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文化傳奇:瀋陽故宮的前生今世

瀋陽故宮(英語:Mukden Palace)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又稱盛京皇宮, 為清朝初期的皇宮, 距今近400年歷史, 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關前, 其皇宮設在瀋陽, 遷都北京後, 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 瀋陽故宮占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 有古建築114座, 500多間, 至今保存完好, 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 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 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 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 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專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和建造先後, 可以分為3個部分: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 於一六二五年開始創建, 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

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 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 十六道五彩琉璃脊, 大木架結構, 榫卯相接, 飛簷斗拱, 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 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 又具有宗教色彩。 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

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 在建築佈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 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甯宮等, 於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 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後妃居住的地方。 鳳凰樓於1627年—1635年建成, 是當時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 清甯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上, 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 在東次間開門, 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 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 窗從外關, 煙筒設在後面, 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 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 栩栩如生, 雕刻彩畫精緻生動。 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 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甯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

西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 於一七八二年建成, 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 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整個建築設計和佈局, 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 封建統治者建築這樣規模的宮殿,

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 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和農民, 日以繼夜的勞動, 木材要到渾河上游的叢山峻嶺的原始森林去砍伐, 磚瓦要從三百多華里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制, 耗費無數人力畜力運到瀋陽。 故宮的每座殿宇, 一磚一瓦, 一石一木, 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修建這座宮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 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 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 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 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 如努爾哈赤的劍, 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關外時期

瀋陽故宮博物院原名“東三省博物館”, 館址設于瀋陽故宮宮殿群中。 瀋陽故宮, 又稱盛京皇宮, 在清代尚有盛京宮殿、陪都宮殿、留都宮殿或奉天宮殿之稱謂。 其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

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 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 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郁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瀋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甯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裡,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

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瀋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瀋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瀋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重新頒佈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

奉天省政府接管瀋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瀋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瀋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瀋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瀋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專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之謎

修建時間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城築城定都。然而,作

瀋陽故宮平面圖1

為都城象徵的皇宮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在當年戰亂紛爭、百姓生活困難,剛剛定都瀋陽就修建皇宮不像是明君所為。所以,史官對建皇宮的大事件採取了回避態度。

有人推測故宮是清太祖遷都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佟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是早上決定遷都,當日下午就動身的。決定沒有定下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宮殿。佟悅說,史料對故宮的最早記載是,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

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餘座城池,包括瀋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後,清太祖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瀋陽,努爾

瀋陽故宮圖冊

哈赤認為,瀋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三月三日(農曆)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瀋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定都瀋陽後,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牆,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瀋陽故宮何年開始建造由於史料沒有任何明文記載,瀋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是歷史學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

瀋陽故宮平面圖2

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說,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件勞民傷財的舉動,清代統治者認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宮殿本身也就是為皇帝建個家,沒必要將具體建造年份寫進史書。然而幾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在當地發現了一本《侯氏宗譜》,其中關於修建遼陽東京城和瀋陽盛京城的記載非常詳細。據《侯氏宗譜》記載,負責為瀋陽故宮燒制琉璃瓦的侯振舉家族是“於天命九年間遷至瀋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專家據此推斷,瀋陽故宮應該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開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瀋陽晚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瀋陽故宮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經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清前史專家支運亭研究員多年研究,認定瀋陽故宮的始建年代應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卻不贊同這一說法,他認為,《侯氏宗譜》中所說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舉一家遷居瀋陽的時間,而不是說侯振舉搬到瀋陽後就立即開始建造故宮。佟悅認為,瀋陽故宮應該是從1625年開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東京城還沒有建好,許多貝勒、大臣都還在忙著建自己的住所,努爾哈赤在沒有下達遷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瀋陽建造故宮;其次,努爾哈赤居住在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不是故宮裡。如果瀋陽故宮1624年就開始修建的話,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住在故宮裡反而要在故宮城旁居住?

