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焦慮時我們該幹些什麼?首先,少看點“咪蒙”們的雞湯文

咪蒙又雙叒叕火炎焱燚了。

這次, 不是因為咪蒙寫了什麼, 而是因為出了個含咪量調查:如果一個人朋友圈裡關注咪蒙的好友越多, 就說明TA的人生越失敗。

有朋友戲稱, 以前看彼此三觀合不合就看“喜不喜歡楊冪”, 現在看三觀合不合就看“你關沒關注咪蒙”。

這不是咪蒙第一次處於話題風暴的中心。 自2015年橫空出世以來, 要論公眾號話題女王兼人氣女王, 非咪蒙莫屬。 她永遠都能掐中粉絲G點, 從《致賤人》, 《致low逼》開始, 幾乎篇篇文章都是100w+的閱讀量。

在寫手如雲公眾號滿天飛的時代, 咪蒙憑什麼可以一枝獨秀豔壓群芳不說, 還能一柱擎天力壓群雄?

扼要歸納之, 答案很簡單!除了強大的寫作功底外, 咪蒙團隊至今所有的文章都在巧妙地安撫著讀者一種名為焦慮的情緒。

焦慮, 讓我們心甘情願地喝下“咪蒙們”熬制的雞湯

對現在的我們, 如果說有哪種情緒是大家普遍所擁有且感受深刻的話,

那無疑就是焦慮。 一不小心, 我們好像進入了全民皆焦慮的時代。

中年人在焦慮, 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和肥膩的中年婦女;

80後們更焦慮, 還房貸、養父母、育小孩, 一個不留神, 自己的娃娃也許就被喂藥被扎針被性侵;

原本應該灑脫的90後, 眼看著房價一天一個樣, 也忍不住望洋興嘆:安得廣廈千萬間?

焦慮, 好像霧霾一樣, 籠罩在每個人的心裡, 消散不去。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調查顯示, 目前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患有精神障礙疾病, 估計全國有5000萬以上的精神焦慮患者。 據統計, 我國焦慮障礙患病率為4.98%, 遠高於上世紀80、90年代。

深陷焦慮無法自拔的我們渴望被救贖, 而這種渴望在咪蒙精心打造的故事中得到了滿足。 咪蒙的故事恰到好處的安撫了粉絲們的焦慮, 讓TA們開始對社會、對未來都有著蜜汁憧憬, 認為自己突然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你焦慮自己工資太低, 買不起北京二環內的一套房, 沒關係, 咪蒙告訴你《看完這7條,

年薪百萬只是小目標》;你擔心自己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沒關係, 咪蒙說《你和牛逼工作之間就差這6條建議》;你發愁自己和愛人不夠浪漫?沒事兒, 咪蒙會講《最高級的浪漫, 就是柴米油鹽雞毛蒜皮》……

於是, 人們滿懷感動的幹了一碗又一碗雞湯或是“毒雞湯”, 滿懷鬥志的轉了一篇又一篇文章。

不過可惜的是, 80%以上人的焦慮, 不會因為一碗自我感動的“雞湯”而被治癒。

對於焦慮你到底瞭解多少?

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曾或者說正在與焦慮為伴, 但是大家對於焦慮的瞭解並不多, 一般認為這是一種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情緒, 需要努力去避免。

從我們的感受層面說, 似乎是這樣的。 當一個人感到焦慮的時候, 內心會感到不安、緊張和恐懼,

在身體上會血壓升高、心跳加速, 導致坐立不安, 難以集中精力專注的做事。 這些都是我們不想體驗的。

但從生物學角度來講, 焦慮不是個壞事兒。

焦慮會讓我們產生更強烈的意識來準備對付潛在的威脅。 一方面, 焦慮可以使我們獲得動力去做某事, 對於焦慮和績效的研究得出的倒U型曲線也證實這一點,中等水準的焦慮可以得到最高的績效。

另一方面,焦慮還可以幫我們回避掉無法應對的具有威脅的事物,如看到野獸時的焦慮促使我們逃跑躲避傷害。

當然,過度焦慮也不是個好事兒。

當我們開始感到過度的焦慮,或者當我們處在一種持續的焦慮狀態時,我們就有麻煩了。

過度的焦慮不僅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帶來很多軀體上的不舒服,比如會經常覺得累、肌肉緊張、脖子酸疼,睡眠品質下降、幸福感降低等。讓人的生活品質大大下降。

很多人可能會將焦慮與壓力混為一談,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焦慮與壓力有什麼區別?

