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鐵帽子王為保政治安全的晚清厚黑術

西元1884年的時候,奕劻與恭親王奕訢相比,地位至少差了十級。 但令眾人驚歎的是, 隸屬皇族旁系的奕劻, 這一年一飛沖天, 接替了恭親王總理衙門大臣之職……

接替恭親王執掌總理衙門的奕劻, 就是日後在國際舞臺上大名鼎鼎的慶親王。

奕劻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之孫,永璘被封慶僖親王。 清代的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級,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是高級爵位, 隨後是四類“公爵”: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 “入八分”就是八種標幟, 分別是朱輪、紫韁、背壺(車上可帶暖壺)、紫墊、寶石、雙眼(可插雙眼雉翎)、皮條(車上有皮鞭可驅散路人)、太監。 再往後就是四類“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分別相當於一品至四品的武官級別, 每類“將軍”中又分三等, 俸祿不同。

按照清代的規定, 爵位逐代遞減。 永璘死後, 兒子綿湣襲位, 爵位降為慶郡王。

綿湣死後無子, 先由儀親王之孫奕彩過繼, 承繼了“貝勒”的爵位。 但奕彩居然在居喪期間納妾, 被革除爵位退回本支。 老慶親王永嶙的其他兒子們, 隨即為了爭奪這個貝勒爵位, 展開了殘酷鬥爭, 惹惱了道光皇帝, 乾脆將爵位降了六級, 越過貝勒、貝子及四類“公爵”, 直接降為相當於一品武官的鎮國將軍, 而且是其中最低的三等, 勉強維持永嶙的祭祀而已。

永嶙的第五子綿悌承襲這個“三等鎮國將軍”的爵位。 吊詭的是, 老慶王家的這個爵位, 似乎被詛咒了一般, 誰承襲誰就斷子孫, 綿悌死後又斷香火。 這回輪到了其六弟綿性的兒子奕劻, 過繼襲爵, 爵位則按規定遞減為輔國將軍, 相當於二品武官。

奕劻承襲了輔國將軍後,

第一件事情就是給恭親王奕訢騰房。 老慶親王永璘的府邸原是和珅的老宅, 和珅畢竟曾是大清國的首富, 而其子又娶了乾隆皇帝的女兒, 和府因此又可享受公主府的級別, 規制特別宏偉。 奕劻以二品級身份, 住在這樣一座豪宅裡, 實在過於扎眼, 極不相稱。

或許, 老慶王家風波不斷, 香火不旺, 就可能是出於這種“傷福”的“逾制”(超過規定)。 於是, 道光皇帝下旨, 將老慶王府賞給了剛冊封的恭親王奕欣, 這就是至今著名的恭王府, 而奕劻則搬入了大學士琦善那座被查抄罰沒的宅第。

說來也怪, 搬了房子後, 老慶王家的低迷行情便到頭了, 開始春暖花開。 一年後(1851年), 奕劻升到了貝子, 十年後(1860年)升到了貝勒,二十年後(1872年)成為御前大臣並且賞加郡王銜,

而到1884年恭親王奕訢倒臺時, 奕劻出任總理衙門大臣, 正式晉封慶郡王。

又過了十年(1894年), 奕劻獲封慶親王, 1908年更是獲得了世襲罔替, 即“鐵帽子王”。 所謂“鐵帽子”, 是指子孫襲爵時不必遞減爵位。 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 這十二位中, 有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 另外四位是中後期在政治鬥爭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 而且奕劻的妻妾中還封了6位“福晉”, 超出了清制規定的親王只能封5位福晉的限額。

以一個旁支宗親, 而成長為清代第十二位也是最後一位“鐵帽子王”, 奕劻爆出了大清官場最大的冷門。

晚清參與中央工作的四大王爺(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中, 單從個人仕途成就來看, 奕劻無疑可拔得頭籌。

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三人, 均是道光的兒子, 先天資源就十分豐足。 四人中, 恭親王為人最為周正嚴謹, 這也源於他從28歲開始就挑起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擔。 從恭親王留下的詩文來看, 這本是個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才子, 但長期陷入政務和政爭,他的“幸福感”絕對是四位王爺中最低的。

惇親王奕誴則因母親生育太多,再加上賦性粗荒,書讀得也不好,不受父親道光皇帝的喜歡,被過繼給過世的叔叔惇親王綿愷為嗣子,心裡多少有些不平,以王爺之尊卻常跑到街頭小攤大碗喝酒、赤膊躺在什刹海邊納涼等“平民”作風乃至“痞子”作風,也多少有些故作姿態。不過,他長期在中央工作,敲敲邊鼓,有時倒也能發揮些平衡的作用。

醇親王奕譞,給時人和後人的印象都是“窩囊”,為人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卻一門出了兩任皇帝(其子光緒、其孫宣統),一任攝政王(其子載灃),兩個郡王(其子載濤、載洵),在道光諸子中獨領風騷。晚清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就是醇親王家的時代。