皇太極王府是不是故宮

定都瀋陽之後,親王們都在城內興建王府。康熙年間成圖的《盛京城闕圖》上記載了當時十一個親王的王府,地位遠不如四大貝勒的親王府邸都有記載,而當時權傾一時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記載。佟悅分析,這是因為四大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極外,另兩個貝勒後來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們的府邸自然不被記錄在案。

瀋陽故宮——鳳凰樓

專家們認為,皇太極的王府沒有記載恰恰說明了故宮是在他的王府基礎上建造的。故宮的大政殿在過去不屬於皇宮的一部分,佟悅介紹,大政殿在解放前還是沒有圍牆的開放狀態,它與故宮中路居住宮殿之間是一條公共道路,大政殿廣場就像市府廣場一樣,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會場所。建國後,為保護故宮古建築,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邊砌上了圍牆。所以,我們看到的故宮中路的建築才是傳統意義的皇宮。專家們推測,這裡原來應該是皇太極的王府,皇太極登基之後,沒有入住努爾哈赤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宮。沒有新修皇宮也是擔心勞民傷財,而且簡單的擴建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632年主體建築才完工。

清甯宮內景

太祖倉促遷都只為保江山龍脈西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瀋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裡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裡的龍脊樑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瀋陽”。

當然,傳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歷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瀋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瀋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瀋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誰才是瀋陽故宮的“總工程師”這些清代宮殿建築到底是誰設計的?又是由誰建造的?這一次,同樣是《侯氏宗譜》掀開了冰山一角。

宗譜中記錄了這麼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余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瀋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余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

佟悅認為,這段文字說明,侯振舉這個人與瀋陽皇宮的營造關係很大。從以上文字可以判斷,侯振舉應該是建造故宮的負責人之一,但是考慮到瀋陽故宮中有許多建築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一個漢人,不可能設計出來,所以除了侯振舉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滿族設計者和建造者。

對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有專家認為,侯振舉只是“燒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瀋陽故宮的“工程師”,因為侯振舉是從海城遷至瀋陽的,根據《海城縣誌》載:“城東南三十五裡,在岩山山麓有黃瓦窖,制黃琉璃瓦。清時工部派五品官監製黃瓦。以備陵寢宮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這樣的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徙本境。清初隸漢軍旗,世襲盛京五品官,監製黃瓦,族繁戶眾,世居城東南析木城。”該縣誌又在《重修缸窖嶺伯靈廟碑記並序》中說:“清初修理陵寢宮殿,需用龍磚彩瓦,因賞侯振舉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幾個人一同修築了這座清代宮殿,還是由某位大師具體設計,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未解之謎。

努爾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宮

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宮?這在史學界同樣存在很大爭議。李治亭教授認為,努爾哈赤在瀋陽時一直都居住在故宮北門旁邊,而不是居住在瀋陽故宮裡,這說明當時故宮肯定還沒建完。而且建造宮殿是一項耗資巨大工程,前期準備工作紛繁複雜,而努爾哈赤率部遷都瀋陽18個月後便猝然離世。在這麼短時間裡,根本沒有足夠時間能將複雜的宮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佟主任則認為,一年半時間也不算太短,在遼陽城建造宮殿時也只用了2年多時間,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完全有時間修建宮殿。而根據史料最早記載,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也就是說,在努爾哈赤時期,大政殿和與之成組的建築十王亭時應該已經建好。當然,關於瀋陽故宮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但李教授強調,只要能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解讀故宮,那麼這就是皇家宮殿留給後人最重要的一筆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瑯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準。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仿佛步入藝術聖殿。

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玻璃器可謂獨具特

瀋陽故宮實景海報(16張)

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錶、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錶、玻璃器作為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于構思,精心製作的鐘錶、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于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裡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流失文物

據武斌院長介紹,盛京(瀋陽)作為清朝遷都北京之後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區”,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東巡拜謁祖陵期間,每次都要在盛京宮殿臨政或駐蹕。與此同時,清朝廷將大量皇家珍藏送貯瀋陽故宮。其中,清朝皇帝的聖容、行樂圖送貯鳳凰樓;玉牒送貯敬典閣;滿文老檔、漢文舊檔、歷朝實錄、聖訓送貯崇謨閣;皇帝御用武備、青銅器送貯飛龍閣。鼎盛時期累積已達十幾萬件之多,使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熱河行宮(現承德避暑山莊)一起,成為舉世矚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宮廷文物收藏寶庫。

流失開始——故宮珍寶爭相被盜

瀋陽故宮的珍寶,先後經歷幾次比較大規模的流失。

武斌院長介紹,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軍開進瀋陽城,瀋陽故宮也淪為哥薩克屯兵之所。在俄兵佔據的二年半期間,瀋陽故宮丟失和損壞的藏品多達萬餘件。

1908年7月,張作霖曾派人從東七間樓瓷器庫中提出霽紅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數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撫唐紹儀以專使身份訪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為名,提取奉天宮藏瓷器為贈品。

