10.《世界報業考察記》

炸不毀的報業遺珍,86載失而復得

全部遺稿影印件和全書整理稿首次結集出版

致敬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創者、愛國報人戈公振先生

戈公振——第一個近距離觀察世界現代巨型日報的中國人。沒有誰比他更合適去考察世界報業了。

1927-1928年戈公振自費出國考察,回國後,戈氏曾將考察期間收集的各類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纂成《世界報業考察記》一書,擬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但上海一·二八抗戰期間,該書書稿及印版全部毀於戰火,這段重要學術活動遂成為塵封往事,至今仍是中國新聞史上一樁憾事。

所幸的是,上世紀50年代戈氏後人將其藏書和手稿捐給了上海圖書館,該館研究人員在整理手稿過程中發現了該書的手稿,並附圖數十幅,手稿中還有當年商務印書館寄給作者的排版校樣,以及編輯和作者對於版式的批註說明。

11.《英國人: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

榮獲1993年沃爾夫森歷史獎

1992年本書第一版問世

隨即在聯合王國和其他地方激起

一場關於國家身份的大討論

本書運用史料豐富

並配有大量18、19世紀的政治諷刺畫

趣味盎然,引人入勝

本書向我們描述了那些對“英國性”形成至關重要的事件,如新教信仰、統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變化、英法戰爭、女權發展、天主教徒解放運動等,揭示了大不列顛如何凝聚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歷程,也通過歷史維度向我們展示了“英國性”日後的發展方向。

12.《共同的聲音:“一帶一路”高端訪談錄》

“一帶一路”從中國方案成長為國際共識的見證

與100多位國際政要、商業領袖和學界精英深度訪談

現在“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過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確、合作共識更加廣泛、建設成果更加豐富、“朋友圈”不斷擴員的新階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巡視員歐曉理

三、博物與自然

13.《探尋自然的秩序》

一本書瞭解近300年西方博物學傳統

瞭解三個世紀以來對自然界進行研究的迷人故事

博物學是否僅僅意味著收集蝴蝶和花朵呢?

只有在阿爾弗雷德 ·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於《牆縫裡的花》(“ 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一詩中提到的意義上才是:

牆縫裡的花呵,

我從裂縫中將你采出,

捧你在手心,連根一起,

花呵—倘若我能理解

你的全部,從根到花,

那我也必能理解上帝和人類。

法伯考察了近三個世紀以來的博物學傳統。法伯認為,博物學是介於“民間生物學”和主流科學之間的傳統。“博物學與早先的‘民間生物學’的區別在於,博物學家們試圖根據共有的潛在特徵為動物、植物和礦物分組,並利用理性的、成體系的方法給在自然中發現的變異建立秩序,否則這些變異將太多而難以應對。”博物學與現代科學的區別主要在於現代科學更加依賴實驗。

14.《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思考地球命運和人類未來的經典著作

地球生理學和蓋婭科學的經典著作,提出“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超級個體”的全新理論,書寫了生命綿延的地球傳記 。

“正如人體是由細胞構成一樣,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有機體……最為重要的是地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些個別生物物種的健康。”

作者拉伍洛克1990年獲得由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第一屆阿姆斯特丹環境獎。

15.《愛上植物的第一本書》

和孩子一起愛上植物的第一本導覽書

曾經的“植物學逃兵”,現在的“植物達人”

告訴你什麼是“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心情

3個步驟,7天時間,

“相遇、瞭解、探索”,

你將可輕鬆學會觀察、傾聽植物

並且愛上“她”

16.《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兩百餘年的南極洲歷史

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極探險史

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做序

本書講述了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探險、科考及地緣政治史。作者遍查歐洲、美洲和澳洲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史實,細緻考證,使得南極洲兩百餘年的歷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面前。

譯者李占生,多年隨外交部組建的政府代表團出席海洋、南極的國際會議,參加過南極礦產資源和南極環境保護的國際談判。1988年曾親手將“中山”旗幟插在南極拉斯曼丘陵之上,參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過程。

前後環襯遙相呼應,完成南極洲從18世紀至今,從無主之地、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一次宏大呈現。

17.《醉酒的植物學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亞馬遜園藝百科類銷售書第一名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評委推薦獎

北卡羅來納圖書獎

蘋果比人類的DNA還複雜?

