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影向標|《妖貓傳》是陳凱歌繼《荊軻刺秦王》以來的最佳

《妖貓傳》

6.8分

1. 黃文傑:9分

高校教師。

乍看是場尋覓真相的綺麗詭譎的懸疑大夢, 再看是另闢蹊徑的楊貴妃野史, 實則是拆穿假像解構歷史重塑人性的雄心之作。

陳凱歌要拍的並不是所謂的大唐氣象, 而是借助這個題材與對楊貴妃的同情, 拍出盛世浮華背後的糜爛與潰敗, 盪氣迴腸的愛情史詩背後的陰謀與謊言, 拍出神聖莊嚴背後的猥瑣齷齪, 歸根結底, 則是對高高在上卻又自私自利的權威強烈的質疑、抨擊與不信任。 所以還是得回到「少年」二字, 離開這個詞對該片的解讀都可能言不及義。

片中白鶴少年的遭遇無法不讓你聯想到《少年凱歌》裡那段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的歷史, 以及北京四中那些被那段歷史欺騙愚弄操縱的少年們, 由此你才能明白陳凱歌為何總是樂此不疲地在電影裡拍孩子, 拍他們置身這個污濁世界的迷惑不解與四處碰壁,

拍他們被誘導、被規訓以及對抗後終告失敗的被懲戒與被吞噬, 才能明白為什麼這個充滿奇異瑰麗想像的故事, 最後變成了對君父的嘲諷與顛覆, 變成了純真少年發出的悲鳴啼血和狂呼怒吼。

《妖貓傳》再現了《霸王別姬》裡熾烈真摯甚至劍走偏鋒式的常人無法理喻的極致情感, 這讓我們真切地看到陳凱歌仍是那個憂慮深重愛恨分明的知識份子, 仍是這個時代最重要最不可忽視的作者之一, 這一次, 必須向他致敬。

2. 奇愛博士:9分

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 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 「幕味兒」微信公眾號(Movie1958)運營者。

陳凱歌自《荊軻刺秦王》之後最具雄心的創作, 各個技術性指標都有較好的表現。 《妖貓傳》的內核還是典型的陳凱歌對歷史及個人命運的宏大思考,

但借由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小說, 他找到了一種新的視點和新的故事講述形式。 由此注入的全新的商業美學氣質, 在過去的華語電影中是罕見的。

尤其, 通過幻術這一核心概念, 陳凱歌不光實現了歷史書寫、文化記憶、個人命運和自體意識之間多維度的棱鏡反射;更了不起的是, 借由攝影機的記錄機制——以及能讓被攝影像不朽的「木乃伊情結」——強化情感的悲劇主題, 從而讓支撐影片所需要的所有技術表達變得價值非凡。

毫不誇張地說, 《妖貓傳》可能是十年來最具人文價值的商業大片操作, 也讓我們對未來的跨國合拍和不同於歐洲的「電影亞洲」跨國美學的營造充滿信心。

3. 劉宇清:8分

電影學者, 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2016年1月29日在長沙出差, 深夜無眠, 淩晨3點重重……重看《霸王別姬》, 曾經下決心:「陳凱歌導演以後無論拍什麼電影, 也無論拍成什麼樣子, 絕不出半句惡言」。 昨天夜裡, 上海電影學院包下大光明電影院, 觀看陳導新片《妖貓傳》,

之後, 我在一個最親近的朋友圈裡, 聽到了一陣陣狂嘲。 今天下午走進電影之前, 我心中非常忐忑:這只妖貓, 真的是一隻「尬貓」嗎?

