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任自然——陳墨龍水墨作品展將在長治開幕

陳墨龍水墨作品展長治開幕

2017年12月29日上午十點, “任自然——陳墨龍水墨作品展”將在長治市城區美術館隆重開幕。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月19日。

本次展覽由長治市文化局、長治市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 長治市城區文化局、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長治市美術家協會承辦, 山西成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作為水墨創作領域的知名藝術家, 陳墨龍先生90年代初始攜習作問學于江上名家馮今松先生門下,

自此開始以水墨寫意抒情, 30餘年來筆耕不輟, 以手畫心、以筆自聊。 其山水、花鳥皆不拘於前人之框架, 因循內心, 頗見率真豁達之意。 山水多混沌壯闊, 開闊恢宏;花鳥則更成熟穩健, 尤善寫蓮。 在寫意創作中對於水墨的探索與實驗從未停止, 陳先生這個時期的作品越發顯現出高超的藝術感悟力和創作想像力, 創作思路系統化且線索明晰, 作品成熟, 漸入個人創作的“黃金時期”。

“任自然”是魏晉南北朝審美意識的主流, 與先秦時期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美學思想有淵源關係。 南北朝時期 ,“任自然”主要落實在名士對自然天成美好人生境界的追求中。 在陳先生近期的創作中, 這種自然天成、稚拙美好的審美趣味貫穿了作品的各個系列,

在任性而為、逍遙自在的表像背後體現出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理解。

12月29日上午十點, 歡迎大家的到來, 共同完成一次藝術文化之旅。

觀墨龍水墨畫有感

墨龍是魯人一個, 卻把水墨畫得輕鬆靈動, 可見他身處魯南, 也有偏好澤國細膩風味的一面。

十幾年來, 墨龍一直都是問學于江上馮今松先生, 受其影響, 畫風走簡率一路。 但墨龍學馮先生並不拘泥, 而是尋其大意, 並常常將率性的筆墨用於自己視線所及的魯中風物, 心有所動, 則隨意塗抹, 輕歌小詩, 頗有生動的趣味。

墨龍常常謙說自己的畫是“畫著玩”的, 不經意間卻道出一分“自娛”的心境。 任何畫種, 均有其淵藪, 而水墨的興起, 達情養性是其根本, 並不強調參與社會, 甚至採取逃逸的態度, 遠離功名之爭, 所以, 才、性所至的時候, 說是自娛, 實也娛人。

《菜根譚》說:“文以拙進,道以拙成”,意思是說做事、做人,均應自然而不加雕琢。而筆墨之道恰好與此暗合,它是通過筆情墨趣映射人生的智慧、並顯示自然之美的絕佳途徑。

對於墨龍來講,畫畫本身就已是一大樂趣,而更進一層,欽慕前賢之風,讓造化、人心混合無間,大概也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理想。

觀墨龍之畫有感,故聊識此數語。

沈偉

2008年深秋于武昌彩荷堂

以手畫心,以筆自聊

——略談陳墨龍之意象水墨

畫家墨龍,生於魯南,90年代初始攜習作問學于江上名家老馮今松先生門下,自此開始以水墨寫意抒情,30餘年來筆耕不輟,以手畫心、以筆自聊。其山水,花鳥皆不拘於前人之框架,因循內心,頗見率真豁達之意。

墨龍作畫,山水、花鳥均有涉獵。其中山水多表現混沌壯闊的景象,儘管尺幅不大,但給人以開闊恢宏之感。近年來墨龍創作了一批長白山寫生系列,這系列作品多描繪山中秋冬景致,相比于層林遍染的秋景墨龍顯然對描繪其冬景更有一番心得。在這些描繪雪景的作品中,作者或使畫面留白借地為雪,又或通過反襯的方法烘天染地,使用最多的莫過於利用白粉彈雪於紙上。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其對於畫面結構的開合控制;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對於水墨媒材本身的思考。

相比於山水系列,墨龍的花鳥顯得成熟與穩健些。其中尤善表現連天碧葉中,冒出一兩簇別樣紅的荷花。這是作者多年創作的題材,其中不難看出其師馮今松老先生的影響:多以墨色浸染的荷葉佈滿畫幅,而後以顏色鮮豔的荷花或花苞使畫面靈動起來。當然,除了荷花系列,作者也對其他花鳥題材進行了探索。如竹石、盆景、芭蕉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明顯傾向于採用更為稚拙的筆墨線條、平面化的色塊分佈、簡單直接中心構圖的方式遊戲其中。

總的來說,墨龍的作品隨心而至,是充滿閑淡趣味的寫意之作。“寫意”的關鍵是“寫”,需要畫家對於筆有很好的掌握,畫面描繪物件的線條勾勒與渲染都屬於基本的表現方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墨龍之作大多跳脫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法度,比如其用筆的方式便不僅僅利用中鋒以及手腕的扭轉造成筆跡變化,綜合手法的利用使得稚拙之線之面隨處可見。若說“寫”是關鍵的過程,那麼“寫意”的落腳點,最終還是在“意”上。