茅臺酒差點把白宮點著?

最早的葡萄酒發現於西元前7000年的中國陶器碎片上?

酒裡藏著哪些跟植物有關的秘密?

如何優雅地在各種場合喝酒?

東西方酒文化為什麼那麼不同?

多一種與植物親近的方式:看得見的美好,更要喝出來。

咂口小酒,讀一本植物之書至微醉。

18.《茶典》

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八種經典茶書結集

中國歷代名家“茶”主題書畫擷珍

茶文化百科全書

文:八大著作,“茶”經典全網羅

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收錄《茶經》《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東溪試茶錄》《續茶經》《煎茶水記》八種茶學著作。

主題涉及種茶、採茶、制茶、選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個方面撰寫了多部茶學著作。

《續茶經》(部分)

畫:十大名家,“茶”畫作匯經典

陳洪綬、唐寅、劉松年、趙原、金農、王蒙、仇英、文徵明、米芾、蘇軾。精選中國歷代“茶”主題傳世書畫珍品,45克宣紙全彩印刷。

《品茶圖》《事茗圖》《盧仝烹茶圖》《陸羽烹茶圖》《玉川先生煎茶圖》《煮茶圖》等傳世經典,營造澄明詩意的閱讀氛圍。

四、流金歲月

19.《流金文叢》

大家的小書

現當代文人墨客的性情之作

流沙是歲月之花,流金是歲月之果。

我們出版這套“流金文叢”,旨在梳理扒抉現當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閒適的零墨散箋。這些作品多為作者在月光裡、芭蕉下、古硯邊搦管揮毫的閒情偶寄,或是在花箋上信手點染的斗方小品。這些佳構華章,曾星散在歷史卷宗的字行間,有的不大為人注目,我們將這些吉光片羽珠串結集於斯。

見日之光長勿相忘,

惟陰霾時才成孤影。

願人長壽,記憶常春。

—— 金克木

書目:

(1)《楊憲益詩文》楊憲益 著/吳曉梅 選編

(2)《漂泊者》金克木 著/張昌華 選編

(3)《金陵五記》黃裳 著

(4)《舊時淮水東邊月》盧前 著/盧佶 選編

(5)《梓室隨筆》陳從周 著/張昌華 選編

(6)《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蘇雪林 著/張昌華 選編

20.《碎金文叢》(第四輯)

大師如何讀書治學

——問學的路徑,研究的細節,求知的人生

民國學術元氣淋漓的面貌與大師們做學問的方式密切相關,“碎金文叢”的精裝小叢書,意在展現民國學人的學術歷程和治學細節。

學問一事,見微而知著,雖片言鱗爪,卻渾然一體。《碎金文叢》以“輯零碎而顯真知”的方式,追尋大師們求學問道的足跡,尋找通往學術經典之路。近日叢書新推出了第四輯,收錄新書六種:

書目:

(1)《蓮生書簡》:著名史學家楊聯陞先生的書信集,所收書信多為首次整理。

(2)《林庚〈中國新文學史略〉》:新近整理的林庚先生關於新文學的講義。

(3)《墨戲》:著名美術史大家滕固先生的西文文章集,皆經過了精心翻譯和校訂,展現了滕固先生融匯中西的學術面貌,彌補了美術史學的空缺。

(4)《古詩十九首初探》:著名學者馬茂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消失於坊間30餘年後,再次經精心編校後出版

(5)《西遊記漫話》:林庚先生晚年研究《西遊記》的代表著作

(6)《芳草茵茵》:當年由費孝通先生親自編選的田野筆記集

21.《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文所以載道

猶車所以載物

有文方有道

“名家小書”講述百餘年前火車進入中國的艱難與屈辱,回望今日為世界矚目的中國高鐵。通過火車,發現車廂內外的社會鏡像、山河大地鐵道上的人生景觀。

火車賓士遊弋在新的時空和文明之流裡,夾雜著驚恐、悠閒、屈辱和驕傲。在火車裡的中國文學史文化史,近代文學中火車意象的名家小書。

根據第一手資料與歷史時序展開敘述,數十幅從大量報刊雜誌挑選的歷史性圖像,生動呈現五四新文學、鴛鴦蝴蝶派、新感覺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學作品,並對經典性文本作細讀演繹。