聽完最後一段音樂, 看完最後一條字幕, 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在「分眾電影」時代, 《妖貓傳》面臨爭議和貶抑, 雖然勢所難免, 但仍不失為上乘佳作。 2005年底, 我曾給《當代電影》2006年第一期的「眾說陳凱歌」寫過一段未被錄用的話, 仍然可以代表我現在的判斷:

「陳凱歌愛哲學文學, 更愛電影, 否則不會每部影片都拍得那麼辛苦、那麼傾心。 從《黃土地》到《無極》, 陳凱歌的每一部影片, 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 他並未試圖照顧人們原來的觀影經驗, 而是直奔文化心靈的深處。 與大眾的審美拉開距離, 常有「隔隔不入」之境界, 由是譽之者眾、毀之者也不少。

比較而言,陳凱歌影像熾烈之于黑澤命、鬱卒折騰之于安東尼奧尼、剛愎執著之於佈雷松、詩性深邃之於塔爾可夫斯基、對民族神話的專注不移之於約翰·福特,尚屬端倪初現。幸好,人們尚可等待,願意等待者眾。精英是一種生活方式,精英者需要,大眾也離不開。

陳凱歌以精英的姿態馳名影壇,無奈其所身處的社會已經進入大眾消費的時代,文化已經成為產業和商品。由於骨子裡的氣質拒絕成為一個純商業導演,因此陣痛難免、尷尬亦難免」。

從《無極》到《妖貓傳》,轉眼就過去了五分之一個甲子。陳凱歌對國產奇幻類型電影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可是很多觀眾還沒有尋回自己那顆原本可以看懂「寓言電影」的心靈,或者漸漸喪失了看懂寓言的初心。「寓言電影」常常利用"不合常理"的故事表達"顛撲不破"的簡單道理。比如,那部被人「黑」透了的《無極》,正如其英文片名Promise所示,其本義在「諾言」,勿以小惡而為之,違背諾言可能釀成一生的悲劇。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對影片主旨準確的概括。只不過「無極」是文哲精英的詞彙,「血案」是市井青年的語言。《妖貓傳》最好叫《長恨歌》,是關於盛世大唐的夢想,是對「極樂之樂」的解析,利用眼前的奇幻,照亮心底的黑暗。把骨子裡宏深的「長恨歌」名為奇幻媚俗的「妖貓傳」,既是陳凱歌的「尷尬」,也是一代知識份子「精神分裂」的常態。

前段日子讀過陳寅恪的《讀書劄記》《元白詩箋證稿》,今天自然地融入了觀影體驗,所以特別佩服陳凱歌在拍攝電影時所做的準備工作。當然,這些「工作」,不只是「建一座城池,種兩萬棵樹」,而是博覽群書。因為博學,所以鍾愛恢弘;酷愛講理,所以選擇寓言;對歷史文化灌注大愛,卻對權欲人心充滿懷疑;對電影本身葆有真誠敬意,卻對普通觀眾「欲迎還拒」。

陳凱歌的電影與現實之間只是一種隱喻關係,可以當作「詩劇」或者「史劇」來看,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若無相關的知識、思辨的習慣,或者骨髓裡的浪漫,確實難產共鳴情感。

4. 胤祥:8分

電影學者。

特地加了一分。要一分為三地看待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奇幻片確實非常棒;作為一部推理片不及格;作為一部日本原著改編令人驚異地拍出了日本美學的核心概念--後面這個是我加一分的原因,因為這部片大概必須得看日語吹替版才能體會到其中妙處。

前一個小時看得完全無法入戲,直到空海的閃回一出,哪兒哪兒都對了,於是瞬間豁然開朗:覺得彆扭的不是別的而是中文對白,腦補了一下日語,就發現怎麼看怎麼舒服,把它當一部日本片看才是打開它的正確方式。

大唐氣象不是關鍵,極盡繁華和瞬間凋零的對比結構,以及其中彎彎繞的邏輯(完全日本人的邏輯啊,不調整預設的話怎麼看得懂)才恰恰是這部片的魂魄所在。黃軒扮演的這個白居易堪稱本片最大的龍套,當然染穀將太扮演的空海也是,戲根本不在他們身上(雖說他越看越萌……),推理方面……就別說自己是推理了,毫無技術和節奏可言。用一種「他者的目光」和「他者的話語」來拍盛世危言,來說「我早已不是這個身體了」,凱爺還真是頗有些追求啊!

