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合川桃片:不老的味道

創造“同德福”

由於得水運之便, 又毗鄰重慶, 到晚清時期, 合州(今重慶合川區)已成為渝西最為繁榮的物資集散中心。 據民國《新修合川縣誌》記載:“合川為蜀膏腴, 據雄關上游, 又有渠、涪、嘉陵諸江, 匯城南北, 帆檣往來, 商戰中英雄用武之地, 當不外此。 ”

商貿發達必然促進食品業發展。 1895年, 合川縣城“祥雲齋”糖果鋪開始生產甜桃片。 之後, 內江人朱國禎、蔣盛文等在蘇家街創辦“同德福京果鋪”, 生產蜜餞、糖果, 同時對“祥雲齋”桃片進行研究和改進, 初步生產出具有色白、分片、綿軟等特點的合川桃片。 1898年, 合川縣舉人張森楷把合川“同德福”桃片、“易正茂”鹽話梅作為特產,

帶到成都、北京等地饋贈師友, 其味鮮美, 大受稱讚, 於是合川桃片漸漸聲名鵲起。

合川縣人餘鴻春1912年進入“同德福京果鋪”當學徒, 勤奮精明受到店主信賴, 由學徒升任營業員、商號管理人。 那時的“同德福”以生產蜜餞為主,

兼制桃片, 職工只有七八人。 1916年店主回鄉養老, 將商號出讓給餘鴻春經營。 餘鴻春病故後, 商號由其子余複光繼承。

餘複光銳意進取, 認為合川糖果商家雖然不少, 但具有特色的產品卻很少, 於是決定以提高品質為前提, 以生產桃片為中心, 突出特色。 他採取了四條措施:一是優選原料。 桃片的主料是糯米、白糖、桃仁和麻油, 他將過去用的一般糯米, 改為上等大粒糯米;將土白糖改為進口貨或內江上等白糖。 二是添加香料。 在輔料中添加玫瑰花等。 三是開拓品種。 試製出甜、咸、麻、椒鹽、玫瑰香等新品種。 四是強化工藝。 切片要求不粘結、不毛面, 六兩重的糕塊, 必須切出260片到280片。

經過改進後的“同德福”桃片, 潔白如雲片薄如紙,

綿軟曲卷不斷裂, 香甜細膩, 別具風味, 相比同行業的桃片, 色香味都高出一籌。 於是“同德福”桃片銷路大開, 產量劇增, 獲利甚豐。 該桃片1911年榮獲四川省成都花會優質獎、l924年獲四川省第五屆勸業會特別金獎。 1925年, 在合川、武勝、銅梁、大足、璧山五縣土特產展覽會上, “同德福”桃片獲一等獎。

成就桃片鄉

餘複光乘此時機, 一方面結交地方駐軍、上層人士, 並出任縣商會會長, 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擴大經營範圍, 與人合辦火柴廠、紙箔作坊, 還辦起了西餐館等, 繼續壯大經濟實力。 原先與之競爭的8家同業商號, 大多停業、轉產或倒閉時。 “同德福”不僅在合川家喻戶曉, 在川東、川西也頗有口碑。

1930年春, 地方軍閥從“同德福”提走原先存入的大量資金,

加之餘複光投資多家實業, 使資本過於分散, 資金一度發生困難。 余複光毅然收縮經營範圍, 將商號交其二弟經營, 他則運用社會地位和人脈關係, 開辦包席餐館, 採用多種招攬顧客的辦法, 數年間獲得巨額利潤, 挽救了“同德福”。 然後他又重操舊業, 在製作桃片時, 改發糖為攬糖, 改麻油為優質化豬油, 在產品結構上增加雲片、芝麻片、水晶糕、桃酥糕、冰糕等十多個品種。 他還根據市場需要, 生產各式糕點、蜜餞和飲品, 彌補桃片之不足, 又使副產品得到了充分利用, 降低了成本。 因而, 餘複光在同業競爭中, 一直處於優勢地位。

