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時“兵”和“勇”,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地位卻大相徑庭!

我們在很多清廷的歷史劇中, 常常會看到士兵們的衣服上印的字:有時候是“兵”, 但有時候是勇。 這不禁讓小編好奇, 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根據我國正史的記載, “兵”是清廷政府的常備武裝力量, 基本上就算的上當時的常備國防軍啦吧。 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 但是二者的地位卻大相徑庭

對於多爾袞, 豪格這些滿族貴族來說, 入關純屬是一件偶然性事件, 但是不管怎麼說, 人家還是進來了, 可剛剛入關的他們就立刻就意識到了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統治這麼大的地盤, 他們自己的十幾萬人八旗軍遠遠的不夠用。

他們雖然都住進了北京城, 但是那時候, 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 南明政權也天天嚷嚷著要打回來, 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殘軍依然還在各地流竄。 萬般無奈之下, 他們只好在八旗軍的基礎上招募大量漢人, 組建綠營兵, 通過不斷收編漢人的軍隊為來為自己打頭陣。 那個時候, 八旗兵的地位要明顯的高於綠營兵。 但是。 八旗軍入關不久, 就迅速墮落。 等到康熙征伐三藩等戰役的時候就根本指望不上八旗兵, 只能依靠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 綠營兵本來是給八旗兵打輔助的,

後來卻變成了主力部隊, 後來八旗軍和綠營兵都成為了清王朝的正規軍, 而他們身上就印著兵字。

但後來綠營兵覺得自己的身份地位提高不少, 也就慢慢的腐化啦。 等到鴉片戰爭之後, 清王朝可真是徹底沒有指望了, 況且當時又正值多事之秋,

太平天國起義, 撚軍起義, 天地會起義不斷, 洋人還對清政府虎視眈眈,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 統治者不得不重新重用漢臣, 將大清的命脈全部交給了漢臣, 讓他們自行招募兵勇, 來充實軍隊, 後來挽救大清王朝的, 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無一不是漢人。

鄉勇出身, 本該戰時招募, 戰後遣散的, 因此他們身上就印著勇字, 其實在湘軍和淮軍之前, 清王朝也在各地設置了鄉勇, 來輔助地方軍隊作戰, 但是身份地位大不如正規軍, 不僅沒編制, 而且工資發放都是地方自籌, 後來太平天國起義, 清王朝只好依仗這些鄉勇作戰, 這才改善了他們的待遇。 使其成為了清王朝後期的正規軍。 而那些八旗子弟則在驕奢淫逸之中挖空了大清朝的根基, 天天以會吃會玩為傲, 最後親眼看著祖宗辛苦打下的江山被推翻, 卻無能為力!實在是可悲至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