5. 秦婉:8分

凰電影策劃。

樂天與空海一動一靜,鏡頭跟隨二人,一轉之下整個唐城一覽無遺,雄美壯闊,精緻華麗,並在時間穿梭與解密中傳達傷逝之情。單論這一點,在近幾年華語商業片中,是難得一見的毫不糊弄。

影片把視覺盛宴和不晦澀的敘事留給大眾,讓你看到繁華複現皆為幻術,繁華本身往往是悲劇,若要實現傳承,則需要後人的自信和對真相的逾越。同時,影片又將充滿文人氣質的自憐留給受眾,最傷感之處並非盛衰之替,而是求而不得一字之苦,此苦,若不是時常靜夜無眠,深陷追溯自訴、上下求索者,恐怕無法深刻讀出。

張榕容的楊貴妃是最大亮點,氣質高級幾乎壓倒了大多數曾經的飾演者,表演更是富有特色,美到每一個呼吸當中,當她了然自己命運時,大特寫下不動聲色決然純粹的眼神竟能傳達懸念下的雙重意指。

扣分項主要還是直白,不過這點又和陳凱歌的前作經歷相輔相成,總體來說是達到審美藝術性和表達通俗性平衡的一部商業片。

6. 風間隼:8分

影評人。

不再糾結父子恩仇,也收斂了陰陽怪氣,是陳凱歌近十年來的最佳。蠢萌的染谷和陽光的黃軒湊成吸貓好搭檔。宮廷、市集、碼頭,跟拍加全景,長安城榮光再現。最喜歡唐玄宗散發擊鼓迎接安祿山和空海對舞玉蓮兩場。前半段話趕話,節奏極快,但後半部的揭開真相才是陳凱歌旨趣所在,劉昊然的角色正如邱如白,都代表了他對藝術和美好的無限嚮往。

7. 胡續冬:7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之前厭惡陳凱歌到了一種什麼地步呢?這片子的實景拍攝地唐城在湖北襄陽,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每年都要出差去無數次,每次有人想拉我去唐城看看,我一想是陳凱歌建的,就死活掙脫了。但看完《妖貓傳》,我居然覺得還不錯。視覺效果之華麗宏大、流光溢彩就不用說了,能玩這個的人也不少,但關鍵得看霸屏的視覺系是否有助於表意,《妖貓傳》這次做到了視覺衝擊與意義生成之間的適度激發,值得肯定。

表面上看,再現盛唐氣象略有甜菊之嫌,但其實全片的立足點在於批判最高權力的幻術,就算盛讚盛唐,也更側重於強調它開放、包容的內核,這裡面暗藏著對某種試圖把盛唐編制進新一輪封閉式民族主義想像的批判。另外,最佳演員必須是那只黑貓。空海的謎之微笑我覺得都不算最難接受的,白居易談自己寫作時的青年郭沫若范兒實在是太不堪了。

8. 電子騎士:7分

影評人,在《科幻世界》開有科幻電影專欄。

大唐氣韻拍出來了,而且不算空洞。就此一點足以值得肯定。故事講得還是不夠自然流暢,得靠氣勢和風格撐著。前半部分日本怪談電影風格明顯,很有范兒。後半部分還是散漫,抒情太濃太長。楊貴妃的美頗有象徵味道,確實攝人心魄。黃軒很用力但不適合這個角色。日本演員都非常帶感!

