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城市之光》都做了哪些突破?它是如何過審的?

文 | 呂世明

作為敢於殺入賀歲檔的第一部犯罪片,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勇氣是值得欽佩的。 該片本來應該在今年國慶檔上映, 但因題材和尺度的問題只能去和賀歲檔其他影片競爭。

近些年, 犯罪題材的影片出現了一個小幅度的爆發, 多部純國產犯罪題材也開始頻現大銀幕。 這也打破了之前提犯罪題材影片必談港片的傳統, 譬如《火鍋英雄》、《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純國產犯罪片, 均取得不俗的口碑。

但這些影片上映的困難程度極大, 不少影片都面臨檔期一改再改, 影片的最終版本和最初版本有較大的差別。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有如何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調整到位?國產犯罪片未來如何去合理逃避掉審查制度上的風險呢?

從原著到劇本, 內容需要經由行業內專家參與把控

如果說去年是犯罪題材影視作品的初露鋒芒, 那麼今年兩部《心理罪》院線電影的上映則使得該題材再一次引發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

較早之前國內其實不乏大尺度的犯罪題材影片, 八九十年代的犯罪題材其開放程度就好像《陽光燦爛的日子》對比《芳華》一樣。 如果我們再去看《瘋狂的代價》(1988年)《銀蛇謀殺案》(1989)的話, 會對影片的尺度和題材瞠目結舌。

2000年後審查制度的開始縮緊, 大銀幕上的嚴肅題材犯罪片已經罕見。 但裹挾著犯罪因素的《天下無賊》《瘋狂的石頭》也有不錯的市場回饋, 可惜甯浩導演在《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兩部喜劇犯罪題材之後, 黑色嚴肅的《無人區》的命運異常的坎坷。

2012-2013年間《邊境風雲》和《全民目擊》則再一次把相對嚴肅純國產犯罪題材影片引領到新的高度, 但這兩部影片對公檢法方面的描寫不罪犯和涉案人員, 這也是因這兩部作品的編劇和導演程耳和非行是影視專業口, 對公檢法的行業瞭解程度較淺, 《邊境風雲》和《全民目擊》更像二者的個人創作作品。

2016年《法醫秦明》大熱, 該劇的原著秦明是公安機關的法醫, 寫作只不過是個人的業餘愛好, 但從本職工作出發, 專業性成為《法醫秦明》能夠從眾多犯罪題材影視作品脫穎而出的重要砝碼。

今年上映的兩部《心理罪》的原著作者雷米是中國刑事員警學院刑法學教師,精通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他和秦明幾乎都是專業對口,他們的作品也比起其他犯罪題材的作品更具有專業性。

從以喜劇、愛情和黑色幽默題材的犯罪片,到目前經由政法口的專業人士開始執筆,國產犯罪片不單單要面對苛刻的審查機制,同樣觀眾對犯罪片本身專業性的提高,也使得犯罪片想要順利過審上映和取得觀眾和市場肯定,必須由業內的專家來作全程的把控。

從《毒戰》到《烈日灼心》再到《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大尺度的突破或迎來觀眾的更高認可

2012年香港導演杜琪峰執導的《毒戰》是一部比較罕見正面描寫國內緝毒特警的影片,不同於以往香港犯罪影片。這部影片中內地和香港演員的人數和戲份比例幾乎持平,影片中更是罕見展現了緝毒警被迫吸毒和注射死刑等大尺度戲份。

重口味《烈日灼心》的尺度再一次突破,隱晦的表達同性戀和完整展示注射死刑讓觀眾驚歎中國電影的尺度已經如此之大。

到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影片已經出現了員警直接開槍槍擊同事的鏡頭,儘管這是一種刻意安排、演給對手看的“好戲”,但這種較為極端的處理方式也註定不會被真實辦案過程中實施。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諸多場景的都有《電鋸驚魂》般的罪案設計方式。對“壞人”的審判方式和公眾倫理道德對警方的壓力,又明顯借鑒了《死亡筆記》公眾對初涉裁罰殺人的夜神月膜拜,在《心理罪城市之光》中大家對“城市之光”的支持也是如出一轍。

(《電鋸驚魂:豎鋸 劇照)

影片中,江亞對“壞人”的執行方式,也不由得會讓大家想起《七宗罪》中凱文史派西(對就是那個人渣)對犯下“七宗罪”人的屠殺。甚至影片也在第二個犯罪實施現場致敬了著名驚悚科幻電影《異形》。