衰敗到底——九成珍寶永遠離開

1914年的流失幾乎差點讓瀋陽故宮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決定建立“古物陳列所”。於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徵調奉天故宮和熱河行宮所藏清代宮廷文物運至京城。1914年初,瀋陽故宮的古銅鼎彝、宋元明清書畫、內廷玉器、御用武備、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裝箱運到北京。此後,這些宮廷寶藏幾經輾轉,分處數地,再未入藏瀋陽故宮。

1948年遼沈戰役爆發前,瀋陽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在撤退前,再一次將除文溯閣《四庫全書》之外的瀋陽故宮瓷器、銅鏡、檔案和殿版書運到當時的北平。這樣,到了解放前夕,瀋陽故宮徹底成了空空蕩蕩的“廣寒宮”。

全面拯救——全國支援瀋陽故宮

儘管瀋陽故宮絕大部分的珍寶于建國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後,重獲新生的瀋陽故宮立即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援,“解放後,瀋陽故宮又陸續從南京、承德、上海、陝西等地調入一批文物。特別是從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宮先後8次調撥文物給瀋陽故宮,使其藏品日漸豐富。

流失文物種類:

一是供皇帝東巡時帝后宮中陳設的物品,主要是金、銀、玉、瓷、琺瑯、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類器皿與工藝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宮禦辦處製作的御用文物精品。

二是唐至清歷朝一百多位書畫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鬥牛圖》、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圖》、宋代蘇軾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圖》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圖》、《溪山塗秀圖》等,全部是價值連城的珍品。

三是清帝御筆書畫,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內府刊印的書籍、輿圖等。

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槍、甲胄、鞍轡為主。

五是清內府所刻書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間的諭旨,北京宮內武英殿修書處每刻印一種書,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這裡收藏,其中經、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總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冊。

六是瓷器,多數為康、雍、乾三朝官窯燒制,另有幾千件明代製品。

流失文物下落:

這些珍寶離開瀋陽故宮後,也是經歷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徵調到北京的近12萬件文物,在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隨北京故宮文物一同開始南遷,除少數去了臺灣,大部分則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幾次流失的文物,則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寶,從目前情況看,重返瀋陽故宮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這是因為,1987年的時候,南京曾初步同意歸還一部分瀋陽故宮珍寶,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建築結構

大政殿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 。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簷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鍊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此建築佈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所僅見。

瀋陽故宮圖冊(1)(22張)

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

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 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大清門

是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徵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築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調。

大清門建於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為門)。

崇政殿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臺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臺一堂;殿柱

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西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清甯宮

清甯宮

清甯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簷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簷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簷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簷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簷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金水橋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聲能透露,瀋陽故宮正門前的“金水橋”屬於違規建築,與整個風貌不相符。瀋陽市文物部門已經下發了整改拆除通知限期拆除。

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占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郁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瀋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甯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裡,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

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瀋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瀋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瀋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重新頒佈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

奉天省政府接管瀋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瀋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瀋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瀋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瀋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專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之謎

修建時間

1625年的三月初三上午,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城築城定都。然而,作

瀋陽故宮平面圖1

為都城象徵的皇宮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清朝的史料中都沒有記載。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解釋,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勞民傷財的舉動,尤其在當年戰亂紛爭、百姓生活困難,剛剛定都瀋陽就修建皇宮不像是明君所為。所以,史官對建皇宮的大事件採取了回避態度。

有人推測故宮是清太祖遷都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佟悅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可能。因為努爾哈赤是早上決定遷都,當日下午就動身的。決定沒有定下遷都之前不可能開始建宮殿。佟悅說,史料對故宮的最早記載是,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3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

據介紹,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八旗兵橫掃遼東,不到十天攻克70餘座城池,包括瀋陽和遼陽。打下遼陽之後,清太祖手下的大臣都想回撫順老家,胸懷大略的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決定從薩爾滸遷居遼陽。1625年,努爾哈赤再次提出遷都瀋陽,努爾

瀋陽故宮圖冊

哈赤認為,瀋陽進可攻明朝和蒙古,退可一日回到薩爾滸老家,離開重鎮遼陽還可以避開明朝的風頭。三月三日(農曆)上午決定出發,下午數十萬八旗子弟開始啟程,當晚到達瀋陽遼陽交界的虎皮驛。四日清晨,努爾哈赤越過渾河進入瀋陽。定都瀋陽後,努爾哈赤加固明朝城牆,建造八門,改城內十字形大街為井字形格局,並在城北建造罕王宮居住。瀋陽故宮何年開始建造由於史料沒有任何明文記載,瀋陽故宮究竟何年開始建造,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大懸案,也是歷史學家們爭論的一個焦點。