血統上毫無優勢的奕劻,絕對是個另類。他有著恭親王那樣的辦事能力,在恭親王之後實際主持大清外交近30年,並且成為李鴻章、袁世凱等改革者及實力派的政治靠山,在諸如甲午戰爭、庚子事變、新政改革、乃至辛亥革命等重大轉折關頭,他都是主角之一。

奕劻也有著醇親王那樣的隱忍和低調,他的權力伸展和佈局,都是悄悄進行,對上面從來都是逆來順受,唯唯諾諾之後自己再想辦法。奕劻更有著惇親王那般的大智若愚

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四位王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學會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尤其在慈禧面前多有反省。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慶親王,他的身段最低。當然,因為出身的問題,他也缺乏“強項”的資本。

最為低調的慶親王,屬於那種不怕肉麻、臉皮最厚的主,為了鞏固地位,啥都能幹,也啥都敢幹。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王爺可算是唯一一個敢於大張旗鼓地貪腐的中央領導人,他與軍機大臣那桐一道,因特別能貪而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也正因如此,奕劻或許是四個王爺中名聲最不好的。時人說他家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鉅款”。著名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家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了“收費站”。後世有人稱他為大清“首富”,雖未必盡然,但也差不離了,僅在滙豐銀行就有200萬兩白銀以上的存款。

晚清兩次以反腐敗的名義出現的台諫風潮,矛頭都直指奕劻,而奕劻居然依然屹立不倒。能夠做到在這種時候依然雄起,一靠手上的真本事(注:奕劻在內政、外交上都還有兩把刷子),二來,也靠乖巧。

奕劻對官場遊戲爛熟於心,他的心裡明鏡一般,他在低調地展示著自己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的同時,卻高調地展示著自己對醇酒美人的“低級趣味”,表達自己有能力、無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在以自汙的方式,獲得政治上的安全感。

這種既能幹又安全的人,顯然是頂層人士最樂意見到的,而這或許正是奕劻成為大清政壇上攀升得最快的績優股的根本原因。

但長期陷入政務和政爭,他的“幸福感”絕對是四位王爺中最低的。

惇親王奕誴則因母親生育太多,再加上賦性粗荒,書讀得也不好,不受父親道光皇帝的喜歡,被過繼給過世的叔叔惇親王綿愷為嗣子,心裡多少有些不平,以王爺之尊卻常跑到街頭小攤大碗喝酒、赤膊躺在什刹海邊納涼等“平民”作風乃至“痞子”作風,也多少有些故作姿態。不過,他長期在中央工作,敲敲邊鼓,有時倒也能發揮些平衡的作用。

醇親王奕譞,給時人和後人的印象都是“窩囊”,為人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卻一門出了兩任皇帝(其子光緒、其孫宣統),一任攝政王(其子載灃),兩個郡王(其子載濤、載洵),在道光諸子中獨領風騷。晚清半個多世紀,實際上就是醇親王家的時代。

血統上毫無優勢的奕劻,絕對是個另類。他有著恭親王那樣的辦事能力,在恭親王之後實際主持大清外交近30年,並且成為李鴻章、袁世凱等改革者及實力派的政治靠山,在諸如甲午戰爭、庚子事變、新政改革、乃至辛亥革命等重大轉折關頭,他都是主角之一。

奕劻也有著醇親王那樣的隱忍和低調,他的權力伸展和佈局,都是悄悄進行,對上面從來都是逆來順受,唯唯諾諾之後自己再想辦法。奕劻更有著惇親王那般的大智若愚

恭親王、惇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四位王爺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學會了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尤其在慈禧面前多有反省。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慶親王,他的身段最低。當然,因為出身的問題,他也缺乏“強項”的資本。

最為低調的慶親王,屬於那種不怕肉麻、臉皮最厚的主,為了鞏固地位,啥都能幹,也啥都敢幹。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王爺可算是唯一一個敢於大張旗鼓地貪腐的中央領導人,他與軍機大臣那桐一道,因特別能貪而被時人譏為“慶那公司”。

也正因如此,奕劻或許是四個王爺中名聲最不好的。時人說他家是“細大不捐,門庭如市”,“異常揮霍尚能積蓄鉅款”。著名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提到他家就是中國官場“集市”,連門房都設了“收費站”。後世有人稱他為大清“首富”,雖未必盡然,但也差不離了,僅在滙豐銀行就有200萬兩白銀以上的存款。

晚清兩次以反腐敗的名義出現的台諫風潮,矛頭都直指奕劻,而奕劻居然依然屹立不倒。能夠做到在這種時候依然雄起,一靠手上的真本事(注:奕劻在內政、外交上都還有兩把刷子),二來,也靠乖巧。

奕劻對官場遊戲爛熟於心,他的心裡明鏡一般,他在低調地展示著自己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的同時,卻高調地展示著自己對醇酒美人的“低級趣味”,表達自己有能力、無理想,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在以自汙的方式,獲得政治上的安全感。

這種既能幹又安全的人,顯然是頂層人士最樂意見到的,而這或許正是奕劻成為大清政壇上攀升得最快的績優股的根本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