22.《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

全景式記錄九十四年風雨歷程

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人生

一部意味深長的口述歷史

馮老給了我一個在正定建榮國府的理由。

—— 習近平《我的文學情緣》

你簡直就是我小說中的人物。

—— 金庸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專案中心歷時三年訪問整理,錄音後轉換成文。

馮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終定稿,並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圖片。

23.《改革大道行思錄》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且行且思的珍貴記錄

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推薦讀本

58篇文章,從改革思考到書林記事

把脈中國經濟發展、找准經濟轉型方向

理解具體改革措施、探尋未來發展出路

開啟改革新征程

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問題和前景

市場賦予力量 競爭帶來繁榮

改革方向已明 關鍵在於執行

具體改革項目研究

價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步

把土地經營權還給農民

把醫療費用的籌措與醫療服務的提供分開

讀書·懷人·記事

一位社會科學家追求真知的歷程

學術勇氣與社會擔當

執著專業精神,砥礪理論勇氣——錢穎一、許成鋼教授獲獎賀詞

本書彙集了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2013—2017年的重要文章,反映了他對於影響中國改革和發展的諸多重大問題的思考。本書收入的文章,既有對改革總體方案、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模式轉型等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也有對“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產權保護、制度反腐等經濟社會議題的精湛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關心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人士閱讀。

24.《國史通鑒》

一套書瞭解中國歷史

用學術態度撰寫的“普及性”歷史著作

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要想酣暢淋漓瞭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著名歷史學教授方志遠再度攜手央視《百家講壇》,從頭細論中國史,鑒古明今,發人深省。

五、文化的力量

25.《詩的八堂課》

中國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

中國人的詩也是舌尖上的詩

中國人與生俱來地能夠品味詩的味道

詩總是要打動你,才有意義;

打動最多人的,就是好詩。

詩是一加一等於三也等於零的那種東西,是一切堅固的東西忽然煙消雲散時,看到的那個三、那個零。

——江弱水

該書出版後好評不斷,被學界稱為“上乘的談藝之作”。作者功力深湛,文采斐然,活潑而不拘泥,有著極為清晰的脈絡,環環相扣,整體性強。這本書介於專著、批評與講義三種角色之間。有讀者讚譽:該書可為第一 流的教材。

26.《槐市書話》

講述書籍的故事和命運的故事

記錄中國古籍拍賣的重要歷史

領略古書流轉的瑰奇歷史

宋蘇軾《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台。”

其中的典故“蘭台”,是漢代官家藏書之地,“槐市”是書籍交易之地。

槐市,是中國書籍售賣的早期市場,也是讀書人聚會、貿易、進行學術和思想交流的場所。

27.《學術的重和輕》

學識的“厚重”與文筆的“輕靈”完美結合

以輕快的文字寫出深刻的見解

在學術的“重”與“輕”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28.《俄羅斯抒情詩選》

一本書讀懂跨越三百年的俄羅斯浪漫詩風

精選66位俄羅斯最具代表性詩人的抒情詩佳作

西方任何一國的文學在生活中出現的時候,都不曾具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速度,發出了這麼強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輝……全世界都驚訝於它的美和力量。

—— 高爾基

俄羅斯風景有一種神秘的美,大凡看過俄羅斯風景的人們,對那種美的愛惜之情,似乎都會繼續懷念至死為止。

—— 法國作家 莫洛亞

“最偉大的道德頌詩”

“俄國詩歌的太陽”

“俄國文學之父”

“俄羅斯詩人之父”

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

……

《俄羅斯抒情詩選》以俄漢對照的方式完美展現了詩歌的格律,使讀者能在吟誦原詩的同時,體會中文譯詩的奧妙。除此之外,本書還選錄了在國外廣為流傳但在國內尚未介紹的經典詩篇,對於廣大俄語讀者和詩歌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佳音。

