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作家筆下的百味人生:燒炕·拜年

燒 炕

文武

小時候, 冬天走親戚, 剛一進門, 最喜歡聽到:“來, 上炕, 炕上熱乎著呢!”。 伴隨著一連聲的“好, 好好”, 脫鞋上炕。 只有最親近的關係, 才會有這樣隆重的禮節。

關中地區農村的炕, 是冬天最溫暖的地方, 也是老人小孩子最嚮往的地方, 就是年青人, 也經常找各種理由上炕, 在炕上盤腿而坐, 擺上炕桌, 喝杯釅茶, 喝點燒酒, 看窗外飛雪, 那才叫舒坦, 那才叫美。

西安周邊的炕不同于東北、河北地區的連鍋炕, 連鍋炕就是把做飯用的灶和睡覺的炕連在一起, 最大限度的利用燃料, 燒一頓飯, 炕熱一次, 吃飯取暖兩不誤。 西安周邊的炕一般是獨立的, 不管是正屋還廈房都有炕, 炕占到房間的1/3, 以寬大為好。 起先是以鍘碎的麥草和泥為粘合劑,

以細膩的深層黃土為最佳, 以提前製成的土坯土塊和少量磚為原料, 挑一個無風乾燥的好日子, 招呼村內的泥水匠, 壘牆, 砌牆, 做煙道, 鋪炕面, 抹泥拉光, 炕洞口在外。 講究一些用磚徹在外面, 炕沿上鋪一塊光溜溜的木板, 特別漂亮, 這個過程叫盤炕。 後來, 有了水泥和瓷磚, 炕就修的更精緻更好看了, 但不管如何, 煙道最關鍵, 宜長宜曲折, 燃料才能燒的充分而熱量又不易散失, 盡可能的儲存熱量。 然後才是密封, 高手匠人做工精巧, 邊邊角角嚴絲合縫, 不漏一縷煙出來。 炕盤好後, 緊接著是烘炕, 烘炕講究猛火冒白汽, 文火黃泥幹。 頭一次用猛火, 剛徹過黃泥的炕面炕沿炕縫煙道都會冒出白色的水汽, 等水汽冒盡看不出來時,
改用文火烘乾, 一定要拿捏好火候, 火力太旺烘烤過急炕面就會裂紋, 黃泥就會裂縫。 等炕幹透了, 攬一些濕柴草, 點上火, 故意漚出煙, 堵上排煙口, 讓煙在炕內來回找出口, 不出煙少出煙才是好炕, 叫驗炕。 有滲漏的地方馬上修補, 嚴重的還要返工。 最後一項是鋪炕, 從鎮上的集市上買回新席和新被褥鋪上炕, 新席子偶爾會扎手, 用一個冬天就光溜溜了, 釘圈花布當炕裙, 炕就算真正盤好了。 不管是手藝多好的匠人, 炕三年後一定會漏煙, 因為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烘烤低溫冷凍, 泥土坯一定會變形裂縫, 一定會跑煙冒煙漏煙滲煙透煙, 就是看滲漏部位和多少的關係, 好炕跟房屋的壽命差不多, 睡過兩代人的炕, 每個村子都會有。
這就是農村室內不管收拾多麼乾淨整潔, 都會迷漫一種柴火味, 這種柴火味, 實際就是燒炕時那種煙薰火燎的味道。 這種味道特別好聞, 有人說那是媽媽的味道, 是家的味道。 其實, 我覺得那就是煙火味, 地地道道的人間煙火。

每年到了冬天, 勤勞的大人們就開始從地里拉玉米稈、豆子稈和麥草,把打麥場上的麥糠一車一車朝回拉,家家戶戶門口院子都堆滿了柴禾,軟硬柴禾分類堆放,甚至村口村道上的乾草,人、牲口踩過被風吹到田坎地頭道邊的細草沫都被扒光掃淨了。其實,最好燒最耐燒的是玉米芯,火力足火力旺,一個晚上炕都是熱乎乎的,不用起夜。燒炕這活一般是家中年長的老漢老太太的活,其他的人也幹,有時候忙了顧不過來,但主要還是燒不好,老人們不放心。

