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盤點中國文人生活中那些不可或缺的雅趣元素

 茶事, 從來都是

中國文人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雅趣元素

賞花之茶、吟詩之茶、一期一會之茶。 茶已經從一種單純的物質存在變成了某種精神的寄託。

從大唐陸羽的《茶經》到清代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 在茶從“物”到“神”的幾千年演變過程中, 有超過百餘種的專著研究此事:茶法、茶譜、茶錄、茶經、茶史、茶集、茶辯、茶事、茶堂、茶器……涵蓋了所有和茶相關的方方面面。

可見其作為高雅社會生活的必需品而受到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 在古代中國的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最初, 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

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

《茶經》中便記載了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 在茶事實踐中, 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禪茶”便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

 竹

古代文人騷客對於自然物傾注最多情感的莫過於“歲寒三友”的松、竹、梅。 這些被文人賦予了無盡靈魂的植物, 幾千年來承載著它們自己也全然不知的哲學奧義與精神高度。

為何偏偏是這三友?大概除了它們生長的節令的特別, 也有它們本身所具備的美學意義。 而這其中, 最被灑脫卻敏感的文人們偏好的, 當屬“竹”了——修長、纖弱卻有氣有節。 疏朗、輕巧、素雅、包容性強……於是竹在文人生活中便成了不可或缺的雅物。

而蘇東坡一句“寧可食無肉, 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也幾乎成了後世附庸風雅之人“免俗”的空間搭配要義。

瓷, 《說丈解字》中記為“瓦器”;現代漢語中解為“用高嶺土燒成的一種質料, 所做器物比陶器細緻而堅硬。 ”但除卻它的物質屬性, 瓷基本定義了古代中國在一個器物領域所產生發散出的世界性的深遠影響。 而在彼時的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 這是全然不知的。

他們專注的是對於瓷的審美欣賞。 冰肌玉骨的青白瓷、釉色窯變而帶來的不可預知的機緣之美、如何讓茶湯之色更完美呈現,

如“越瓷青而茶色綠”“茶色白, 宜黑盞”等等……瓷, 在文人生活中的關注點, 早已和其作為“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物理構成的器皿相去甚遠。

作為雅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感官愉悅度”, 瓷之美與瓷之場所、禮儀才是文人們投入大量情感與情懷細細品味的要點。

 食

飲食對於社會文化的探究是一個既普通又有趣的切入點。 風花雪月的文人雅士或粗俗不堪的下里巴人, 對於“食”都有基本的需求。

只是在這飲食的附加意義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中, 餐飲方式曾經發生的巨大變化, 也相應改變了飲食文化。 在唐代之前, 實行的是“分餐制”, 而之後變為了“會食制”。

由一人一份席地而坐的分餐筵席, 到眾人圍坐于高桌上共用飲食, 這看似只是飲食方式的改變, 但其實卻深深地影響著一系列的巨變:餐具、傢俱、空間形態、禮儀、意識等各個方面。

從《禮記》、《呂氏春秋》到《東京夢華錄》、《閒情偶寄》……無數的典籍中都有著對於“食之事”的記載與剖析。 尤其是《閒情偶寄》中對於雅食的真訣:“重蔬食, 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幾乎代表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對於“美”的本質訴求。

 香

香文化是中國從古至今的漫長時光裡,圍繞各種香品的製作、炮製、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種體現出中國古典人文精神、氣質、關學風格與價值觀念的物質存在。這裡面又涵蓋了技術、方法、習慣、宗教與觀念,可以說香文化已滲透于生活的諸多方面。

而在古時,佔據了知識、情操與審美高點的文人雅士對於香的喜愛,也是從形而下之“器”至形而上之“道”漸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文人香文化。

香于漢至唐時儒生稍有使用,而宋時則開始廣泛使用,黃庭堅自稱有“香癖”,蘇軾《印香詩》記:“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楊廷秀有《焚香詩》:“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如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可見當時香品的流行與文人對於“香事”之美的極致追求。

 色

色,來自於萬物,也表現看萬物。尤其在中國古代的繪畫顏料與染織中,色彩的來源主要依靠天然礦物、植物、金屬、動物及少量人工物。

譬如具有代表性的朱砂,便是礦物之名,也是經典的東方之“紅”。又有古人常用之色如青金石色,便是一種藍寶石的粉末,其色盈盈而有光澤,被大量用於石窟壁畫。

而對於昂貴青金石的民間版便是石青了,和提取自植物的花青色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對於“藍”的描摹。而代表中國古典審美中重要的黑白之色,也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恩惠。

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被古時藝匠文人所敬重,而在色彩顏料的萃取、製作、選擇、使用的過程中,滲透的其實是中國古典的哲學與美學經驗。

 衣

無論在中國古典繪畫還是文學描述中,常有對服飾的描摹,古代文人對服裝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庇體保暖,更注重對於“禮”、“仙”、“美”的追求。

這體現了中國古代服裝的內在精神寓意。譬如魏晉時期的服裝,繼承漢制,多為衫與裙,女性會於腰間外束絲帶。走路時隨風飄擺,如燕輕舞。

魏晉時雖然政治繁亂,但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的形成時期,當日寸對於服裝的最高審美追求便是風骨、空靈、情致、神韻。

對後世影響至深。又如明代的“逍遙巾”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士大夫裝扮。這種帽飾上的方形片,質地輕軟,巾後還垂有飄帶一對,行動或有風吹來時,巾片與飄帶便輕輕飄動,意趣盎然。這種服飾小物的造型與流行,反應出當時社會所崇尚的風雅和內在的精神追求。

