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用為樸樹唱《送別》的痛哭而替他難過,這是他“活該”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每次樸樹上熱門, 都會伴隨著傷感的話題。

前陣子那篇《樸樹, 知道你窮, 沒想到你這麼窮》在朋友圈刷屏的經歷仿佛還記憶猶新, 每個人都被他的追求和堅持所感動。

這幾天, 在錄製《大事發聲》的時候, 他又把自己唱哭了。

當晚, 樸樹唱了新專輯《獵戶星座》的多首歌曲, 此外還有《平凡之路》、《生如夏花》等經典曲目。

到最後一首《送別》的時候, 伴隨著緩緩的音樂, 樸樹唱到一半時突然哽咽到不能發聲, 扶著話筒把頭深深埋下, 情緒激動到無法繼續。

樸樹很喜歡這首歌, 他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過, “一個人一生能寫出這樣的詞, 真的死而無憾。 ”

詞典裡, “活該”的一個解釋是“事情已註定, 不可避免。 ”

所以, 其實沒必要同情樸樹, 也不用替他委屈, 因為他帶著自己的情緒, 帶著自己對這首歌的理解, 深深地投入自己的音樂, 才會有潸然淚下的感動。

這也是所有為了摯愛夢想燃燒自己的人, 都有過的“活該”。

科比, 眼中只有籃筐的偏執狂, 右手骨折後, 打著石膏一個人來到球場, 用左手練習罰球。

女滑板手Leticia, 曾經在洛杉磯做過一個飛躍16級臺階的ollie, 最終受了重傷, 扭傷了腳踝、撕裂了韌帶, 頸椎差點錯位。 但傷勢稍好, 就忍不住架起雙拐開始練習。

樸樹也是一樣, 當他沉浸在音樂中, 投入到自己世界裡的時候, 就像他說的, 生活就像煉獄一樣,

特別難熬。 唯獨在音樂裡面的時候, 即使唱著最悲傷的歌, 也覺得是種享受……

很多人喜歡樸樹, 可能像魯豫說的那樣, 除了歌好聽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是樸樹身上有一種特別可貴的東西——脆弱。

“當一個人成功之後, 你會本能地覺得和他有距離感, 就因為這個成功的人會讓人覺得他無所不能,導致其他人排斥,甚至會煩。但樸樹那種脆弱感,讓你想保護他,他會瞬間把你拉近。”

可我們都知道,面對生活時常脆弱的樸樹,一旦碰上音樂,他就成了戰士。

他是個佛教徒,有一次,幾個皈依的朋友找他聊天,他們以前也是文藝圈的人,但接觸宗教之後,開始懷疑文藝的價值,認為音樂就是把人的情緒放大了,算是一種“造業”。

樸樹當時就急了,晚上帶他去後海,那是冬天,後海特別安靜,樸樹給他放莫札特,說你聽聽,這是造業嗎?

曾經樸樹在網上看到一篇評價自己的報導,作者表示“雖然不喜歡,但又覺得他也不容易”,文章結尾評價了樸樹的新歌《達尼亞》,有句話很刺耳——“畢竟趣味和能力就這樣了”。

這讓樸樹難以接受,他不服,向來沉默寡言的他,想方設法找人聯繫這位作者,“這些年來,我很努力,起碼某些方面,才華盡沒盡我不知道,至少我還不計代價做這件事。我不想爭論,只想說一句,居高臨下只能看到某一部分,膚淺得很”。

2014年,錄《平凡之路》的時候,晚上九點多進棚,一直到早上六點,但樸樹就能因為一軌鍵盤的音色不夠滿意,糾結到最後一刻還不肯走。

2016年,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上,《生如夏花》的旋律出現一點小瑕疵,樸樹突然喊停,要求重新演唱。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他的歌不光是唱給觀眾,也是唱給自己的,他無法容忍一絲一毫的不完美,所以我們看著他好像很糾結,很崩潰的樣子,但實際上,樸樹是在享受,他不斷打磨斟酌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是在讓自己更舒服、更滿意,他也“活該”成為這樣一位讓人尊敬的好歌手。

我相信我們都有過這種“活該”的時候:

崴腳之後,稍微能走路,就忍不住重返球場,結果又傷了;

去看現場演出又喊又跳,嗓子幾天說不出話,走路腿疼;

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忍不住手舞足蹈,被路人鄙視;

為了不影響演出效果,打著封閉帶傷跳舞,雖敗猶榮;

想嘗試一下雪天滑板的體驗,結果摔到懷疑人生;

……

我們並不是不愛惜自己,只是為了愛好,忍不住沉浸其中,這個世界充滿精彩,不甘心活的平庸,才是我們自己“活該”的理由。

樸樹的眼淚,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元熱愛音樂的人該有的走心和投入,而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己的最愛,然後在心中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也許是那件事,也許,是那個人……

就因為這個成功的人會讓人覺得他無所不能,導致其他人排斥,甚至會煩。但樸樹那種脆弱感,讓你想保護他,他會瞬間把你拉近。”

可我們都知道,面對生活時常脆弱的樸樹,一旦碰上音樂,他就成了戰士。

他是個佛教徒,有一次,幾個皈依的朋友找他聊天,他們以前也是文藝圈的人,但接觸宗教之後,開始懷疑文藝的價值,認為音樂就是把人的情緒放大了,算是一種“造業”。

樸樹當時就急了,晚上帶他去後海,那是冬天,後海特別安靜,樸樹給他放莫札特,說你聽聽,這是造業嗎?

曾經樸樹在網上看到一篇評價自己的報導,作者表示“雖然不喜歡,但又覺得他也不容易”,文章結尾評價了樸樹的新歌《達尼亞》,有句話很刺耳——“畢竟趣味和能力就這樣了”。

這讓樸樹難以接受,他不服,向來沉默寡言的他,想方設法找人聯繫這位作者,“這些年來,我很努力,起碼某些方面,才華盡沒盡我不知道,至少我還不計代價做這件事。我不想爭論,只想說一句,居高臨下只能看到某一部分,膚淺得很”。

2014年,錄《平凡之路》的時候,晚上九點多進棚,一直到早上六點,但樸樹就能因為一軌鍵盤的音色不夠滿意,糾結到最後一刻還不肯走。

2016年,江蘇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上,《生如夏花》的旋律出現一點小瑕疵,樸樹突然喊停,要求重新演唱。

類似的事還有很多,他的歌不光是唱給觀眾,也是唱給自己的,他無法容忍一絲一毫的不完美,所以我們看著他好像很糾結,很崩潰的樣子,但實際上,樸樹是在享受,他不斷打磨斟酌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句歌詞,都是在讓自己更舒服、更滿意,他也“活該”成為這樣一位讓人尊敬的好歌手。

我相信我們都有過這種“活該”的時候:

崴腳之後,稍微能走路,就忍不住重返球場,結果又傷了;

去看現場演出又喊又跳,嗓子幾天說不出話,走路腿疼;

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忍不住手舞足蹈,被路人鄙視;

為了不影響演出效果,打著封閉帶傷跳舞,雖敗猶榮;

想嘗試一下雪天滑板的體驗,結果摔到懷疑人生;

……

我們並不是不愛惜自己,只是為了愛好,忍不住沉浸其中,這個世界充滿精彩,不甘心活的平庸,才是我們自己“活該”的理由。

樸樹的眼淚,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元熱愛音樂的人該有的走心和投入,而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己的最愛,然後在心中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也許是那件事,也許,是那個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