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熱點丨濮陽竟然有這麼多稀有劇種!你都知道嗎?

濮陽是上古顓頊帝的故里, “中華第一龍”的發現地, 也是“鄭衛之聲”即古代音樂、戲曲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在這塊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沃土上, 孕育了多種珍貴的地方戲劇種。 這些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是人類的財富, 是研究中國戲曲藝術和民俗風情的重要資料, 更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歷史上曾有眾多劇種紮根活動在濮陽大地, 目前除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劇、評劇、五腔調等相繼消亡外, 還有大弦戲、大平調、清豐柳子戲、山東梆子、豫劇大高調、羅卷戲、棗梆、二夾弦、落腔、四平調等21個稀有劇種在藝苑爭芳鬥妍。

大弦戲

濮陽縣大弦戲流行於豫北、魯西、冀南一帶, 是一個古老曲牌劇種, 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大弦戲至今還原汁原味保留著唐宋大麯《海裡花》、《江頭金桂》及唐宋時期戲劇表演形式“跳加冠”、“赤膊戲”等。 大弦戲有300多個唱腔曲牌, 特別是其中的“唐宋大麯”彌足珍貴。 2007年10月,濮陽大弦戲劇團應文化部和中央音樂學院邀請赴京演出, 受到文化部領導和100多位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劇團:濮陽縣大弦戲劇團

清豐柳子戲

清豐柳子戲又稱“百調子”、“柳子腔”, 是我國一個稀有的古老劇種,

流行於河南、山東部分地區, 由元、明時期的“弦索”系統演變而來。 它的曲調是由中原一帶流行的民間俗曲小令和七字句的“柳子調”結合而成, 由於“柳子調”更通俗易懂, 因而被稱為柳子戲。 柳子戲音樂結構華麗, 無論雅曲, 還是俗曲, 音樂節奏和旋律極有規律, 曲子之間慢和快的速度差層次較多, 構成複雜的音域。 目前, 傳承柳子戲的文藝團體, 在全國僅有清豐縣柳子劇團和山東省柳子劇團兩家。 柳子戲劇碼體裁多樣, 曲牌豐富多彩, 聲腔悅耳動聽, 詞藻典雅工麗, 集各劇種之精華, 自成一派, 獨樹一幟。

羅卷戲

范縣羅卷戲, 又名大羅戲、大笛子、大笛子羅羅, 是流行於豫北、魯西南、冀南一帶的古老而珍稀的曲牌劇種。 它源于唐、成于宋、盛於元,

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羅卷戲的音樂既有唐宋大麯, 也有元明雜劇的餘韻, 既有對古代中原俗曲小令的吸收, 又有南曲曲牌的納入, 形成了曲牌的多源性特徵。 羅卷戲擁有八大聲腔體系, 300多個唱腔曲牌, 300餘部劇碼。 羅卷戲以大笛為主奏樂器, 配以三弦、笙、尖子號、四大扇等。 羅卷戲以民間武術大洪拳和梅花拳為基架, 其表演動作、臉譜、服飾極其誇張。

劇團:范縣羅卷戲劇團、南樂縣付章考羅卷戲劇團

棗梆

落腔

南樂縣南楊村落腔世代相傳, 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南楊村落腔劇碼眾多, 擅長表現農家生活題材和民間傳說故事, 通俗易懂。 其表演形式古樸自然, 唱腔音樂優美輕快, 為板腔體結構, 表現力非常豐富,

曲牌音樂除部分早期劇種的歷史遺存外, 還有數量可觀、極為珍貴的雜曲小調。

劇團:南樂縣宏楊落腔劇團

大平調

大平調(又稱大梆戲), 始于明朝初期, 源於開州(今河南濮陽), 世稱開州平。 主要流行於豫、魯、冀、晉、晥等地區, 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土生土長的稀有劇種。 大平調具有唱腔渾厚高亢、婉轉優美, 表演粗獷細膩、豪放高雅相結合等特點, 常用樂器有大弦、二弦、三弦、大鐃、大鑔、大鐐、大梆子、尖子號等。 50年代, 著名演員翟德貴曾做為優秀文化工作者赴京參加全國群英會, 受到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讚揚。 60年代, 安陽地區六個縣的大平調劇團合併為濮陽縣大平調劇團, 名角薈萃, 前所未有。 八十年代《包公碑》赴京演出, 拍電影出版連環畫冊,引起轟動。

劇團: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濮陽市博地大平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範縣大平調劇團