29.《新華大字典》

說文解字,提示文化密碼

博古通今,探尋知識源流

收字約3萬個,涵蓋古今常用字和疑難字。

大中學生、語文教師、文字工作者案頭必備字典。

適合現代讀者使用的新型字典,

滿足用字量大的讀者閱讀和書寫需要。

選字嚴謹實用,包含《十三經》等經典文獻用字。

釋義簡明準確,突出顯示字義發展脈絡。

例證精當豐富,兼顧時代性與歷史性。

列有拼音、部首、筆劃等檢索方式,查檢方便。

30.“語文教師小叢書”

大家經典小書,語文教師必備

精選作者,中國本土學術大家

篇幅適中的經典之作,涵蓋語文相關學術領域

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特點,綜合性、實踐性

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大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承載這類知識的圖書品種十分豐富。那些為語文教師所公認的經典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思想和學術價值,值得反復閱讀。

本叢書選擇語文教育相關領域中為學界所公認和熟知的大家經典,彙編成“語文教師小叢書”,陸續編輯,分輯印行,即便于教師研讀查考,又有利於文化積累。

2017年推薦書目

3月

1.《中華民族的人格》

2.《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

3.《詩的八堂課》

4月

4.《國史通鑒》

5.《學術的重和輕》

6.《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5月

7.《共同的聲音:“一帶一路”高端訪談錄》

8.《天演論·茶花女遺事》

9.《英國人: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

6月

10.《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11.《醉酒的植物學家——創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

12.《探尋自然的秩序》

7月

13.《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全三冊)

14.《白雲堂畫論畫法》

15.《俄羅斯抒情詩選》

8月

16.《新華大字典》

17.“語文教師小叢書”

18.《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9月

19.《箋譜雅集》

20.《愛上植物的第一本書》

21.《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10月

22.《中華傳統禮儀概要》

23.《茶典》

24.《槐市書話》

11月

25.《泉州文庫》

26.《改革大道行思錄:吳敬璉近文選(2013—2017)》

27.《世界報業考察記》

12月

28.《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分科本)

29.《流金文叢》

30.《碎金文叢》(第四輯)

比屋弦誦,人文為閩最。

見載於史籍的泉州著作家有1426人,

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泉州人著述、出版者13種。

太多的泉州人,為世界帶來了太多的第一次:

《泉州文庫》收錄了《閩海贈言》《續武經總要》《皋軒文編》《駱台晉先生文集》《紡授堂詩文集》《趙注孫子十三篇》等共150部250餘種作品,目前已出以上6種。是一套有一定規模、自成體系、比較完整、概括泉人著作風貌、反映泉州千餘年文化發展脈絡的地方文獻叢書。始唐迄清,原著點校。

5.《白雲堂畫論畫法》

作畫者必備參考書

中國現代著名國畫藝術大師黃君璧親自繪畫示範

作家、畫家劉墉執筆

《白雲堂畫論畫法》的出版,當是君璧先生有鑑於此,而苦心將他七十餘年致力繪事所得之精華公諸於世。

—— 前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癸淼

6.《箋譜雅集》

中國箋紙藝術的典藏之作

讓中國傳統文化之大美回歸生活

各集精選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126幅頂級箋紙佳作

匯箋譜“三最”於一集:

我國最早的箋譜:《蘿軒變古箋譜》

印製技術最高的箋譜:《十竹齋箋譜》

雕版彩箋絕唱:《北平箋譜》

箋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形式。中國古代以書信傳遞資訊,在信紙上描繪各種圖案,就稱為箋紙。將雅致箋紙編輯成冊,即為箋譜。箋紙自南北朝源起以後,一直是文人雅士鍾愛之物。

一集三本,均採用宣紙印刷,線裝裝訂,保存了三種箋譜的原真性;

所用宣紙來自安徽涇縣的特製手工宣紙,其檀皮含量達到30%以上,非常實用耐用,即可以收藏,也可以做信紙使用;

木盒採用樟木和紅酸枝木製作,書香木香沁人心脾。

二、看世界

7.《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120年紀念版·分科本)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

收藏人類經典,增長個人智慧

為紀念商務印書館成立120周年,我們整體推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的分科本,延續傳統分為橙色、綠色、藍色、黃色和赭石色五類,對應收錄哲學、政治·法律·社會學、經濟、歷史·地理和語言學等學科的學術經典著作,既利於文化積累,又便於研讀查考。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分科本總計700種:其中,哲學類255種,政治、法律、社會學類165種,歷史、地理類135種,經濟學類130種,語言學類15種。