想要弄清壓力與焦慮的區別,必須知道以下3點:

1、焦慮可能是壓力引發的,而壓力的表現方式絕非焦慮一種;

2、壓力會讓人產生悲傷、憤怒、焦慮等情緒,而焦慮本身就是一種情緒;

3、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沒有任何誘因,焦慮自己就會表現出來,焦慮更多的是一種內部反映,而壓力通常是由外界影響引起的。

焦慮是一種一定會被人們所感知到的情緒,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體會到焦慮給身體帶來的不適感:胃痛、噁心、腹瀉、心跳加速、心悸、胸痛等等,然而,在身體感覺到焦慮的作用之前,你的大腦可能早已經受到了TA的影響。

當你感到焦慮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我們的認知動態協調性理論來看,焦慮等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與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導致個別區域或環路持續興奮有關。

要知道,腦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物質,腦的高級功能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運動形式。認知作為腦的高級功能是一類分散式過程,對於某個特定的認知功能,往往並不是發生在某個單一腦區內,而是不同腦區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在我們看來認知的實質是大腦皮層間及皮層下核團功能區之間的一種協調性工作模式,即大腦各腦區(包括深部)之間興奮與抑制的相互制約、相互配合性工作。

在正常認知或正常的用腦習慣下,大腦各腦區之間有良好的配合度和協調性,某個腦區興奮會帶動其它腦區的興奮或抑制,或被其它腦區興奮或抑制所影響。

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腦區會形成資訊孤島,此時該腦區不受其它區域的控制和影響,該區域興奮無法被有效抑制,持續興奮程度變高,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而大腦各腦區的協調性越差,則認知功能越差,進而可能就會導致焦慮等認知功能障礙現象的出現。

當上述腦部狀態變化特徵被我們從腦波中計算提取出來後,就有了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指標之一:內專注指數。

(各類人群中的內專注指數特徵)

內專注指數數值的變化,即可反映因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所造成的個別區域或環路持續興奮程度。是人們客觀、定量瞭解自身焦慮程度的腦狀態指標之一。

而有了可以客觀、定量瞭解焦慮程度的腦狀態指標後,我們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緩解焦慮的方法。

關於焦慮,你真正需要做些什麼?

在本文開頭,我們說過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個焦慮到似乎再也沒有不焦慮的人存在的時代。

一大批號稱可以解決焦慮的產品,適時地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其中,以咪蒙為代表的公眾號大V們最具影響力。他們負責生產和輸出具有舒適體驗以及優越體驗的知識產品,人們用它來滋養自己心靈,從中汲取力量,使自己可以從焦慮的狀態中得到緩和或者化解焦慮。

一切都看似完美,但很多時候這往往是一種錯覺。在真正的焦慮面前,它們不堪一擊。

造成如此局面,恰恰是因為人們對自己的焦慮程度缺乏定量、客觀地瞭解。

所以,想要真正更好地應對焦慮,我們首先需要的是——

定量、客觀地瞭解自己的焦慮。

想要做到這點,除了我們前面說的內專注指數以外,還需要另外一個腦狀態指數——外專注指數,反映的是大腦主動獲取外界資訊的能力和對外界資訊的敏感程度。

內外專注之和的變化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掌握自身焦慮程度。(對於焦慮患者內外專注之和與常模值的差距,我們在《年收入多少,我們才能不焦慮》文中,有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自己是否處於焦慮狀態,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給你答案)

一旦有了可以衡量焦慮程度的腦狀態資料,我們就可以採取相應的行動來應對焦慮。比如,腦控機器人的專注訓練。

我們已經知道焦慮與大腦腦區協調性降低,個別腦區持續興奮無法被有效抑制有關。而在腦控機器人的專注訓練中,最核心的就是讓人們學會通過腦狀態控制機器人的動作,在這個訓練中,人們學會控制機器人的過程,就是建立大腦的專注、提升抑制力的過程。也是有效緩解焦慮的過程。

除此以外,冥想、音樂、呼吸練習、鍛煉等都常常被用以緩解焦慮。特別是冥想,通過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我們發現參與過冥想訓練的人與普通人的內外專注之和區別很大,如下圖所示:

(某冥想人士內外專注之和與同齡常模值對比)

當然通過音樂、鍛煉或呼吸練習,也能收到類似的效果,至於是否適合你,建議通過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觀察焦慮程度的變化,來進行選擇,如果以上都不合適的話,那就創造一些吧。

賈平凹曾說,“我們從未感受到如此的富裕,也從未有過如此的焦慮”,當焦慮成為一種時代病,我們希望你可以不再是其中的一個。

生活也許艱辛,但我們總要學會給自己一些去接近 「從容」的機會,而不是只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的“雞湯”之上。那你永遠只能在焦慮的泥潭裡愈陷愈深。

對於焦慮和績效的研究得出的倒U型曲線也證實這一點,中等水準的焦慮可以得到最高的績效。

另一方面,焦慮還可以幫我們回避掉無法應對的具有威脅的事物,如看到野獸時的焦慮促使我們逃跑躲避傷害。

當然,過度焦慮也不是個好事兒。

當我們開始感到過度的焦慮,或者當我們處在一種持續的焦慮狀態時,我們就有麻煩了。

過度的焦慮不僅會帶來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帶來很多軀體上的不舒服,比如會經常覺得累、肌肉緊張、脖子酸疼,睡眠品質下降、幸福感降低等。讓人的生活品質大大下降。

很多人可能會將焦慮與壓力混為一談,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焦慮與壓力有什麼區別?

