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汽車人」汽車圈兒的機會主義者與產品經營者

筆者並非完全不看好新來的這些造車者們, 而是發現他們很像曾鳴博士所描述的“機會主義者”, 所以拿他的模型套用在當下的汽車行業,

與大家共勉。

《汽車人》記者 張恒

讀曾鳴博士的《略勝一籌》有感寫下此文。 從2003年起, 曾博士就開始擔任阿裡巴巴的戰略顧問了, 如今作為阿裡集團參謀長的他, 文筆仍然和《哈佛商業評論》的學術范兒如出一轍。 必須承認, 每個圈子裡的人有著相類似的寫作和語言風格。

曾鳴博士把企業分為“機會主義者”和“產品經營者”兩類。 他認為改革開放起初的前20來年, 機會主義者非常多。 現在中國的商業競爭環境逐步趨於飽和, 機會導向型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生存了。

一路走來,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汽車行業的這幫元老和資深人士相當專一, 兢兢業業做產品至今, 中國品牌的發展在近兩年裡才有了明顯進步。 而所謂的互聯網造車新晉者, 卻有著強烈“機會主義者”的味道。 他們認為智慧網聯汽車是一個新的時代機遇, 原來是不是做製造業的, 是不是做汽車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整合能力”。

曾博士強調, 機會導向型企業的特點, 他們自以為是的便是“整合能力”。 可如今不但機會越來越難以尋覓, 就算找到機會進行資源整合, 即便偶爾收穫, 也不足以支撐企業的持續發展。 習慣了機會經營的人很難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由於尋找機會之心不死,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企業必然會走上多元化的發展方向。

新來的這批造車創業者們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走上多元化經營之路,

比如樂視, 樂視以“螢幕”為說詞, 在很多個不同的領域進行投資。 隨著各個行業競爭的加劇, 多元化經營投資將會越來越容易虧損, 樂視除了上市公司資產徘徊在賺錢不賺錢的線上, 其餘投資幾乎全部虧損。

另一面, “產品經營者”的日子也不好過。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 很多產品經營者感到了天花板, 必須尋找新的主業和新的增長點, 這就是現實意義的“二次創業”。 很多企業難以找到新的突破點, 開始迷失自己。 實際上, 無論是在2017年做得好的車企集團還是做得不好的, 多少在這方面都有些困惑。 長安汽車已經喊出了“第三次創業”, 其先發車型睿騁CC展現出了全新跨級競爭的產品理念。

2017年, 傳統乘用車已接近零增長, 而智慧網聯汽車這塊, 又即將面對更多不確定性和科技業的寡頭。

想和大家分享的還是書中的這個模型。 簡單來說, 機會型驅動企業大多停留在“好買賣”和“好專案”這倆層次上。 而產品型企業最終依靠的是組織管理的能力, 戰略、品牌和創新的能力。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所謂的互聯網行業的創業公司,依靠的就是眼光、廣告和銷售,他們精通互聯網造勢和傳播的方法。

“風來了,豬也會飛”的機會將越來越少,顯而易見的是,本輪智慧網聯汽車的新市場,沒有一定實力和遠見,很難抓住機會,這也是為什麼A股市場上的那些智能汽車概念“跌跌不休”的原因,因為投資者認為他們無法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足。要知道,現在的AI晶片寡頭英偉達早在2011年就開始為寶馬和特斯拉提供車載處理晶片。

曾博士認為一個好的戰略需要五年甚至十年後才可以看出來效果,同時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對該戰略的驅動還是一大考驗。中國品牌的汽車,無論傳祺還是吉利,都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戰略佈局,直到近兩年才開花結果。而對很多造車新晉者來說,別說等五年十年,恨不得一兩年就能夠做出“爆款”撼動市場。

特斯拉和華為作為製造業的標杆企業,特斯拉2003年就成立了,2008年發佈的第一款兩門運動跑車,2012年才發佈Model S,中間每一代都是隔了四五年。華為的人工智慧手機晶片——麒麟,也是從2004年開始研發,直到2014年才能成為消費產品,投資了十年。

互聯網公司和製造業的公司最大不同是,互聯網公司可以做到邊際成本趨近於零,而製造企業是有固定的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邊際成本不可能為零,這使得試錯的成本更高。而很多從互聯網思維過來的汽車行業的創業者似乎沒有重視這一點。

筆者認為,靠整合資源和網路行銷的創業者們做不了高端製造業,甚至很難把企業做到一定量級。阿裡巴巴大文娛板塊的掌門人俞永福最擅長的就是“整合”。但事實是,阿裡大文娛板塊至今不能擺脫虧損的泥潭。

