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則天的一項發明,至今中國還在用,而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女皇帝, 她雖然是女兒之身, 可是, 她卻能夠登上皇帝的寶座, 除了狠辣的手腕以外, 政治能力和眼光也絕不容忽視。

事實上, 歷數封建史上的幾百個皇帝, 武則天的能力絕對在其中名列前茅。 所以, 我們絕對不能簡單的將其看做是一個隻會宮鬥的婦女。 如果一定要評判或者描摹武則天的一生, 那最起碼也應該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評價她的作為。

篡唐自立以後, 武則天始終對忠於李唐的貴族世家有一種排斥心裡, 所以, 她決定大力扶植寒門士子。 事實上, 在當時的情況下, 也唯有寒門士子才能對她的提攜感恩戴德, 大部分世家貴族甚至連李唐這個政權都瞧不起, 更別提是她這個篡唐自立的女皇帝了。

出於鞏固權力的需要, 寒門士子成了武則天的扶植首選。

隋煬帝發明出來的科舉制度正是在武則天手中爆發出了其真正的光芒。

武則天大力推行科舉制度, 徹底打壓了世家大族。 在她以前, 唐代雖然也有科舉, 但是, 官位還是始終掌握在大族的手中, 科舉制度的效果並不顯著。 武則天大力推行科舉, 為此還獨出心裁, 發明了“密卷制”。

密卷制度出現之前,

科舉考試的試卷並不保密, 考生的名字可以被考官直接看到, 這難免就會產生一些徇私舞弊的現象。

事實上, 就是因為徇私舞弊的現象太過嚴重, 所以, 朝廷始終難以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最終, 朝廷中當官的大部分都是沒有才能的庸人。 武則天就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才決定徹底革新, 但她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青睞科舉。

武則天一開始還曾經實行過一段時間的舉薦制度。 但是, 一段時間施行下來, 她發現, 舉薦上來的人才其中有很多都是濫竽充數的關係戶。 他們的存在使得武周朝廷的效率極其低下, 可以說, 科舉制度是武則天求才無門後, 最終採取的方式。

而她提出的“密卷制度”直接導致科舉漸漸走入正軌, 成為了寒門士子乃至讀書人走上仕途的一條必由之路。 她下令, 朝廷的科舉不但要考試, 而且, 試卷必須糊上名字, 考官在不知道考生名字的情況下批卷, 然後, 才能最大限度的挑選出真正有才華的官員。

而且, 在主考官評定以後, 武則天還專門在皇宮之中進行一次殿試,

她會給中了進士的學子現場出題, 考生們現場答題, 由皇帝親自選出狀元。

正如《新唐書》所說:“太后不惜爵位, 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 雖妄男子, 言有所合, 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 尋亦廢誅不少縱, 務取實材真賢。 ”

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 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糊名制度的推廣使得朝廷選才用才更加具有說服力,官員們的任免也不再單單憑藉經驗和印象來定,而是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來決定。這使得大量被舉薦上來的庸才被淘汰,朝廷不用再花大力氣供養這些閒人,大唐也就能夠更加有效的運轉。

並且,糊名在宋代常稱為“彌封”,就是要把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評卷官徇私作弊。992年,將作監丞莆田陳靖上疏,建議在科舉考試中使用糊名辦法,得到宋太宗的採納。1008年,糊名法在省試中開始實行。

採用糊名法以後宋真宗高興地對宰臣王旦等說:“今歲舉人頗以糊名考校為懼,然有藝者皆喜於盡公。”

可以說,武則天發明出來的糊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直到現在,我們考試的時候依舊要避免在試卷上面留下標誌性的記號,姓名等身份資訊,做到在閱卷的時候更要充分保密。

為了防止徇私舞弊而發明出的糊名制度,雖然,並不能真正避免考試作弊的現象,但是,它確實大大減少了此類現象的發生。

其實,武則天的功績遠遠不止於此。單單大力推廣科舉制度這一項就已經足以讓她名垂青史,但因為女性的身份,後代很多人都對她有偏見,認為她戀棧權力,奪取皇位的道路太不光明。然而,他們這種說法分明是站在個人偏見的角度上來指斥。

從古到今的皇帝中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權力的誘惑,而且,其中不乏通過血腥政變上臺者。相比很多男性皇帝,武則天分明更有胸懷,也更加寬容。她對造反檄文並沒有大怒,反而是大加讚歎駱賓王的文采,所以,其人的氣度可見一斑。

武則天真正值得批評的地方是她大量任用酷吏,這些人的存在造成了諸多冤假錯案,他們迷信酷刑能夠讓人吐露真話,所以,絞盡腦汁來想各種酷刑。甚至,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

至萬歲通天二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然而,這樣只會讓百姓和朝廷離心離德,讓女皇背負駡名罷了。

或許,武則天最終選擇“無字碑”也有這個原因在裡面吧。武則天已經消逝了千年,功過也已經蓋棺定論,但是,她的遺產卻依舊在維持著社會的秩序,這才是我們應該追念,應該銘記的東西。

參考資料: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後》、《新唐書·本紀第四·則天皇後》、《資治通鑒·唐紀·則天順聖皇后》』

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

糊名制度的推廣使得朝廷選才用才更加具有說服力,官員們的任免也不再單單憑藉經驗和印象來定,而是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來決定。這使得大量被舉薦上來的庸才被淘汰,朝廷不用再花大力氣供養這些閒人,大唐也就能夠更加有效的運轉。

並且,糊名在宋代常稱為“彌封”,就是要把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評卷官徇私作弊。992年,將作監丞莆田陳靖上疏,建議在科舉考試中使用糊名辦法,得到宋太宗的採納。1008年,糊名法在省試中開始實行。

採用糊名法以後宋真宗高興地對宰臣王旦等說:“今歲舉人頗以糊名考校為懼,然有藝者皆喜於盡公。”

可以說,武則天發明出來的糊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今天,直到現在,我們考試的時候依舊要避免在試卷上面留下標誌性的記號,姓名等身份資訊,做到在閱卷的時候更要充分保密。

為了防止徇私舞弊而發明出的糊名制度,雖然,並不能真正避免考試作弊的現象,但是,它確實大大減少了此類現象的發生。

其實,武則天的功績遠遠不止於此。單單大力推廣科舉制度這一項就已經足以讓她名垂青史,但因為女性的身份,後代很多人都對她有偏見,認為她戀棧權力,奪取皇位的道路太不光明。然而,他們這種說法分明是站在個人偏見的角度上來指斥。

從古到今的皇帝中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權力的誘惑,而且,其中不乏通過血腥政變上臺者。相比很多男性皇帝,武則天分明更有胸懷,也更加寬容。她對造反檄文並沒有大怒,反而是大加讚歎駱賓王的文采,所以,其人的氣度可見一斑。

武則天真正值得批評的地方是她大量任用酷吏,這些人的存在造成了諸多冤假錯案,他們迷信酷刑能夠讓人吐露真話,所以,絞盡腦汁來想各種酷刑。甚至,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

至萬歲通天二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然而,這樣只會讓百姓和朝廷離心離德,讓女皇背負駡名罷了。

或許,武則天最終選擇“無字碑”也有這個原因在裡面吧。武則天已經消逝了千年,功過也已經蓋棺定論,但是,她的遺產卻依舊在維持著社會的秩序,這才是我們應該追念,應該銘記的東西。

參考資料: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後》、《新唐書·本紀第四·則天皇後》、《資治通鑒·唐紀·則天順聖皇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