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國鐘繇:書法天然第一

(一)

唐代孫過庭所著的《書譜》, 開宗的第一句是:“夫自古善書者, 漢魏有鐘張之絕, 晉末稱二王之妙。 ”

語句中的“張”, 是指東漢末年的書法家張芝, 張芝為東漢時期隸書體向行書、草書體轉變階段的代表性書家, 有“草聖”之稱, 而“鐘”則指鐘繇。

張芝出生年月不祥, 死于東漢獻帝時期的西元192年, 鐘繇則出生于東漢桓帝時期的西元151年。 張芝死時, 鐘繇也已經41歲了, 可以說, 兩人基本是同時代人, 只是鐘繇自東漢末進入了三國時代, 當了魏的朝官。

張芝是以草書出色而成草聖。 鐘繇呢?其在書法史中的地位也很不低, 論魏晉之書, 必提鐘繇。 書法史中提及他的書法, 都是說他的行書與章草之妙。 其墨蹟真品幾乎沒有, 後世所刻的法帖《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都是後人臨摹之作, 但這些作品, 如果是鐘繇所書, 雖是後人臨摹, 也是當時的神妙之書。 從中亦可窺見鐘繇的書法成就是相當出色的。

正因為書法成就的出色, 也構成了鐘繇相當出色的書法理論體系, 其理論體系中反映出來的書法藝術觀點, 體現著魏晉時期的書法理論體系。 這種理論體系在實踐中繼承了東漢時期的代表性書法家如曹喜、劉德升、蔡邕、張芝等人的書法美學思想。

東漢末年和三國、魏晉時期, 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局面最混亂, 社會生活最痛苦、最悲劇的戰亂時期。 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 也正是這個時期, 成為了劃時代的時期, 正如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所說:“是精神上極自由, 極解放, 最富於智慧, 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對於處於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國, 這樣的一個時期, 雖然處在血腥和混亂之中, 但卻能使長期被禁錮著的中國文化和文化人, 迎來了或者說自己造就了一個不斷解放自身和使自己的思想能夠自由馳騁於自然美之中的精神享受期。 就這一段有限的思想自由文化史, 造就了中國文化史中一段最輝煌, 也最值得稱就的“魏晉風流”的鮮豔標幟。

(二)

鐘繇, 正是處於這樣的一個時期前端的代表性人物, 其在書法史上究竟是以何種出色的表現, 來奠定其書法史的地位呢?而構成他這種出色表現的基礎又是什麼呢?

史書上都說鐘繇的書法出色,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語言為多, 真正能說明問題的史料卻不多。 宋代人陳思在其寫的《書苑菁華》中記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魏鐘繇少時, 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 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 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 繇忽見蔡伯喈筆法于韋誕座上, 自捶胸三日, 其胸盡青, 因嘔血, 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 誕苦求之不與。 及誕死, 繇陰令人盜開其墓, 遂得之。 始知‘多力豐筋者聖, 無力無筋者病’。 ――從其消息而用之,

由是更妙。 ”

這個故事後世大多數人都認為不真實, 但又很多史料都引而用之。 這是為何呢?這只能從浪漫主義的角度去說明。 這個故事雖有點玄, 但生動地描述了鐘繇對學書筆法的重視, 重視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不擇手段也要將蔡邕高明的用筆之法拿到手。 求之不得,負氣到捶胸至發青,傷了內臟至嘔血,待韋誕死,又暗中叫人去掘人家的墳墓,這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而韋誕呢,亦相當精彩,其對蔡邕筆法的看重並不亞于鐘繇,生前死抱不放,死後也要帶進墳墓中。這真是一幅相當精彩的官僚書法家鬥勝圖,為了書法,尊嚴、體面,都可以不顧,完全是一對浪漫的小頑童。可見,當時代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書法在藝術享受上的迷人,書法家間爭強鬥勝,渴望高人一籌的榮耀感是多麼地強烈。