可能有人會拿雷軍來反駁,雷軍當時破局的產品是MIUI,一款免費的系統軟體,這還是互聯網領域。小米手機是先賣低端產品,賺了第一桶金之後,才開始搞自主研發的。我們還記得第一款小米手機問題非常多,掉漆、電池問題等等。但因為價格低系統還好,很多使用者對問題也就忍了。

如果造汽車的話,可行之路是像吉利這樣農村包圍城市,先賣低端車賺第一桶金,然後在逐步依靠收購和研發提高產品品質和技術門檻。互聯網造車的眼裡沒有吉利,看到的都是特斯拉,於是把第一款車型定價過高。他們又沒有MIUI這樣領先的產品能夠打開局面,花了高價錢的消費者的要求自然也會高,對問題的忍耐度會更低,錨定的都當下同價位的車型,人家做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車,新來者就有信心第一款產品就能“顛覆”?

汽車的研發週期更長,如果不像小米、吉利那樣從賣低端開始先有現金流入帳,一旦首款量產車型不被市場認可會變得非常被動,現金流壓力將使得企業難以快速轉身。筆者並非完全不看好新來的這些造車者們,而是發現他們很像曾鳴博士所描述的“機會主義者”,所以拿他的模型套用在當下的汽車行業,與大家共勉。【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戰略、品牌和創新的能力。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所謂的互聯網行業的創業公司,依靠的就是眼光、廣告和銷售,他們精通互聯網造勢和傳播的方法。

“風來了,豬也會飛”的機會將越來越少,顯而易見的是,本輪智慧網聯汽車的新市場,沒有一定實力和遠見,很難抓住機會,這也是為什麼A股市場上的那些智能汽車概念“跌跌不休”的原因,因為投資者認為他們無法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足。要知道,現在的AI晶片寡頭英偉達早在2011年就開始為寶馬和特斯拉提供車載處理晶片。

曾博士認為一個好的戰略需要五年甚至十年後才可以看出來效果,同時企業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能夠跟得上對該戰略的驅動還是一大考驗。中國品牌的汽車,無論傳祺還是吉利,都是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戰略佈局,直到近兩年才開花結果。而對很多造車新晉者來說,別說等五年十年,恨不得一兩年就能夠做出“爆款”撼動市場。

特斯拉和華為作為製造業的標杆企業,特斯拉2003年就成立了,2008年發佈的第一款兩門運動跑車,2012年才發佈Model S,中間每一代都是隔了四五年。華為的人工智慧手機晶片——麒麟,也是從2004年開始研發,直到2014年才能成為消費產品,投資了十年。

互聯網公司和製造業的公司最大不同是,互聯網公司可以做到邊際成本趨近於零,而製造企業是有固定的成本和變動成本的,邊際成本不可能為零,這使得試錯的成本更高。而很多從互聯網思維過來的汽車行業的創業者似乎沒有重視這一點。

筆者認為,靠整合資源和網路行銷的創業者們做不了高端製造業,甚至很難把企業做到一定量級。阿裡巴巴大文娛板塊的掌門人俞永福最擅長的就是“整合”。但事實是,阿裡大文娛板塊至今不能擺脫虧損的泥潭。

可能有人會拿雷軍來反駁,雷軍當時破局的產品是MIUI,一款免費的系統軟體,這還是互聯網領域。小米手機是先賣低端產品,賺了第一桶金之後,才開始搞自主研發的。我們還記得第一款小米手機問題非常多,掉漆、電池問題等等。但因為價格低系統還好,很多使用者對問題也就忍了。

如果造汽車的話,可行之路是像吉利這樣農村包圍城市,先賣低端車賺第一桶金,然後在逐步依靠收購和研發提高產品品質和技術門檻。互聯網造車的眼裡沒有吉利,看到的都是特斯拉,於是把第一款車型定價過高。他們又沒有MIUI這樣領先的產品能夠打開局面,花了高價錢的消費者的要求自然也會高,對問題的忍耐度會更低,錨定的都當下同價位的車型,人家做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車,新來者就有信心第一款產品就能“顛覆”?

汽車的研發週期更長,如果不像小米、吉利那樣從賣低端開始先有現金流入帳,一旦首款量產車型不被市場認可會變得非常被動,現金流壓力將使得企業難以快速轉身。筆者並非完全不看好新來的這些造車者們,而是發現他們很像曾鳴博士所描述的“機會主義者”,所以拿他的模型套用在當下的汽車行業,與大家共勉。【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