四平調

范縣四平是調流行於河南、山東一帶的地方稀有劇種,它由蘇、魯、豫、皖交界一帶的蘇北花鼓演變而成。因四平調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於花鼓的平調,兼有四省之意,故稱四平調。范縣四平調傳統劇碼主要有《陳三兩爬堂》《小包公》《王寶釧》《楊八姐盜刀》等一百多個。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兼有南方的委婉,表演技藝舒展大方。1965年,範縣四平調劇團在河南省現代戲調演中,自編劇碼《扒瓜園》被評為優秀劇碼,後參加中南局調演,在全國引起轟動,以至於在文革時期成為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四平調劇團。2003年,小戲《母親》參加“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大賽”獲金獎,該劇碼被評為河南省“群星獎”。2006年,《母親》又獲“中國博興小戲藝術節”推薦劇碼獎。

劇團:範縣四平調劇團、濮陽市華龍區紅聲四平調劇團

墜劇

南樂縣墜劇是由“河南墜子”打板說唱藝人化妝登臺而形成的一種新興地方劇種,有近百年的歷史。南樂墜劇代代傳承,經過藝人們的不斷革新創造,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藝術。墜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喬清秀為代表,垛板、連口則多系用喬派唱法,巧口連珠,節奏感強。墜劇劇碼繁多,曲牌豐富,表演豪爽奔放,能文能武,白口又是中洲語言,通俗易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濮陽二夾弦

濮陽二夾弦,又名“兩夾弦”,原屬於民間小調,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別夾著弓上所系的兩股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據傳,二夾弦最早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的紡棉小調,後來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礎上,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當地的民間曲調和其它劇種的優秀素材,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夾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濮陽二夾弦其節奏高亢明快,唱腔清新亮麗、抒情委婉,演唱技法上講究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機結合,模仿手工紡車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聲頻繁交替的二夾弦聲腔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劇團:濮陽縣紅升二夾弦劇團、濮陽市青年二夾弦劇團

濮水小鎮位於濮陽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南岸,濮陽縣城南新區中心地帶。是通過建設古代建築風格的文旅設施、新中式民居和水鄉園林景觀,打造具有鮮明中原地域特色和濮陽曆史文化氛圍的,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休閒養生複合型小鎮。

作為以戲曲文化為重點開發專案的濮水小鎮,對本次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拍電影出版連環畫冊,引起轟動。

劇團:濮陽縣大平調劇團、濮陽市博地大平調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範縣大平調劇團

四平調

范縣四平是調流行於河南、山東一帶的地方稀有劇種,它由蘇、魯、豫、皖交界一帶的蘇北花鼓演變而成。因四平調的基本板式平板取之於花鼓的平調,兼有四省之意,故稱四平調。范縣四平調傳統劇碼主要有《陳三兩爬堂》《小包公》《王寶釧》《楊八姐盜刀》等一百多個。其唱腔既不失北方的高亢,又兼有南方的委婉,表演技藝舒展大方。1965年,範縣四平調劇團在河南省現代戲調演中,自編劇碼《扒瓜園》被評為優秀劇碼,後參加中南局調演,在全國引起轟動,以至於在文革時期成為全國保留的唯一的四平調劇團。2003年,小戲《母親》參加“河南省第八屆小戲大賽”獲金獎,該劇碼被評為河南省“群星獎”。2006年,《母親》又獲“中國博興小戲藝術節”推薦劇碼獎。

劇團:範縣四平調劇團、濮陽市華龍區紅聲四平調劇團

墜劇

南樂縣墜劇是由“河南墜子”打板說唱藝人化妝登臺而形成的一種新興地方劇種,有近百年的歷史。南樂墜劇代代傳承,經過藝人們的不斷革新創造,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說唱藝術。墜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以喬清秀為代表,垛板、連口則多系用喬派唱法,巧口連珠,節奏感強。墜劇劇碼繁多,曲牌豐富,表演豪爽奔放,能文能武,白口又是中洲語言,通俗易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濮陽二夾弦

濮陽二夾弦,又名“兩夾弦”,原屬於民間小調,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別夾著弓上所系的兩股馬尾用以拉奏而得名。據傳,二夾弦最早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的紡棉小調,後來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礎上,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當地的民間曲調和其它劇種的優秀素材,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夾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濮陽二夾弦其節奏高亢明快,唱腔清新亮麗、抒情委婉,演唱技法上講究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機結合,模仿手工紡車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聲頻繁交替的二夾弦聲腔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

劇團:濮陽縣紅升二夾弦劇團、濮陽市青年二夾弦劇團

濮水小鎮位於濮陽金堤河國家濕地公園南岸,濮陽縣城南新區中心地帶。是通過建設古代建築風格的文旅設施、新中式民居和水鄉園林景觀,打造具有鮮明中原地域特色和濮陽曆史文化氛圍的,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休閒養生複合型小鎮。

作為以戲曲文化為重點開發專案的濮水小鎮,對本次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