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說·長沙方言俗語舉例

戴斗笠打啵——還隔一橋

釋義:(與所設想的事物)相距很遠、差得很遠。 打啵, 親吻;橋, 長沙話稱算盤上的檔位叫“橋”, 所謂“隔一橋”, 即指兩個數不在同一個檔位上,

如個位數上的“5”和十位數“46”的“4”就隔一橋, 故引申出相隔很遠的意思。

例句:他到單位上來, 還連冇好久, 就想當科長, 那只怕是戴斗笠打啵——還隔一橋咧!

附注:清光緒年間徐珂的《清稗類鈔·蘇州方言》收了“戴仔箬帽親嘴”, 說是“事有阻隔, 不能如願”的意思, 與此熟語類似。

喫噠眉毛長三寸

釋義:這個詞語, 新長沙人多半會有點陌生。 意思是形容食物很髒(詳見附注)。

例句:咯菜邋遢死噠的, 喫噠眉毛長三寸咧!/多樂街那家餐館的傢伙, 那喫得哎?喫噠眉毛長三寸咧!

附注:舊長沙有以垃圾做肥料的習俗, 垃圾越髒越臭則養分越足, 越能使植物成長。 能使眉毛長三寸, 極言其髒。

真正愛死個人

“愛人”不只是指代自家屋裡的堂客(妻子)呢。 在長沙方言中, 愛人, 有時就作謂詞結構用。 在長沙, “愛人”一詞, 最常聽到的一句街談巷語是“真正愛死個人”, 長沙人濃烈的愛恨之情, 於此要死要活中, 可見一斑。 析詞於下:

詞彙:愛人(也說“愛人子”)

釋義:逗人喜愛、使人喜愛。

例句:咯點菜長得幾多愛人囉!/你那媳婦哎,

一講起話來酒窩子是咯扯, 不曉得愛死好多人咧!(長沙傳統花鼓戲《徐瞎子鬧店》)/毛毛會爬會笑, 愛死個人咧!

益陽傳統花鼓戲《遊春》也有:“哎呀我的賢乾媽娘, 那相公生得實愛人。 ”

附注:益陽在清朝屬舊長沙府十二屬縣之一, 其花鼓戲也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 “愛人子”意思相同, 但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喫飯·呷茶

“喫”、“吃”、“呷”, 三個字歷史都很悠久, 就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材料, “吃”和“呷”至少在西漢的書中就已出現, 而“喫”字在《世說新語》中已使用, 此書是南朝宋人劉義慶編撰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 “喫”的本義是“食”、“飲”。 而“吃”的本義是“說話結巴”(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

但因為, “吃”與“喫”的古音相近, 很早就可通用,

西漢賈誼的《新書·卷七》“越王之窮, 至乎吃山草(越王走投無路的時候, 到了以山草為食物的境地)”, 就是借“吃”來代替“喫”的。 以後這種借用一直保持下來, 漢字簡化之後, 更將“吃”當成“喫”的簡化字, 兩個字就沒有區別了, 但有的字典上還注明, “吃”表示“口吃”的時候, 舊讀為“ji 陰平”。

而長沙目前用得很多的“呷”字, 《說文解字》的解釋為“吸呷也”, 根據清代段玉裁的解釋, 古書上“呷”字只作為一個記音的符號, 構成“翕呷(衣服張展開)”、“呀呷(波浪一浪蓋過一浪的樣子)”、“喤呷(聲音嘈雜)”三個雙音詞, 構成雙音詞的兩個字不能拆開解釋, 所以“呷”字不能單獨使用, 其讀音為“xia 陽平”。