想要弄清壓力與焦慮的區別,必須知道以下3點:

1、焦慮可能是壓力引發的,而壓力的表現方式絕非焦慮一種;

2、壓力會讓人產生悲傷、憤怒、焦慮等情緒,而焦慮本身就是一種情緒;

3、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沒有任何誘因,焦慮自己就會表現出來,焦慮更多的是一種內部反映,而壓力通常是由外界影響引起的。

焦慮是一種一定會被人們所感知到的情緒,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或多或少地都會體會到焦慮給身體帶來的不適感:胃痛、噁心、腹瀉、心跳加速、心悸、胸痛等等,然而,在身體感覺到焦慮的作用之前,你的大腦可能早已經受到了TA的影響。

當你感到焦慮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我們的認知動態協調性理論來看,焦慮等認知功能障礙的出現與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導致個別區域或環路持續興奮有關。

要知道,腦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物質,腦的高級功能是自然界中最複雜的運動形式。認知作為腦的高級功能是一類分散式過程,對於某個特定的認知功能,往往並不是發生在某個單一腦區內,而是不同腦區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所以,在我們看來認知的實質是大腦皮層間及皮層下核團功能區之間的一種協調性工作模式,即大腦各腦區(包括深部)之間興奮與抑制的相互制約、相互配合性工作。

在正常認知或正常的用腦習慣下,大腦各腦區之間有良好的配合度和協調性,某個腦區興奮會帶動其它腦區的興奮或抑制,或被其它腦區興奮或抑制所影響。

但在某些情況下,有些腦區會形成資訊孤島,此時該腦區不受其它區域的控制和影響,該區域興奮無法被有效抑制,持續興奮程度變高,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而大腦各腦區的協調性越差,則認知功能越差,進而可能就會導致焦慮等認知功能障礙現象的出現。

當上述腦部狀態變化特徵被我們從腦波中計算提取出來後,就有了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指標之一:內專注指數。

(各類人群中的內專注指數特徵)

內專注指數數值的變化,即可反映因腦功能系統協同性降低,所造成的個別區域或環路持續興奮程度。是人們客觀、定量瞭解自身焦慮程度的腦狀態指標之一。

而有了可以客觀、定量瞭解焦慮程度的腦狀態指標後,我們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緩解焦慮的方法。

關於焦慮,你真正需要做些什麼?

在本文開頭,我們說過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個焦慮到似乎再也沒有不焦慮的人存在的時代。

一大批號稱可以解決焦慮的產品,適時地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其中,以咪蒙為代表的公眾號大V們最具影響力。他們負責生產和輸出具有舒適體驗以及優越體驗的知識產品,人們用它來滋養自己心靈,從中汲取力量,使自己可以從焦慮的狀態中得到緩和或者化解焦慮。

一切都看似完美,但很多時候這往往是一種錯覺。在真正的焦慮面前,它們不堪一擊。

造成如此局面,恰恰是因為人們對自己的焦慮程度缺乏定量、客觀地瞭解。

所以,想要真正更好地應對焦慮,我們首先需要的是——

定量、客觀地瞭解自己的焦慮。

想要做到這點,除了我們前面說的內專注指數以外,還需要另外一個腦狀態指數——外專注指數,反映的是大腦主動獲取外界資訊的能力和對外界資訊的敏感程度。

內外專注之和的變化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掌握自身焦慮程度。(對於焦慮患者內外專注之和與常模值的差距,我們在《年收入多少,我們才能不焦慮》文中,有詳細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自己是否處於焦慮狀態,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給你答案)

一旦有了可以衡量焦慮程度的腦狀態資料,我們就可以採取相應的行動來應對焦慮。比如,腦控機器人的專注訓練。

我們已經知道焦慮與大腦腦區協調性降低,個別腦區持續興奮無法被有效抑制有關。而在腦控機器人的專注訓練中,最核心的就是讓人們學會通過腦狀態控制機器人的動作,在這個訓練中,人們學會控制機器人的過程,就是建立大腦的專注、提升抑制力的過程。也是有效緩解焦慮的過程。

除此以外,冥想、音樂、呼吸練習、鍛煉等都常常被用以緩解焦慮。特別是冥想,通過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我們發現參與過冥想訓練的人與普通人的內外專注之和區別很大,如下圖所示:

(某冥想人士內外專注之和與同齡常模值對比)

當然通過音樂、鍛煉或呼吸練習,也能收到類似的效果,至於是否適合你,建議通過腦狀態客觀定量測量觀察焦慮程度的變化,來進行選擇,如果以上都不合適的話,那就創造一些吧。

賈平凹曾說,“我們從未感受到如此的富裕,也從未有過如此的焦慮”,當焦慮成為一種時代病,我們希望你可以不再是其中的一個。

生活也許艱辛,但我們總要學會給自己一些去接近 「從容」的機會,而不是只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的“雞湯”之上。那你永遠只能在焦慮的泥潭裡愈陷愈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