190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嚴複翻譯的《天演論》。如果從那時算起,漢譯名著已經走過112年。曾翻譯了包括《社會契約論》、《思想錄》、《法國革命論》等7種傳世甚廣的“漢譯名著”的學者何兆武先生說,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在於開放和包容,無論何時,如果想走得更遠,必須先看得更遠,而想看得更遠,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

漢譯名著被譽為“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汝信先生認為:“中國多少代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受到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些重要的外國學術著作的薰陶、教育和培養。可以說,對於推動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恐怕它的作用完全不亞於一個社會科學的大學。”

8.《天演論·茶花女遺事》

商務印書館120年紀念特藏

近代翻譯史上最重磅的兩本書

原汁原味的“民國范兒”

嚴譯《天演論》開時代之風氣,由商務之出版而天下聞名,本以特具象徵,又“一·二八”事變,商務劫難之下,浴火重生,迅疾恢復生產,絕無屈服,堪稱中國文化的脊樑。

而《茶花女遺事》則是鉛字排印,現代裝幀,是為現代出版之象徵。作為最早引入國內的西方文學作品之一,《茶花女遺事》為舉國士人打開了通向世界文藝的視窗。

9.《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巨著,歷時二十年結選撰而成

從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質文明和經濟發展的歷史

布羅代爾誕辰115周年紀念

作為集大成之作,本書不僅展示出布羅代爾的博學廣聞和駕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體現了年鑒學派對長時段和經濟社會結構兩個維度的重視和研究,而它在架構、概念、理論與論證方面所引發的爭辯也使其更具長久的魅力。

10.《世界報業考察記》

炸不毀的報業遺珍,86載失而復得

全部遺稿影印件和全書整理稿首次結集出版

致敬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創者、愛國報人戈公振先生

戈公振——第一個近距離觀察世界現代巨型日報的中國人。沒有誰比他更合適去考察世界報業了。

1927-1928年戈公振自費出國考察,回國後,戈氏曾將考察期間收集的各類資料進行系統整理纂成《世界報業考察記》一書,擬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但上海一·二八抗戰期間,該書書稿及印版全部毀於戰火,這段重要學術活動遂成為塵封往事,至今仍是中國新聞史上一樁憾事。

所幸的是,上世紀50年代戈氏後人將其藏書和手稿捐給了上海圖書館,該館研究人員在整理手稿過程中發現了該書的手稿,並附圖數十幅,手稿中還有當年商務印書館寄給作者的排版校樣,以及編輯和作者對於版式的批註說明。

11.《英國人: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

榮獲1993年沃爾夫森歷史獎

1992年本書第一版問世

隨即在聯合王國和其他地方激起

一場關於國家身份的大討論

本書運用史料豐富

並配有大量18、19世紀的政治諷刺畫

趣味盎然,引人入勝

本書向我們描述了那些對“英國性”形成至關重要的事件,如新教信仰、統治精英及王室形象的變化、英法戰爭、女權發展、天主教徒解放運動等,揭示了大不列顛如何凝聚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歷程,也通過歷史維度向我們展示了“英國性”日後的發展方向。

12.《共同的聲音:“一帶一路”高端訪談錄》

“一帶一路”從中國方案成長為國際共識的見證

與100多位國際政要、商業領袖和學界精英深度訪談

現在“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過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確、合作共識更加廣泛、建設成果更加豐富、“朋友圈”不斷擴員的新階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巡視員歐曉理

三、博物與自然

13.《探尋自然的秩序》

一本書瞭解近300年西方博物學傳統

瞭解三個世紀以來對自然界進行研究的迷人故事

博物學是否僅僅意味著收集蝴蝶和花朵呢?

