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東北證券付立春:2017年新三板股權質押規模創歷史新高

2017年前11個月, 新三板市場日均成交額和成交數量分別為9.41億元和1.75億股, 每日整體換手率長期低於0.2%, 流動性較差。 急於融資的新三板企業紛紛尋求以股權質押的方式進行融資。

股權質押規模在2017年創下歷史新高。 前11個月, 新三板共發生3299次股權質押, 涉及新三板企業1548家, 共計321億股, 股權質押市值高達2010億元。 反觀2014年全年新三板僅發生288次股權質押, 涉及企業150家, 共計33億股, 質押市值只有29億元。 短短3年, 新三板股權質押市值擴容超過65倍。 即便期間掛牌企業數量也在翻倍增長, 但股權質押企業占掛牌企業的比例在不斷攀升,

新三板股權質押的規模和增長趨勢不可小覷。

新三板企業融資管道的選擇較為有限, 除股權質押外, 主要以定增為主, 再輔以2017年年中開設的雙創債和9月份開設的雙創可轉債, 以及其他類型的抵質押貸款。

定增方面, 市場行情低迷, 定增融資遇冷。 2017年前11個月, 共有2302家新三板企業新增2540次定增預案, 企業數量和新增預案數量均不及2016年全年的75%, 發行股數較2016年下降更為明顯。 實施完成的定增數量同樣不及2016年同期水準。

創新層和基礎層企業平均每次定增額度出現分化。 創新層企業平均每次定增額度逐年增長, 並於2015年超過基礎層企業, 而基礎層企業卻恰恰相反, 2017年前11個月, 基礎層企業平均每次定增額度僅相當於創新層企業的52.6%,

且有進一步降低的趨勢。

更多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越來越偏好創新層企業, 更願意持有創新層企業增發的股份, 這也是企業分層來帶的必然結果。 在總體定增遇冷的大背景下, 基礎層企業通過定增實現融資可謂難上加難。

低迷的行情加上投資者越來越強的擇優意識, 使得大多數新三板企業, 尤其是基礎層企業, 通過定增成功融資的概率降低, 同時定增融資也會帶來稀釋股權的問題, 迫使更多的企業不得不借助其他的融資方式。

雙創債和雙創可轉債融資仍有一定難度。 雙創債意見稿發佈時, 強調了試點初期, 重點支援新三板創新層企業, 被認為是新三板分層以來兌現的首項差異化管理制度,

這意味著基礎層企業發行雙創債可能存在一定阻礙, 具體影響因素主要與基礎層企業所處行業和主營業務有關。 至於雙創可轉債更是只有創新層企業才可發行, 並且同樣有債券存續期限、股東人數等限制。

另一方面, 兩類債券的發行量也無法得到保證, 截至12月21日, 新三板市場共有14家企業成功發行雙創(可轉)債(包括7月份之前的試行期的債券), 其中發行規模達到1億元的僅有3家企業, 這與11600餘家的市場體量相比顯得杯水車薪。

新三板企業中絕大多數的中小微企業, 經常由於缺少合適的符合傳統要求的抵質押資產, 很難從銀行獲得大規模抵質押貸款。 到2016年末, 全國有2600余萬中小企業, 其中小型企業1800余萬, 這1800余萬小型企業中超過半數沒有不動產,

根本不具備從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的資格。 對於新三板中小微企業來說, 除股權外也並無更多的適合抵質押的資產。 另一方面, 中小微企業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 在生產、研發、銷售、財務管理等方面遇到任何較大的問題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甚至存續, 這也給貸款銀行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 使銀行更加傾向於將資金貸給大型企業, 即便一些大型企業並無迫切的資金需求。

同時中小微企業更加難以取得銀行的信用貸款, 尤其小微企業不按時履行還款義務的情況時有發生。 資訊披露不完善使得銀行難以掌握中小微企業的實際信用情況, 較難做出有效的區分, 注重風控的銀行會嚴格控制貸給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比例,

那些信用較好的企業同樣難以取得銀行信貸。

民間借貸方面, 其利率通常較高, 一般在20%以上, 而股權質押的利率在10%左右, 多數中小微企業在高額的民間借貸利率面前望而卻步。

在定增、雙創(可轉)債及貸款等融資途徑不暢的背景下, 股權質押成為較多新三板企業的融資選擇。 掛牌企業, 特別是創新層企業, 在股權質押融資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比如透明度較高, 管理相對規範等。

雖然2017年二級市場走勢並不樂觀, 但很多新三板企業的市場價格比較堅挺, 為受押方、資金方提供了保障。 股權質押使金融機構有利可圖, 其可以通過控制質押率來控制風險, 通過更高的利率來獲得更多的收益, 所以一些金融機構願意為新三板企業提供質押服務。

從質押人類型看,在2017年進行的3169筆股權質押中,接近六成的質押人為新三板公司實際控制人。

從質權方類型看,銀行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及以前主要質權方為銀行,占比超過四成。至2017年,銀行已不是最主要的質權方,信託、保險、券商、小額貸款等非傳統銀行金融機構成為新三板股權質押的主要對象。

質權方類型變化的原因,主要是近兩年銀行的整體風險偏好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房貸、股權等高風險產品的態度更加謹慎,而且隨著整體流動性收緊,銀行業也缺少資金來提供更多的質押服務。

與此同時,信託公司面對的更多是VIP客戶,其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更強,並且其客戶與新三板企業在資金門檻上的重合度更高。

(付立春系東北證券研究總監、新三板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後,10年資本工作經驗。東北證券研究員馬慶華、實習生李昕澤對本文亦有貢獻。)

所以一些金融機構願意為新三板企業提供質押服務。

從質押人類型看,在2017年進行的3169筆股權質押中,接近六成的質押人為新三板公司實際控制人。

從質權方類型看,銀行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及以前主要質權方為銀行,占比超過四成。至2017年,銀行已不是最主要的質權方,信託、保險、券商、小額貸款等非傳統銀行金融機構成為新三板股權質押的主要對象。

質權方類型變化的原因,主要是近兩年銀行的整體風險偏好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房貸、股權等高風險產品的態度更加謹慎,而且隨著整體流動性收緊,銀行業也缺少資金來提供更多的質押服務。

與此同時,信託公司面對的更多是VIP客戶,其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更強,並且其客戶與新三板企業在資金門檻上的重合度更高。

(付立春系東北證券研究總監、新三板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博士後,10年資本工作經驗。東北證券研究員馬慶華、實習生李昕澤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