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生活與修心(三)實證的路徑

第一講談到了執著的危害, 第二講聊了破執與開心, 這一講我們交流一下:心在何處?如何實證?

一、心在何處?

我們大家都知道, 人人皆有佛性, 佛性也就是本心。 真正開心的路, 是找到自己的本心, 回歸本性之路。

那麼, 心在那裡呢?禪宗開宗明義地揭示了“心”即清靜本性

禪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提出:清靜的本性人人皆有, 只是被欲望和執著遮蔽了, 迷於外境, 貪圖福報, 才顛倒夢想。

如果這個執著不破, 不能歸於本性, 那麼以這種有形有執之心, 即便求法、求菩提, 也是“妄求”, 也會落於法執的無明。

禪宗有一段著名的公案:“慧可安心”

慧可:“我心未甯, 乞師與安。 ”

達摩祖師:“將心來與汝安。 ”

慧可:“覓心了不可得。 ”

達摩祖師:“我與汝安心竟。 ”

對於這個公案, 我的理解是“心了不可得”, 看不見、莫不著, 但是又真實存在。 當真正體驗證“空性”時, 就認識了心。 心也就安了。

這個內涵在另外一段公案中也有印證:

六祖慧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如果能當下深信自己的心即本性, 那就能真正理解”自淨其意“的內涵, 能真明白內求的方向。

一切的付出、放下, 都是為了回歸生命本來的圓滿, 一切的幸福不在外界, 不在於得到, 而在於回歸, 在於覺悟。

二、如何實證?

空性是很難用道理解釋的, 唯有親身實證才能有所體認。 但是, 由於本性是人人本來就有的, 當我們清靜平和時, 對這個道理也有心裡的共鳴。

當前, 親近善知識是一個絕好的以心傳心的方法。 但是, 如果我們自己的心已經染了, 已經執著了, 又如何才能接得到心呢?!

就我自己的體驗而言, 坐禪是一個基本功, 生活中點滴修證破執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一)坐禪

我是一個思維框架很重的人, 而且非常傲慢, 對於看不懂的道理, 不是認為自己不行, 而是不信;對於不合自己意思的言論, 執著於自以為是的角度, 而不願意先接納進來。 這樣的性情, 導致在修行若干年中都不能體驗到禪味兒,

無法心安理得。

這兩年加強坐禪後, 認知開始有了變化。

記得一段時間密集坐禪, 每天一到兩座, 每次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 而且那時的心是清靜的, 恭敬的。 堅持了一個月之後, 體能明顯增強, 坐禪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境界。 思維框架慢慢鬆動了。

但是生活中還是老樣子, 習性沒有任何改變。

後來一段時間又強化了坐禪, 每天一到兩座, 總體平均在2到3個小時左右, 有幾次三個小時、四個小時的坐禪中, 明顯看到了自己的思維框架的解體、瞬間可以契入無念的境界, 呈現覺知但又無念的境界。 雖然很短, 偶爾, 但是讓我真是體驗到了空性的真實存在。

也明白了空性不是什麼都沒有, 而是妙有。 想到“無我”“空性”, 不再恐慌,

而是心生嚮往。

此時, 再看《金剛經》、《達摩血脈論》, 感受與以前大不相同。

(二)生活中觀心、修心

坐禪中體驗到了心, 在生活實證的過程, 一個是保持覺知, 一個是破執。

01、保持覺知

雖然說心無處不在, 但是又有習性的頑固, 心是很難呈現的。 打坐中在高強度的坐禪中偶爾呈現了, 但一睜眼就容易受外界的牽引,又回到習性狀態。

我曾經想保持“空性”的體驗,但幾個月後發現這屬於“玩空”。

心瞬間就已經回到了執著中,留在記憶裡的境界只是思維了。

要在生活中實證出“心”,不可能靠自然而然,我是指初期。而是要“單提一念”,時刻保持覺知。

保持覺知時,不能用力過猛,也不是用思維壓抑。人是放鬆的、清靜的,只要有淡淡的一念就好。

否則,非常容易落於習性的圈套。比如,用力規範自己的習性時,那個用力的是誰呢?其實,還是習性而已。覺得心裡很明白,那個明白的是誰呢?還是思維而已。

真正的覺知,我的理解是一種什麼都不抓,心裡什麼都不留,什麼都不住的狀態。瞬間的覺悟都要空掉,任何境界都已經是外境。

不管心是美好的清靜的,還是劣根的煩惱的,都是狀態而已。能夠覺知到這一切的,是心。

心,唯有當下。

02、修心

認識到了“空性”,敢於直面“心”,但不等於已經實證到心。

瞬間的見到,與恒定的性空一如,之間隔著“心執”。

破執的過程,也就是修心的過程。

在修心上存在兩種誤區,要麼一直漸修,永遠沒有安心、幸福可言;要麼自心滿滿,認為“我心即佛”、“無處不禪”、“無修而修”。

執著于漸修或者執著於頓悟,都是落於兩端。

唯有在正信本性基礎上,真實面對和破執才是真修行。

保持覺知,一切生活的場景都是勘驗心,一切的緣都是修心的到場,不斷破執,也就是不斷自淨其意,直至合于本性。

作者:力克,恒宜文化資深導師

圖片:田旭桐 水墨畫

但一睜眼就容易受外界的牽引,又回到習性狀態。

我曾經想保持“空性”的體驗,但幾個月後發現這屬於“玩空”。

心瞬間就已經回到了執著中,留在記憶裡的境界只是思維了。

要在生活中實證出“心”,不可能靠自然而然,我是指初期。而是要“單提一念”,時刻保持覺知。

保持覺知時,不能用力過猛,也不是用思維壓抑。人是放鬆的、清靜的,只要有淡淡的一念就好。

否則,非常容易落於習性的圈套。比如,用力規範自己的習性時,那個用力的是誰呢?其實,還是習性而已。覺得心裡很明白,那個明白的是誰呢?還是思維而已。

真正的覺知,我的理解是一種什麼都不抓,心裡什麼都不留,什麼都不住的狀態。瞬間的覺悟都要空掉,任何境界都已經是外境。

不管心是美好的清靜的,還是劣根的煩惱的,都是狀態而已。能夠覺知到這一切的,是心。

心,唯有當下。

02、修心

認識到了“空性”,敢於直面“心”,但不等於已經實證到心。

瞬間的見到,與恒定的性空一如,之間隔著“心執”。

破執的過程,也就是修心的過程。

在修心上存在兩種誤區,要麼一直漸修,永遠沒有安心、幸福可言;要麼自心滿滿,認為“我心即佛”、“無處不禪”、“無修而修”。

執著于漸修或者執著於頓悟,都是落於兩端。

唯有在正信本性基礎上,真實面對和破執才是真修行。

保持覺知,一切生活的場景都是勘驗心,一切的緣都是修心的到場,不斷破執,也就是不斷自淨其意,直至合于本性。

作者:力克,恒宜文化資深導師

圖片:田旭桐 水墨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