只有在阿爾弗雷德 ·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於《牆縫裡的花》(“ Flower in the Crannied Wall”)一詩中提到的意義上才是:

牆縫裡的花呵,

我從裂縫中將你采出,

捧你在手心,連根一起,

花呵—倘若我能理解

你的全部,從根到花,

那我也必能理解上帝和人類。

法伯考察了近三個世紀以來的博物學傳統。法伯認為,博物學是介於“民間生物學”和主流科學之間的傳統。“博物學與早先的‘民間生物學’的區別在於,博物學家們試圖根據共有的潛在特徵為動物、植物和礦物分組,並利用理性的、成體系的方法給在自然中發現的變異建立秩序,否則這些變異將太多而難以應對。”博物學與現代科學的區別主要在於現代科學更加依賴實驗。

14.《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思考地球命運和人類未來的經典著作

地球生理學和蓋婭科學的經典著作,提出“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超級個體”的全新理論,書寫了生命綿延的地球傳記 。

“正如人體是由細胞構成一樣,地球是所有活著的生物構成的有機體……最為重要的是地球的健康,而不是某些個別生物物種的健康。”

作者拉伍洛克1990年獲得由荷蘭皇家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第一屆阿姆斯特丹環境獎。

15.《愛上植物的第一本書》

和孩子一起愛上植物的第一本導覽書

曾經的“植物學逃兵”,現在的“植物達人”

告訴你什麼是“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心情

3個步驟,7天時間,

“相遇、瞭解、探索”,

你將可輕鬆學會觀察、傾聽植物

並且愛上“她”

16.《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兩百餘年的南極洲歷史

一部可歌可泣的南極探險史

原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院士做序

本書講述了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探險、科考及地緣政治史。作者遍查歐洲、美洲和澳洲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梳理史實,細緻考證,使得南極洲兩百餘年的歷史第一次全方位展現在世人面前。

譯者李占生,多年隨外交部組建的政府代表團出席海洋、南極的國際會議,參加過南極礦產資源和南極環境保護的國際談判。1988年曾親手將“中山”旗幟插在南極拉斯曼丘陵之上,參加了“中山站”建站的全過程。

前後環襯遙相呼應,完成南極洲從18世紀至今,從無主之地、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的一次宏大呈現。

17.《醉酒的植物學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亞馬遜園藝百科類銷售書第一名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評委推薦獎

北卡羅來納圖書獎

蘋果比人類的DNA還複雜?

茅臺酒差點把白宮點著?

最早的葡萄酒發現於西元前7000年的中國陶器碎片上?

酒裡藏著哪些跟植物有關的秘密?

如何優雅地在各種場合喝酒?

東西方酒文化為什麼那麼不同?

多一種與植物親近的方式:看得見的美好,更要喝出來。

咂口小酒,讀一本植物之書至微醉。

18.《茶典》

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八種經典茶書結集

中國歷代名家“茶”主題書畫擷珍

茶文化百科全書

文:八大著作,“茶”經典全網羅

以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收錄《茶經》《茶錄》《品茶要錄》《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東溪試茶錄》《續茶經》《煎茶水記》八種茶學著作。

主題涉及種茶、採茶、制茶、選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個方面撰寫了多部茶學著作。

《續茶經》(部分)

畫:十大名家,“茶”畫作匯經典

陳洪綬、唐寅、劉松年、趙原、金農、王蒙、仇英、文徵明、米芾、蘇軾。精選中國歷代“茶”主題傳世書畫珍品,45克宣紙全彩印刷。

《品茶圖》《事茗圖》《盧仝烹茶圖》《陸羽烹茶圖》《玉川先生煎茶圖》《煮茶圖》等傳世經典,營造澄明詩意的閱讀氛圍。

四、流金歲月

19.《流金文叢》

大家的小書

現當代文人墨客的性情之作

流沙是歲月之花,流金是歲月之果。

我們出版這套“流金文叢”,旨在梳理扒抉現當代文人墨客的“流金”——性情之作,即閒適的零墨散箋。這些作品多為作者在月光裡、芭蕉下、古硯邊搦管揮毫的閒情偶寄,或是在花箋上信手點染的斗方小品。這些佳構華章,曾星散在歷史卷宗的字行間,有的不大為人注目,我們將這些吉光片羽珠串結集於斯。

見日之光長勿相忘,

惟陰霾時才成孤影。

願人長壽,記憶常春。

—— 金克木

書目:

(1)《楊憲益詩文》楊憲益 著/吳曉梅 選編

(2)《漂泊者》金克木 著/張昌華 選編

(3)《金陵五記》黃裳 著

(4)《舊時淮水東邊月》盧前 著/盧佶 選編

(5)《梓室隨筆》陳從周 著/張昌華 選編

(6)《蘇雪林日記選(1948-1996)》蘇雪林 著/張昌華 選編

20.《碎金文叢》(第四輯)