9. 桃桃林林:7分

影片的核心還是楊貴妃,但並不覺得這是愛情片,因為楊貴妃這個角色太過符號,更像是對盛唐時代的一種抽象,認同了這一點,後面的很多所謂愛情對白和劇情也可以這麼順下來,各有了新的含義。視覺部分真的很不錯,也是全片最亮眼。遺憾則是後面節奏出了些問題,削弱了這部電影。

10. 徐元:7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電影犯了很多錯誤,比如前半篇的「鬼片探案」煞有介事,炫技又冗長,而且全片的各段情節之間接榫得極其牽強生澀。不過,陳凱歌用開元盛世、楊貴妃、唐明皇、李白、《長恨歌》串起來的「極樂之宴」和「極樂之樂」這兩個歷史寓言,還是相當令人動容。

11. 劉起:6分

電影學博士,電影雜誌編輯。

場景華麗恢弘,幻術與妖貓的部分也有獨特的東方奇幻味道。然而,夢枕貘的原作對於大唐盛世的想像,依然沒有超出香豔野史的水準,不過是加入了一點妖怪物語的波譎雲詭。

把盛唐氣象呈現為一場太陽馬戲團式的極樂之宴和一個蕩上雲霄的秋千,把氣象萬千的唐詩簡化為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和一個只有題目的《長恨歌》,把皇權、政治轉化為一個背信棄義的帝王佳人故事,把歷史謎團庸俗化為一個傾城美人的死亡騙局,都是對大唐盛世的一種扭曲和簡化。再搭配白鶴少年與楊玉環網路奇幻瑪麗蘇般的愛情,就成了這部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商業奇幻片。

不過,本片仍然不失為一部奇幻華美的視覺盛宴。張雨綺從影以來最適合的一個角色,從妝容到聲線都嫵媚動人。而且,裡面的美人和美少年也太多了吧。

12. 無恥不混蛋:6分

資深媒體人,曾任豆瓣電影、時光網內容主管,現為自媒體「超前首映」創辦人。

一部「大唐版《小時代》」,陳凱歌真是無敵啊,大唐的歷史都能拍成瑪麗蘇言情片。大導演的敘事能力,跟郭敬明半斤八兩。

一會兒是東土來的僧人與大唐詩人解謎,你會以為是古裝破案片;一會兒是妖貓附身變法挖人眼珠,江湖術士大玩幻術,你會以為是奇幻恐怖片;一會兒又是穿越回30年前去赴「極樂之宴」,各種大唐盛世奇觀閃瞎眼,你會以為是華麗的古裝歷史片。

然而,到最後,你才發現,都錯了,這一切「都是假像」。這其實是一部無比深情、無比虐心的純愛言情片。

為了讓觀眾對這個千古愛情故事更加信服,陳凱歌不惜把片中所有的男人,都變成了「太監」,或者「同性戀」,或者「僧人」,只有「妖貓」一個正常的男人。

6分全部給華麗麗的製作,的確是一部大唐盛世的視覺奇觀片。

13. 迷影蘭波:6分

電影從業人員。

這片最大的問題是將原著中求尋宇宙之謎的主角空海作為一個說書人,而將原著中原本做為破案之匙(器物)活在萬千民眾想像之中的楊貴妃落到了實處,結果前後都空乏蒼白,愛不知為何而愛,悟不知從何而悟,人物的內心掙扎只能在旁白中一一道出,唯有白鶴少年的愛與恨撐住了全片最後一段,讓人唏噓感歎。

而大唐盛世化為極樂之樂的這一美學墜落過程中,陳凱歌想鞭撻皇權,謳歌愛情,化作少年歸來的心願,也在一場空有聲色(且不說它的繁雜虛假)的最後盛宴中,也隨之墜落,看不到文化燦爛,也看不到悟道解脫,惟剩中國大眾津津樂道的通俗闡釋,連夢枕貘原作中的奇詭兩字都丟失。超乎意料就一處,唐玄宗散發擊鼓單挑安祿山,好一出妖魅對決!