每當太陽下山,夜幕拉開,寒氣逼人的時候,家中的老人總要高喊:掌櫃的,炕點了麼?因為燒炕,把火引燃,到炕熱至少需要1個小時,炕上厚厚的炕坯導熱慢散熱慢,點炕要掌握時間,不能早不能遲,早了人還沒有上炕,遲了睡的時候又涼。點炕是燒炕的第一關,農村人中午做完飯,就把太陽底下的柴火填到炕洞裡了,太陽可以把早上柴禾上面的霜除掉,太晚等寒氣上來,柴禾上還會沾上濕氣潮氣,點火後只漚煙不冒火,煙在屋子裡亂竄,熏得人屋裡屋外待不住,甚至涕淚橫流。用火柴點硬柴禾不好點,會從麥積堆上撕扯一把軟柴禾或抓一把幹樹葉,點著火,放到硬柴禾上引燃,這叫引炕。把硬柴禾塞到炕洞裡叫填炕,填炕也不是硬往裡塞那麼簡單,而是全部放到灰上面,硬塞會把以前的草木灰捅到煙洞裡,很容易堵煙道。炕熱之後,睡覺之前,還要往裡邊填點麥糠草沫之類的軟柴禾,叫煨炕,因為冬天的天短夜長,煨上細柴禾,壓上硬柴禾的火頭,不但耐燒,還能保溫,不用起夜。當然,還有的農村老太太水準高,根本不用點火,早上煨過炕封進火,一天都不用管,炕都是熱的,隨時都能睡上熱炕。晚上,填點柴禾,過會火會在炕洞裡自燃,不需要那麼煩瑣的手續。並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會燒炕,家裡太窮或者身懶的都燒不起炕,因為太窮,置辦不了被褥,燒熱了,烙地睡不著覺,人只能在上面烙燒餅。到了後半夜,又冷得睡不成,還不如不燒,乾脆裹緊衣服睡。家裡小夥子多了,如果沒有勤快的,也燒不了炕,不是沒人燒,就是沒有柴禾燒,或者添的硬柴禾太多,把炕燒塌。這種情況,每個村子都會有一兩家,大冬天的盤炕補炕,等炕幹透了能睡了,最少需要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那個日子才叫難熬。所以,農村人常說:小夥子睡涼炕,全憑火氣旺,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村子裡的男孩學盤炕,女孩則學燒炕,農村的女孩沒有燒過炕的不多,燒炕也是需要技巧的,燒炕更是考察農村女孩女紅的標準之一,老年人很講究這一點。每年冬天的第一次燒炕,火不容易點燃,因為炕洞煙道太涼,冷空氣多,甚至還會積存灰土、鳥糞、樹葉等雜物,煙火並不是往煙道裡吸,反而向外冒,常常被煙嗆得鼻涕眼淚一起流,熏成黑臉包公,這種倒煙火叫“倒撲”。一定要拿笤帚或扇子扇好大一陣,扇得煙在炕洞口忽閃忽閃的跳舞,直到“呼”地一聲,煙氣被吸進炕內,火苗突地躥起來,這才算把炕燒著了。因為倒撲的大火把頭髮、眉毛燒著的不在少數,不燒幾次長不了記性,更提高不了燒炕的技巧。點著火,再給炕洞裡添些柴,用炕洞門或磚將炕洞口堵上,柴草在炕洞裡慢慢燃燒,煙道的吸力也會減小,熱氣也不會被很快抽走,這樣炕才能燒熱。當然,也有燒得過熱的,炕洞裡硬柴禾太多,火力猛,會把炕上的席子、褥子、被子全部烤成焦黃色,用手輕輕揉搓或動一下,就是一個大洞。還有的小夥子不會燒,把樹根、樹幹、劈柴等硬柴禾放進去,而且堆放在一起燒,往往會將炕燒穿燒塌,把炕坯燒爛,那整個冬天就不好過了。

每到傍晚,家家戶戶的炊煙升起,上房廈房的山牆上冒出股股淡淡的藍煙,嫋嫋地升上天空,籠罩在村子的上空,久久不會散去。炕洞口飛出去的黑煙,順著一片焦黃的牆面升上去,碰到房檐又折下來,迷漫在前院後院,從敞開的大門裡,從低矮的院牆上溢出,匯織在街道上,一塊湧向村邊低處的壕溝、池塘和麥地。然後,灰紗般緩緩地到處流動,淹沒遠處的大樹和村莊,沉沒院中靜靜反芻的牛羊,吞沒院牆上樹上電線上嘰嘰喳喳的小鳥,填滿小院裡的角角落落,直到同夜幕匯合,消失在夜幕裡,只留下鼻子裡淡淡的新鮮的煙火味。