瀋陽故宮平面圖2

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說,這可能是因為修建皇宮是件勞民傷財的舉動,清代統治者認為不值得提倡,而且修建宮殿本身也就是為皇帝建個家,沒必要將具體建造年份寫進史書。然而幾年前,鞍山市文物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在當地發現了一本《侯氏宗譜》,其中關於修建遼陽東京城和瀋陽盛京城的記載非常詳細。據《侯氏宗譜》記載,負責為瀋陽故宮燒制琉璃瓦的侯振舉家族是“於天命九年間遷至瀋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有專家據此推斷,瀋陽故宮應該是在天命九年,也就是1624年開始建造的。

2003年1月15日,瀋陽晚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瀋陽故宮到底建在哪一年?》的文章,經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清前史專家支運亭研究員多年研究,認定瀋陽故宮的始建年代應為1624年(天命九年)。

但佟主任卻不贊同這一說法,他認為,《侯氏宗譜》中所說的“天命九年”指的是侯振舉一家遷居瀋陽的時間,而不是說侯振舉搬到瀋陽後就立即開始建造故宮。佟悅認為,瀋陽故宮應該是從1625年開始建造的,理由有二:首先,1624年,東京城還沒有建好,許多貝勒、大臣都還在忙著建自己的住所,努爾哈赤在沒有下達遷都命令之前,不可能在瀋陽建造故宮;其次,努爾哈赤居住在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不是故宮裡。如果瀋陽故宮1624年就開始修建的話,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不住在故宮裡反而要在故宮城旁居住?

皇太極王府是不是故宮

定都瀋陽之後,親王們都在城內興建王府。康熙年間成圖的《盛京城闕圖》上記載了當時十一個親王的王府,地位遠不如四大貝勒的親王府邸都有記載,而當時權傾一時的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只有代善的府邸有記載。佟悅分析,這是因為四大貝勒中,除代善和皇太極外,另兩個貝勒後來都犯下大罪,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們的府邸自然不被記錄在案。

瀋陽故宮——鳳凰樓

專家們認為,皇太極的王府沒有記載恰恰說明了故宮是在他的王府基礎上建造的。故宮的大政殿在過去不屬於皇宮的一部分,佟悅介紹,大政殿在解放前還是沒有圍牆的開放狀態,它與故宮中路居住宮殿之間是一條公共道路,大政殿廣場就像市府廣場一樣,大政殿也是重大事件的集會場所。建國後,為保護故宮古建築,在大政殿和十王亭周邊砌上了圍牆。所以,我們看到的故宮中路的建築才是傳統意義的皇宮。專家們推測,這裡原來應該是皇太極的王府,皇太極登基之後,沒有入住努爾哈赤位於城北的罕王宮,而是利用自己的王府修建了皇宮。沒有新修皇宮也是擔心勞民傷財,而且簡單的擴建也持續了很長時間,一直到1632年主體建築才完工。

清甯宮內景

太祖倉促遷都只為保江山龍脈西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瀋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裡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裡的龍脊樑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沈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瀋陽”。

當然,傳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歷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瀋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瀋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衝突嚴重,而瀋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誰才是瀋陽故宮的“總工程師”這些清代宮殿建築到底是誰設計的?又是由誰建造的?這一次,同樣是《侯氏宗譜》掀開了冰山一角。

宗譜中記錄了這麼一段文字:“大清高皇帝興師吊伐以得遼陽,即建都東京,於天命七年修造八角金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余曾祖振舉公董督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瀋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以及三陵各工等用。又賜予壯丁六百余名以應運夫差役驅使之用也。余曾祖公竭力報效,大工於是乎興。選擇一十七名匠役,皆竭力報效。……”

佟悅認為,這段文字說明,侯振舉這個人與瀋陽皇宮的營造關係很大。從以上文字可以判斷,侯振舉應該是建造故宮的負責人之一,但是考慮到瀋陽故宮中有許多建築是滿蒙風格,侯振舉作為一個漢人,不可能設計出來,所以除了侯振舉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滿族設計者和建造者。