宋人陳思記述這個故事時,與三國時代已相距八百年時間。這很可能是根據民間傳說收錄而來,傳說中的以訛傳訛當然不會少。但其故事的根本點應該是存在的。展開作為今人的想像力,我試圖以自己拙劣的禿筆來對這個故事擴而大之的描述,從中看一看鐘繇書學成就形成的朦朧輪廓。

故事說鐘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說明鐘繇年輕時十分喜愛書法,並跟隨老師進山中專心學習。這裡不知劉勝是何種人物,但不是書法高手應該是肯定的,因為鐘繇跟他學了三年,還是不得書學的真諦。

鐘繇年輕時,絕不會是歸順曹操後,因鐘繇在東漢末年時已是東漢王朝的朝官,任黃門侍郎之職,而曹操執政後,是曹操的重要謀士苟或的推薦,鐘繇才歸順了曹操,並為曹操所重用。而曹操主政的年限,最早也應該在董卓之亂後。漢獻帝回到洛陽,曹操搶先在各諸候之前將漢獻帝和朝廷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昌,這時已經是漢獻帝建安年,即西元196年,據史料記載,也是在這一年,鐘繇才歸順了曹操。但這時的鐘繇,已經是45歲的年紀了。所以故事中說的少時進抱犢山中學習,歸來與曹操等人論筆法,應該是鐘繇45歲後的事情了。

與曹操等人論筆法的鐘繇,可以推測,作為探討書法從篆隸向章草及行草書轉變時期的鐘繇,在東漢末很長的時間中,都沉浸于書法的研究和學習,這時的鐘繇雖然傳統的篆隸字體寫得已經很不錯了,也可以稱為時代的大書家了,但要向新的字體轉變,鐘繇還在苦苦地摸索,而且正苦於沒有找到一條突破的路子。

蔡邕,是鐘繇的老師,蔡邕在董卓之亂後被暫時當政者之一的王允下獄至死,其時是西元192年,這一年鐘繇是41歲,而鐘繇的另一個老師劉德升早在189年就去世。所以,正在探索新形字體,熱情又十分高漲的壯年,鐘繇沒有了老師們的指導,其迷惘與痛苦可想而知。

在對書法的探索之中,鐘繇遇上了曹操,並在政治上成為其手下能臣。作為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曹操由鎮壓農民黃巾大起義起家,佔據挾天子以令諸侯和網羅人才兩方面的優勢,迅速發展了其軍事力量,逐次削平了北方群雄,統一了黃河流域。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成了最有勢力的政治統治集團。

政治上的強大,促使曹操作為封建士大夫文人本性的激發,由於其對文學的愛好、宣導而又才華出眾,在其身邊形成了一個以鄴都為中心的文學群體,一群時代的著名文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文學上有名的“建安風骨”。建安時期,從曹操挾持漢獻帝到達許昌的西元196年算起,延續了24年,這段時期,著名的文士們大約有數百之眾,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宣導下,大興文學創作之風,其中形成了孔融、王粲、劉楨、阮璃、徐幹、陳琳、應埸以作文賦出名的“建安七子”,這個時期的詩賦駢文創作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文學高峰的疊起,同時也帶動了附屬于文學的其它藝術的發展,而書法作為文學表現的基礎載體,在這個時期出現飛速的發展是完全不奇怪的。

鐘繇作為大書法家,其壯年時期剛好就是建安時期,在這樣的思維和文學發展環境中,也令鐘繇的書法才藝得以充分發揮,並成為書法從隸書向楷法、章草、行草轉軌的代表和宣導人物。

按照歷史階段書法家的劃分,曹氏父子三人都是作為三國時的書法家而被公認的。以曹操來說,他的書法出色的是章草,唐代張懷瓘寫的《書斷》一書評其章草書法為:“雄逸絕倫。”在今陝西褒城中有“袞雪”二字,傳說是曹操所書。曹操作為詩文、書法都出色的文學家,平時對待文士們就很寬容,能與他們平等相處,討論一些文學、書法上的問題。文士們在他的面前也都敢於放膽直言,有時甚至有點放肆,而曹操都能容忍。