拜 年

田沖

大年初三,阿元呆在家裡無事可幹,就想著帶些禮物去女朋友家看看,雖然雙方的關係尚未確定,但彼此頗有好感,何不趁此過年的機會再聯絡一下呢?阿元於是收拾了一下東西,就急急忙忙乘公車往女朋友家趕。

公車上人滿為患,阿元眼疾手快,搶先於一對六七十歲的老人占住了一個座位。車廂裡的人不約而同地瞪了他一眼,阿元裝作沒看見,仍然若無其事地坐著。周圍的人看不慣,輕聲地議論著,阿元把頭扭向窗外,裝作沒聽見。有一個小夥子實在看不下去,就輕聲嘟噥了起來:太不像話了,有胳膊有腿的,還搶佔老人的座位!儘管他的聲音很小,還是被阿元聽見了,阿元怒目圓睜,厲聲罵道:“少管閒事!”那小夥子強壓住怒火,說:“好好好,我不跟你吵了,是非自有公論。”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阿元看見周圍人都對他有意見,心情開始變得百無聊賴起來,順手從口袋裡摸出一盒煙,取出一根抽了起來。車廂裡頓時煙霧繚繞,嗆得一些人大咳不止。那位小夥子指著頭頂的告示牌說:“先生,請你把煙滅了,這裡是公共場合。”阿元更不耐煩了,說:“你咋這麼多事,總是跟我過不去?”小夥子說:“不是我跟你過不去,是你跟大家過不去。”車廂裡的駕駛員和其他人也紛紛指責阿元。阿元見寡不敵眾,只好忍氣吞聲把煙滅了。

下車時,阿元見女友心切,在車廂裡橫衝直撞奮不顧身地擠了下去,徑直向女友家奔去。那位小夥子見那對老夫妻行動不便,又拿著行李,就主動上前去幫他們,結果他們是同路。更戲劇性的是,小夥子和那對老夫妻竟進了同一家門。

阿元氣喘吁吁地趕到女友家門口,按響了門鈴。女友開門把他迎了進去。阿元一進門就去了女友的房間,和女友聊了起來,當然也聊到了他在公車上的遭遇,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過了一會門鈴響了,阿元急急忙忙跑去開門,門開處,阿元一下子傻了,進門的不是別人,而是在公車上與自己發生衝突的那對老夫妻和小夥子。八目相對,大家都不好意思起來,阿元反應也靈敏,馬上將來人讓進屋裡,連聲不迭地賠情道歉。那對老人不冷不熱地說:“算了算了!”原來那對老人是姑娘的爺爺奶奶,那小夥子是姑娘的同學,大家彼此並不認識,碰巧在車上相遇了。

接下來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共進午餐,似乎把剛才的不愉快忘記了。阿元和那小夥子走後,姑娘的爺爺說:“阿娟,我不反對你談男朋友,也不反對你和男孩子交往,但阿元那樣的人以後就不要來往了。倒是你那同學人品不錯,你要善待啊。”姑娘嬌嗔地說:“爺爺別說了,我心中有數。”

過了幾天,姑娘接到阿元的道歉電話,阿元說:“阿娟,對不起,我不知道那是你爺爺奶奶,原諒我吧。”姑娘說:“就算那倆人不是我的爺爺奶奶,你也不能那樣對待人家。要讓我原諒容易,你讓那天公車上所有的人先原諒你。你好自為之吧。”阿元還抱著話筒在那頭“喂”、“喂”,姑娘已經把電話掛斷了。

田沖,1993年畢業於陝西財經學院,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華商報》、《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四川文學》《延河》《青年作家》《西部散文選刊》以及美國、泰國、瑞典、紐西蘭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作品300余萬字,獲獎百餘次,並被評為“西安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榮獲西安市文聯第三屆“雙新獎”。出版有長篇小說《迷局》。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簽約作家,西安市作家協會、陝西省散文學會、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陝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陝西民俗學會、陝西唐人書畫院、西安對外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陝西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西安市新城區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西安分院客座教授。現為《西安商報》副總編。

勤勞的大人們就開始從地里拉玉米稈、豆子稈和麥草,把打麥場上的麥糠一車一車朝回拉,家家戶戶門口院子都堆滿了柴禾,軟硬柴禾分類堆放,甚至村口村道上的乾草,人、牲口踩過被風吹到田坎地頭道邊的細草沫都被扒光掃淨了。其實,最好燒最耐燒的是玉米芯,火力足火力旺,一個晚上炕都是熱乎乎的,不用起夜。燒炕這活一般是家中年長的老漢老太太的活,其他的人也幹,有時候忙了顧不過來,但主要還是燒不好,老人們不放心。