如此頻繁的大尺度的畫面和劇情都創下了近年以來犯罪片的高峰,這也使得《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最初版本遠要比目前的版本血腥殘酷。

影片最初曾經製作了三個剪輯的版本,製片人著名電影人江志強和影片導演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影片做出了剪輯工作。

江志強自然要從市場出發,剪輯出更容易貼近觀眾口味的版本,但導演徐紀周則更要根據自己對影片的理解和原著轉化到大銀幕還原性做功課。

目前上映的版本,還算基本保持了較早版本的整體框架,和很多犯罪題材影片一樣,弱化的結尾也是影片為了獲得過審資格所做出無奈的調整,這也使得影片的黑暗程度大打折扣。

但相比影片能夠上映而言,做出適當的犧牲是在所難免也是值得一試的。

犯罪片到底如何去規避掉審查的條條框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給我們帶來那些警示

不管《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最終在賀歲檔獲得什麼樣的成績,作為第一部敢於殺入賀歲檔的犯罪片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壯舉。

那麼無論是《烈日灼心》還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或者其他大尺度的犯罪題材影片,他們到底有沒有一些共性可以讓我們在未來製作該題材影片有所借鑒呢?

如果還抱著陳舊的高大全、偉光正對公檢法人員的描寫,估計相關部門自己的臉面都有點掛不住,那麼在描寫和表現公檢法人員時,人物的複雜性便要成為角色自身行為突破點的重要誘因。

也就是說,無論角色做任何事情,管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必須有足夠充分的理由,且無論角色最終如何,他也要獲得最後的救贖。

雖然這樣做非常具有好萊塢happyending模式,但事實證明這種風險最低代價最小的是尺度突破影片必由之路。

往往我們總會覺得,女性角色在犯罪題材影片中可有可無,但考慮到審查人員本身構成就有一定比例的女性,在犯罪題材影片中,加入女性角色,且女性角色並不簡簡單單只是一個花瓶。

這樣自然會博得女性審查人員的好感和青睞,不得不承認,審查人員的角色多少有一點點西方法院陪審員的味道。影片在劇本審查階段其實已經規避掉很多紅線以下的內容,拍攝後面臨審查多數是並沒有掌握到審查中一些細節。

大尺度和直接表現肢體支離破碎的鏡頭目前在國內仍然是禁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想必刪減的大部分都是這些鏡頭,畢竟尚無分級的內地大銀幕是無法控制兒童觀影的。

那麼目前所上映的大尺度題材影片中,所有的血腥場面便成為目前審查機構的底線,我們只能謹小慎微的不斷的去經由此對畫面、情節和題材逐步去試探。

當然,裹足前行是肯定不對,尺度的突破也並不是一朝一夕,這不僅僅是審查機構自身的掌控,也同樣要面臨觀眾自己的忍受力,這是一把雙刃劍。太快和太激進的尺度突破往往容易得不償失。

作為一個早些年紅得發紫的題材,犯罪片的尺度一直都是該類型片愛好者所關心的問題。我們自然很期待犯罪題材影片在未來有更大的突破,但這要依靠觀眾自己多為影片支持。和《芳華》爆發後,會有更多現實主義題材出現一樣,《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如果能夠獲得更好的市場肯定,勢必也會推動犯罪片的市場繁榮和進一步的尺度突破。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今年上映的兩部《心理罪》的原著作者雷米是中國刑事員警學院刑法學教師,精通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他和秦明幾乎都是專業對口,他們的作品也比起其他犯罪題材的作品更具有專業性。

從以喜劇、愛情和黑色幽默題材的犯罪片,到目前經由政法口的專業人士開始執筆,國產犯罪片不單單要面對苛刻的審查機制,同樣觀眾對犯罪片本身專業性的提高,也使得犯罪片想要順利過審上映和取得觀眾和市場肯定,必須由業內的專家來作全程的把控。

從《毒戰》到《烈日灼心》再到《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大尺度的突破或迎來觀眾的更高認可

2012年香港導演杜琪峰執導的《毒戰》是一部比較罕見正面描寫國內緝毒特警的影片,不同於以往香港犯罪影片。這部影片中內地和香港演員的人數和戲份比例幾乎持平,影片中更是罕見展現了緝毒警被迫吸毒和注射死刑等大尺度戲份。