老長沙人, 平常講話交談, “吃飯”的“吃”, 讀“qia 入聲”, 這是白讀音(平常講話時的讀音);而如果是課堂上用長沙話朗讀, “吃飯”的“吃”則要讀“qi 入聲”, 這是文讀音(讀書或正式場合下的讀音)。 比如:長沙傳統花鼓戲《南莊收租》有“你們有穀的人家, 五荒六月有穀搬倉, 唉, 可憐我們種田的, 鐮刀上了壁, 作田的沒飯吃, 哪裡有穀熬酒”, 劇中所用的熟語“禾鐮子上壁, 冒得飯吃”,就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以“吃”的文讀音(讀書等正式場合的讀音)與“壁(bi 入聲)”押韻,韻母和聲調都相同;第二種讀法,是以“吃”的白讀音(平常講話的讀音)與“壁”押韻。注意,“壁”的讀音也很特殊,讀成“bia 入聲”,這是長沙近郊農民的一種讀法。長沙市區的人一般只說第一種形式(bi 入聲)。江西萍鄉方言也有此熟語,說成“禾鐮一上壁,屋裡冒飯吃”,“壁 bia”、“ 吃 qia”押韻,但兩字都讀陰平,與長沙方言聲調有異。

“吃”的文讀音“qi 入聲”,實際是它的古音,但它的廣泛流傳,裡面可能還包含著一個歷史並不太久遠的誤會。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北方口音隨南下的解放軍大量進入長沙,很多長沙人誤以為這就是北方話的讀法,都紛紛效仿,成為當時口語中一種很時髦的讀音。所以,直至現在,長沙市文化水準不高的老人和市郊的一些農民,在他認為是比較正式的場合下,仍會將“吃飯”的“吃”說成“qi 入聲”的。

我們為了從形式上區分文白二讀,結合意義方面的考慮,故將文讀音寫成“吃”(qi 入聲)、白讀音寫成“喫”(qia 入聲)。

最近這一二十年,長沙本土有些人借用“呷”字來記錄長沙話“吃”的白讀音“喫”(qia 入聲)。此字的形旁為“口”,表示與吃東西有關;聲旁為“甲”,其讀音與“吃”的白讀音只有不送氣和送氣的區別,故用它來記錄“吃”的白讀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用的字典中“呷”除了作為象聲詞“嘎”音外,只有一個義項:即:〈方〉喝;例句:呷了一口茶。讀“xia 陽平”。目前,“呷”尚無“qia 入聲”的讀法。

冒得飯吃”,就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以“吃”的文讀音(讀書等正式場合的讀音)與“壁(bi 入聲)”押韻,韻母和聲調都相同;第二種讀法,是以“吃”的白讀音(平常講話的讀音)與“壁”押韻。注意,“壁”的讀音也很特殊,讀成“bia 入聲”,這是長沙近郊農民的一種讀法。長沙市區的人一般只說第一種形式(bi 入聲)。江西萍鄉方言也有此熟語,說成“禾鐮一上壁,屋裡冒飯吃”,“壁 bia”、“ 吃 qia”押韻,但兩字都讀陰平,與長沙方言聲調有異。

“吃”的文讀音“qi 入聲”,實際是它的古音,但它的廣泛流傳,裡面可能還包含著一個歷史並不太久遠的誤會。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北方口音隨南下的解放軍大量進入長沙,很多長沙人誤以為這就是北方話的讀法,都紛紛效仿,成為當時口語中一種很時髦的讀音。所以,直至現在,長沙市文化水準不高的老人和市郊的一些農民,在他認為是比較正式的場合下,仍會將“吃飯”的“吃”說成“qi 入聲”的。

我們為了從形式上區分文白二讀,結合意義方面的考慮,故將文讀音寫成“吃”(qi 入聲)、白讀音寫成“喫”(qia 入聲)。

最近這一二十年,長沙本土有些人借用“呷”字來記錄長沙話“吃”的白讀音“喫”(qia 入聲)。此字的形旁為“口”,表示與吃東西有關;聲旁為“甲”,其讀音與“吃”的白讀音只有不送氣和送氣的區別,故用它來記錄“吃”的白讀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常用的字典中“呷”除了作為象聲詞“嘎”音外,只有一個義項:即:〈方〉喝;例句:呷了一口茶。讀“xia 陽平”。目前,“呷”尚無“qia 入聲”的讀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