14. 悉尼卡通:6分

影視劇編劇,影評人。

大贊特贊超贊本片美術,還原度極佳,細節考據極佳,至少在場景設計、道具、服裝諸環節,與《繡春刀》一道,提升了古裝片的整體品相。不過其他嘛……本作是歷史推理,而且還是借真實人物來做的歷史推理,它的歷史還原感令人陶醉,但在本應扎實的推理部分,令人遺憾。當下過去兩線勾連得生硬。情感動機也好,對美的闡釋也好,對權力的批判也好,都只是浮皮潦草。張榕容不是差演員,但楊貴妃的選角絕對是重大失誤。很簡單,定妝人物造型往那一站,就其角色承擔的重大功能而言,撐不住。

15.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非常美的大唐盛景與幾乎沒有起伏的平淡敘事節奏。

16. U兔:4分

電影類書籍譯者。

不講故事的時候還算得上美的,一涉及到敘事,臺詞尬節奏爛,幾乎每個鏡頭都沒有耐心好好表現,完全違背了最基礎的敘事規律,讓人不停出戲,捫心自問:「這是電影嗎?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弄這麼多名人來做這麼傻的事?」有時直接尬笑了。影片最重要的問題是:格局小。

弄來弄去大唐盛世就這麼幾個人,折騰來折騰去就這麼膚淺的「愛」,成就了一幅幅似乎華麗但假大空的畫面。故事僅有能力摳摳鏡頭前的一點點,毫無「視野」可言,看得出創作心態敷衍又中二。擬音粗糙失真,配樂也莫名其妙。所謂幻術說來就來,完全沒有「施咒」的點。好在卡司讓人滿意,但即便顏值飆飛也無力回天。

17. 賽人:4分

影評人。

這是《荊軻刺秦王》之後,陳凱歌最正常的發揮,有太多議題值得細品,但他的沉屙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他總是控制不住要言為心聲一把,實際行動本身就是語言的一種,且是更致命的一種。幻術、極樂之樂、無上密,這類關鍵性的詞性成為進入這部影片的通道。

但更豐富、更靈動的人之為人並沒有為這些高冷的概念提供有效的服務。妖貓或者說是白龍,從腦殘粉到復仇者再到戀屍癖的過程,太過一蹴而就 。而空海的頓悟以及白居易的對《長恨歌》的知錯不改,都成為宏大主題發動機上的附庸。就像萬邦大朝只是在歡送一個帝國即將遠去,它從一個幻覺中來,但無回到一個更浩大的幻覺中去。

由是譽之者眾、毀之者也不少。

比較而言,陳凱歌影像熾烈之于黑澤命、鬱卒折騰之于安東尼奧尼、剛愎執著之於佈雷松、詩性深邃之於塔爾可夫斯基、對民族神話的專注不移之於約翰·福特,尚屬端倪初現。幸好,人們尚可等待,願意等待者眾。精英是一種生活方式,精英者需要,大眾也離不開。

陳凱歌以精英的姿態馳名影壇,無奈其所身處的社會已經進入大眾消費的時代,文化已經成為產業和商品。由於骨子裡的氣質拒絕成為一個純商業導演,因此陣痛難免、尷尬亦難免」。

從《無極》到《妖貓傳》,轉眼就過去了五分之一個甲子。陳凱歌對國產奇幻類型電影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可是很多觀眾還沒有尋回自己那顆原本可以看懂「寓言電影」的心靈,或者漸漸喪失了看懂寓言的初心。「寓言電影」常常利用"不合常理"的故事表達"顛撲不破"的簡單道理。比如,那部被人「黑」透了的《無極》,正如其英文片名Promise所示,其本義在「諾言」,勿以小惡而為之,違背諾言可能釀成一生的悲劇。

「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對影片主旨準確的概括。只不過「無極」是文哲精英的詞彙,「血案」是市井青年的語言。《妖貓傳》最好叫《長恨歌》,是關於盛世大唐的夢想,是對「極樂之樂」的解析,利用眼前的奇幻,照亮心底的黑暗。把骨子裡宏深的「長恨歌」名為奇幻媚俗的「妖貓傳」,既是陳凱歌的「尷尬」,也是一代知識份子「精神分裂」的常態。