近20年來可謂正是傳統水墨突破變革的一段時間,這種突破變革源於兩方面壓力:一是水墨作為傳統畫種面臨了現當代藝術所帶來的強勁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社會文化思潮的壓力使得傳統水墨在現當代藝術面前顯得無比保守無力;二是出於水墨系統自身發展的壓力。傳統水墨自元明以降,已經達到文人寫意的絕對高度,現代水墨畫家若以其為標杆,根本難以項背。若要發展,必定從各方突破,使水墨不至於缺席現當代藝術。在這種背景下,水墨創作領域中既有激流勇進的拓荒者,也不乏混淆視聽的怪像。那些盲目求新博取眼球、對水墨價值根本沒有思考的作畫者實在讓旁觀者也汗顏。

統觀墨龍之作,不難看出其“意”無關功利只為一己風雅,看看那些畫名多為有感而發,絕不嬌柔做作。想來,這可不是文人水墨之奧義嗎?求新有度、自娛為上,也因于此,方少了匠氣,多了拙趣罷。

章後儀

編輯:宋宇軒

實也娛人。

《菜根譚》說:“文以拙進,道以拙成”,意思是說做事、做人,均應自然而不加雕琢。而筆墨之道恰好與此暗合,它是通過筆情墨趣映射人生的智慧、並顯示自然之美的絕佳途徑。

對於墨龍來講,畫畫本身就已是一大樂趣,而更進一層,欽慕前賢之風,讓造化、人心混合無間,大概也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理想。

觀墨龍之畫有感,故聊識此數語。

沈偉

2008年深秋于武昌彩荷堂

以手畫心,以筆自聊

——略談陳墨龍之意象水墨

畫家墨龍,生於魯南,90年代初始攜習作問學于江上名家老馮今松先生門下,自此開始以水墨寫意抒情,30餘年來筆耕不輟,以手畫心、以筆自聊。其山水,花鳥皆不拘於前人之框架,因循內心,頗見率真豁達之意。

墨龍作畫,山水、花鳥均有涉獵。其中山水多表現混沌壯闊的景象,儘管尺幅不大,但給人以開闊恢宏之感。近年來墨龍創作了一批長白山寫生系列,這系列作品多描繪山中秋冬景致,相比于層林遍染的秋景墨龍顯然對描繪其冬景更有一番心得。在這些描繪雪景的作品中,作者或使畫面留白借地為雪,又或通過反襯的方法烘天染地,使用最多的莫過於利用白粉彈雪於紙上。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其對於畫面結構的開合控制;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對於水墨媒材本身的思考。

相比於山水系列,墨龍的花鳥顯得成熟與穩健些。其中尤善表現連天碧葉中,冒出一兩簇別樣紅的荷花。這是作者多年創作的題材,其中不難看出其師馮今松老先生的影響:多以墨色浸染的荷葉佈滿畫幅,而後以顏色鮮豔的荷花或花苞使畫面靈動起來。當然,除了荷花系列,作者也對其他花鳥題材進行了探索。如竹石、盆景、芭蕉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明顯傾向于採用更為稚拙的筆墨線條、平面化的色塊分佈、簡單直接中心構圖的方式遊戲其中。

總的來說,墨龍的作品隨心而至,是充滿閑淡趣味的寫意之作。“寫意”的關鍵是“寫”,需要畫家對於筆有很好的掌握,畫面描繪物件的線條勾勒與渲染都屬於基本的表現方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墨龍之作大多跳脫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法度,比如其用筆的方式便不僅僅利用中鋒以及手腕的扭轉造成筆跡變化,綜合手法的利用使得稚拙之線之面隨處可見。若說“寫”是關鍵的過程,那麼“寫意”的落腳點,最終還是在“意”上。

近20年來可謂正是傳統水墨突破變革的一段時間,這種突破變革源於兩方面壓力:一是水墨作為傳統畫種面臨了現當代藝術所帶來的強勁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于社會文化思潮的壓力使得傳統水墨在現當代藝術面前顯得無比保守無力;二是出於水墨系統自身發展的壓力。傳統水墨自元明以降,已經達到文人寫意的絕對高度,現代水墨畫家若以其為標杆,根本難以項背。若要發展,必定從各方突破,使水墨不至於缺席現當代藝術。在這種背景下,水墨創作領域中既有激流勇進的拓荒者,也不乏混淆視聽的怪像。那些盲目求新博取眼球、對水墨價值根本沒有思考的作畫者實在讓旁觀者也汗顏。

統觀墨龍之作,不難看出其“意”無關功利只為一己風雅,看看那些畫名多為有感而發,絕不嬌柔做作。想來,這可不是文人水墨之奧義嗎?求新有度、自娛為上,也因于此,方少了匠氣,多了拙趣罷。

章後儀

編輯:宋宇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