我們回到故事傳遞出來的資訊中。

也許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曹操又召集了鐘繇、韋誕、邯鄲淳、孫子荊、關枇杷等書法家在他的官邸中討論書法的問題。這一次討論的是用筆法,大家都想在曹操面前有所表現,討論得十分熱烈。邯鄲淳與鐘繇都師法曹喜,而鐘繇與韋誕亦同時師法蔡邕。大家都以各家的筆法提出來交流。鐘繇和韋誕作為蔡邕的學生,都各自提出了對於老師筆法的看法和領悟。兩人各抒己見,爭到激烈處,韋誕激動地從座位上拿出蔡邕的有關筆法記載來,以示自己的意見正確。這一下,鐘繇啞口無言了。他太熟悉老師關於筆法的理論了,老師去世時,他已經是40歲的中年,曾得到老師的親傳,但筆法理論卻看不到其整理成文字理論的書籍。而韋誕雖然也師法過蔡邕,但老師去世時韋誕只是一個10多歲的孩子,而如今,其手中卻拿到了老師筆法的理論書籍。

鐘繇意識到韋誕手中的本子,對於自己正在參悟和師法老師的筆法而進行書寫字體轉變過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十分希望能得到這本書籍。而韋誕呢,看到鐘繇對於這本書渴求的樣子,忽然有點後悔了,後悔不該將此本示人,因他幼時即投在蔡邕門下學習書法,長大後也一直研究老師筆法,得到這本筆法理論書後,自己的書藝大有長進,故其一直將此書視為奇貨可居之法寶,作為傳世之珍而不願借閱於人。

由是於此,當日的討論筆法的聚會過程中,鐘繇一直盯著韋誕手中的本子,一付神不守舍的樣子。曹操和眾人見狀,都只是大笑而已。

這次聚會後,鐘繇回到家中,想起韋誕手中的本子,心中就憋得慌,托了很多人去要求借閱,但韋誕就是不給。這可急壞了鐘繇,以至使他茶飯不思,整日唉聲歎氣,想到迫切處,不由得狠狠地捶打自己的心胸,不數日,將心胸也捶成了青淤色,終於急火攻心,咳嗽以至嘔血,一病不起。

有人將此信息報與曹操,曹操也不由得為其對書法的執著而憐惜,趕快遣人送去府中良藥五靈丹。鐘繇服了五靈丹後,病情得以緩解,但仍然解不開對蔡邕筆法的思渴。

故事想像至此,按照陳思的記載,說是鐘繇一直等到韋誕去世,知道韋誕將筆法隨葬了。後來才偷偷使人挖開韋誕的墳墓,將筆法拿到了手中。

但這記載不成立。因為按史料記,鐘繇比韋誕死早了23年。至於鐘繇怎麼得到了蔡邕的筆法而研究之,那是待考之事。

(三)

依我之見,蔡邕既然是鐘繇的老師,何會不傳授筆法之理。韋誕手中的本子,很可能是後世整理出來的蔡邕的書學理論。因為自東漢至三國建安時期,隸體已派生出章草、今草、正書、行書等書體,而且書法成就極高,書法美學思想也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蔡邕作為東漢大書家,在書學中形成了《篆勢》、《筆論》、《九勢》、《隸勢》等理論。並在繼承先秦老莊自然觀的過程中,首開先河的提出了“夫書,幸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立,形勢出矣。”的自然美學思想。其思想的主旨,主要是說明書法之美,與宇宙萬物的自然存在之形、運動之勢是緊密聯繫的,即所謂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自然形勢之美。這條書法美學思想的基本規律,是一直沿用至今的。