對此,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有專家認為,侯振舉只是“燒制琉璃瓦的管窖人”,而不是瀋陽故宮的“工程師”,因為侯振舉是從海城遷至瀋陽的,根據《海城縣誌》載:“城東南三十五裡,在岩山山麓有黃瓦窖,制黃琉璃瓦。清時工部派五品官監製黃瓦。以備陵寢宮殿之用。”其卷2《民族》中有這樣的記載:“侯氏,原籍山西明福縣,後徙本境。清初隸漢軍旗,世襲盛京五品官,監製黃瓦,族繁戶眾,世居城東南析木城。”該縣誌又在《重修缸窖嶺伯靈廟碑記並序》中說:“清初修理陵寢宮殿,需用龍磚彩瓦,因賞侯振舉盛京工部五品官……”

所以,究竟是幾個人一同修築了這座清代宮殿,還是由某位大師具體設計,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未解之謎。

努爾哈赤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宮

努爾哈赤在位期間,是否修建了部分故宮?這在史學界同樣存在很大爭議。李治亭教授認為,努爾哈赤在瀋陽時一直都居住在故宮北門旁邊,而不是居住在瀋陽故宮裡,這說明當時故宮肯定還沒建完。而且建造宮殿是一項耗資巨大工程,前期準備工作紛繁複雜,而努爾哈赤率部遷都瀋陽18個月後便猝然離世。在這麼短時間裡,根本沒有足夠時間能將複雜的宮殿建造得如此之快。

而佟主任則認為,一年半時間也不算太短,在遼陽城建造宮殿時也只用了2年多時間,努爾哈赤在位期間完全有時間修建宮殿。而根據史料最早記載,162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在大政殿舉行典禮儀式。按照瀋陽的天氣,說明大政殿在1626年10月之前就應該完工。也就是說,在努爾哈赤時期,大政殿和與之成組的建築十王亭時應該已經建好。當然,關於瀋陽故宮的未解之謎還有很多。但李教授強調,只要能從文化角度來分析解讀故宮,那麼這就是皇家宮殿留給後人最重要的一筆文化遺產。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以其多民族風格的宮苑建築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更以其豐富的院藏文物珍寶而享譽中外。其中,尤以明清宮廷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瑯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這些文物集中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工藝水準和清代宮廷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準。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展覽採用世界先進陳形形式,充分運用現代設備和陳列手段,同時又保持皇宮的古樸風貌,使您仿佛步入藝術聖殿。

清代皇宮外國禮品展瀋陽故宮收藏和陳列的明清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及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中西文化交流工藝品,如鐘錶、玻璃器可謂獨具特

瀋陽故宮實景海報(16張)

色。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一些國家把大量的鐘錶、玻璃器輸往廣州、由廣東海關購置貢進皇宮,海外各國使者也競相以本國精緻的鐘錶、玻璃器作為貴重禮品贈給大清王朝,用這些巧于構思,精心製作的鐘錶、玻璃器精美藝術品取悅于皇帝,不僅是帝后怡情賞玩之物,也是宮殿裡不可少的一種裝飾品。這些技藝精湛的工藝品,充分顯示了外國匠師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同時也是十七、十八世紀,中西方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

流失文物

據武斌院長介紹,盛京(瀋陽)作為清朝遷都北京之後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區”,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東巡拜謁祖陵期間,每次都要在盛京宮殿臨政或駐蹕。與此同時,清朝廷將大量皇家珍藏送貯瀋陽故宮。其中,清朝皇帝的聖容、行樂圖送貯鳳凰樓;玉牒送貯敬典閣;滿文老檔、漢文舊檔、歷朝實錄、聖訓送貯崇謨閣;皇帝御用武備、青銅器送貯飛龍閣。鼎盛時期累積已達十幾萬件之多,使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熱河行宮(現承德避暑山莊)一起,成為舉世矚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宮廷文物收藏寶庫。

流失開始——故宮珍寶爭相被盜

瀋陽故宮的珍寶,先後經歷幾次比較大規模的流失。

武斌院長介紹,1900年10月1日,沙俄侵略軍開進瀋陽城,瀋陽故宮也淪為哥薩克屯兵之所。在俄兵佔據的二年半期間,瀋陽故宮丟失和損壞的藏品多達萬餘件。

1908年7月,張作霖曾派人從東七間樓瓷器庫中提出霽紅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數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撫唐紹儀以專使身份訪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為名,提取奉天宮藏瓷器為贈品。

衰敗到底——九成珍寶永遠離開

1914年的流失幾乎差點讓瀋陽故宮成了“空架子”。1913年底,北洋政府決定建立“古物陳列所”。於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徵調奉天故宮和熱河行宮所藏清代宮廷文物運至京城。1914年初,瀋陽故宮的古銅鼎彝、宋元明清書畫、內廷玉器、御用武備、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裝箱運到北京。此後,這些宮廷寶藏幾經輾轉,分處數地,再未入藏瀋陽故宮。

