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這樣戴耳機,真的會耳聾!耳機是怎樣一步一步損傷聽力的?

和手機一樣, 耳機也成為了現代人的標配。

畢竟, 只要戴上耳機, 就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小編經常看到有些人用耳機聽音樂、看視頻,

一戴就是好幾個小時, 心裡不禁有疑問:這樣長期使用耳機, 會不會影響聽力、甚至耳聾啊?

先來看一個案例:

之前, 有新聞報導一名18歲男孩被診斷為“雜訊性聽力損傷”。 據悉, 這小夥子特別喜歡聽音樂, 不分場合、地點, 隨時隨地都塞著耳機。 醫生推測, 正是由於長期戴耳機聽音樂, 導致其聽力日漸受損。

世衛組織也發出了警告: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使用耳機聽音樂、看視頻, 長時間這樣做會面臨著聽力受損的危險。

長期使用耳機會損傷聽力、甚至耳聾, 可不是嚇人的。

這樣使用耳機, 真的會耳聾

雜訊性聽力損傷正如其名, 是長期接觸雜訊所致的聽力受損, 嚴重的可致聾。

歐盟公佈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 每天以超過89分貝聽音樂60分鐘, 連續5年, 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89分貝是什麼概念, 來看看下面的資料, 參考一下。

各種雜訊分貝值:

1、燃放煙花爆竹的聲音 約150分貝 ;

2、娛樂場所/設備(音樂播放機)最大音量 約110分貝 ;

3、公交、地鐵、路邊等交通雜音 約80分貝 ;

4、日常言語交流 約60分貝 。

聽音樂的電子產品, 最高音量可達110分貝。 特別是身處嘈雜環境時, 人們總不自覺地把音量調大, 而且一聽就是幾個小時, 耳朵更易受傷。

不過, 雜訊性聾最初聽力受損的頻率在4000 赫茲(高頻), 這一頻率的聲音我們平時比較少聽到, 故初期聽力受損往往不易察覺。 但隨著雜訊的持續傷害, 其他頻率的聽力相繼下降, 最終才會導致“雜訊性耳聾”。

聲音開得太大, 全身都遭殃

俗話說:“聾人三分癡”。 研究證實, 戴上耳機聽音樂, 如果聲音開得太大, 不僅易使聽力下降, 還會對大腦造成影響。

因為長時間聽分貝較高的聲音, 大腦內的維生素A衍生物——維甲酸會遭受破壞。 大腦生長因此變慢, 中樞神經也會受損, 記憶力隨之下降。

並可能衍生耳鳴、頭痛、頭昏、失眠、抑鬱、反應遲鈍、易激等神經症狀;胃腸不適等消化症狀;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律不齊等心血管症狀。

可見, 聽力受損面臨的不僅是變聾變傻, 而是身心俱損的風險!

3招教你保護好聽力

好在早期、短時間內造成的輕微聽力損失,

通過脫離雜訊環境, 給耳朵一個休息的過程, 是可以恢復的。 而長期、慢性的雜訊刺激, 才是造成永久性聽力損傷的元兇。

認識到這一點, 方能科學、合理、安全地用“耳”, 盡可能地避免雜訊性聽力損傷。

遠離噪音

首先減少接觸, 不長時間佩戴耳機, 是隔離雜訊損害的最重要舉措。

戴耳機聽音樂時,應掌握60-60-60原則。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戴內置耳機聽音樂時,要遵循80-9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8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

這兩種情況不要使用耳機

1、雜訊很大的地方

在公車或大街等雜訊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因為此時難免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對耳朵傷害更大。

2、睡覺的時候

因為枕頭很可能成為幫兇——把耳塞塞得更緊,令聲音對鼓膜的衝擊力增加。而且,如果聽著音樂睡著了,耳朵處於休眠狀態,所受的損害會更加明顯。

做好防護

身處雜訊環境,必要時使用耳塞、耳罩和防聲帽。並養成良好的護耳習慣,不經常挖耳,保持耳道乾燥,正確擤鼻,並及時治療耳部疾病。高危人群(聽力已受損者)定期做聽力檢查。

戴耳機聽音樂時,應掌握60-60-60原則。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戴內置耳機聽音樂時,要遵循80-9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8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

這兩種情況不要使用耳機

1、雜訊很大的地方

在公車或大街等雜訊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耳機聽音樂。因為此時難免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對耳朵傷害更大。

2、睡覺的時候

因為枕頭很可能成為幫兇——把耳塞塞得更緊,令聲音對鼓膜的衝擊力增加。而且,如果聽著音樂睡著了,耳朵處於休眠狀態,所受的損害會更加明顯。

做好防護

身處雜訊環境,必要時使用耳塞、耳罩和防聲帽。並養成良好的護耳習慣,不經常挖耳,保持耳道乾燥,正確擤鼻,並及時治療耳部疾病。高危人群(聽力已受損者)定期做聽力檢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