鐘繇作為蔡邕的學生,所沉醉和竭力研究的就是蔡邕這種書法美學思想。

我們還回到故事的延續中,不管是哪一條途徑Ⅱ巴,鐘繇終於得到了蔡邕的筆法理論。得到理論書籍的鐘繇如饑似渴地進行著研究,得出了“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的領悟,在筆法上進行了改造和校正,書法更加美妙。唐張懷璀在《書斷》中說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幽深無際”之說,正是自然構成的妙趣。

鐘繇繼承了蔡邕的書學觀點,將章草書法寫活寫妙,漸漸地產生了行草書法的雛形和用筆的法則。而作為三國魏時的大官,更帶動了時風的發展,形成了東漢末和三國時期行草書風的風行,並得出了:“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鐘繇繼蔡邕之後,在書法美學的自然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觀。所謂的天與地之美,亦即陰陽乾坤自然形成之美,這種天與地間的結合,是陰陽乾坤元氣化呈的萬物之美,書法美構成的最高境界是物質元氣化呈的自然之美才最妙。要達到這種境界也是要花工夫的。鐘繇臨死時與書法也很出色的兒子鐘會說:“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後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象之。”學書到如此癡迷的程度,數十年不易,坐下畫地,睡在床上畫被至洞穿,上廁所也在思索筆法,看到自然的景物都和學書聯繫起來,才有了不同於一般人的書法靈感。學書之難矣,難於上青天。像鐘繇這樣的大官,要付出的代價要比專業書家還要大,還要艱辛,這是無疑的,後世書家評其書法“天然第一”並非浪得虛名,亦非易得也。

(四)

作為大官的鐘繇,是否每日間拿了俸祿只是寫地畫被地練字呢?據史料載,亦非如此,當時苟或推薦鐘繇給曹操時,是作為政治之才推薦的,曹操任命其為侍中守司隸校尉的官職,按照朝廷的命令去督領陝西一帶的關中諸軍,經營治理關中,使關中一帶的生產得到恢復,社會穩定,曹丕廢漢立魏後,又加封鐘繇為廷尉,魏明帝曹睿時代又封為太傅之職。可以說鐘繇在東漢末至曹魏時代都一直是朝廷任用的重臣,為曹魏集團的壯大發展立下了汗馬的功勞,而正是這樣的重臣,卻能在書法領域中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這也是中國書法史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官與書法之間,互促互成的關係,並非簡單的詮釋能說得清楚的。

鐘繇的書法,《書苑菁華》中說:“點如山摧陷,摘如雨聚,纖動如絲,輕重如雲霧,去若嗚鳳之游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遠映者矣。”這種抽象的美麗,當然只有用抽象的思維才能體會。從存世的傳為鐘繇書跡中去體會,也需要一定的書學水準才能領會。

這種以自然現象去領會和創作書法之美妙的理論,在東漢末開始形成並發展後,經過東漢、三國時期社會大動亂,統治階級推行的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文學藝術的自身價值,在曹氏父子為代表的統治者階層的宣導下,文學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悄悄降臨,終於形成了建安風骨的沉雄逸麗、璀璨燦爛的景象。鐘繇作為建安風骨文學景象推動下產生的尚韻書法家先驅,張揚起了自然流美書風的先行旗幟,並逐漸引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更完熟逸麗,代表魏晉風流最高境界的行草書風。

鐘繇書法的可貴處在于天然第一,其理論的可貴處在於“法天之經,則地之儀”。書法之自然美就融合在宇宙萬物之間,同生同長。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直達書房記優選店!

