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對於霜淇淋 國人誤解了多少年?

霜淇淋是一種極具誘惑力的冷凍食品, 很多國人都認為霜淇淋是外來品, 其實最早的冰制冷飲起源於中國。

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在楚辭·招魂》中就有“華酌既陳,

有瓊漿些”, 後面又提到了“柘漿和瑤漿”。 柘漿, 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瑤漿, 泛指用各種鮮果榨汁加工後的糊狀冷食。 這瓊漿柘汁, 可以說是霜淇淋最早的做法。

霜淇淋在我國唐朝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當時霜淇淋被唐人稱作“酥山”。

賣酥山的小販在唐朝街市上非常普遍, 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能買到, 那唐人為何把霜淇淋稱作酥山呢?在章懷太子墓的“仕女圖”中, 給出了答案。

唐章懷太子墓的“仕女圖”中, 有6位侍女, 其中2位手捧著酥山緩緩入場。 酥山相當於我們今天吃的霜淇淋, 酥山的最底層是冰, 上面覆蓋著奶油、酥油, 還要插上花朵、彩樹等裝飾品, 這就看起來像一座小山, “酥山”的山字表示形狀。

而所謂的“酥”與我們今天的奶油、黃油大致接近, 是一種乳製品, 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的。 在當時, “酥”被認為不僅滋味美妙, 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除了白色的“酥山”, 後來還出現了“貴妃紅”或“眉黛青”染出來的紅色或綠色的“酥山”。

那唐朝時期的酥山又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有作品介紹稱唐朝時期酥山的大致做法是, 先將“酥”加熱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軟的狀態, 然後, 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 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 酥山在做好之後, 唐人會把它放到冰塊當中進行冷凍。

唐朝時期, 制冰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人們在製作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 發現硝石溶于水時會吸收熱, 可使水降溫到結冰。

跟據《唐摭言》記載, 盛夏蒯地人賣冰於市, 過路人熱不可耐, 人人都想一食為快。 卻不料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 故意把冰價抬高, 結果路人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 不一會兒, 冰都融化了, 蒯地人終於弄巧成拙, 賠了本。 唐朝時, 商人為了招徠生意, 都會在冰上加入奶油和糖, 製作出美味的酥山以吸引顧客。

現代很多人都認為冰淇淋是外國人發明的, 其實這裡面是存在誤解的。

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就有說:“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所謂奶冰就是元朝人做出來的冰淇淋,元人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入其中,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後來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帶回義大利,後又傳到法國和英國。

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就有說:“東方的黃金國裡,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所謂奶冰就是元朝人做出來的冰淇淋,元人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入其中,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後來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帶回義大利,後又傳到法國和英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