大師如何讀書治學

——問學的路徑,研究的細節,求知的人生

民國學術元氣淋漓的面貌與大師們做學問的方式密切相關,“碎金文叢”的精裝小叢書,意在展現民國學人的學術歷程和治學細節。

學問一事,見微而知著,雖片言鱗爪,卻渾然一體。《碎金文叢》以“輯零碎而顯真知”的方式,追尋大師們求學問道的足跡,尋找通往學術經典之路。近日叢書新推出了第四輯,收錄新書六種:

書目:

(1)《蓮生書簡》:著名史學家楊聯陞先生的書信集,所收書信多為首次整理。

(2)《林庚〈中國新文學史略〉》:新近整理的林庚先生關於新文學的講義。

(3)《墨戲》:著名美術史大家滕固先生的西文文章集,皆經過了精心翻譯和校訂,展現了滕固先生融匯中西的學術面貌,彌補了美術史學的空缺。

(4)《古詩十九首初探》:著名學者馬茂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消失於坊間30餘年後,再次經精心編校後出版

(5)《西遊記漫話》:林庚先生晚年研究《西遊記》的代表著作

(6)《芳草茵茵》:當年由費孝通先生親自編選的田野筆記集

21.《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文所以載道

猶車所以載物

有文方有道

“名家小書”講述百餘年前火車進入中國的艱難與屈辱,回望今日為世界矚目的中國高鐵。通過火車,發現車廂內外的社會鏡像、山河大地鐵道上的人生景觀。

火車賓士遊弋在新的時空和文明之流裡,夾雜著驚恐、悠閒、屈辱和驕傲。在火車裡的中國文學史文化史,近代文學中火車意象的名家小書。

根據第一手資料與歷史時序展開敘述,數十幅從大量報刊雜誌挑選的歷史性圖像,生動呈現五四新文學、鴛鴦蝴蝶派、新感覺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學作品,並對經典性文本作細讀演繹。

22.《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

全景式記錄九十四年風雨歷程

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人生

一部意味深長的口述歷史

馮老給了我一個在正定建榮國府的理由。

—— 習近平《我的文學情緣》

你簡直就是我小說中的人物。

—— 金庸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專案中心歷時三年訪問整理,錄音後轉換成文。

馮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終定稿,並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圖片。

23.《改革大道行思錄》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且行且思的珍貴記錄

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推薦讀本

58篇文章,從改革思考到書林記事

把脈中國經濟發展、找准經濟轉型方向

理解具體改革措施、探尋未來發展出路

開啟改革新征程

中國經濟改革的進程、問題和前景

市場賦予力量 競爭帶來繁榮

改革方向已明 關鍵在於執行

具體改革項目研究

價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一步

把土地經營權還給農民

把醫療費用的籌措與醫療服務的提供分開

讀書·懷人·記事

一位社會科學家追求真知的歷程

學術勇氣與社會擔當

執著專業精神,砥礪理論勇氣——錢穎一、許成鋼教授獲獎賀詞

本書彙集了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2013—2017年的重要文章,反映了他對於影響中國改革和發展的諸多重大問題的思考。本書收入的文章,既有對改革總體方案、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模式轉型等基本問題的深入研究,也有對“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產權保護、制度反腐等經濟社會議題的精湛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關心中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人士閱讀。

24.《國史通鑒》

一套書瞭解中國歷史

用學術態度撰寫的“普及性”歷史著作

在現實與歷史的結合點上,以“全球”的視野,喚醒沉睡的古籍,“要想酣暢淋漓瞭解中國歷史五千年,首選此書”。

著名歷史學教授方志遠再度攜手央視《百家講壇》,從頭細論中國史,鑒古明今,發人深省。

五、文化的力量

25.《詩的八堂課》

中國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

中國人的詩也是舌尖上的詩

中國人與生俱來地能夠品味詩的味道

詩總是要打動你,才有意義;