 雅集

在古代中國的文人階層裡,最高雅別致的聚會莫過於“雅集”了。這種以文藝會友的方式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優秀傳統與獨特景觀。

史上著名的雅集有蘭亭雅集、西園雅集、滕王閣雅集等,其名氣之高成為後世文壇佳話、於詩詞書畫中常有頌詠。

雅集幾乎可稱為文藝生活的烏托邦: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一同遊山玩水、詩酒唱頌、書畫琴棋……集天下文雅之事于一體,一同消磨時光,愉悅性靈。

雅集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隨意性——不僅限於雅集,隨意性也是古時丈人所崇尚的一種處世之道。而這也更趨緊於藝術的本質。“實可謂無組織之組織,蓋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可以說雅集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文化情節與藝術狀態。

 園林

中國古代的藝術,把“含道應物,千想妙得,橙懷味象,應物會心”作為設計原則,與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亦相契合。

中國古典園林是風景式園林的典型,是人們在一定空間內,經過精心設計,運用各種造園手法將山、水、植物、建築等加以構配而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有機整體,將人工美和自然關巧妙地相結合。

這種“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體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國園林屬於寫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為藍本,把自然界的景物薈萃一處,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在明代計成所著的園林著作《園冶》中,幾乎涵蓋了古代園林建造的技術與藝術。書中強調規劃設計的重要性“三分匠,七分主人”;自然的重要性“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獨特的重要性“造園無格,須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幾乎代表了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對於“美”的本質訴求。

 香

香文化是中國從古至今的漫長時光裡,圍繞各種香品的製作、炮製、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種體現出中國古典人文精神、氣質、關學風格與價值觀念的物質存在。這裡面又涵蓋了技術、方法、習慣、宗教與觀念,可以說香文化已滲透于生活的諸多方面。

而在古時,佔據了知識、情操與審美高點的文人雅士對於香的喜愛,也是從形而下之“器”至形而上之“道”漸漸形成了一套獨有的文人香文化。

香于漢至唐時儒生稍有使用,而宋時則開始廣泛使用,黃庭堅自稱有“香癖”,蘇軾《印香詩》記:“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楊廷秀有《焚香詩》:“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如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可見當時香品的流行與文人對於“香事”之美的極致追求。

 色

色,來自於萬物,也表現看萬物。尤其在中國古代的繪畫顏料與染織中,色彩的來源主要依靠天然礦物、植物、金屬、動物及少量人工物。

譬如具有代表性的朱砂,便是礦物之名,也是經典的東方之“紅”。又有古人常用之色如青金石色,便是一種藍寶石的粉末,其色盈盈而有光澤,被大量用於石窟壁畫。

而對於昂貴青金石的民間版便是石青了,和提取自植物的花青色一起,成為中國古代最常見的對於“藍”的描摹。而代表中國古典審美中重要的黑白之色,也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恩惠。

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被古時藝匠文人所敬重,而在色彩顏料的萃取、製作、選擇、使用的過程中,滲透的其實是中國古典的哲學與美學經驗。

 衣

無論在中國古典繪畫還是文學描述中,常有對服飾的描摹,古代文人對服裝的需求除了最基本的庇體保暖,更注重對於“禮”、“仙”、“美”的追求。

這體現了中國古代服裝的內在精神寓意。譬如魏晉時期的服裝,繼承漢制,多為衫與裙,女性會於腰間外束絲帶。走路時隨風飄擺,如燕輕舞。

魏晉時雖然政治繁亂,但同時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的形成時期,當日寸對於服裝的最高審美追求便是風骨、空靈、情致、神韻。

對後世影響至深。又如明代的“逍遙巾”是當時非常流行的士大夫裝扮。這種帽飾上的方形片,質地輕軟,巾後還垂有飄帶一對,行動或有風吹來時,巾片與飄帶便輕輕飄動,意趣盎然。這種服飾小物的造型與流行,反應出當時社會所崇尚的風雅和內在的精神追求。

 雅集

在古代中國的文人階層裡,最高雅別致的聚會莫過於“雅集”了。這種以文藝會友的方式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優秀傳統與獨特景觀。

史上著名的雅集有蘭亭雅集、西園雅集、滕王閣雅集等,其名氣之高成為後世文壇佳話、於詩詞書畫中常有頌詠。

雅集幾乎可稱為文藝生活的烏托邦: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一同遊山玩水、詩酒唱頌、書畫琴棋……集天下文雅之事于一體,一同消磨時光,愉悅性靈。

雅集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便是隨意性——不僅限於雅集,隨意性也是古時丈人所崇尚的一種處世之道。而這也更趨緊於藝術的本質。“實可謂無組織之組織,蓋無所謂門戶之章程,而以道義相契結”。可以說雅集是古代文人的一種文化情節與藝術狀態。

 園林

中國古代的藝術,把“含道應物,千想妙得,橙懷味象,應物會心”作為設計原則,與古典園林的造園思想亦相契合。

中國古典園林是風景式園林的典型,是人們在一定空間內,經過精心設計,運用各種造園手法將山、水、植物、建築等加以構配而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於自然的有機整體,將人工美和自然關巧妙地相結合。

這種“師法自然”的造園藝術,體現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國園林屬於寫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為藍本,把自然界的景物薈萃一處,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

在明代計成所著的園林著作《園冶》中,幾乎涵蓋了古代園林建造的技術與藝術。書中強調規劃設計的重要性“三分匠,七分主人”;自然的重要性“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獨特的重要性“造園無格,須巧於因借,精在體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