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畫離不開書法?這問題唐宋時期就解決了

■彭德(藝術批評家)

書畫同源論,說的是書與畫的淵源相同,注重的是書與畫相同的一面。 為強調兩者的不同之處,或對同源提出質疑,從唐代以來,書畫界間或加以提醒和申述,用以強化各自的特徵。

唐代張彥遠一方面認為書畫的淵源相同,一方面又認為書畫發展的線索不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清代學者朱履貞認為書畫混一的證據只是象形文字,到了隸、楷、行、草等書體,書法就脫離了繪畫;而畫家筆下的著色的花鳥、草蟲、山水、人物,同書法完全是兩回事……書畫的聯稱,造成了一種狹隘的認識,認為畫畫離不開書法的筆墨。

其實這個問題在唐宋之際就已經解決,而當今的畫壇還在就此爭論,居然被視為2001年中國美術界的一件大事,就很離譜。

唐宋時期,即便在文人內部,也有種種淡化筆墨的做法。 比如張璪畫畫,用手抹絹;米芾畫畫,拋棄毛墨。 米氏父子把墨點當作造型語言,這使他們成為水墨語言符號化的開山之祖。 魯迅曾經武斷地聲稱,米點山水毫無用處。 他的判斷很成問題。 米點山水,連復古派董其昌和四王等人也很推崇。 魯迅如果因為反對四王而否定米芾,就是因人廢言;如果的確看不到米點的價值而加抨擊,就充當了水墨畫書法式用筆的衛士。

書畫同源的觀念盛行于唐宋之際,正值中國文人畫興起之時。

文人的目標大抵在於當官,當官通常要經過科舉考試,書法正是考試的內容之一,因而文人無不擅長書法。 作為業餘性質的文人畫家,為了有別于工匠畫家,或者說為了避免同工匠畫家比繪畫技巧,於是在眾口一詞地貶低工匠畫的同時,將文人擅長的書法式筆墨放在畫事的首位。 文人畫畫,重筆法而輕形象,重墨色而輕顏色,強調寫而不強調畫,號稱“墨戲”。 畫史又始終是文人筆下的歷史,自我表彰,相互標榜,在一千多年間形成聲勢和傳統,進而形成中國繪畫的重要特色。

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說傳統的筆墨就沒有作用呢?不是。 書畫同源的立論對於中國畫傢俱有無形的約束力。 一位畫家如果不知道書法與繪畫之間的裙帶關係,或者書法功夫拙劣,在畫壇很難有立足之地。

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近現代。 畫家黃賓虹小時候很喜歡繪畫和書法。 有一次他請一位書法家講授書法的要點,書法家讓他先寫個字看看,黃賓虹寫了一個“大”字。 書法家翻看紙背,指出他的筆劃都浮在紙上,只是起筆和落筆處的墨水透過了紙背,相當於只寫了五個點。 書壇把這一現象叫做“系馬樁”,像一條繩子系兩根木樁,形成兩頭實而中間虛,是筆法的大忌。 從此黃賓虹發憤苦練,注意握筆、使筆,起筆、收筆的方法,筆墨功夫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後來他作畫,筆在紙上運行有聲,成為畫壇以筆墨功夫見長並受到普遍讚譽的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