重口味《烈日灼心》的尺度再一次突破,隱晦的表達同性戀和完整展示注射死刑讓觀眾驚歎中國電影的尺度已經如此之大。

到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影片已經出現了員警直接開槍槍擊同事的鏡頭,儘管這是一種刻意安排、演給對手看的“好戲”,但這種較為極端的處理方式也註定不會被真實辦案過程中實施。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諸多場景的都有《電鋸驚魂》般的罪案設計方式。對“壞人”的審判方式和公眾倫理道德對警方的壓力,又明顯借鑒了《死亡筆記》公眾對初涉裁罰殺人的夜神月膜拜,在《心理罪城市之光》中大家對“城市之光”的支持也是如出一轍。

(《電鋸驚魂:豎鋸 劇照)

影片中,江亞對“壞人”的執行方式,也不由得會讓大家想起《七宗罪》中凱文史派西(對就是那個人渣)對犯下“七宗罪”人的屠殺。甚至影片也在第二個犯罪實施現場致敬了著名驚悚科幻電影《異形》。

如此頻繁的大尺度的畫面和劇情都創下了近年以來犯罪片的高峰,這也使得《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最初版本遠要比目前的版本血腥殘酷。

影片最初曾經製作了三個剪輯的版本,製片人著名電影人江志強和影片導演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影片做出了剪輯工作。

江志強自然要從市場出發,剪輯出更容易貼近觀眾口味的版本,但導演徐紀周則更要根據自己對影片的理解和原著轉化到大銀幕還原性做功課。

目前上映的版本,還算基本保持了較早版本的整體框架,和很多犯罪題材影片一樣,弱化的結尾也是影片為了獲得過審資格所做出無奈的調整,這也使得影片的黑暗程度大打折扣。

但相比影片能夠上映而言,做出適當的犧牲是在所難免也是值得一試的。

犯罪片到底如何去規避掉審查的條條框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給我們帶來那些警示

不管《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最終在賀歲檔獲得什麼樣的成績,作為第一部敢於殺入賀歲檔的犯罪片這本身就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壯舉。

那麼無論是《烈日灼心》還是《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或者其他大尺度的犯罪題材影片,他們到底有沒有一些共性可以讓我們在未來製作該題材影片有所借鑒呢?

如果還抱著陳舊的高大全、偉光正對公檢法人員的描寫,估計相關部門自己的臉面都有點掛不住,那麼在描寫和表現公檢法人員時,人物的複雜性便要成為角色自身行為突破點的重要誘因。

也就是說,無論角色做任何事情,管他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必須有足夠充分的理由,且無論角色最終如何,他也要獲得最後的救贖。

雖然這樣做非常具有好萊塢happyending模式,但事實證明這種風險最低代價最小的是尺度突破影片必由之路。

往往我們總會覺得,女性角色在犯罪題材影片中可有可無,但考慮到審查人員本身構成就有一定比例的女性,在犯罪題材影片中,加入女性角色,且女性角色並不簡簡單單只是一個花瓶。

這樣自然會博得女性審查人員的好感和青睞,不得不承認,審查人員的角色多少有一點點西方法院陪審員的味道。影片在劇本審查階段其實已經規避掉很多紅線以下的內容,拍攝後面臨審查多數是並沒有掌握到審查中一些細節。

大尺度和直接表現肢體支離破碎的鏡頭目前在國內仍然是禁忌,《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想必刪減的大部分都是這些鏡頭,畢竟尚無分級的內地大銀幕是無法控制兒童觀影的。

那麼目前所上映的大尺度題材影片中,所有的血腥場面便成為目前審查機構的底線,我們只能謹小慎微的不斷的去經由此對畫面、情節和題材逐步去試探。

當然,裹足前行是肯定不對,尺度的突破也並不是一朝一夕,這不僅僅是審查機構自身的掌控,也同樣要面臨觀眾自己的忍受力,這是一把雙刃劍。太快和太激進的尺度突破往往容易得不償失。

作為一個早些年紅得發紫的題材,犯罪片的尺度一直都是該類型片愛好者所關心的問題。我們自然很期待犯罪題材影片在未來有更大的突破,但這要依靠觀眾自己多為影片支持。和《芳華》爆發後,會有更多現實主義題材出現一樣,《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如果能夠獲得更好的市場肯定,勢必也會推動犯罪片的市場繁榮和進一步的尺度突破。

【招聘】主編、記者【北京】

工資翻倍、送股份!詳情 ~

三大媒體矩陣

更加垂直,更多乾貨,信手拈來!

原創內容,轉載請附上版權資訊及作者署名

“一起拍電影”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介面、一點資訊等管道,覆蓋娛樂產業核心人群

投稿、商務合作、加群,請後臺回復“合作”

微信:15201655723

郵件:285295690@qq.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