求之不得,負氣到捶胸至發青,傷了內臟至嘔血,待韋誕死,又暗中叫人去掘人家的墳墓,這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而韋誕呢,亦相當精彩,其對蔡邕筆法的看重並不亞于鐘繇,生前死抱不放,死後也要帶進墳墓中。這真是一幅相當精彩的官僚書法家鬥勝圖,為了書法,尊嚴、體面,都可以不顧,完全是一對浪漫的小頑童。可見,當時代對書法的重視程度,書法在藝術享受上的迷人,書法家間爭強鬥勝,渴望高人一籌的榮耀感是多麼地強烈。

宋人陳思記述這個故事時,與三國時代已相距八百年時間。這很可能是根據民間傳說收錄而來,傳說中的以訛傳訛當然不會少。但其故事的根本點應該是存在的。展開作為今人的想像力,我試圖以自己拙劣的禿筆來對這個故事擴而大之的描述,從中看一看鐘繇書學成就形成的朦朧輪廓。

故事說鐘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說明鐘繇年輕時十分喜愛書法,並跟隨老師進山中專心學習。這裡不知劉勝是何種人物,但不是書法高手應該是肯定的,因為鐘繇跟他學了三年,還是不得書學的真諦。

鐘繇年輕時,絕不會是歸順曹操後,因鐘繇在東漢末年時已是東漢王朝的朝官,任黃門侍郎之職,而曹操執政後,是曹操的重要謀士苟或的推薦,鐘繇才歸順了曹操,並為曹操所重用。而曹操主政的年限,最早也應該在董卓之亂後。漢獻帝回到洛陽,曹操搶先在各諸候之前將漢獻帝和朝廷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昌,這時已經是漢獻帝建安年,即西元196年,據史料記載,也是在這一年,鐘繇才歸順了曹操。但這時的鐘繇,已經是45歲的年紀了。所以故事中說的少時進抱犢山中學習,歸來與曹操等人論筆法,應該是鐘繇45歲後的事情了。

與曹操等人論筆法的鐘繇,可以推測,作為探討書法從篆隸向章草及行草書轉變時期的鐘繇,在東漢末很長的時間中,都沉浸于書法的研究和學習,這時的鐘繇雖然傳統的篆隸字體寫得已經很不錯了,也可以稱為時代的大書家了,但要向新的字體轉變,鐘繇還在苦苦地摸索,而且正苦於沒有找到一條突破的路子。

蔡邕,是鐘繇的老師,蔡邕在董卓之亂後被暫時當政者之一的王允下獄至死,其時是西元192年,這一年鐘繇是41歲,而鐘繇的另一個老師劉德升早在189年就去世。所以,正在探索新形字體,熱情又十分高漲的壯年,鐘繇沒有了老師們的指導,其迷惘與痛苦可想而知。

在對書法的探索之中,鐘繇遇上了曹操,並在政治上成為其手下能臣。作為具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曹操由鎮壓農民黃巾大起義起家,佔據挾天子以令諸侯和網羅人才兩方面的優勢,迅速發展了其軍事力量,逐次削平了北方群雄,統一了黃河流域。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成了最有勢力的政治統治集團。

政治上的強大,促使曹操作為封建士大夫文人本性的激發,由於其對文學的愛好、宣導而又才華出眾,在其身邊形成了一個以鄴都為中心的文學群體,一群時代的著名文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文學上有名的“建安風骨”。建安時期,從曹操挾持漢獻帝到達許昌的西元196年算起,延續了24年,這段時期,著名的文士們大約有數百之眾,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宣導下,大興文學創作之風,其中形成了孔融、王粲、劉楨、阮璃、徐幹、陳琳、應埸以作文賦出名的“建安七子”,這個時期的詩賦駢文創作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文學高峰的疊起,同時也帶動了附屬于文學的其它藝術的發展,而書法作為文學表現的基礎載體,在這個時期出現飛速的發展是完全不奇怪的。

鐘繇作為大書法家,其壯年時期剛好就是建安時期,在這樣的思維和文學發展環境中,也令鐘繇的書法才藝得以充分發揮,並成為書法從隸書向楷法、章草、行草轉軌的代表和宣導人物。