餘複光去世後, “同德福”由餘氏家族經營。

抗戰時期日機轟炸合川, “同德福”雖未中炸彈, 但生產也受到一定影響。 全面抗戰爆發, 各地糖果廠家相繼遷渝, 促進了重慶糖果糕點製造業的迅猛發展, 但也給本地糖果廠家造成一定壓力。 所幸那時遷到重慶的人口多, “同德福”桃片可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口味的顧客, 照樣有買主。

解放前夕, 合川有糕餅作坊28家,大多從事桃片製作。合川亦成為名副其實的桃片之鄉。

新生傳承人

解放後,合川縣供銷社在老同德福舊址建糖果廠,後交商業局成為國營合川糖果廠。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改造,原私營糖果作坊組建公私合營糖果廠,糖果個體戶組建生產合作社,“同德福”廠名一度被更改。但合川桃片作為傳統產品,得以保留。

大躍進年代,推進技術革新,國營合川糖果廠自製滾筒硬糖成型機、榨油渣機各一台,首次使用機械生產糖果。1959年,合川桃片作為四川省名優土特產,由外貿公司組織遠銷香港、澳門地區。1963年,全部公私合營糖果廠併入國營糖果廠,經國家商業部批准,合川桃片註冊“三江牌”商標。

新時期以來,合川桃片先後榮獲四川省政府、國家商業部頒發的糖果糕點優質產品獎,並獲國家銀質獎章。1982年,“同德福”老廠名得以恢復。

體制改革的春風,拂去了長期積壓在農民心頭的陰影。1991年,合陽鎮農民荊朋山帶領兒子荊世勇,創辦了“合川縣金都桃片廠”,小批量生產桃片。次年,荊世勇憑著到沿海打工所積累的經驗,跑市場、摸行情、促銷路,使“金都桃片”日產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此後,荊世勇開始試製新產品“川洲桃片”,並獲准登記註冊,開發出香甜、椒鹽、八珍、紅豆、黑米、黑芝麻、綠豆、蕎麥等八個系列品種。數年間,該廠桃片日產量躍升至4噸以上。2000年,該廠更名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生產的“川洲桃片”八大系列產品總產量已達1500多噸,榮獲“重慶市消費者滿意商品”“重慶市企業計量工作評定合格單位”等稱號。

“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趕超了國營“同德福”老廠,使歷史悠久的合川桃片更加發揚光大。

合川有糕餅作坊28家,大多從事桃片製作。合川亦成為名副其實的桃片之鄉。

新生傳承人

解放後,合川縣供銷社在老同德福舊址建糖果廠,後交商業局成為國營合川糖果廠。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改造,原私營糖果作坊組建公私合營糖果廠,糖果個體戶組建生產合作社,“同德福”廠名一度被更改。但合川桃片作為傳統產品,得以保留。

大躍進年代,推進技術革新,國營合川糖果廠自製滾筒硬糖成型機、榨油渣機各一台,首次使用機械生產糖果。1959年,合川桃片作為四川省名優土特產,由外貿公司組織遠銷香港、澳門地區。1963年,全部公私合營糖果廠併入國營糖果廠,經國家商業部批准,合川桃片註冊“三江牌”商標。

新時期以來,合川桃片先後榮獲四川省政府、國家商業部頒發的糖果糕點優質產品獎,並獲國家銀質獎章。1982年,“同德福”老廠名得以恢復。

體制改革的春風,拂去了長期積壓在農民心頭的陰影。1991年,合陽鎮農民荊朋山帶領兒子荊世勇,創辦了“合川縣金都桃片廠”,小批量生產桃片。次年,荊世勇憑著到沿海打工所積累的經驗,跑市場、摸行情、促銷路,使“金都桃片”日產量由300多斤上升到500多斤。

此後,荊世勇開始試製新產品“川洲桃片”,並獲准登記註冊,開發出香甜、椒鹽、八珍、紅豆、黑米、黑芝麻、綠豆、蕎麥等八個系列品種。數年間,該廠桃片日產量躍升至4噸以上。2000年,該廠更名為“合川市川洲桃片有限公司”,生產的“川洲桃片”八大系列產品總產量已達1500多噸,榮獲“重慶市消費者滿意商品”“重慶市企業計量工作評定合格單位”等稱號。

“川洲桃片有限公司”趕超了國營“同德福”老廠,使歷史悠久的合川桃片更加發揚光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