1948年遼沈戰役爆發前,瀋陽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在撤退前,再一次將除文溯閣《四庫全書》之外的瀋陽故宮瓷器、銅鏡、檔案和殿版書運到當時的北平。這樣,到了解放前夕,瀋陽故宮徹底成了空空蕩蕩的“廣寒宮”。

全面拯救——全國支援瀋陽故宮

儘管瀋陽故宮絕大部分的珍寶于建國前流失掉了,但解放以後,重獲新生的瀋陽故宮立即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援,“解放後,瀋陽故宮又陸續從南京、承德、上海、陝西等地調入一批文物。特別是從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宮先後8次調撥文物給瀋陽故宮,使其藏品日漸豐富。

流失文物種類:

一是供皇帝東巡時帝后宮中陳設的物品,主要是金、銀、玉、瓷、琺瑯、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類器皿與工藝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宮禦辦處製作的御用文物精品。

二是唐至清歷朝一百多位書畫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鬥牛圖》、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圖》、宋代蘇軾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圖》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圖》、《溪山塗秀圖》等,全部是價值連城的珍品。

三是清帝御筆書畫,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內府刊印的書籍、輿圖等。

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槍、甲胄、鞍轡為主。

五是清內府所刻書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間的諭旨,北京宮內武英殿修書處每刻印一種書,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這裡收藏,其中經、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總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冊。

六是瓷器,多數為康、雍、乾三朝官窯燒制,另有幾千件明代製品。

流失文物下落:

這些珍寶離開瀋陽故宮後,也是經歷坎坷。1914年1月那批被徵調到北京的近12萬件文物,在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隨北京故宮文物一同開始南遷,除少數去了臺灣,大部分則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而其他幾次流失的文物,則有很多不知去向。即使是留在南京的珍寶,從目前情況看,重返瀋陽故宮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這是因為,1987年的時候,南京曾初步同意歸還一部分瀋陽故宮珍寶,但最終還是沒有實現。

建築結構

大政殿

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簷亭式建築,俗稱八角殿 。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簷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鍊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臺等。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佈詔書,宣佈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十王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此建築佈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所僅見。

瀋陽故宮圖冊(1)(22張)

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

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 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大清門

是盛京皇宮(今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正門,俗稱午門,它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築,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尤其是大清門山牆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個墀頭,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鑲嵌而成,紋飾為凸出的海水雲龍及象徵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門莊嚴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築混成一體,顯得十分協調。

大清門建於天聰六年(1632年)之前,為盛京皇宮中皇太極續修的早期建築之一。原稱大門、正門。1636年定宮殿名時稱大門為大清門。大清門的滿文譯音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為門)。

崇政殿

崇政殿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瀋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杆。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前月臺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臺一堂;殿柱

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簷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西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鳳凰樓

鳳凰樓

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有三層,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清甯宮

清甯宮

清甯宮為五開間前後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室門開於東次間,屋內西側形成“筒子房”格局,東梢間為帝后寢宮。寬大的支摘窗式樣樸素,欞條皆以“碼三箭”式相交,宮門亦不用隔扇式。正對宮門豎立祭天的“索倫竿”,此均為源自滿族民間的傳統風格。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緣剪邊,前後皆方形簷柱,柱頭飾獸面,檀枋施彩繪等,則是吸收漢、藏民族建築藝術。

文溯閣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是瀋陽故宮西路的主體建築,建築形式仿照浙江寧波的天一閣,面闊六間,二樓三層重簷硬山式,前後出廊,上邊蓋黑色琉璃瓦加綠剪邊,前後廊簷柱都裝飾有綠色的地仗。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簷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這與其它宮殿紅金為主的外簷彩飾迥然不同。其彩繪畫題材也不用宮殿中常見的行龍飛鳳,而是以“白馬獻書”、“翰墨卷冊”等與藏書樓功用相諧的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採用黑色琉璃瓦為頂,主要是為了使整座建築外觀風格相統一。 文溯閣後面,有抄手殿廊連接著仰熙齋,齋後為九間房,其中有芍藥圃、梧桐院等。這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讀書之所。

金水橋

瀋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聲能透露,瀋陽故宮正門前的“金水橋”屬於違規建築,與整個風貌不相符。瀋陽市文物部門已經下發了整改拆除通知限期拆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