打動最多人的,就是好詩。

詩是一加一等於三也等於零的那種東西,是一切堅固的東西忽然煙消雲散時,看到的那個三、那個零。

——江弱水

該書出版後好評不斷,被學界稱為“上乘的談藝之作”。作者功力深湛,文采斐然,活潑而不拘泥,有著極為清晰的脈絡,環環相扣,整體性強。這本書介於專著、批評與講義三種角色之間。有讀者讚譽:該書可為第一 流的教材。

26.《槐市書話》

講述書籍的故事和命運的故事

記錄中國古籍拍賣的重要歷史

領略古書流轉的瑰奇歷史

宋蘇軾《次韻徐積》:“但見中年隱槐市,豈知平日賦蘭台。”

其中的典故“蘭台”,是漢代官家藏書之地,“槐市”是書籍交易之地。

槐市,是中國書籍售賣的早期市場,也是讀書人聚會、貿易、進行學術和思想交流的場所。

27.《學術的重和輕》

學識的“厚重”與文筆的“輕靈”完美結合

以輕快的文字寫出深刻的見解

在學術的“重”與“輕”之間搭建一座橋樑

28.《俄羅斯抒情詩選》

一本書讀懂跨越三百年的俄羅斯浪漫詩風

精選66位俄羅斯最具代表性詩人的抒情詩佳作

西方任何一國的文學在生活中出現的時候,都不曾具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速度,發出了這麼強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輝……全世界都驚訝於它的美和力量。

—— 高爾基

俄羅斯風景有一種神秘的美,大凡看過俄羅斯風景的人們,對那種美的愛惜之情,似乎都會繼續懷念至死為止。

—— 法國作家 莫洛亞

“最偉大的道德頌詩”

“俄國詩歌的太陽”

“俄國文學之父”

“俄羅斯詩人之父”

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

……

《俄羅斯抒情詩選》以俄漢對照的方式完美展現了詩歌的格律,使讀者能在吟誦原詩的同時,體會中文譯詩的奧妙。除此之外,本書還選錄了在國外廣為流傳但在國內尚未介紹的經典詩篇,對於廣大俄語讀者和詩歌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佳音。

29.《新華大字典》

說文解字,提示文化密碼

博古通今,探尋知識源流

收字約3萬個,涵蓋古今常用字和疑難字。

大中學生、語文教師、文字工作者案頭必備字典。

適合現代讀者使用的新型字典,

滿足用字量大的讀者閱讀和書寫需要。

選字嚴謹實用,包含《十三經》等經典文獻用字。

釋義簡明準確,突出顯示字義發展脈絡。

例證精當豐富,兼顧時代性與歷史性。

列有拼音、部首、筆劃等檢索方式,查檢方便。

30.“語文教師小叢書”

大家經典小書,語文教師必備

精選作者,中國本土學術大家

篇幅適中的經典之作,涵蓋語文相關學術領域

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特點,綜合性、實踐性

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大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承載這類知識的圖書品種十分豐富。那些為語文教師所公認的經典好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思想和學術價值,值得反復閱讀。

本叢書選擇語文教育相關領域中為學界所公認和熟知的大家經典,彙編成“語文教師小叢書”,陸續編輯,分輯印行,即便于教師研讀查考,又有利於文化積累。

2017年推薦書目

3月

1.《中華民族的人格》

2.《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

3.《詩的八堂課》

4月

4.《國史通鑒》

5.《學術的重和輕》

6.《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

5月

7.《共同的聲音:“一帶一路”高端訪談錄》

8.《天演論·茶花女遺事》

9.《英國人: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

6月

10.《南極洲:從英雄時代到科學時代》

11.《醉酒的植物學家——創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

12.《探尋自然的秩序》

7月

13.《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全三冊)

14.《白雲堂畫論畫法》

15.《俄羅斯抒情詩選》

8月

16.《新華大字典》

17.“語文教師小叢書”

18.《蓋婭時代——地球傳記》

9月

19.《箋譜雅集》

20.《愛上植物的第一本書》

21.《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10月

22.《中華傳統禮儀概要》

23.《茶典》

24.《槐市書話》

11月

25.《泉州文庫》

26.《改革大道行思錄:吳敬璉近文選(2013—2017)》

27.《世界報業考察記》

12月

28.《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分科本)

29.《流金文叢》

30.《碎金文叢》(第四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