按照歷史階段書法家的劃分,曹氏父子三人都是作為三國時的書法家而被公認的。以曹操來說,他的書法出色的是章草,唐代張懷瓘寫的《書斷》一書評其章草書法為:“雄逸絕倫。”在今陝西褒城中有“袞雪”二字,傳說是曹操所書。曹操作為詩文、書法都出色的文學家,平時對待文士們就很寬容,能與他們平等相處,討論一些文學、書法上的問題。文士們在他的面前也都敢於放膽直言,有時甚至有點放肆,而曹操都能容忍。

我們回到故事傳遞出來的資訊中。

也許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曹操又召集了鐘繇、韋誕、邯鄲淳、孫子荊、關枇杷等書法家在他的官邸中討論書法的問題。這一次討論的是用筆法,大家都想在曹操面前有所表現,討論得十分熱烈。邯鄲淳與鐘繇都師法曹喜,而鐘繇與韋誕亦同時師法蔡邕。大家都以各家的筆法提出來交流。鐘繇和韋誕作為蔡邕的學生,都各自提出了對於老師筆法的看法和領悟。兩人各抒己見,爭到激烈處,韋誕激動地從座位上拿出蔡邕的有關筆法記載來,以示自己的意見正確。這一下,鐘繇啞口無言了。他太熟悉老師關於筆法的理論了,老師去世時,他已經是40歲的中年,曾得到老師的親傳,但筆法理論卻看不到其整理成文字理論的書籍。而韋誕雖然也師法過蔡邕,但老師去世時韋誕只是一個10多歲的孩子,而如今,其手中卻拿到了老師筆法的理論書籍。

鐘繇意識到韋誕手中的本子,對於自己正在參悟和師法老師的筆法而進行書寫字體轉變過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他十分希望能得到這本書籍。而韋誕呢,看到鐘繇對於這本書渴求的樣子,忽然有點後悔了,後悔不該將此本示人,因他幼時即投在蔡邕門下學習書法,長大後也一直研究老師筆法,得到這本筆法理論書後,自己的書藝大有長進,故其一直將此書視為奇貨可居之法寶,作為傳世之珍而不願借閱於人。

由是於此,當日的討論筆法的聚會過程中,鐘繇一直盯著韋誕手中的本子,一付神不守舍的樣子。曹操和眾人見狀,都只是大笑而已。

這次聚會後,鐘繇回到家中,想起韋誕手中的本子,心中就憋得慌,托了很多人去要求借閱,但韋誕就是不給。這可急壞了鐘繇,以至使他茶飯不思,整日唉聲歎氣,想到迫切處,不由得狠狠地捶打自己的心胸,不數日,將心胸也捶成了青淤色,終於急火攻心,咳嗽以至嘔血,一病不起。

有人將此信息報與曹操,曹操也不由得為其對書法的執著而憐惜,趕快遣人送去府中良藥五靈丹。鐘繇服了五靈丹後,病情得以緩解,但仍然解不開對蔡邕筆法的思渴。

故事想像至此,按照陳思的記載,說是鐘繇一直等到韋誕去世,知道韋誕將筆法隨葬了。後來才偷偷使人挖開韋誕的墳墓,將筆法拿到了手中。

但這記載不成立。因為按史料記,鐘繇比韋誕死早了23年。至於鐘繇怎麼得到了蔡邕的筆法而研究之,那是待考之事。

(三)

依我之見,蔡邕既然是鐘繇的老師,何會不傳授筆法之理。韋誕手中的本子,很可能是後世整理出來的蔡邕的書學理論。因為自東漢至三國建安時期,隸體已派生出章草、今草、正書、行書等書體,而且書法成就極高,書法美學思想也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蔡邕作為東漢大書家,在書學中形成了《篆勢》、《筆論》、《九勢》、《隸勢》等理論。並在繼承先秦老莊自然觀的過程中,首開先河的提出了“夫書,幸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立,形勢出矣。”的自然美學思想。其思想的主旨,主要是說明書法之美,與宇宙萬物的自然存在之形、運動之勢是緊密聯繫的,即所謂的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的自然形勢之美。這條書法美學思想的基本規律,是一直沿用至今的。