前段日子讀過陳寅恪的《讀書劄記》《元白詩箋證稿》,今天自然地融入了觀影體驗,所以特別佩服陳凱歌在拍攝電影時所做的準備工作。當然,這些「工作」,不只是「建一座城池,種兩萬棵樹」,而是博覽群書。因為博學,所以鍾愛恢弘;酷愛講理,所以選擇寓言;對歷史文化灌注大愛,卻對權欲人心充滿懷疑;對電影本身葆有真誠敬意,卻對普通觀眾「欲迎還拒」。

陳凱歌的電影與現實之間只是一種隱喻關係,可以當作「詩劇」或者「史劇」來看,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若無相關的知識、思辨的習慣,或者骨髓裡的浪漫,確實難產共鳴情感。

4. 胤祥:8分

電影學者。

特地加了一分。要一分為三地看待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奇幻片確實非常棒;作為一部推理片不及格;作為一部日本原著改編令人驚異地拍出了日本美學的核心概念--後面這個是我加一分的原因,因為這部片大概必須得看日語吹替版才能體會到其中妙處。

前一個小時看得完全無法入戲,直到空海的閃回一出,哪兒哪兒都對了,於是瞬間豁然開朗:覺得彆扭的不是別的而是中文對白,腦補了一下日語,就發現怎麼看怎麼舒服,把它當一部日本片看才是打開它的正確方式。

大唐氣象不是關鍵,極盡繁華和瞬間凋零的對比結構,以及其中彎彎繞的邏輯(完全日本人的邏輯啊,不調整預設的話怎麼看得懂)才恰恰是這部片的魂魄所在。黃軒扮演的這個白居易堪稱本片最大的龍套,當然染穀將太扮演的空海也是,戲根本不在他們身上(雖說他越看越萌……),推理方面……就別說自己是推理了,毫無技術和節奏可言。用一種「他者的目光」和「他者的話語」來拍盛世危言,來說「我早已不是這個身體了」,凱爺還真是頗有些追求啊!

5. 秦婉:8分

凰電影策劃。

樂天與空海一動一靜,鏡頭跟隨二人,一轉之下整個唐城一覽無遺,雄美壯闊,精緻華麗,並在時間穿梭與解密中傳達傷逝之情。單論這一點,在近幾年華語商業片中,是難得一見的毫不糊弄。

影片把視覺盛宴和不晦澀的敘事留給大眾,讓你看到繁華複現皆為幻術,繁華本身往往是悲劇,若要實現傳承,則需要後人的自信和對真相的逾越。同時,影片又將充滿文人氣質的自憐留給受眾,最傷感之處並非盛衰之替,而是求而不得一字之苦,此苦,若不是時常靜夜無眠,深陷追溯自訴、上下求索者,恐怕無法深刻讀出。

張榕容的楊貴妃是最大亮點,氣質高級幾乎壓倒了大多數曾經的飾演者,表演更是富有特色,美到每一個呼吸當中,當她了然自己命運時,大特寫下不動聲色決然純粹的眼神竟能傳達懸念下的雙重意指。

扣分項主要還是直白,不過這點又和陳凱歌的前作經歷相輔相成,總體來說是達到審美藝術性和表達通俗性平衡的一部商業片。

6. 風間隼:8分

影評人。

不再糾結父子恩仇,也收斂了陰陽怪氣,是陳凱歌近十年來的最佳。蠢萌的染谷和陽光的黃軒湊成吸貓好搭檔。宮廷、市集、碼頭,跟拍加全景,長安城榮光再現。最喜歡唐玄宗散發擊鼓迎接安祿山和空海對舞玉蓮兩場。前半段話趕話,節奏極快,但後半部的揭開真相才是陳凱歌旨趣所在,劉昊然的角色正如邱如白,都代表了他對藝術和美好的無限嚮往。