每當太陽下山,夜幕拉開,寒氣逼人的時候,家中的老人總要高喊:掌櫃的,炕點了麼?因為燒炕,把火引燃,到炕熱至少需要1個小時,炕上厚厚的炕坯導熱慢散熱慢,點炕要掌握時間,不能早不能遲,早了人還沒有上炕,遲了睡的時候又涼。點炕是燒炕的第一關,農村人中午做完飯,就把太陽底下的柴火填到炕洞裡了,太陽可以把早上柴禾上面的霜除掉,太晚等寒氣上來,柴禾上還會沾上濕氣潮氣,點火後只漚煙不冒火,煙在屋子裡亂竄,熏得人屋裡屋外待不住,甚至涕淚橫流。用火柴點硬柴禾不好點,會從麥積堆上撕扯一把軟柴禾或抓一把幹樹葉,點著火,放到硬柴禾上引燃,這叫引炕。把硬柴禾塞到炕洞裡叫填炕,填炕也不是硬往裡塞那麼簡單,而是全部放到灰上面,硬塞會把以前的草木灰捅到煙洞裡,很容易堵煙道。炕熱之後,睡覺之前,還要往裡邊填點麥糠草沫之類的軟柴禾,叫煨炕,因為冬天的天短夜長,煨上細柴禾,壓上硬柴禾的火頭,不但耐燒,還能保溫,不用起夜。當然,還有的農村老太太水準高,根本不用點火,早上煨過炕封進火,一天都不用管,炕都是熱的,隨時都能睡上熱炕。晚上,填點柴禾,過會火會在炕洞裡自燃,不需要那麼煩瑣的手續。並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會燒炕,家裡太窮或者身懶的都燒不起炕,因為太窮,置辦不了被褥,燒熱了,烙地睡不著覺,人只能在上面烙燒餅。到了後半夜,又冷得睡不成,還不如不燒,乾脆裹緊衣服睡。家裡小夥子多了,如果沒有勤快的,也燒不了炕,不是沒人燒,就是沒有柴禾燒,或者添的硬柴禾太多,把炕燒塌。這種情況,每個村子都會有一兩家,大冬天的盤炕補炕,等炕幹透了能睡了,最少需要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那個日子才叫難熬。所以,農村人常說:小夥子睡涼炕,全憑火氣旺,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一般來說,村子裡的男孩學盤炕,女孩則學燒炕,農村的女孩沒有燒過炕的不多,燒炕也是需要技巧的,燒炕更是考察農村女孩女紅的標準之一,老年人很講究這一點。每年冬天的第一次燒炕,火不容易點燃,因為炕洞煙道太涼,冷空氣多,甚至還會積存灰土、鳥糞、樹葉等雜物,煙火並不是往煙道裡吸,反而向外冒,常常被煙嗆得鼻涕眼淚一起流,熏成黑臉包公,這種倒煙火叫“倒撲”。一定要拿笤帚或扇子扇好大一陣,扇得煙在炕洞口忽閃忽閃的跳舞,直到“呼”地一聲,煙氣被吸進炕內,火苗突地躥起來,這才算把炕燒著了。因為倒撲的大火把頭髮、眉毛燒著的不在少數,不燒幾次長不了記性,更提高不了燒炕的技巧。點著火,再給炕洞裡添些柴,用炕洞門或磚將炕洞口堵上,柴草在炕洞裡慢慢燃燒,煙道的吸力也會減小,熱氣也不會被很快抽走,這樣炕才能燒熱。當然,也有燒得過熱的,炕洞裡硬柴禾太多,火力猛,會把炕上的席子、褥子、被子全部烤成焦黃色,用手輕輕揉搓或動一下,就是一個大洞。還有的小夥子不會燒,把樹根、樹幹、劈柴等硬柴禾放進去,而且堆放在一起燒,往往會將炕燒穿燒塌,把炕坯燒爛,那整個冬天就不好過了。

每到傍晚,家家戶戶的炊煙升起,上房廈房的山牆上冒出股股淡淡的藍煙,嫋嫋地升上天空,籠罩在村子的上空,久久不會散去。炕洞口飛出去的黑煙,順著一片焦黃的牆面升上去,碰到房檐又折下來,迷漫在前院後院,從敞開的大門裡,從低矮的院牆上溢出,匯織在街道上,一塊湧向村邊低處的壕溝、池塘和麥地。然後,灰紗般緩緩地到處流動,淹沒遠處的大樹和村莊,沉沒院中靜靜反芻的牛羊,吞沒院牆上樹上電線上嘰嘰喳喳的小鳥,填滿小院裡的角角落落,直到同夜幕匯合,消失在夜幕裡,只留下鼻子裡淡淡的新鮮的煙火味。