鐘繇作為蔡邕的學生,所沉醉和竭力研究的就是蔡邕這種書法美學思想。

我們還回到故事的延續中,不管是哪一條途徑Ⅱ巴,鐘繇終於得到了蔡邕的筆法理論。得到理論書籍的鐘繇如饑似渴地進行著研究,得出了“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的領悟,在筆法上進行了改造和校正,書法更加美妙。唐張懷璀在《書斷》中說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幽深無際”之說,正是自然構成的妙趣。

鐘繇繼承了蔡邕的書學觀點,將章草書法寫活寫妙,漸漸地產生了行草書法的雛形和用筆的法則。而作為三國魏時的大官,更帶動了時風的發展,形成了東漢末和三國時期行草書風的風行,並得出了:“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鐘繇繼蔡邕之後,在書法美學的自然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觀。所謂的天與地之美,亦即陰陽乾坤自然形成之美,這種天與地間的結合,是陰陽乾坤元氣化呈的萬物之美,書法美構成的最高境界是物質元氣化呈的自然之美才最妙。要達到這種境界也是要花工夫的。鐘繇臨死時與書法也很出色的兒子鐘會說:“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後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象之。”學書到如此癡迷的程度,數十年不易,坐下畫地,睡在床上畫被至洞穿,上廁所也在思索筆法,看到自然的景物都和學書聯繫起來,才有了不同於一般人的書法靈感。學書之難矣,難於上青天。像鐘繇這樣的大官,要付出的代價要比專業書家還要大,還要艱辛,這是無疑的,後世書家評其書法“天然第一”並非浪得虛名,亦非易得也。

(四)

作為大官的鐘繇,是否每日間拿了俸祿只是寫地畫被地練字呢?據史料載,亦非如此,當時苟或推薦鐘繇給曹操時,是作為政治之才推薦的,曹操任命其為侍中守司隸校尉的官職,按照朝廷的命令去督領陝西一帶的關中諸軍,經營治理關中,使關中一帶的生產得到恢復,社會穩定,曹丕廢漢立魏後,又加封鐘繇為廷尉,魏明帝曹睿時代又封為太傅之職。可以說鐘繇在東漢末至曹魏時代都一直是朝廷任用的重臣,為曹魏集團的壯大發展立下了汗馬的功勞,而正是這樣的重臣,卻能在書法領域中取得這樣出色的成就,這種現象,在封建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這也是中國書法史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官與書法之間,互促互成的關係,並非簡單的詮釋能說得清楚的。

鐘繇的書法,《書苑菁華》中說:“點如山摧陷,摘如雨聚,纖動如絲,輕重如雲霧,去若嗚鳳之游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燦燦分明,遙遙遠映者矣。”這種抽象的美麗,當然只有用抽象的思維才能體會。從存世的傳為鐘繇書跡中去體會,也需要一定的書學水準才能領會。

這種以自然現象去領會和創作書法之美妙的理論,在東漢末開始形成並發展後,經過東漢、三國時期社會大動亂,統治階級推行的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文學藝術的自身價值,在曹氏父子為代表的統治者階層的宣導下,文學思想大解放的時期悄悄降臨,終於形成了建安風骨的沉雄逸麗、璀璨燦爛的景象。鐘繇作為建安風骨文學景象推動下產生的尚韻書法家先驅,張揚起了自然流美書風的先行旗幟,並逐漸引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更完熟逸麗,代表魏晉風流最高境界的行草書風。

鐘繇書法的可貴處在于天然第一,其理論的可貴處在於“法天之經,則地之儀”。書法之自然美就融合在宇宙萬物之間,同生同長。

點擊下方:瞭解更多,直達書房記優選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