7. 胡續冬:7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于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我之前厭惡陳凱歌到了一種什麼地步呢?這片子的實景拍攝地唐城在湖北襄陽,因為工作的緣故,我每年都要出差去無數次,每次有人想拉我去唐城看看,我一想是陳凱歌建的,就死活掙脫了。但看完《妖貓傳》,我居然覺得還不錯。視覺效果之華麗宏大、流光溢彩就不用說了,能玩這個的人也不少,但關鍵得看霸屏的視覺系是否有助於表意,《妖貓傳》這次做到了視覺衝擊與意義生成之間的適度激發,值得肯定。

表面上看,再現盛唐氣象略有甜菊之嫌,但其實全片的立足點在於批判最高權力的幻術,就算盛讚盛唐,也更側重於強調它開放、包容的內核,這裡面暗藏著對某種試圖把盛唐編制進新一輪封閉式民族主義想像的批判。另外,最佳演員必須是那只黑貓。空海的謎之微笑我覺得都不算最難接受的,白居易談自己寫作時的青年郭沫若范兒實在是太不堪了。

8. 電子騎士:7分

影評人,在《科幻世界》開有科幻電影專欄。

大唐氣韻拍出來了,而且不算空洞。就此一點足以值得肯定。故事講得還是不夠自然流暢,得靠氣勢和風格撐著。前半部分日本怪談電影風格明顯,很有范兒。後半部分還是散漫,抒情太濃太長。楊貴妃的美頗有象徵味道,確實攝人心魄。黃軒很用力但不適合這個角色。日本演員都非常帶感!

9. 桃桃林林:7分

影片的核心還是楊貴妃,但並不覺得這是愛情片,因為楊貴妃這個角色太過符號,更像是對盛唐時代的一種抽象,認同了這一點,後面的很多所謂愛情對白和劇情也可以這麼順下來,各有了新的含義。視覺部分真的很不錯,也是全片最亮眼。遺憾則是後面節奏出了些問題,削弱了這部電影。

10. 徐元:7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電影犯了很多錯誤,比如前半篇的「鬼片探案」煞有介事,炫技又冗長,而且全片的各段情節之間接榫得極其牽強生澀。不過,陳凱歌用開元盛世、楊貴妃、唐明皇、李白、《長恨歌》串起來的「極樂之宴」和「極樂之樂」這兩個歷史寓言,還是相當令人動容。

11. 劉起:6分

電影學博士,電影雜誌編輯。

場景華麗恢弘,幻術與妖貓的部分也有獨特的東方奇幻味道。然而,夢枕貘的原作對於大唐盛世的想像,依然沒有超出香豔野史的水準,不過是加入了一點妖怪物語的波譎雲詭。

把盛唐氣象呈現為一場太陽馬戲團式的極樂之宴和一個蕩上雲霄的秋千,把氣象萬千的唐詩簡化為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和一個只有題目的《長恨歌》,把皇權、政治轉化為一個背信棄義的帝王佳人故事,把歷史謎團庸俗化為一個傾城美人的死亡騙局,都是對大唐盛世的一種扭曲和簡化。再搭配白鶴少年與楊玉環網路奇幻瑪麗蘇般的愛情,就成了這部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的商業奇幻片。

不過,本片仍然不失為一部奇幻華美的視覺盛宴。張雨綺從影以來最適合的一個角色,從妝容到聲線都嫵媚動人。而且,裡面的美人和美少年也太多了吧。

12. 無恥不混蛋:6分

資深媒體人,曾任豆瓣電影、時光網內容主管,現為自媒體「超前首映」創辦人。

一部「大唐版《小時代》」,陳凱歌真是無敵啊,大唐的歷史都能拍成瑪麗蘇言情片。大導演的敘事能力,跟郭敬明半斤八兩。

一會兒是東土來的僧人與大唐詩人解謎,你會以為是古裝破案片;一會兒是妖貓附身變法挖人眼珠,江湖術士大玩幻術,你會以為是奇幻恐怖片;一會兒又是穿越回30年前去赴「極樂之宴」,各種大唐盛世奇觀閃瞎眼,你會以為是華麗的古裝歷史片。