拜 年

田沖

大年初三,阿元呆在家裡無事可幹,就想著帶些禮物去女朋友家看看,雖然雙方的關係尚未確定,但彼此頗有好感,何不趁此過年的機會再聯絡一下呢?阿元於是收拾了一下東西,就急急忙忙乘公車往女朋友家趕。

公車上人滿為患,阿元眼疾手快,搶先於一對六七十歲的老人占住了一個座位。車廂裡的人不約而同地瞪了他一眼,阿元裝作沒看見,仍然若無其事地坐著。周圍的人看不慣,輕聲地議論著,阿元把頭扭向窗外,裝作沒聽見。有一個小夥子實在看不下去,就輕聲嘟噥了起來:太不像話了,有胳膊有腿的,還搶佔老人的座位!儘管他的聲音很小,還是被阿元聽見了,阿元怒目圓睜,厲聲罵道:“少管閒事!”那小夥子強壓住怒火,說:“好好好,我不跟你吵了,是非自有公論。”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阿元看見周圍人都對他有意見,心情開始變得百無聊賴起來,順手從口袋裡摸出一盒煙,取出一根抽了起來。車廂裡頓時煙霧繚繞,嗆得一些人大咳不止。那位小夥子指著頭頂的告示牌說:“先生,請你把煙滅了,這裡是公共場合。”阿元更不耐煩了,說:“你咋這麼多事,總是跟我過不去?”小夥子說:“不是我跟你過不去,是你跟大家過不去。”車廂裡的駕駛員和其他人也紛紛指責阿元。阿元見寡不敵眾,只好忍氣吞聲把煙滅了。

下車時,阿元見女友心切,在車廂裡橫衝直撞奮不顧身地擠了下去,徑直向女友家奔去。那位小夥子見那對老夫妻行動不便,又拿著行李,就主動上前去幫他們,結果他們是同路。更戲劇性的是,小夥子和那對老夫妻竟進了同一家門。

阿元氣喘吁吁地趕到女友家門口,按響了門鈴。女友開門把他迎了進去。阿元一進門就去了女友的房間,和女友聊了起來,當然也聊到了他在公車上的遭遇,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

過了一會門鈴響了,阿元急急忙忙跑去開門,門開處,阿元一下子傻了,進門的不是別人,而是在公車上與自己發生衝突的那對老夫妻和小夥子。八目相對,大家都不好意思起來,阿元反應也靈敏,馬上將來人讓進屋裡,連聲不迭地賠情道歉。那對老人不冷不熱地說:“算了算了!”原來那對老人是姑娘的爺爺奶奶,那小夥子是姑娘的同學,大家彼此並不認識,碰巧在車上相遇了。

接下來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共進午餐,似乎把剛才的不愉快忘記了。阿元和那小夥子走後,姑娘的爺爺說:“阿娟,我不反對你談男朋友,也不反對你和男孩子交往,但阿元那樣的人以後就不要來往了。倒是你那同學人品不錯,你要善待啊。”姑娘嬌嗔地說:“爺爺別說了,我心中有數。”

過了幾天,姑娘接到阿元的道歉電話,阿元說:“阿娟,對不起,我不知道那是你爺爺奶奶,原諒我吧。”姑娘說:“就算那倆人不是我的爺爺奶奶,你也不能那樣對待人家。要讓我原諒容易,你讓那天公車上所有的人先原諒你。你好自為之吧。”阿元還抱著話筒在那頭“喂”、“喂”,姑娘已經把電話掛斷了。

田沖,1993年畢業於陝西財經學院,1988年開始發表作品,已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文藝報》《華商報》、《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四川文學》《延河》《青年作家》《西部散文選刊》以及美國、泰國、瑞典、紐西蘭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作品300余萬字,獲獎百餘次,並被評為“西安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榮獲西安市文聯第三屆“雙新獎”。出版有長篇小說《迷局》。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簽約作家,西安市作家協會、陝西省散文學會、陝西省職工作家協會、陝西省新聞書畫家協會、陝西民俗學會、陝西唐人書畫院、西安對外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陝西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西安市新城區作協副主席,西安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西安分院客座教授。現為《西安商報》副總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