然而,到最後,你才發現,都錯了,這一切「都是假像」。這其實是一部無比深情、無比虐心的純愛言情片。

為了讓觀眾對這個千古愛情故事更加信服,陳凱歌不惜把片中所有的男人,都變成了「太監」,或者「同性戀」,或者「僧人」,只有「妖貓」一個正常的男人。

6分全部給華麗麗的製作,的確是一部大唐盛世的視覺奇觀片。

13. 迷影蘭波:6分

電影從業人員。

這片最大的問題是將原著中求尋宇宙之謎的主角空海作為一個說書人,而將原著中原本做為破案之匙(器物)活在萬千民眾想像之中的楊貴妃落到了實處,結果前後都空乏蒼白,愛不知為何而愛,悟不知從何而悟,人物的內心掙扎只能在旁白中一一道出,唯有白鶴少年的愛與恨撐住了全片最後一段,讓人唏噓感歎。

而大唐盛世化為極樂之樂的這一美學墜落過程中,陳凱歌想鞭撻皇權,謳歌愛情,化作少年歸來的心願,也在一場空有聲色(且不說它的繁雜虛假)的最後盛宴中,也隨之墜落,看不到文化燦爛,也看不到悟道解脫,惟剩中國大眾津津樂道的通俗闡釋,連夢枕貘原作中的奇詭兩字都丟失。超乎意料就一處,唐玄宗散發擊鼓單挑安祿山,好一出妖魅對決!

14. 悉尼卡通:6分

影視劇編劇,影評人。

大贊特贊超贊本片美術,還原度極佳,細節考據極佳,至少在場景設計、道具、服裝諸環節,與《繡春刀》一道,提升了古裝片的整體品相。不過其他嘛……本作是歷史推理,而且還是借真實人物來做的歷史推理,它的歷史還原感令人陶醉,但在本應扎實的推理部分,令人遺憾。當下過去兩線勾連得生硬。情感動機也好,對美的闡釋也好,對權力的批判也好,都只是浮皮潦草。張榕容不是差演員,但楊貴妃的選角絕對是重大失誤。很簡單,定妝人物造型往那一站,就其角色承擔的重大功能而言,撐不住。

15. 獨孤島主:5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非常美的大唐盛景與幾乎沒有起伏的平淡敘事節奏。

16. U兔:4分

電影類書籍譯者。

不講故事的時候還算得上美的,一涉及到敘事,臺詞尬節奏爛,幾乎每個鏡頭都沒有耐心好好表現,完全違背了最基礎的敘事規律,讓人不停出戲,捫心自問:「這是電影嗎?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弄這麼多名人來做這麼傻的事?」有時直接尬笑了。影片最重要的問題是:格局小。

弄來弄去大唐盛世就這麼幾個人,折騰來折騰去就這麼膚淺的「愛」,成就了一幅幅似乎華麗但假大空的畫面。故事僅有能力摳摳鏡頭前的一點點,毫無「視野」可言,看得出創作心態敷衍又中二。擬音粗糙失真,配樂也莫名其妙。所謂幻術說來就來,完全沒有「施咒」的點。好在卡司讓人滿意,但即便顏值飆飛也無力回天。

17. 賽人:4分

影評人。

這是《荊軻刺秦王》之後,陳凱歌最正常的發揮,有太多議題值得細品,但他的沉屙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他總是控制不住要言為心聲一把,實際行動本身就是語言的一種,且是更致命的一種。幻術、極樂之樂、無上密,這類關鍵性的詞性成為進入這部影片的通道。

但更豐富、更靈動的人之為人並沒有為這些高冷的概念提供有效的服務。妖貓或者說是白龍,從腦殘粉到復仇者再到戀屍癖的過程,太過一蹴而就 。而空海的頓悟以及白居易的對《長恨歌》的知錯不改,都成為宏大主題發動機上的附庸。就像萬邦大朝只是在歡送一個帝國即將遠去,它從一個幻覺中來,但無回到一個更浩大的幻覺中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